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3 12:22: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选(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积累词句,感误引号的特殊用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

  4.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启发想象,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道学习12课《失物招领》,请齐读课题。

  2.读完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失物,招领?)

  3.你最想知道什么?(谁丢失了东西?丢失了什么东西?丢失东西的人领回了自己的东西吗?)那我们赶紧读作文吧,通过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课文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就从你这儿开火车读。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2)现在同学们有信心到班上读课文了,谁敢试一试?

  一二学生试读课文,师生评议读得是否正确。

  2.看,有14个字娃娃、词语宝宝等着和我们交朋友:

  失、级、同、观、围、工、专、准、备、队、才、清、双、各

  (1)学生自己拼读。

  (2)谁来读?

  (3)在读音上哪些字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

  翘舌音:失、专、准、双 后鼻韵:清 平舌音:才

  (4)在字形上,你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换-换:情-清、认-队

  加-加:又+又=双

  减-减:洞-同

  有一个偏旁没有学过,这叫折文儿。认识了这个偏旁,“备”、“各”该怎么记?(加一加)

  还有一个“级”字,我们在作业和课本上经常看到,早就记住了。

  (5)读读带有生字的词、句。

  看谁最先和字娃娃、词语宝宝成为最好朋友,一见面就能人出来。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感受植物园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看图了解环境。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植物园里参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看到p50的插图,你看到的植物园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描述。

  2.勾画批注。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在写植物园的样子,请用“——”勾标出来。

  3.流利朗读:“植物园很大很大,里面的花草树木很多很多。”

  4、指导说话

  (1)同学们看到的是春天的植物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植物园很美很美,你还能用“很 很 ”这样的短语说话吗?

  学生说话。

  (2)你能在“很 很 ”的前面加个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吗?

  学生说话。

  瞧,添个词语,短语就变成句子啦。

  5.看图了解人物

  (1)看看植物园里的同学们午饭都吃些什么?吃得开心吗?

  学生看图后汇报。

  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学们快乐得像一只只鸟儿。

  (2)请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3自然段。

  学生齐读。

  (二)感受老师的.智慧和孩子们的纯真

  1.老师范读:老师和同学准备回家了,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听老师读4-7自然段,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师读后学生汇报。

  2.自读感悟

  “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八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起嘀咕:‘唐老师,我没丢东西!’”

  自己读读黑板上这段话,边读边想:到底有没有同学丢失东西?

  学生读后汇报:同学们确实丢失了东西,他们丢失的是随手丢在草地上的垃圾。

  3.感情朗读

  多么富有智慧的老师!同学们随地扔垃圾,老师不直接批评,而是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大家。你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吗?请把这感人的画面装进脑海中。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好这段话。

  (三)感受孩子们知错就改的品格

  1.齐读句子:同学们领回了自己的“失物”,把“失物”丢进了果皮箱。

  “失物”这个词加了个括号,想一想,为什么要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我来试试。本部分包含四项活动:读一读,比较字型的变化;读一读,连一连;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成语故事。

  2、探究与发现。教材的主题部分是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3、我的作品。这一部分的版面设计是一幅图画,画中表现的是初春时节大自然的景色。画面本身没有色彩。图中,两个学生正在草地上钉一块木牌,木牌上什么也没有写。图画下面有一个学习伙伴,在她的泡泡语中,提示出了本题的一些具体要求。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3、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方式

  4、积累成语,同时感受读书的乐趣

  5、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2、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表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汉语拼音字母表》

  1、齐读

  2、个别读

  二、认一认,比一比

  这项活动中一共有四组字,都是笔画增减、细微变化的两两比较,学生通过读,通过观察和比较,会从中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1、教师将每组字制作成卡片,出示

  2、学生读一读,比一比,观察每组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异同

  3、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并结合生活实际大致了解一下字的意思

  4、对于能主动在生活中识字的学生,教师可以及时提出表扬

  三、读一读,连一连

  左半部分是表示季节的四个短语,右半部分是四组表示季节特点的词语。学生在连线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四季的特点。

  1、学生自由读并连线

  2、指名读连好的句子

  3、全班将连好的四个短句顺着读一读,就会感到好似一首优美的小诗,节奏舒缓,琅琅上口。

  四、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读两组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每组的第一句,语言表达十分

