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合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独之旅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教案 篇1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 ,他战胜了 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 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 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 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 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 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住段时间 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 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①失学。 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 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 (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 --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孤独之旅教案 篇2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词义
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胆怯: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
第二部分(2—35)发展: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潮:暴风雨追鸭
第四部分(50—52)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五、问题解疑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4、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天气的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场暴风雨也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8、“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
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意蕴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孤独之旅教案 篇3
一、主题和题目含义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二、结构内容
这篇小说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写杜小康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写杜小康及其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过程。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至结尾)写杜小康在放鸭时所遭受的磨难,尤其是寻找失散的鸭子给自己带来的磨难和自己的成长体验——长大了,坚强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节,第11~12小节,第20小节,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节,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节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20小节,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孤独之旅》。
四、细腻的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一部分第10小节,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0小节,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节,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节,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20小节,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孤独之旅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
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 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 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 点拨法 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配乐《阳光总在风雨后》)
真巧,今天刚刚是我儿子的生日,年年生日年年过,真不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成长意味着什么。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1)注音
轩(xuan1) 嬉闹(xi1) 凹地(ao1) 雍(yong1) 掺杂(chan1)
胆怯(qie4) 撅(jue1) 给予(jj3 yu3) 觅食(mi4) 撩逗(1iao2)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 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3. 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在文中快速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 (生读课文,勾画人物语言。) (课件展示) 我不去放鸭了,1. 我要上岸回家…… 2. 我要回家…… 3还是分头去找吧。
4. 这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 告诉 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 赏析人物 语言要注意两点:
1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些话的;、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也就是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
5. 共同赏析这三句话背后的人物心理
(1)屏显第一句:A读、思。B师屏显背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放鸭之前杜小康的情况。小说中这样写到——(课件展示。)
1.油麻地的孩子,念书都念到六年级了,都还没有一个有一条皮带的。他们只能用一条线绳来作裤带。杜小康才读一年级就有了一条皮带。棕色的,油汪汪的样子,很有韧性,抓住一头,往空中一甩一收,就听见叭的一声脆响。
2. 油麻地一般人家的小孩,一年四季,实际上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一套单衣,一套棉衣。中间没有过渡的衣服,春天天气已经非常暖和了,还只能将冬天的棉袄硬穿在身上。秋天,天气已经很凉了,只好将单衣硬穿在身上,缩着身子去抵抗凉意。 杜小康却有一年四季的衣服。一年四季,完全可以根据天气的冷暖来增减衣服,来加以很好地调节。因此,一年四季的杜小康,身体都是很舒服的。
3. 大约是在杜小康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因为,他有了一辆自行车。虽然这只不过是一辆旧自行车,但它毕竟是一辆自行车,并且是一辆很完整的自行车。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
4. 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因此,杜小康一直当班长。C师提示:家境富裕时父亲对他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是现如今他就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生回答出杜小康是一个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一个不懂事、任性、爱撒娇的杜小康。 :一个过惯了富裕日子、不能吃苦的杜小康。
(2)看,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 中讨论赏析其余三句话,用“一个 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 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语言依据。 (生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A一个想家的杜小康B是一个懂点事的杜小康。C叙述理由,读刚到麻油地一段和做梦一段的确,在这里杜小康几乎找不到人交流。小说这样写杜小康父子干巴巴的对 话:“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饱了。”“就在河里洗 碗?”“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不困。 ”孩子喜欢热闹, 喜欢丰富, 课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 请同学们采用改换 人称方式,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自由朗读课文第29段。让我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他吞噬着年幼的杜小康,他终于 在晚上,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了这句话。但你们怎么读出懂事的? 师预设:没说“我不去放鸭了”,也没说“上岸”。 他虽说想回家,但是不说放弃自己的工作、责任。 他不像第一次那样任性了。 是一个知道要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3)看来此时的杜小康虽然幼稚,但在逐渐成长。那么第三句话呢,你们读出了
一个怎样的杜小康?通过赏析A“分头“B”吧“后面的句号,为何不用叹号和问号C不同方式的读,看出杜小康内心地平静平缓,这是一种在暴风雨面的成熟 D继续找杜小康成熟的段落 预设:课文第37 38段写““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杜小康啊,在危急时刻,紧要关头,杜小康勇敢地担当了本属于父亲的责任,他
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杜小康的表现说明什么?还有文中恶劣的环境描写语句段落—引出侧面描写手法表现人物E读。读出平静
6. 引入结尾:短短的四句话就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家道中落,
年幼的杜小康饱尝了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 可他最终用稚嫩的 双肩扛起了这一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作家曹文轩这样说——(课件展示)
有些孤独, 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 我们要成长, 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感动》) 师: 而杜小康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他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所以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大作家巴尔扎
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最后老师把作家曹文轩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曹文轩《青铜葵花》)
(歌曲《隐形的翅膀》响起。)
四: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
1. 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2. 请以“成长的脚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五、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孤独之旅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完整而简明地复述全文的 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3、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4、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中环境 描写的内容,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对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细致评价文中杜小康这个人物形象,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小组合作,细致感悟交流本文向我们传达出的少年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和“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情境导入
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2、语言积累。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 ) 掺杂( ) 给予( ) 撩逗( ) 凹地( ) 胆怯( )
(2)积累下列词语:
厚实 嬉闹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本文讲了 故事,表达了一个
主题。
(2)再读课文,列出故事情节提纲,并复述故事主要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课文研讨
(一)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举例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可完成在书上)
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1、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2、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出发时: P70 ----------
到 达芦苇荡时:P72--------
安顿之后: P73----------
时间久了:P74----------
那天雨后天晴:P76----------
4、杜小康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形象?
