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3 11:25:00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自身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身的`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概括介绍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四、作业

  谈学后的体会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玉石意义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的形式,整体感知了《三字经》,同学们知道这两节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引导学生结合朗读感受,初步理解这两节《三字经》的内容。

  明确:第一节:讲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说明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第二节:讲了一个人如果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就会一事无成,是要后悔的;一个人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句。

  明确: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每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成长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3.理解“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一句。

  明确:如果在一个人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因为受到过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4.理解“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一句。

  明确: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因为年少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5.理解“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

  明确: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打磨、雕刻它,就不能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就不会懂得礼节和道义。

  6.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加一加”识字法。

  明确:“加一加”识字法就是利用以往学过的独体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的方法。如本文中的生字“初”,就是“刀”加上衣字旁“衤”变成的;“性”是“生”加上竖心旁“忄”变成的;“近”“迁”“远”,分别是“斤”“千”“元”加上走之旁“辶”变成的。运用这种方法识字,既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学习生字的乐趣,也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生字的写法。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谈话总结:本文通过两节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从小用功学习、刻苦磨炼,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或者从电视上,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词“活见鬼”。板书课题,齐读。我们一起来讨论在生活中哪些情境下人们可能会用上这个口头禅。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字音、词语。

  (3)师范读课文,读出停顿。

  标注停顿的课文。

  (4)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三、品味文言。

  1.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

  2.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3.生齐读古文

  4.对照译文,理解字词。

  四、深入研读

  1.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反馈

  2.重点理解句子:

  “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想象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3.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再读。

  4.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生自由读古文前半部分

  5.想象二人为何都说遇见了鬼呢?分别以赴饮者和投伞下者的口吻来说说,分析他们各自的心理,完成以下问答:

  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于是,赴饮者……

  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久之,不语,他在想……

  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

  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

  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5.自由朗读古文

  五、总结:

  1.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2.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3.简介作者。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借助童话的形式讲述了小动物过冬的知识。动物过冬有许多种形式,而每种形式都是其生理特征与环境因素相结合的结果。但动物过冬的方式又各不相同,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以小燕子、青蛙和小蜜蜂为代表的3类动物的过冬形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节课的设计抓主略次、抓大略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获得情感体验,并结合体验、感悟、交流等一些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培养读书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常识。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快速读文,知道文中3种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动物过冬材料扩充)、板面图片(小燕子、蜜蜂、青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

  (课件:动画)字铺地、词刷墙、句做顶、段是门、篇当窗,字词句段篇,盖成一座读书房。读书屋里知识多,多读会想才快乐!

  一、谜语导入,读前质疑

  1.猜一猜。

  教师出谜语:“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风花盛开。千变万化六个瓣,飘呀飘呀落下来。”猜猜看这是什么?(雪花)

  下雪了,冬天也快到了,小动物们怎样度过寒冷的冬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到动物的王国里,来了解一下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读文前提示,质疑。

  (1)引导学生自读文前提示。(文前提示: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都是怎样过冬的?)

  (2)读了文前提示,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学生汇报:知道了课文讲了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3种小动物过冬。还想知道它们是怎样过冬的?读书才会有收获!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漏字、改字。让认真读书成为习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哪个句子读的不顺畅,可以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解决。

  3.指几名学生朗读,教师随机指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

  三、抓住要点,阅读理解

  1.教师指导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刚才一遍遍的读,你心中的疑问一定有了答案。

  2.默读课文,画出小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

  3.交流汇报。

  3个小动物怎样过冬,为什么要这样过冬?

  交流后汇报。

  4.教师板书。

  小燕子图片——飞到南方去

  小青蛙图片——钻到泥土里

  小蜜蜂图片——躲到蜂巢里

  5.教师小结。

  迁徙、冬眠和储备粮食是小动物们根据自身的特征和生存的环境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过冬方式。

  6.指导分角色朗读。

  7.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了解哪些小动物的过冬方式?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了解,简单介绍。

  (2)教师用多媒体分类出资料。

  冬眠动物:刺猬、熊、蜗牛……

  迁徙动物:天鹅、杜鹃、白鹤、大雁……

  巢穴动物:麻雀、乌龟、蚂蚁……

  学生读,教师适当讲解,介绍。激励学生多读书,收集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了解更多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四、随文识字,检查情况

  1.同桌互认。

  2.老师用字卡检查字的识记情况。

  五、扩展阅读,推荐文章

  1奔し⒀生的读书热情。

  小故事里有很多的知识,你们还想读一篇这样的文章吗?