  简练,意思一目了然。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语言表达显得具体而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

  2、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可以用画或者用动作来表达)

  3、请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问一问学生喜欢的原因。

  (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生活中都会经常用到,只是表达者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而进行选择。因此,句子本身不存在优劣的问题,不要强求学生必须喜欢哪一句。)

  第二课时

  一、读成语故事《开卷有益》,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只要读书就会有收益。

  1、学生自己读一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试着讲一讲故事

  3、分小组讨论:你平时喜欢读哪些书,把自己读书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可以谈谈自己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之后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可以向同学介绍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二、探究与发现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两组词语,从整体上看,这六个词语的意思均和春天有关(每一个词语中都含有一个“春”字)。而且,顺着读一读,还会发现每一行的三个词语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看,春风吹来了!“春回大地”后,“春风拂面”,万物生长,小鸟歌唱,“春光明媚”。下雨啦!“春风化雨”,“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春色满圆”。两组词语分别描述了春风、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

  1、引导学生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读中,鼓励学生从每组词语中努力去发现什么。

  2、学生在读中积累词语。

  3、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春天到了,你发现周围有了哪些变化?春天里,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到人们的穿着、心情等等,都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几句话,还可以用画画等方式记录一棵小芽渐渐长大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我的发现

  这个活动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将春天里的发现,春天里的感悟,通过为画面涂上颜色,通过在木牌上写自己想说的话,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达。

  1、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给予选择的空间。通过观察,春天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作品。小木牌上,学生可以写上一句赞美春天的诗,或一句提示大家都来爱护春天的话……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和画面表达的意境相吻合,和春天有关就可以,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表达。

  3、提供展示的空间。学生认真完成作品之后,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欣赏彼此的作品,互动评价,分享快乐。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四册第7单元的一讲读课文。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前苏联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的萨沙。一家人在森林的空地上聊天、看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托丽亚把雨衣拿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幼小的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读完这课文,我们会感到亲人间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对小萨沙的自信和保护弱者的举动产生由衰的赞叹。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7个字及以下词语:周末、父亲、弱小。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培养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3、能为人物的对话部分加上逗号、感叹号、问号。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显示重点指导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强大)你知道这个词的反义词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比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4、出示词语卡片:周末、父亲、弱小、纤弱、映衬、雷声、聚精会神、倾盆大雨。

  ①小老师领读、齐读。

  ②你能用其中的词说句话吗?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标然段。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课件或挂图再现课文中描写的画面,看了这幅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一下吗?

  3、出示句子。

  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4、指导朗读:(学生先闭目想象眼前的景色)

  这么美的景色,你感觉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读?你最想强调哪个词?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5、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①句子中加点的`词你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鲜艳、美丽、好看……)

  ②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里用哪个词最准确?为什么?

  7、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下大雨了,托丽亚、妈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讨论、交流: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他们会聊些什么?(请同学上台演一演)

  ③指名读所画的句子。(出示句子)

  托丽亚赶忙从背包里拿出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

  ④同学们,从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请你带着自己的那份感动来读这句话)。

  8、有感情地朗读3—6自然段。

  ①同桌分角色朗读。

  ②指名同桌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③全班分角色朗读。

  9、朗读感悟第7自然段。

  ①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朗读。

  ②萨沙看到大雨中的蔷薇花,心里会怎么想?她为什么把雨衣遮在花上?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④分组比赛读。

  10、朗读最后一句。

  ①学生自己试读。

  ②指名展示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齐读最后一句。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内容,拓展延伸

  1、课题“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个问句,这句话换个方式还可以怎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2、你感觉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收获?

  五、巩固识字

  六、写字指导

  七、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充实自己的采集本。

  2、给句子补充上合适的标点,再读一读。

  妈妈 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哦 现在你是强者了

  八、教学后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本人在《我是最弱小的吗》一课教学设计中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

  1、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上,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在此同时,教师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

  2、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也发挥比较好。

  3、在组织形式上,把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本人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想象读、感情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积累、运用词语,丰富学生的语汇仓库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指导书写6个汉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4.通过阅读欣赏,了解《泊船瓜洲》“绿”字用词的绝妙。

  5.编写《狐假虎威》课本剧,培养学生想象、编排和语言创作、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和选词写话。

  2.了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用字的绝妙之处。

  教学难点

  根据寓言编写课本剧。

  教学准备

  一个课本剧范例、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自由读题中的.汉字,看看每组两个字有什么异同。

  2.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分清并记住它们?

