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胡跃红老师的一堂《难忘的泼水节》,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第一印象
一堂课听下来,被胡老师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学生们超强的综合能力所折服,无论是胡老师流利的普通话还是工整、精练的板书,或者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看得出来胡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高的好老师;而她的学生给我的印象就是有较强的课堂表现能力,能积极的思考,善于表达,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是师生长期磨合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氛围真令人羡慕。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整堂课始终围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泼水节的快乐,理解人民对周总理的爱”这一目标设计教学。而课堂中胡老师既抓住了语文“双基”的教学,从字到词到篇,如剥笋般层层解读课文,同时又注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她让学生大胆地说、议、演,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三、教学理念新颖。
胡老师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到了及至。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说教,而是大量的采用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就采用了齐度、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较读等多种朗读的形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课堂的立体设计,瞧,教学过程中即有正襟危坐的听授,又有蠢蠢欲动的讨论,还有热闹精彩的表演,集多元的教学手段与一身,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尤其令我欣赏的是胡老师在课文教授中依然没忘记对学生说话、听话、口语交际的适时指导,比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一同出现的“一边一边”,“一手一手”的句式训练;比如老师范读课文时有意的要学生“听好哦,等一下老师要请你来点评的哦。”而且还真的请学生来评一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这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说话、聆听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课文拓展时老师要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老师能注重这个教学环节的生成是很难得的,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的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真棒!
四、教学流程环环相扣。
胡老师的这堂课还有一个的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整堂课从“复习”到“新授”到“拓展”,没有听见老师单一的用“下面”干什么,“接下来”干什么这样枯燥的辞藻来衔接。比如在听课文范读后,胡老师就接着课文深情地说道:“多么幸福、难忘的泼水节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体会泼水节的幸福和难忘。”如此不留痕迹地就进入了品读课文的环节,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带动了起来,进入了新课文的学习。还有在开始的复习环节时,胡老师有意的让学生比较了“一串花炮”和“一串串花炮”,“一条龙船”和“一条条龙船”两个词组的不同,这就为课文第三段的分析埋下了伏笔,为学生对课文的深层解读做了铺垫,胡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把教学的流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独立而又不单一。
五、教学细节的几个感受。
整堂课我们胡老师是笑容满面,言语轻柔,如大姐姐般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是受学生喜欢和爱戴的老师,孩子们和胡老师在一起也一定是在快乐的享受着学习。在听课间有几个小细节让我很有感触:
1)在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激励方法来表扬学生,口头的语言表扬也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恩,不错!”,“你真棒!”等,还有学生的鼓掌、贴星星的形式的鼓励,让孩子们是倍受鼓舞,期间我注意到,当老师奖给孩子们星星的时候,学生都会大声的说上一声“谢谢老师!”说真的,这一声“谢谢”让我很感动,胡老师的学生不是漠然面对表扬的孩子,我们平时也这样奖励自己的学生,学生欣然接受我的奖品很少会道谢,更多的是顶着额头上的星星向其他同学炫耀去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天看到了胡老
师学生的表现,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真应该这样,他们不懂我们可以教呀,由此也可以看出,胡老师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2)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时,有个学生说“我一边走路,一边看书。”这个句子单从语法上来看是没有语病的,老师肯定了他的句子说对了,但同时老师又说了“哦,这个习惯可不好,我们不能真的这样做。”看来,胡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了指正学生不正确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六、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建议把有关傣族的知识在分析课文之前说一说,尤其是傣族的泼水节在傣族节日中的地位,(相当于我们汉民族的春节)这样也许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周总理到傣族地区过泼水节的深远意义。
2)建议课堂语言更加童真化,比如,齐读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后,老师问“谁能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提问未免有点太直白,可否这样问“读了这两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呢,能跟老师说一说吗?”让学生更有勇气表达,说“读懂了周总理要来了。”也好,说“读懂了要过泼水节了。”也好,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再把他们的认识整合一下就可以了嘛,这么做的目的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不是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会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理解小男孩买黑色气球的心理活动,理解卖气球老人的那段话的含义。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自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在默读中思考。
教学难点:
从老人与孩子的对话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领会老人那番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出示气球的图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个气球?