  2崩鲜ν萍觥缎⊙в镂脑亩磷试(注音版)》中的《奇妙的蜘蛛网》一文。

  看谁能快速阅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交流汇报。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快乐读书屋”里,不但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快乐,更感受到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精彩。

  请同学们多看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这个栏目,因为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

  板书设计

  小动物过冬

  小燕子图片——飞到南方去

  小青蛙图片——钻到泥土里

  小蜜蜂图片——躲到蜂巢里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3)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里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查找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生动的笔触,一起浏览了济南冬天的美丽的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淳朴、不怕吃苦的洋车夫——祥子

  师:课前安排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有关祥子生活的背景资料,谁来同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祥子生活的背景,为学生理解祥子的性格及其命运做好铺垫

  师:在这样军阀混战,天灾肆行的年代,祥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了诚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买衣服属于自己的车,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的愿望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祥子买车》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检查预习

  (1)小组读课文

  要求:小组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读的时候,尽量不要读错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一次读不顺,或者有读错字的,做上极好,也可以注上音,然后吧读错的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都写到校正奔上,多读几遍再往下进行。

  (2)小组纠正字音,随机抽查

  (3)全班纠正字音,随机抽查

  2.通读全文

  小组随机找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问篇幅较长但由于时代的不同,会给学生带来一定阅读上的困难。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快速浏览文章,想一想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未呢中那些地方感受到的,将它画出来,记录在空白处,体会这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农民的淳朴品质

  A他的性格和德行上都还保持这那中有乡土生活所培养起的一切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默,而又有生气。

  B他对外表的要求也体现农民的质朴

  他不慎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连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C他的职业理想是有一辆自己的车

  车是像属于自己的土地一样唯一靠得住的东西。有了这个靠得住的东西,他的心里才他是,才觉得生活有了着落。

  D理想实现后,激动地心情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歌偏僻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

  自己的愿望实现了,知识躲到一个僻静的角落,自己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2)能吃苦耐劳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交脖子肿得想两个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这,不管是怎样的疼痛。

  (3)为了理想坚持不懈

  整整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年的时间,一千多个日夜,祥子用它每天节省下的一角钱,来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四、回顾全文,体味语言

  著名作家季羡林曾说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有一种新鲜货品的力量,老舍先生是他毕生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大家读了老舍这篇《祥子买车》,你对老舍先生的文笔有什么体会?

  (1)语言简洁

  对祥子的外貌有着细致的描写,脸上的的每一个特征都描写的很到位,但是没有过多的形容

  (2)心理描写

  祥子是本课的主人公,但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而是将人物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

  五、拓展阅读

  1.有人说,在某种程度上,老舍的小说“可以看做是用文字建构的全景展现北京人情市井、世俗风物与历史文化的《清明上河图》”结合课内外的阅读,说说你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对作者老舍的理解,通过文章来了解老舍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2.作业

  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及其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祥子买车

  农民的淳朴品质

  能吃苦耐劳

  为了理想坚持不懈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梅香正浓》这篇文章通过重点介绍明朝的遗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具有“梅花”般品格的民族英雄,歌颂了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崇高的气概。课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读后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叙事为主,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将“梅花”与“民族英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自读自悟,感知文章内容,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针对理解文章主旨所提出的问题,能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继续学习并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通过史可法的感人事迹,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来体会民族英雄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气概,并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鸣。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体会英烈们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分析:

  1 了解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感受作者文章中饱含的激情,体会民族英雄的气节与精神。

  2 自读文章,引导学生根据主旨发现问题,感受“梅香”的具体含义,促进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由冬季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傲雪绽放,引出课题并板书。

  2、教师提问拓展:看到梅花会想到哪些与梅有关的诗词?重点分析梅花所具有的品格,为理解史可法的精神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体会主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将文章读通读顺,对于本文四字短语较多,文白交融的行文特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

  2、学生初谈对文章的感受,尝试着说一说本文与以往所学文章有何不同。共同交流,在文章的行进过程中释疑答惑,对于基本字词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作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酷爱:十分喜爱。拜谒:拜访、拜见。 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尸骸:尸骨。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戕害:杀害、残害。

  3、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史可法感人事迹的描写,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联归纳出发生在史可法身上的几件事,再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件事的大致内容,最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尝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段义。并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每件事所蕴含的精神与品质。

  4、情感脉络:

  崇敬——由岳飞等民族英烈引入史可法的事迹

  感动——①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②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③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肃然——“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体现出一位忠臣的拳拳爱国之情。

  感慨——对比写法,更加突出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5、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再次有感情诵读,并能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史可法那崇高的民族气节与英雄气概。

  (1)“他日夜忧虑国家命运,民族危亡……提出救亡方略”――用深沉朗读表现出史可法对国家与朝廷的一腔忠诚。

  (2)“吾誓以身殉城”――用坚定的语气体现出主人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拔刀自刎”――高亢的语调体现无畏的英雄气概。

  (4)“大骂气绝而死”――要体现出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三、交流合作,深化感悟

  学生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者要围绕课文的主旨提出一些个性化的问题,借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1、史可法的精神源自于什么?