  3.给这些字分别组一、两个词语。

  二、词语超市。

  1.自由读词语。

  2.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只需说出大意即可)

  3.用超市里的一、两个词语说话。

  4.再读词语。

  5.抄写词语。

  三、选词写话。

  1.读词语。

  2.找出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

  3.选词说话。

  鼓励学生尽量用上更多的词语使意思表达更生动、具体。

  4.把自己选词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认读写字板中的汉字。

  2.观察每个字各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交流:

  (1)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怎样写最美观?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傻”“糊”“惭”“懂”的书写笔顺及间架。

  5.学生练写。

  6.优秀作品展示。

  二、阅读欣赏。

  1.自由阅读短文。

  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

  (1)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2)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时对“绿”字先后作了哪些改动?

  (3)为什么说“绿”字用得好?

  (4)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4.小结: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带来的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用在这里可谓是点睛之笔。难怪数百年来,无数诗人、评论家不断称誉这个“绿”字改得好。我们从《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明白一首诗,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字、词、句进行精心地锤炼方可成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交流中能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更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读背《泊船瓜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忆。

  回忆《狐假虎威》的内容,指名讲故事。

  二、指导编演课本剧。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编演剧本。

  (1)挑选演员,分配角色。

  (2)设计人物对话。

  (3)指导制作道具,选配乐曲。

  3.分组合作编写剧本。

  三、表演课本剧。

  1.小组内表演。

  2.选择优秀的小组在班级中表演。

  3.评议。

  4.小组内再合作表演。

  第四课时

  一、指导编写剧本。

  1.了解剧本的格式。

  剧本,与平常所见的文章表达形式不同:一般在开头,先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剧中人物和布景等,然后写人物对话。故事中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动作、感情、语气等,一般都在括号里用小字注明。

  2.出示剧本范例,学习编写剧本的方法。

  二、把自己编写的《狐假虎威》剧本写下来。

  三、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交流评议。

  拓展资料

  “推敲”的故事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子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推”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趣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2、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合作提升。

  1、出示自学提示。

  2、细读课文,读后小组交流。

  3、讨论: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2)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3)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四、总结解惑。

  1、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3、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4、(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爱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五、巩固运用。

  1、小结: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2、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

  3、学习丛书《爱因斯坦》《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圈画好词佳句,并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1、本课字、词掌握较牢固,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能提出问题,知道太守们的可贵品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语文教案-范进中举。

  二、默读课文,结合注解熟悉基本内容。将不懂的词句挑出来。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观看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结合课本谈一谈。

  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讽刺的艺术手法,布置相关研讨作业。参见“教法建议”部分。

  第二课时

  一、汇报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重点研究“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有关对比手法的内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分析时要坚持从文本中找证据的.原则,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用讽刺的表现手法进行片断写作。

  教案点评:

  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地精讲。面面俱到,学生反倒落不下什么。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虑到本文内容涉及到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有些语言涉及到旧小说中的雅语和口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安排两个教时。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设计方案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郊游》,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3、那我们一起去秋游好吗?

  二、 新授

  1、在秋游前我们都要了解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学生自由谈谈。(板书: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2、新桥幼儿园幼儿马上要去秋游了,在秋游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信息。(电脑出示,打字声引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信息)

  3、我们看到了这些信息,从刚才我们讨论出的四个方面来分析。

  4、首先我们来看人数,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有关人数的信息。多少人?(板书:150人)

  5、接下来看包车,哪句话有关包车信息?一共要包几辆车呢?(3辆)你怎么看出的?(150÷52 大约3辆)一共需要多少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你怎么算出来的呢?(3×300=9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900÷150=6(元))900是什么?(共花费多少钱?)150是什么呢?(实际去的人数)用共花费的钱去除以实际去的人数得出每人需要花费多少钱。

  6、门票呢?哪几句相关信息?你们选哪种?(团体)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满足30人以上,便宜等)每人多少钱?(2元)

  7、最后是游玩项目及定价,我们来看一看。划船,每小时8元,4人一船。每人要多少钱?(2元)那如果你一个人去呢?一个人去乘一船,多少钱?(8元)你觉得怎样乘坐比较合算?乘快艇呢?你们怎么理解的?

