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案

时间:2025-04-01 07:25:0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孤独之旅教案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孤独之旅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孤独之旅教案3篇

孤独之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孤独之旅教案 篇2

  学习重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

  3.以文观己

  [自读程序]

  一、导入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课文学习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

  例: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如果你是这部作品的作者,你可能会给它取什么名?你喜欢小说现在的题目《孤独之旅》吗?为什么?

  请学生找出体现“孤独”的语句,并注意体会。

  4.读小说第二部分,品味杜小康在这场暴风雨中的表现。选出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品评他“长大了,坚强了”的形象。

  5.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三、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导语既要涉及文章内容主旨,又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两遍略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了解了小说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既回顾了小说的相关知识,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这两问重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给予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体会“孤独”二字。

  这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描写进行分析品味的能力。

  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孤独之旅教案 篇3

  指导思想: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孤独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10-23

《孤独之旅》教案10-29

《孤独之旅》教案08-06

孤独之旅教案03-15

《孤独之旅》教案(荐)08-08

《孤独之旅》教案 15篇11-21

关于孤独之旅教案四篇11-15

【实用】孤独之旅教案四篇03-27

【推荐】《孤独之旅》教案2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