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解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学习重点:认识不等式
学习难点:字语言转化为数学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围绕长方形公园的栅栏长280m.已知该公园的面积为4800m2. 求这个公园的长与宽.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通常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2.概括总结.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为: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答题。
3.典型例题:
例1、我社组团去龙湾风景区旅游,收费标准为:如果人数不超过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800元,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但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今为500元。
甲公司分批组织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现计划用28000元组织第一批员工去旅游,问这次旅游可以安排多少人参加?
例2、建造一个池底为正方形、深度为2米的长方体无盖水池,池壁的造价为100元/平方米
池底的造价为200元/平方米,总造价为6400元,求正方形池底的长。
例3、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4.巩固练习:
(1)在三位数345中,3,4,5是这个三位数的什么?
(2)如果a ,b ,c 分别表示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这个三位数能不能写成abc形式?为什么?
(3)有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是8,把这个两位数的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数乘以原的数就得到1855,求原的两位数。
(4)已知两个数的和等于12,积等于32,则这两个是
(5)求 x:(x-1)=(x+2):3 中的x.
(6)三个连续整数两两相乘后,再求和,得362,求这三个数。
三、归纳总结: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解的取舍情况.
4.3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1)
【课后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1、某电视机厂计划用两年的时间把某种型号的电视机的成本降低36%, 若每年下降的百分数相同,则这个百分数为 ( )
A、10% B、20% C、120% D、180%
2、若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56,则它们的和是 ( )
A、±15 B、15 C、-15 D、11
3、一种药品经过两次降价后,每盒的价格由原的60元降至48.6元,那么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 。
4、某地区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三年,接受科技培训的人员累计达95万人次,其中第一年培训了20万人次。设每年接受科技培训的人次的平均增长率都为x,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___________。
5、西瓜经营户以2元/kg的价格购进一批小型西瓜,以3元/kg的价格出售,每天可售出200kg,为了促销,该经营户决定降价销售,经调查发现,这种小型西瓜每降价0、1元/kg,每天可多售出40kg,另外,每天的房租等固定成本共24元,该经营户要想每天盈利润200元,应将每千克小型西瓜的售价降低多少元?
6、如图,有长为24米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a为15米),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
(1)如果要围成面积为45平方米的花圃,AB的长是多少米?
(2)能围成面积比45平方米更大的花圃吗?如果能,请求出最大面积,并说明围法;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
教学设计思想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直接开平方法很简单,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为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教学中进行了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避免学生简单的模仿。我们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中,均需要用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如配方法需要将方程转化为能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公式法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所有这些均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在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在主动进行观察、思考核探究的基础上,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其中的作用,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灵活选用解方程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1.参与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探索,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对结果比较、验证、归纳、理清几种解法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践中,交流、总结经验和规律,体验数学活动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并熟练运用上述方法解题。
难点: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讲练结合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3
3、方程(2a—4)x
—2bx+a=0,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此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4、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
+3x-5m+4=0有一根为2,求m。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资源】
一元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ion of one variable)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项是二次的整式方程。
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已出现于古巴比伦人的泥板文书中:求出一个数使它与它的倒数之和等于一个已给数.可见巴比伦人已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并知道了求根公式。但他们当时并不接受负数,所以负根是略而不提的。
埃及的纸草文书中也涉及到最简单的二次方程,在公元前4、5世纪时,古中国也已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希腊的`丢番图(246-330)却只取二次方程的一个正根,即使遇到两个都是正根的情况,他亦只取其中之一。
公元628年,从印度的婆罗摩笈多写成的《婆罗摩修正体系》中,得到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个求根公式。
在阿拉伯阿尔.花拉子米的《代数学》中讨论到方程的解法,解出了一次、二次方程,其中涉及到六种不同的形式,令a、b、c为正数。把二次方程分成不同形式作讨论,是依照丢番图的做法。阿尔.花拉子米除了给出二次方程的几种特殊解法外,还第一次给出二次方程的一般解法,承认方程有两个根,并有无理根存在,但却未有虚根的认识。十六世纪意大利的数学家们为了解三次方程而开始应用复数根。
韦达(1540-1603)除已知一元方程在复数范围内恒有解外,还给出根与系数的关系。
我国《九章算术.勾股》章中的第二十题是通过求相当于的正根而解决的。我国数学家还在方程的研究中应用了内插法。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4
学习目标
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过程
◆前置准备
解方程3x-2=7(除了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你有其它的解法吗?)