  2、对于这样一个昏庸的朝廷,史可法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吗?

  3、文中最后提到的两类人,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此时的史可法已经站在国家与民族危亡的高度来看待生与死,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民族的兴衰。这一点更加体现出民族英雄们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回顾全文,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借物喻人,将具有特质的事物与具有相同品质的.人联系起来,使文章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五、复习拓展:回顾以往所学的借物喻人的文章

  《古井》《白杨礼赞》《落花生》、

  六、体味“梅香”与“浓”的含义。“梅香”是指民族英雄们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气节。“浓”字形象地指出这种精神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巨大而深远的。

  七、总结与升华:如果将中国的历史比作浩渺的夜空,那么那些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的英雄无疑就是那耀眼的星斗,是他们将夜空点缀得无比壮丽;如果再将这些英雄们比作傲雪怒放的梅花,那么他们所具有的铮铮气节犹如那浓浓的梅香必将永远弥漫在我们的心中。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梅花的诗句。

  2、查找英雄人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梅香正浓

  忠心劝谏――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誓与城存――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气绝而死―― 忠肝义胆的民族气节

语文教案 篇8

  【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出身神奇的哪吒带着神仙送给他的乾坤圈和混天绫在东海洗澡时,无意触犯了东海龙王的水晶宫,并打死了蛮不讲理的夜叉和胡作非为的敖丙。龙王向哪吒索命,哪吒尽力解释,龙王却毫不理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哪吒用乾坤圈迫使龙王低头求饶,谁知龙王出尔反尔,调集四海龙王用大水淹了陈塘关。哪吒为了解救百姓,自刎身亡。哪吒人小本领大,他不惧权威、敢于同胡作非为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以及为了百姓安危大义凛然、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人们心灵深处塑造出不朽的英雄形象。

  【设计理念】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唤醒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文本的意识,最大限度挖掘文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放飞阅读的翅膀,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妖、剑”等8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哪吒打死夜叉、敖丙,打了龙王以及后来又自杀的原因,使学生受到诚实勇敢、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3.引导学生默读,提高阅读的速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哪吒不惧权威、敢于同胡作非为的恶势力进行斗争以及为了百姓安危大义凛然、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用2节课时间,来学习一篇同学们较为熟悉的、较长的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生字词。

  ②把课文读正确、通顺,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③同桌交流并检查生字。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问:这么长的文章要在短时间内基本学懂,你认为我们该采取哪种读书方式呢?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哪吒外貌、行为的句子,并想象哪吒的形象。

  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想一想哪吒前后共打了几个人,为什么打,结果怎样。

  3.小组合作学习,说说“我认识的哪吒”。(从外貌到精神)

  ①从哪吒的语言、行为中,你能看出哪吒是什么样的人物?

  ②结合插图,说说“我认识的哪吒”,把总结归纳的词语写在纸条上,如“神奇可爱”“不畏权势”“舍生取义”“正直勇敢”……

  4.交流展示、评选“研究成果奖”。

  ①制定评选规则及标准。

  每组一次贴一张纸条,如果其他小组有异议,必须解释,直到满意为止。如果总结归纳的词语不确切,其他组可以换下另贴。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话有理有据,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各组依次上台贴纸条,贴得多的小组为胜。

  ②全班交流。

  5.评出“研究成果”奖。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默读,抓住“打”这条线,理清了文脉,读懂了课文。通过品味人物外貌、行为的词语,使哪吒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具体、更丰满。今后我们学习长文章,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三、小组合作学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

  可以按故事发展的顺序讲:

  ①讲清楚人物(出身、外貌)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讲清楚事情发生、发展。

  打谁——为什么打——怎样打——结束。

  ③讲清楚事件的结果。

  也可以按以题设疑的线索讲:

  ①哪吒是什么人物?

  ②为什么闹海,怎样闹?

  ③结果如何?

  四、全班评价,评出“故事大王”

  五、朗读课文,完成积累词语的任务

  六、课外延伸哪吒死而复生,又得了两件宝贝,本领更大了。后来如何呢?同学们可以找些课外读物,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备课教案10-04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