2、有这样一个小男孩,面对五颜六色的气球,他却选择了一个黑色的。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小男孩,走进小故事——《自信》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基恩博士、一件事、肤色、货车、惊讶、能否、自信
随机读生词,开火车、小老师带读。
4、“自信”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故事中的小男孩自信吗?不自信也就是——自卑。
三、精读课文,感受男孩的自卑
1、默读课文,你从哪里感受到小男孩自卑?
默读提示: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想一想:
从哪而看出小男孩不自信?用——画出来。
2、交流:
A、公园的角落里有一个肤色很黑的小男孩。他羡慕地看着这几个小男孩嬉戏,但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儿,显得十分自卑。
B、那几个小孩儿的身影消失后,小男孩儿才拖着残疾的腿,一拐一拐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怯生生地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你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C、小男孩鼓起勇气回答:“我要一个黑色的。”
结合汇报进行朗读,读出男孩的自卑。
3、再读课文,男孩为什么会这么自卑?
交流:肤色很黑的、拖着残疾的腿,
4、补充美国种族歧视的资料,感悟自卑的.缘由。
5、师:怪不得男孩会如此自卑,——生读“那几个小孩儿的身影消失后,小男孩儿才拖着残疾的腿,一拐一拐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
师:怪不得他走到老人身旁却——生读:“怯生生地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你可以卖给我一个气球吗?”
四、感悟老人的话
1、黑色的气球升空了,这时候老人意味深长的对他说了一番话。读读剩下的段落,老人说了些什么?自由读5、6段。
2、交流
出示老人的话。你读懂了些什么?
(前一句,揭示了气球升起的本质原因是“气球内充满了氢气”而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状。这里隐含着一个道理:外表是形式是非本质的,是次要的。后面一句,老人推论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是他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3、你觉得老人说的对吗?
五、拓展
1、你知道因为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吗?交流。教师出示:(小泽征儿、尼克松的例子)
2、读了课文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15、自信
气球--人
升起--成功
氢气--自信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看图学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马戏,着重写了猴子、黑熊和山羊的精彩表演。课文最后指出动物的精彩表演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精心训练的结果,说明还是人有办法。
课文共分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简单交代了什么时间,什么人(谁和谁)去看马戏。
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叙述了三种动物的精彩表演,各项表演的特点写得很突出。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猴子爬竿,突出了猴子的顽皮。它穿着小孩的衣服,在高竿上“倒竖蜻蜓”用“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活像个顽皮的孩子在逗人发笑。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熊踩木球,突出了黑熊的紧张。笨重的黑熊要爬上木球再站起来,还要滚动木球过跷跷板,一不小心,表演就会失败,它那极度紧张的样子,引起观众一阵哄笑。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山羊走钢丝,突出了山羊技巧的高超、出色。它在细细地钢丝上能稳稳当当地走来走去,它把四只脚踩在碗口大圆板上的绝技,博得全场观众的喝彩。
这三个自然段的叙述方法基本相同,层次清楚,都先讲是一个什么节目,再讲怎样表演,最后讲观众的反应。词语的运用也有特点:如分别用“大家”“人们”“观众”指看马戏的人,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呆板,用“直笑”“哄笑”“喝彩”写观众对表演的反应,确切地表现出表演的特点不同,引起的反应也不同。猴子的表演天真而滑稽,人们自然笑个不停;熊的表演呆笨而可爱,紧张而有趣,当然惹得好多人同时发笑;而山羊的表演则熟练而惊险,是所有表演中最好的一个,人们怎能不大声叫好呢?