  8、看完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来替新桥幼儿园幼儿来算一算。每人乘车和买门票一共要交多少元钱?(2+6=8(元))

  9、用20元最多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最多可以玩6个项目,正好20元。最少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自由讨论。

  10、如果你是新桥幼儿园幼儿,你准备向家长要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11、刚才我们替新桥幼儿园幼儿做了秋游前的计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们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相关的信息的?(电脑闪烁: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三、 活动设计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出去秋游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同学马上也要去樱桃沟去秋游了。我们也要在秋游前了解相关的信息。

  2、我们在课前分小组了解了些信息,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

  3、首先人数,多少人?(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输入到电脑中,约350人)四年级师生共350人。

  4、包车呢?学生了解,有大客车和中巴车两种。大客车最多可乘坐52人,每辆每天500元左右;中巴车最多可乘坐25人,每辆每天300元左右。你们选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那么我们选择大客车。一共要包几辆车呢?(7辆)你怎么看出的?(350÷52 大约7辆)一共需要多少钱?你怎么算出来的呢?(7×500=35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3500÷350=10(元))

  5、门票呢?(儿童(1.2米以上):30元 成人:60元 团体(20人以上):35元)哪组去了解的?有三种,你们选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游玩项目呢?学生说一说都去了解了哪些游玩项目及价格。选择一些同学们喜欢玩的并适合同学们玩的,打在电脑上。

  7、同学们真有办法,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一切准备就绪了,下面就是你们制作设计方案表的时候了,这要小组合作完成,看看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好。好,小组合作开始。

  8、下面就该是欣赏你们精彩方案的时候了,哪一组想先上来。请2到3组上来自己分析小组制作的方案表。有值得表扬的就发苏州乐园的免费游玩项目的门票。

  9、还有哪一组想上来的,我们下课之后再来研讨。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开展秋游活动必须定好地点、人数、核算好费用,在这次秋游之前制定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你认真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总结】

  本课教学中,安排了情境导入,揭示课题;想一想,做好准备工作;议一议,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使他们发现数学的奥妙,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语言表达、写字这几个方面。

  一、朗读指导,让学生入情入境。

  这一课的朗读指导分为两个部分,词语和课文。

  词语的朗读主要在一开始的词语复习中,其中:稻子、高粱、棉花的第二个字都是轻声,尤其是“棉花”这个词,学生很容易把“花”读成第一声。读到这一行词语的时候,我特别提醒了一下学生,学生个别回答有错的时候,我没有马上让学生坐下,换一个学生来读,而是给这个学生纠正之后让他再读一遍,还让全体学生共同练读,所以在接下来的对所有词语进行齐读的时候,学生能够改正过来了。

  对词语的朗读指导还有第二自然段中的“一望无边”,我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大得连边都看不到。学生就知道了这个词语该怎么读,齐读的时候能够听出来对于这个词语特别留意。

  在朗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着重抓住了同学们去郊游的`这种高兴的心情,让学生高兴地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讲到了丰收的景象,我播放了稻子、高粱、棉花这三种农作物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农民伯伯看到丰收景象时候的高兴激动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讲同学们的,秋游,最开心的当然是同学们,我也播放了图片,并且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带着自己的心情来读这一自然段。有几个女生读得特别好,尤其是“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读得很有感情,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公。

  二、说话训练,积累词语,给学生说的机会

  本课蕴含了丰富的说话训练的材料。重点训练了“有时像……有时像……”和“有的……有的……有的……”这两个句型。在训练的时候,我也配上图片,或者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学生举手很踊跃,说得也都很完整具体。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也给学生穿插了说话训练,并让学生积累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由这一段中表示颜色的字“黄”、“红”、“白”引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黄澄澄”、“金灿灿”、“火红火红”等,让学生积累相关词汇,并且通过跟读“黄澄澄的稻子”、“金灿灿的稻子”、“火红火红的高粱”等学会应用。再由这些词语进而发挥想象,练习说比喻句:“稻子黄了,像 ”,“高粱红了,像 ”,“棉花白了,像 ”。说句子的时候都展现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的想象有了一个依托,学生说起来就比较轻松。