◆自主学习:
1.下列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2x+1=3x移项,得2x=3x=-1
B.4x-2=-5移项,得4x=5-2
C.-0.5-3x=0.25x移项,得-0.25x-3x=0.5
D.x=1.5x-7移项,得x-1.5x=7
2.解下列方程:
(1)3x=2x-1(2)5x-1=2x
◆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例1和例2,然后与同伴交流你的学习方法。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合作讨论解方程步骤、思想方法。
◆例题解析
1.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2x+1)/3与(5x-1)/6+1的'值相等?
2.已知a:b:c=2:3:4,a+b+c=27,求代数式a-2b-2c的值。
◆当堂训练
1.用移项法则解下列方程:
(1)2x-2=3x+3(2)(3x-1)/5=1-(x+2)/2
学习笔记:
1.我掌握的知识
2.我不明白的问题
课下训练:
1.已知某数的1/3等于这个数减去4,那么这个数是()
A.4B.2C.6D.8
2.当x=时,代数式3x-2与4x-5的值互为相反数。
3.若-2x3m-1-6=0是x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则(-1.5m)20xx=。
4.习题5.3第1题。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5
教材分析
以求根公式为基础,教材通过求根公式求出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求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通过例题掌握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和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某些字母系数的取值。
学情分析
1.会找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0)的系数a、b、c
2、会利用求根公式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x1,x2
3.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某些代数式的值(例如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某些字母系数的取值。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6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3)(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7
第1教时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探究新知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 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讨论后回答
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
独立完成
加深理解
学生试解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反馈训练应用提高
练习1:教材P.5中1,2.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4)(b2+1)x2-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小结提高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布置作业
1.教材P.6 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8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确定圆的定理.它是圆中的基础知识,是确定圆的理论依据;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圆”不仅体现在证明“确定圆的定理”的重要作用,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中常用的方法;③反证法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反证法虽是选学内容,但它是证明数学命题的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
难点:反证法不是直接以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原命题正确,又因为矛盾的多样化,学生刚刚接触,所以反证法不仅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
(1)把课堂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让学生作图、观察、分析、概括出定理.
(2)组织学生开展“找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外心”的位置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提高作图能力.
(3)在教学中,解决过已知点作圆的问题,应紧紧抓住对圆心和半径的探讨,已知圆心和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这是从圆的定义引出的基本思路,因此作圆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找圆心和半径的问题.由于作圆要经过已知点,如果圆心的位置确定了,圆的半径也就随之确定,因此作圆的问题又变成了找圆心的问题,是否可以作圆以及能作多少个圆,都取决于能否确定圆心的位置和圆心的个数.
在第二课时反证法的教学中:
(1)对于A层的学生尽量使学生理解并会简单应用,对B层的学生使学生了解即可.
(2)在教学中老师要精讲:①为什么要用反证法;②反证法的基本步骤;③精讲精练.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本节课使学生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定理及掌握它的作图方法。
2.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圆的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简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作图的准确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言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只许物主义观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既能体会圆的完美性(与其他图形的结合等),又培养美育素质,提高对数学中美的欣赏。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试验发现经过三点的圆,这三点的位置要进行讨论.有两种情况:①在一条直线上三点;②不在一条直线上三点,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认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能确定一个圆.怎样才能做出这个圆呢?这时教师出示幻灯片.
例1?作圆,使它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
由学生分析首先得出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已知:,求作:⊙ O ,使它经过 A 、B 、C 三点.
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要作一个圆的关键是要干什么?由于一开课在设计学校的位置时,学生已经有了印象,学生会很快回答是确定圆心,确定圆心的方法:作的三边垂直平分线,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O 就是圆心.圆心 O 确定了,那么要经过三点 A 、 B 、C 的圆的半径可以选 OA 或 OB 都可以.作图过程教师示范,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一边作图,一边指导学生规范化的作图方法及语言的表达要准确.
定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注意:经过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不能确定一个圆.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教师“填鸭式”地往里灌,而是学生自己经过探索确定圆的条件,这样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效果要比全部由老师讲更好.
