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共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指名读诗句。
3.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集体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师配乐范读。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5.背诵诗文。
6.识字。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
7.写字。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8.展评。
三、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6个字。
2、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积极参与“人与机器人谁聪明”的讨论。
3、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4、积累词语,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5、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难点: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认读6个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词语,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机器人都可以做什么吗?(自由发言)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探索者1号,看看它都能做些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的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评议。
(二)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1)读一读,指名读。
2)重点指点读音:爆执
3)重点指点字形:迅执爆棋
2、指名再读,读正确。
3、把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做到正确、流利。
(三)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四)词语搭配。
1、出示填空:
观看()摊开()试探()执行()
表演()掌声()目光()棋艺()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积累词语,注意词语间的搭配。)
(五)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必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2、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3、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积极参与“人与机器人谁聪明”的讨论。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
教学难点:能够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探索者1号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认为它是怎样的一个机器人呢?(自由发言,聪明的、机智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棋艺高超的机器人的.精彩表演吧。
二、新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探索者1号哪儿表演得最精彩[Y1]?
2、汇报,指导朗读,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回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它是怎样介绍的?找出关键词语。
4、汇报,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先、接着、随后。
5、那么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自由发言。)
6、试着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方法,达到读写结合。)
三、讨论。
1、你认为人和机器人谁聪明?(积极讨论。)
2、发表看法。
四、课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话。
[Y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巩固强调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方法。
2、熟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大概意思,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顺序。
3、体会父亲和儿子不同的心理变化,感受孩子们的天真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掌握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切过苹果吗,这节课我们学习《切错的苹果》。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边读边画,学习生字
错:交错错落有致错综复杂
屉:屉帽一屉馒头抽屉
惯:惯例惯性娇生惯养
拦:拦击拦路拦腰
核:杏核核武器核查核对核心
彻:彻夜彻骨彻底彻头彻尾彻悟
印:印象印花印泥
三、指导书写
请学生先观察,再示范,后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切过苹果吗?在小组内切切看,看你们一共有多少种切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课文,找找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的是“儿子为什么要切苹果”这个内容的'?
3、谁愿意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要切苹果?
4、“显示显示”一词能不能换个词来说?
5、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儿子怎么样?
6、找出儿子说得话并用浪线画出来,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
7、同桌之间练读儿子和爸爸的对话。
8、这时,爸爸看到儿子说的那颗星星了吗?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
9、练习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
说一说,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经历。
四、作业设计写词语。
爸爸习惯
切错的苹果
儿子创造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一 、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贫穷富裕贫穷
菲
利
普
夫
妇厌恶诅咒热切盼望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 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 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 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 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 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 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 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 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 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 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 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 水潮:
(伟)
远 近
色 声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课题虽为“春天的雨点”,但内容并非春雨,而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达丽玛在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放学后,乌罕娜老师不顾疲劳认真地给她补课,并冒雨将达丽玛送回家。达丽玛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在第二天早晨还为老师送去了雨伞。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勇敢精神,以及老师真挚的爱,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
2、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3、抓住第1和第20自然段体会达丽玛的变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之间细腻、真挚的情谊,并引导学生感受、表达这情意。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教学准备:
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15个生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再这如油般贵重的雨滴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生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特别提出多音字:蒙、调(通过组词来掌握)
3、找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一步巩固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脉络,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有哪几个时间?(上课、补课、回家、第二天)
分别在什么地点?(课堂、办公室、路上、师门前)
2、学习1-3自然段(课堂上的故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课堂上的故事?(学生举手表示)
(1)请同学自读1-5自然段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因势而问
(2)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课文:
[培养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
3、自学4-6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达丽玛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体会深厚、真挚的师生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学生必然反复读、快速读课文,初步锻炼他们的略读能力。]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
回到整体,再次品味。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上课
补课
放学
第二天早晨
教室
办公室
路上
师门前
生
达丽玛
委屈
感动
爱
师
乌罕那
负责
认真
关爱
感动
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②掌握关键字、词。③背诵此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了解文中描写的如诗如划的月夜景色,体会作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
2、读、写、默本课的生字新词。
3、体会指定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
4、积累文中的好词语和好句子。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指定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字词。
2、读通课文。
3、给课文分段。
4、学习课文1、3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揭题。板书:啊!故乡那轮明月
二、预习课文。1、把课文读正确,借助词典理解新词。
2、作者写了故乡哪几个季节的月夜景色?
3、按“总一分一总’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生字新词的音。
2、理解词义。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无瑕,没有斑点。 萦系——围绕,牵挂的'意思。 浩瀚——广大,繁多。
3、写反义词。朦胧(清楚) 增添(减少) 驱赶(迎接)
4、开火车读课文。 思考:作者写了故乡哪几个季节的月色景象? 板书:仲夏夜,秋天,初冬夜,春天。
5、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明亮的故乡月晶莹剔透,纯洁无瑕,时常萦系着作者思乡的心。· 第二段;(2~6)故乡一年四季各具魅力的月夜景色,突出月夜是故乡最美的时候。 第三段,(7)赞叹故乡的明月是那样的美丽,那样地让人思念。
四、学习课文第一,第三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故乡的明月是怎样的? 板书:明亮、纯洁无瑕、晶莹剔透。
2、感情朗读。
3、学习第三段。 课文第三段告诉大家故乡的明月是怎样的? 板书:美丽,叫人思念。
4、感情读第三段。
小结:课文第一、第三段告诉大家故乡的明月是明亮而美丽的。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叫人思念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1、抄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第二段,了解文中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月夜景色,体会作者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思想感情。
2、体会指定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
3、积累文中的好词语和好句子。
4、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2~6小节,思考;(1)故乡月夜景色美在哪里?(2)边读边圈。(3)小组交流。
2、大组交流,完成课后练习2。
3、出示句子:(1)仲夏夜,海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着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2)夜空里没有一丝云彩,如银如水的月光倾洒在海面上,没有一点阴影。
(3)这样的月夜,看一眼,都让你陶醉。
(4)复习“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方法和步骤。 A、理解词义。 B、体会词的感情色彩。 C、感情朗读。
①“追赶,驱赶”把明月写富有人动作;表现作者对明月的喜爱之情。
②“如银似水,倾洒“写出了月光的质地,写出了月色如诗如画的景色,从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到月光的海岛是如此的明朗。
③“陶醉”写出了作者陶醉于水产丰富的喜悦之中,体会作者思乡爱乡之情。)
板书:追赶晚霞,驱赶余日,迷人,似轻纱,如银似水,暖意,银光闪闪陶醉 (5)指导感情朗读。
二、积累句子。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 2、找出课文中的拟人句。
三、作业:摘录比喻句,反问句。
总板书:啊!故乡那轮明月明亮 晶莹剔透纯洁无瑕仲夏夜追赶晚霞驱赶余日秋天 迷人似轻纱 如银似水初冬 暖意春天 银光闪闪陶醉 美丽叫人思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荷花》教案09-19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下册教案10-08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天地教案12-10
语文综合教案08-03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的设计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