第五自然段简略写了小狗、猴子和马的表演很有趣。
第六自然段写马戏团的叔叔阿姨训练动物真有办法。
以上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联系起来的。先写“我”去看马戏,再写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最后写“我”的想法。课文段落分明,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全课有四幅图。第一幅图画的是猴子在高竿顶上“倒竖蜻蜓”,眼睛睁得圆圆的,顽皮可笑。第二幅图画的是黑熊已经把大木球滚到跷跷板的中心点上,到了胜败在此一举的关键时刻了,所以黑熊的面部表情非常紧张。第三幅图画的是山羊在钢丝上表演绝技,这是一项高难度的表演,但山羊从容不迫,一点也不紧张。第四幅图画的是马戏团的演员在指挥马钻火圈,猴子骑车,小狗做算术题。这四幅图与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相对应,图给文做形象描绘,文给图做具体描写,两者互相照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低年级儿童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图画,理解各段中体现动物表演特点的词句和观众看表演反应的词语,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的确十分精彩。教学难点是:①字词方面:“喝彩”的“喝”读hè,“好奇”的“好”读hào,要据词读准多音字的字音;“叔”的左上是“上”不是“止”,“猴”的右边是“侯”不是“候”,要认清字形;“踩”和“彩”同音形近不同义,容易混淆;“绝技”一词不好理解:“直笑”和“哄笑”,“喝彩”和“精彩”意思容易混,要加以区别。②句子方面:有的长句易读破。如:“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山羊小心的把四只脚都踩在圆板上”等;有的句子中出现了三声连用的字,不好读。如“熊踩木球也很好玩”。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得精彩有趣,都是演员们精心训练的结果。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图画的能力。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每幅图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精彩”、“小心的”练习说话。
4.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段。
三、教案
1.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图文,理解课文一、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从整体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学习本课生字,进行课堂训练。
2.课时教案范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出示课题。
你们看过马戏吗?谁表演的节目叫马戏?(原指人在马背上做的各种表演叫马戏,现在把动物经过人的训练做的各种表演都叫马戏。)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24.精彩的马戏)
(二)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图文。
1.《精彩的马戏》是一篇看图学文。先引导学生看一遍四幅图在课文中的位置,然后听老师读课文,要求做到老师读哪个节目,就看哪个节目的图,把图和文结合起来。
2.让学生自己看图读课文。第一遍要求读正确,读后指名认读生字卡片。检查是否掌握生字的读音。第二遍要求边读边想边记:课文一共写了几个节目,什么动物表演什么节目?读后回答。
(三)图文结合,按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自然段】
齐读后提问:“精彩”是什么意思?(特别好的,最出色的。)
【第二自然段】
1.出示“猴子爬竿”的挂图,让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然后带着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段内容。
指名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写的是什么。(板书:猴子爬竿)教师说明:先写谁表演什么节目。(板书:先)
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这两句话写的是什么。教师说明:再写猴子怎样表演。(板书:再)
指名读第四句,说说这句写的是什么。教师说明:最后写观众怎样。(板书:最后)
2.引导细读猴子怎样表演的句子。
(1)请学生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
(2)出示写有第二、三句话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图轻声读,然后说说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怎么精彩。(猴子穿着小孩的衣服,人们一看就喜欢,这是其一;猴子爬到高竿顶上“倒竖蜻蜓”(板书:倒竖蜻蜓)做的还是单手倒立,很不容易,可它却用好奇的眼睛瞅着观众,表情顽皮逗人,这是其二。)
(3)指导有语气地读。
先听老师范读,再叫学生仿读。范读时,带点的词语要重读,以突出节目的精彩。
3.提问:观众看了猴子的顽皮表演怎样?(板书:直笑)“直笑”是什么意思?(一直笑,不停地笑)说说猴子的表演哪些地方逗得大家直笑。
4.指名学生有语气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猴子顽皮可爱的样子。
5.看板书词语。
练习用课文中的句子讲“猴子爬竿”这幅图,加深理解本段内容。
【第三自然段】
1.出示“黑熊踩木球”的挂图,让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说明:这一段和上段写的顺序一样,请按以下问题找有关句子读一读。
这段先写谁表演什么节目。(板书:黑熊踩木球)
黑熊怎样表演?(读第二、三、四句)
观众看了怎样?(读第五句)
2.提问:①什么叫“哄笑”?(板书:哄笑。教师可带学生先按音序查字法,弄清“哄”是许多人同时发出声音之后,再指名说“哄笑”的意思。)②观众看黑熊表演什么时候发出一阵哄笑?(板书:过跷跷板)③观众笑黑熊什么?看图说说黑熊怎样紧张?(大木球刚滚过中心点,跷跷板的那一头掉下来,突然球向下滚动,黑熊紧张极了,它睁圆了眼睛,嘴巴张得大大的,前肢撑开,身子向前倾,后肢紧换步子,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来。黑熊紧张的样子太逗人了。人们发出一阵哄笑)
3.指名有语气地读第三自然段,读出黑熊紧张笨重的样子。
4.看板书词语用课文中的句子讲“黑熊踩木球”这幅图,加深理解本段内容。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彩的马戏》教学设计之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有语气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继续按自然段理解课文。
【第四自然段】