接着,由于学生完成了作圆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圆与的顶点的关系,得出:经过三角形各项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强调“接”指三角形的顶点在圆上,“内接”、“外接”指在一个图形的“里面”和“外面”.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指出语言表达的规范化.为了更好地掌握新概念,出示练习题(投影).
练习1:按图填空:
(1)是⊙ O 的_________三角形;
(2)⊙ O 是的_________圆,
这组题的目的就是理解“内接”,“外接”的含意.
练习2:判断题:
(1)经过三点一定可以作圆;(??)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并且只有一个外接圆;(??)
(3)任意一个圆一定有一个内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
(4)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
(5)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项点的距离相等.(??)
这组练习题主要巩固对本节课的定理和有关概念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概念辨析的准确性.
练习3:
经过4个(或4个以上的)点是不是一定能作圆?
练习4:
选择题: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
(A)内部(B)一边上(C)外部(D)可能在内部也可能在外部
练习3.4两道小题,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和对定理的理解是否深刻,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准确性有关.
练习5:教材P.59中4题(略).
习题作业的参考方案
练习1:内接、外接.
练习2:(1)×(2)√(3)×(4)×(5)√
练习3:不一定.因为要想作经过4个点的圆,应先作经过其中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的圆,而第四个点到该圆圆心的距离不一定等于半径.所以经过4个点不一定能作圆.
练习4.C
练习5.略.
(二)总结、扩展
师生共同完成总结.
知识点方面:
2.(l)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2)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3)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
方法方面:
1.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外接圆的方法。
2.重点词语的区别:“内接”“外接”。
三、布置作业
1.教材P68中7、8、9。
2.补充作业:已知一个破损的轮胎,要求在原轮胎的基础上补一个完整的轮胎。
四、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9
总课时:8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九周上课时间:第十三周
第2课时:7、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过程与方法:了解“消元”思想,初步体会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过程,化未知为已知,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
在解题过程中体会“消元”思想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理解题意,小组讨论解决方案)
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节课讨论的“买门票”问题,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
设他们中有x个成人,y个儿童,我们得到了方程组成人和儿童到底去了多少人呢?在上一节课的“做一做”中,我们通过检验是不是方程x+y=8和方程5x+3y=34的解,从而得知这个解既是x+y=8的解,也是5x+3y=34的解,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定义,得出是方程组的解.所以成人和儿童分别去了5人和3人.
提出问题: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都有无数多个,而方程组的解是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前面的方法中却好我们找到了这个公共解,但如果数据不巧,这可没那么容易,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方程中的数量关系,找到方法)
内容:回顾七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是不是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能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该问题?(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规范表达)
解:设去了x个成人,则去了(8-x)个儿童,根据题意,得:
5x+3(8-x)=34.
解得:x=5.
将x=5代入8-x=8-5=3.
答:去了5个成人,3个儿童.
在学生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设未知数有何不同?列出的方程和方程组又有何联系?对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何启示?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代表回答,老师适时地引导与补充,力求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后能得出以下的一些要点.)
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设有两个未知数:x个成人,y个儿童.列一元一次方程只设了一个未知数:x个成人,儿童去的个数通过去的总人数与去的成人数相比较,得出(8-x)个.因此y应该等于(8-x).而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方程x+y=8,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推出y=8-x.
2.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中5x+3(8-x)=34与方程组中的第二个方程5x+3y=34相类似,只需把5x+3y=34中的“y”用“(8-x)”代替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可寻求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即将新知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旧知识(一元一次方程)便可.
(由学生来回答)上一节课我们就已知道方程组中相同的字母表示的是同一个未知量.所以将中的①变形,得y=8-x③,我们把y=8-x代入方程②,即将②中的y用(8-x)代替,这样就有5x+3(8-x)=34.“二元”化成“一元”.
教师总结:同学们很善于思考.这就是我们在数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通过它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下面我们完整地解一下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师把解答的详细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一起来完成)
解:
由①得:.③
将③代入②得:
.
解得:.
把代入③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提醒学生进行检验,即把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组,必然使原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都同时成立,如不成立,则可知解有问题)
下面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解答上一节的“谁的包裹多”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用已经获取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规范的板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的加以辅导,以期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领会“代入消元法”的真实含义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10分钟,教师演示,学生理解、识记)
内容:
1例解下列方程组:
(1)(2)
(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完成或教师指导完成)
(1)解:将②代入①,得:.