  三、写字教学,温故知新

  学习生字的时候,我让学生复习了即将要学习的生字“凉”和“喊”的偏旁,这两个偏旁的意义,也回忆了其他学过的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在写“喊”字的时候,还复习了卧勾的写法和要点,要写得长一些斜一些。这些复习的内容都是让学生来说出来的,温故知新,新知识通过与旧知识相联系,也才能掌握得更牢固,旧的知识也再一次得到了巩固。

  总的说来,这节课还是挺顺利的。学生进入二年级以来,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无论是朗读,还是语言表达,抑或是课堂纪律。这一节课的效果可以说基本达到了。学生最后的齐读读得很流利,也富于感情,说话训练也能够说出来,写字的时候,在自己的本子上以及习字册上也都写了出来。但是对于学生的个别朗读,我还需要给更多的学生一些机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

  2.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口头扩词:几、文、球、树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扩词。

  (3)做《课堂作业本》第2题:写出同偏旁的字。

  (二)指导表情朗读课文

  课文内容的感情变化是:

  高兴-→着急-→想办法-→中高兴。

  按这样的感情变化有感情地读课文。先小组读,然后抽几个小朋友读,最后齐读全文。

  (三)总结课文

  ①看图,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②学了课文以后,你觉得谁最聪明?为什么?怎样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仔细观察,勤于思考)

  ③你自己或我们班上有没有像吴文那样聪明的孩子?举例说说。

  (四)作业练习

  (课堂作业本)第4题:读读写写。

语文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在读书识字的过程中欣赏祖国汉字的形体美,感受读书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本课的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有趣,也能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去关注故事中青蛙的命运,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课文的兴趣。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书写,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1、师生准备生字卡。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再读读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

  师: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练读课文中的生字。

  (相互提醒应该注意的读音。)

  师:(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娃娃都跑到老师的字卡上来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试读—抽读—开火车读。)

  师:能用你们做的字卡,将生字按不同的结构排列出来吗、自己排好后,同桌的学习伙伴看一看都一样吗、讲讲为什么要这样排。

  师:(出示老师排好的顺序)老师排对了吗、为什么、

  且、更

  蛙、相、根、次、法

  旱、舍、第、齐

  雁

  师:怎样记住这些字呢、你有好方法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字方法。)

  师:这些字在课文中组成了词语,你会读吗、

  青蛙、大雁、相亲相爱、天旱、舍不得、一根、并且、第一次、办法、更多、一起。

  师:读课后第二题中的句子,学着用“办法”造句。

  三、指导写字,欣赏汉字美

  师:今天学的生字中有4个字要求会写,还有以前学的4个字要会写,有信心写好它们吗、

  1、再读一读这8个字吧!

  2、先观察这8个字有什么规律(结构),想想怎样才能写好它们。

  3、看老师示范写一次,跟着书空。

  4、自己工整地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看谁写得最漂亮。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我们学的生字和词语都跑到课文中去了,想把课文读好吗、

  1、请读①“一对雁和一只青蛙,在湖边同住了很久,双方相亲相爱,好像是一家人。”

  师:“相亲相爱”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读②“后来,天旱湖干,没水喝了,雁想飞到有水的地方去,但舍不得把青蛙留下来。”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师:将①②两句话连起来读读。(试读—抽读—齐读。)

  3、大家练习读2~4段,这几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再读读写青蛙想出的好办法的句子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根小棍子,你俩衔着两头,我衔着当中,找有水的地方去。”

  4、大家小声地练读5~10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重点指导读、体会。)

  人们说:“雁带青蛙飞行,真有办法。”

  青蛙想:这是我想到的办法。

  许多的人说:“雁带青蛙飞行,真有办法。”

  青蛙想:这是我想到的办法。这次,它差一点儿说出了口。

  师:从“这次,它差一点儿说出了口”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它真这样做了,会怎么样呢、

  5、自读11~14段。

  师:青蛙为什么会从空中掉下来呢、

  师:听到人们夸“雁带青蛙飞行,真有办法”,青蛙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五、感情朗读,故事拓展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青蛙掉下来后会怎样。

  2、小组演一演“青蛙搬家”。(要求创作出青蛙从空中掉下来以后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青蛙搬家

  雁带青蛙飞行

  (找有水的地方)

  青蛙想出办法青蛙从空中掉下来

  (舍不得)(不服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荷花》教案09-19

有关语文的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