1.出示“山羊走钢丝”的挂图,让学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课文,边读边想:这一段和前两段写的顺序一样吗?学生回答后,指名三人按“谁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怎样?”三部分读课文。
2.让学生看图读山羊表演的句子,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羊表演得很出色。读后议论,教师做必要指点。
山羊的出色表演可从以下两句话引导体会。一是“在细细的钢丝上,山羊就像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二是“山羊小心地把四只脚都踩在圆板上,身子弯得像一座拱桥”。这是山羊表演的绝技,(板书:表演绝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钢丝上的金属圆板只有碗口那么大,比山羊的身体小得多,山羊要把四只脚都放在上面站稳,就得把身体弯得像一座拱桥。(出示拱桥图)这个动作难而惊险,可山羊却一点儿不慌张,稳稳当当站在圆板上向观众致意。这是其它动物比不上的,独一无二的高超技艺,因此是山羊的绝技。
3.提问:观众看了山羊表演的绝技怎样?(板书:喝彩)喝彩是什么意思?(大声的叫好)
4.指名读:要把山羊的出色表演读好。
5.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6.把课文二、三、四段连起来读,教师读谁表演什么节目,三个学生分别读猴子、黑熊、山羊的表演,全体学生读观众表现。通过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个段落的结构写法基本相同。
【第五自然段】
看书上插图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又写了哪些节目,表演得怎样?
【第六自然段】
齐读课文,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
1.自己轻声朗读全文,同时指名做看拼音填空练习。
dào shù qīng tíng zhí xiào
猴子爬到高竿顶上表演( ),逗得观众( )。
guǔ qiāo qiāo bǎn hōng xiào
黑熊爬到大木球上表演( ),人们发出一阵( )。
jué jì hè cǎi
山羊在钢丝上表演( ),全场观众都为它( )。
2.订正看拼音填空练习。
让学生读自己做的填空,订正后教师小结:三个填空都是在前面说动物表演什么,后面说观众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动物的表演和观众的表现两个方面看出节目很精彩,所以本课的课题是《精彩的马戏》。(在精彩下点红色圆点)
3.指名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要把马戏精彩的地方读好。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精彩”、“小心地”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教学过程:
(一)教学本课生字。
1.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在书上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或词语,想想意思。画完后就读词语卡片,纠正画错的地方。
2.按难易分组学生字,着重指导认清字形。
第一组字是“猴、叔、直、踩”。其中“猴、叔、直”易多笔 少笔;“踩”。
第二组字是“精、熊、板、狗、算”。可让学生自学,字形分析清楚后看字帖练习写一写。
3.试着听写本课生字。订正后,针对自己出现的错误练习写字。
4.朗读全文,注意生字在课文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意思。
(二)指导用“精彩”和“小心地”练习造句。
1.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进一步体会词义和用法。
2.口头做词语搭配练习,活跃思维。可结合生活实际练
什么什么
习说:精彩的( )或( )得精彩:小心地干什么事( )等,为造句打基础
3.分别用“精彩”和“小心地”练习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三)教学提示。
1.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把看图和学文紧密结合起来,时时将图上内容同课文内容进行对照,使图尽可能发挥理解文的作用。
2.要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围绕全文的中心词“精彩”,着重抓两个方面的词语:一是最能体现各种动物表演特点的词语;二是抓观众对表演反应的词语。要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有较深入的理解,从而体会到这场马戏的确很精彩。
3.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内容虽然各异,但结构和写法基本相同,教学时可采取教、扶、放的方法,逐步增加自学因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同学们,俺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夜莺的歌声》(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谁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一个化名夜莺的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苏联的卫国战争就是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捍卫祖国的战争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检查预习
1、指读全文,考虑: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
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商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考虑:“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协助游击队报送有关敌人情报的?你从中体会出夜莺是个怎样的小朋友?抓住重点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夜莺是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冷静冷静的小朋友。
⑴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寂静。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从“停了一会儿”“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考虑,他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⑵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小朋友坐在河岸边……(说明小夜莺是主动和敌人接近的。)
⑶ 小朋友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说明小朋友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十分镇静、坦然。)