解得:.
把代入②,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
(2)由②,得:.③
将③代入①,得:.
解得:.
将y=2代入③,得:.
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⑵题需先进行恒等变形,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获得求解,在求解过程中学生消元的具体方法可能不同,所以教学中不必强求解答过程的统一,但要提出如何选择将哪个方程恒等变形、消去哪个未知数能使运算较为简单.让学生在解题中进行思考)
(教师在解完后要引导学生再次就解出的结果进行思考,判断它们是否是原方程组的解.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组解的含义以及学会检验方程组解的方法.)
2思考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与评价,并提出下面的问题)
⑴给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取个什么名字好?
⑵上面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⑶主要步骤有哪些?
⑷我们观察例题的解法会发现,我们在解方程组之前,首先要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变形后的方程较简单和代入后化简比较容易的方程变形,这是关键的一步.你认为选择未知数有何特点的方程变形好呢?
(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索、讨论过程中的独特想法,请学生小组的代表回答或学生举手回答,其余学生可以补充,力求让学生能够回答出以下的要点,教师要板书要点,在学生回答时注意进行积极评价)
1.在解上面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都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变形,即用含其中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代入另一个未变形的.方程,从而由“二元”转化为“一元”,达到消元的目的我们将这种方法叫代入消元法.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把“二元”变为“一元”.
3.解上述方程组的步骤:
第一步:在已知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方程,将它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把此代数式代入没有变形的另一个方程中,可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步: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
第四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回到原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或变形后的方程(一般代入变形后的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把方程组的解表示出来.
第六步:检验(口算或笔算在草稿纸上进行),即把求得的解代入每一个方程看是否成立.
4.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尽量选取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是1的方程进行变形;若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都不是1,则选取系数的绝对值较小的方程变形.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内容:
1.教材随堂练习(在随堂练习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各个学生消元的具体方法可能不同,可以不必强调解答过程统一.可能会出现整体代换的思想,若有条件可以提出,为下一课做点铺垫也可以)
2.补充练习:用代入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1)(2)⑶(注意分数线有括号功能)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方法)
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即把“二元”变为“一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其主要步骤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便可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再将所求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便求出了一对未知数的值.即求得了方程组的解.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习题7.2A组(优等生)1、2
B组(中等生)1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0
课题:小结与思考课型:复习课第1课时总第12课时
学习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体会方程组的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学习难点: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
复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回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1)代入消元(2)加减消元
二.基础练习:
1.下列各组x,y的值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1)(2)(3)
2.已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3.根据下表中所给的x值以及x与y的关系式,求出相应的y值,然后填入表内:
x12345678910
Y=4x
Y=10-x
根据上表找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解二元一次方程(1)(2)
三.例题讲解:
例1.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使得都是它的解,并且求出x=3时的方程的解.
例2.对于等式y=kx+b,当x=3时,y=5;当x=-4时,y=-9,求当x=-1时y的值.
四.巩固提高:
1.已知,求x,y的值.
2.甲、乙两人都解方程组,甲看错a得解,乙看错b得解,求a、b的值.
五.归纳总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
1.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
六、达标检测
1、若是二元一次方程,那么的a、b值分别是()
A、1,0B、0,-1C、2,1D、2,-3
2、下列几对数值中哪一对是方程的解()
A、B、C、D、
3、若则的值是()
A、-1B、1C、2D、-2
4、已知,可以得到用表示的式子是()
A、B、C、D、
二.填空题:
5、在中,当时,当时,则,.
6、在中,如果,那么.
7、已知是方程组的解,则=.
8、写出一个以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9、关于x、y的方程组与有相同的解,则=.
四.解答题:
10、11、、
七年级(下)数学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导学案编者:邳州市邹庄中学孟庆金
课题:小结与思考课型:复习课第2课时总第13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学习难点:找出实际应用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二.复习引入:
利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1.理解题意,明确数量关系2.找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4.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
5.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6.检验并作答
二.基础练习:
1.有甲、乙两种铜银合金,甲种含银25%,乙种含银37.5%,现在要熔成含银30%的合金100千克,这两种合金各取多少千克?