拓展延伸
1、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主要对人物杜小康进行心理刻画来表现他的性格。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练,终于变得坚强,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D整个故事的起因是杜小康失学。
3、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3)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用一段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
感受孤独
孤独的时候,拿起生花的梦笔,将一座 空落失修的雾朦朦的心房簪补,于那斑驳破旧之处缀满朵朵粲然而潮湿的凄美鲜艳,然后以一双温情而柔素的手天女散花般地将她们放飞,散落在一张张没有负担而洁白无暇的纸上,留下那馨香美丽一瓣瓣……
孤独地时候,伫立在漆黑的窗前,一任夜幕层层覆盖,而我却只是目不转睛地呆视着窗外,将一双含泪凝情的眼眸投向那夜空的深邃与苍茫,辉映着遥遥天际那颗最靓的星子……
孤独的时候,痴迷地对着天上的一轮孤冷徘徊与遐想,一种李白“对影成三人”的.天人合一的浩淼情怀则会溢满心头,而怀想最多的便是今生终成遗憾月上柳梢永无约期的皂影……
孤独的时候,将一颗桔心浸泡在音乐恣肆的汪洋中,让泰坦尼克号神秘而带有悲剧感的旋律驮着情感共振的羽翼穿越时空,让邓丽君加了咖啡的美酒麻醉消损着精神与意志,让那平沙上落燕的伶仃哀鸣盘旋在心头愁闷着一腔难解难释的情愫……
孤独的时候,心树烂漫而张扬的花叶于露冷霜重的更深夜阑伴着呜咽的北风无边萧萧摇落而下,抖瑟着万般亘古的无助与叹息,苦思冥想着梦破清醒之时依依挥手互道珍重的昨日,心不禁 断裂般疼痛不已……
孤独的时候,一盏微黄下,情不自禁地拿出亲朋故知的照片一遍遍仔细端详,让记忆的美好与一腔思念的怅惘一股脑倾泻在一张张鲜活而肃然的面容上,一任颗颗冰冷的晶莹顺着苍白的脸颊悄然无声地落下……
孤独的时候,想像着驾上飞车,约上人生之际遇相知,一任天空飘洒着蒙蒙细雨,于不起尘埃的柏油路上风驰电掣般的竞技比翼,直奔那春光满透、诗意盎然的山原,让今生已被缠绵濡湿的身心全然融合、酩酊在美丽而没有时空的断层中……
孤独的时候,满眼皆是当年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凄然悲怆以及杜甫“艰难苦恨”、“浊酒新停”的落魄潦倒,独自高台登 临,满目山河,凭栏眺远,让四流的涕泪凄迷着心眼,将一腔亘古的心音无眠与民族大我的祈愿铸溶于茫茫沉沉的天地间……
孤独 的时候,将自己的一颗心深深地埋在故纸堆里,让飘洒梦中的万点飞絮落花尽情而伤感地追逐着那永不可复的东流逝水,将一腔思念与痛楚的情绪泼墨在纸上,婉约在唐诗宋词的千古绝唱里,只待有情的人儿用那心火的温暖来烘干上面点点泪血的潮湿……
孤独之旅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 ,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 (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同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个故事给了你这样的人生启示呢?
(六)以赠言结束本堂课,配歌曲《壮志在我胸》(成龙)。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七)作业。
1.请你搜集8条对你的人生有启示的名人名言。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芦苇荡、暴风雨、鸭群的句子进行赏析(各两句)。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后反思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孤独之旅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孤独之旅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2、预读课文。要求:疏通大致情节,划出精彩细节和优美的句子。
3、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检查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教师在学生答问基础上补充
1、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2、字词检查在早读时完成。检查预习,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及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四、提问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的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五、赏析环境描写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
1、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2、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六、理解“孤独之旅”含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深层次地理解主题)
1、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2、“孤独”可以概括为两点:
⑴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⑵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七、总结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八、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作业)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结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课堂)
2、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课后)
3、《同步阅读感悟》的第10课。(课后)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做一个勇敢面对人生挫折的人。板书设计10*、孤独之旅(曹文轩)
1、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3、“孤独之旅”的含义: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孤独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10-29
孤独之旅教案10-23
《孤独之旅》教案08-06
孤独之旅教案03-15
《孤独之旅》教案(荐)08-08
《孤独之旅》教案 15篇11-21
【实用】孤独之旅教案四篇03-27
【精华】孤独之旅教案3篇04-01
(热门)孤独之旅教案15篇07-27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四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