⑷ 当德国军官问他“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怎么会就剩下俺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俺一个!”(小朋友故意打岔,防止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人不易发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小朋友的冷静、机智、冷静。)
⑸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从容不迫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一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其实指的是德国强盗。说明小朋友泾渭分明,前一句维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小朋友,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德国军官轻蔑地认为它是蠢东西,其实德国军官自身才是真正的蠢东西。因为夜莺骂他们的话他都没有听出来。)
⑹ 夜莺在带路时,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后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这句话讲他好像沉溺在大自然当中,天真自然,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只不过是个顽皮、贪玩的小朋友以取得的敌人的信任。他学夜莺和杜鹃叫,是在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
⑺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俺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敌人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小朋友用话岔开,用蘑菇来回答,答非所问,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⑻ 夜莺用夜莺和杜鹃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枪。(从这里可以想见用这种方法已经不是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商游击队消灭敌人。)
⑼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⑽ “小朋友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夜莺刚刚听到信号动作极快,钻进树林里。也说明夜莺对这里的环境极为熟悉。也正是由于夜莺准确的传送情报,才使游击队员充沛地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彻底地消灭了敌人。)
3、指导朗读对话。
4、大家想一想,小朋友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捍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与敌人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干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小夜莺”在凶恶的敌人面前应变自如、毫无惧色,是因为他热爱自身的祖国,憎恨那些杀害他的同胞,侵占他的祖国的德国法西斯。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小夜莺说啊!同学们,你们又想对这个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四、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指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想想,这几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两个自然段是互相照应的的关系。 )
你从哪看出来的?(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俺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1、把《夜莺的歌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望。
2、发展目标:
(1)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能力以及朗读感悟能力。
(2) 使学生能自主的采用小组讨论、朗读、想象等阅读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课后查阅资料,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有关知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原来、几年之后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通过让学生演讲的方式,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读出瀑布“原来”、“几年后”的不同感触。
四、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找大瀑布的资料、准备课件、在黑板上画花圈、让学生准备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看黑板上,画着的是什么呢?对,是一个花圈,今天,老师把这个花圈送给一条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大瀑布,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板课题,读课题
3、 看题质疑。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
2、学生读书,自学,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设想读懂的地方:
⑴5个生字,形近字:廷——延讯——汛——迅
⑵理清课文思路
⑶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读——从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看出其流量大、从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看出水流湍急——看学生的资料(图片)——看课件——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想说些什么呢?(三四个即可)——指导读——这么美的地方,去的人会怎样呢?
⑷巴西总统亲自投身到这一行动中,那天,他特意穿上了葬礼的专用的黑色礼服,主持了这个大瀑布。(从这里,你看出了些什么?看出对大瀑布的重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备课教案10-04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