2.甲、乙两地之间路程为20km,A,B两人同时相对而行,2小时后相遇,相遇后A就返回甲地,B仍向甲地前进,A回到甲地时,B离甲地还有2km,求A,B两人速度.
三.例题讲解:
例1.小亮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注意到公路里程碑上的数是两位数;1h后看到里程碑上的数与第一次看到的两位数恰好颠倒了数字顺序;再过1h后,第三次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字又恰好是第一次见到的数字的两位数的数字之间添加一个0的三位数,这3块里程碑上的数各是多少?
例2.七年级(2)班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去A、B两个超市调查去年和今年“五一”期间的销售情况,下图是调查后小敏与其他两位同学进行交流的情景,根据他们的.对话,请你分别求出A、B两个超市今年“五一”期间的销售额.
四.巩固提高:
1.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4千米/时,该船于下午1点从A地出发,逆流而上,下午2点20分到达B地,停泊1小时后返回,下午4点回到A地.求A、B两地的距离及水流的速度.
2.某乐园的价格规定如下表所列,某校七年级(1)、(2)两个共104人去游乐园,其中
(1)班人数较少,不足50人,(2)班人数较多,超过50人,经估算,如果两班都以班为
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问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如果两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省多少钱?
购票人数1-50人51-100人100人以上
每人门票价13元11元9元
五.归纳总结:
利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课后作业】
班级姓名学号
1、如图AB⊥BC,∠ABD的度数比∠DBC的度数的两倍少15°,设∠ABD
和∠DBC的度数分别为x、y,那么下面可以求出这两个角的度数
的方程是:()
A、B、C、D、
2、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5,则符合条件的两位数有()
A、4个B、5个C、6个D、7个
3、根据图给出的信息,求每件恤衫和每瓶矿泉水的价格.
4、《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一地上觅食,树上的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是整个鸽群的三分之一,若树上的鸽子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5、某市电信局现有600部已申请装机的固定电话沿待装机,此外每天还有新申请装机的电话也待装机,设每天新申请装机的固定电话部数相同,每个电话装机小组每天安装的固定电话部数也相同,若安排3个装机小组,恰好60天可将待装固定电话装机完毕;若安排5个装机小组,恰好20天可将待装固定电话装机完毕.求每天新申请装机的固定电话部数和每个电话装机小组每天安装的固定电话部数.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差,缺乏应变能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节课突出对教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采用探索发现的方法研究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类比发现并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最后达到问题解决。
四、教学手段
采用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铺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并引例打基础)
课本引例(如图)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用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是来源于客观需要的)
设出求知数,列出代数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2
【课前准备】:
箱子里有许多的红球和蓝球,现摸到1个红球,3个绿球,共得11分,你知道摸到1个红球得多少分?1个绿球得多少分?
再摸一次,又摸到了3个红球,2个绿球,共得12分。你知道摸到1个红球、1个绿球各得多少分?
【探索新知】
问题一:问题中的量满足怎样的相等关系?
问题中的量应同时满足以上两个相等关系.如果设摸到1个红球得x分,摸到1个绿球得y分.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因而将这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问题二:根据上面的方程组,请你猜一猜,“摸到红、绿球得分”问题的答案。你用了什么方法?
方程(1)的解是
……
方程(2)的解是
……
可以看出___________是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因此,我们知道,摸到1个红球得2分,1个绿球得3分.
【知识运用】
例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
A.B.C.D.
例2:你能求出“鸡兔同笼”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吗?
练习应用
(1)如果是方程组的'解,则m=,n=.
【当堂反馈】
1.有3对数:①②③在这3对数中,是方程的解;是方程的解;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下列各对数值中,哪一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如果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求m、n的值.
4.已知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满足,求a的值.
5.甲种饮料每瓶2.5元,乙种饮料每瓶1.5元,某人买了x瓶甲种饮料,y瓶乙种饮料,共花了34元。
(1)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
(2)如果甲种饮料和乙种饮料共买16瓶,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找出它的解。
6、写出解是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你能写出几个?
7、1)方程y=2x-3的解有个;
2)方程3x+2y=1的解有个;
3)方程组y=2x-3的解有个
3x+2y=1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3
一、复习目标:
1、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2、能熟练应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3、能灵活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难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知识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解法有:
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3、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4、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怎样判断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请举例说明。
四、例题解析:
例1、填空
1、当m时,关于x的方程(m-1)+5+mx=0是一元二次方程.
2、方程(m2-1)x2+(m-1)x+1=0,当m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3、将一元二次方程x2-2x-2=0化成(x+a)2=b的形式是;此方程的根是.
4、用配方法解方程x2+8x+9=0时,应将方程变形为()
A.(x+4)2=7B.(x+4)2=-9
C.(x+4)2=25D.(x+4)2=-7
学习内容学习随记
例2、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4x2-16x+15=0(用配方法解)(2)9-x2=2x2-6x(用分解因式法解)
(3)(x+1)(2-x)=1(选择适当的方法解)
例3、1、新竹文具店以16元/支的价格购进一批钢笔,根据市场调查,如果以20元/支的价格销售,每月可以售出200支;而这种钢笔的售价每上涨1元就少卖10支.现在商店店主希望销售该种钢笔月利润为1350元,则该种钢笔该如何涨价?此时店主该进货多少?
2、如图,在Rt△ACB中,∠C=90°,AC=6m,BC=8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4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
(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15
1、复习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复习4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3、会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知识点
1、一元二次方程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它们是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为△=b2-4ac。
①当△0时,方程有__________;
②当△=0时,方程有__________;
③当△0时,方程有__________。
5. 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 则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二巩固练习
二、填空题:
1、在下列方程①2x+1=0;②y2+x=1;③x2+1=0;④ +x2=1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_。
2、已知x=1是一元二次方程x2-2mx+1=0的一个解,则m=______。
3、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5x+m2-3m+2=0的常项为0,则m=________。
4、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m-2=0的根的情况是__________。
5、写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使每个方程都有一根为0,并且二次项系数都为1: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角形的每条边的长都是方程x2-6x+8=0的根,则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
7、解方程5(x- )2=2(x- )最适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8.一元二次方程 的二次项系数为 ,一次项系数为 ,常数项为 ;
9. 方程 的解为
10.已知关于x一元二次方程 有一个根为1,则
11.当代数式 的值等于7时,代数式 的值是 ;
12.关于 实数根(注:填“有”或“没有”)。
13.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3,个位数字的平方刚好等于这个两位数,则这个两位数为 ;
14.已知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个根为 ,则 .
15. 阅读材料:设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 ,则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有如下
关系:根据该材料填空:已知 , 是方程 的两实数根,则 的值为______ .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A、a0 B、a≠0 C、a=0 D、a≥0
2.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其中应在左右两边同时加上4的是
A、 B、 C、 D、
3.方程 的根是
A、 B、 C、 D、
4.下列方程中,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 B、 C、 D、
5.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x-1=0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 B、没有实数根
C、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D、不能确定
6.已知x=1是一元二次方程x2-2mx+1=0的一个解,则m的值是
A、1 B、0 C、0或1 D、0或-1
7.为执行“两免一补”政策,某地区2008年投入教育经费2500万元,预计2010年投入3600万元.设这两年投入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百分率为 ,则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A、 B、
C、 D、
8. 已知 、 是方程 的两个根,则代数式 的值
A、37 B、26 C、13 D、10
9.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是方程 的两个根,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8 B、10 C、8或10 D、不能确定
10.一元二次方程 化为一般形式为
A、 B、 C、 D、
四、解答题:(共46分)
19、解方程(每题4分,共16分)
(1) (2)
22、已知a、b、c均为实数,且 ,求方程
的根。(8分)
23.在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前夕,某超市在销售中发现: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平均每天可售出20套,
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接奥运会,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
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套降价1元,那么平均每天就可多售出2套。要想平均每天在销售吉祥物上盈利
1200元,那么每套应降价多少?(10分)
24.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某市城区近几来,通过拆迁旧房,植草。
栽树,修公园等措施,使城区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如图)(12分)
(1)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的问题:2003年的绿地面积为______公顷,比2002年增加了________
公顷。在2001年,2002年,2003年这三年中,绿地面积增加最多的是___________年。
(2)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计划到2005年使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72.6公顷,试求这两年(2003~2005年)
绿地面积的年平均增长率.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一元二次方程高中教案11-15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及反思07-24
【合集】一元二次方程高中教案01-28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06-17
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教案06-28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7-1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10-24
一元钱小学作文10-20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04-15
《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复习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