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认读本课4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嚼”。
2、能通过自读,能比较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阿德情感的变化。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3、能根据课文内容能写出人物评价。
教学重点: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阿德情感的变化。
2、了解老李对阿德深厚的父爱,懂得珍惜亲情。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人物评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外资料介绍:出示《一生的安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感恩的意义。
2、今天学习《父亲的麦芽糖》学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不领情、自卑、讨厌、咀嚼。
正确读出这一组词语,请找到含有“嚼”字的句子,给这个字注音。出示句子:“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细细的咀嚼着,而他此时的心情,就像嚼在嘴里的麦芽糖饼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订正
想想课文中这些词语写谁的感情变化。
板书
儿子:出示词语:疼爱、果腹、沉默寡言、寂寞、兴奋。
正确读出这一组词语,这一组词在课文中是写谁的?那个词语的意思与(充饥)的意思相近。“寡”这个字在课文中另一个组词是什么?沉默寡言、抑郁寡欢都表示?
板书
父亲
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话,以训练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
4、小结:通过检查得知,大家在预习时不但解决了字音、字义的问题,还熟悉了课文内容。这样的预习效果好。
5、准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出示准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标准,(准、全、简、明、)
(2)小声读或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出示两个学生概括的主要内容,利用标准,根据关键信息串连法,出示关键信息给这两名同学评价一下。改正说明理由。
(4)自改后,指名读一读。
(5)小结:我们根据标准,运用了串联重要信息的方法,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使我们对课文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二、自学重点,升华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出示阿德为什么讨厌麦芽糖?后来为什么又主动吃爸爸做的麦芽糖?
点拨
出示4自然段:因此,他从小就讨厌麦芽糖,讨厌这个到处都散发这麦芽糖味道的家,讨厌同学们叫他“麦芽糖阿德”,讨厌爸爸这份卖麦芽糖的工作。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你试着把感受阿德读出来。
如果,你的情况和阿德一样,你会怎样做?(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事实)
2、出示:“爸……”阿德望着满头白发、驼着背、脚上裹着石膏、双手撑着拐杖的父亲,一句话也说不出口。他觉得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师:出示:这是对人物哪方面的描写?从中体会到什么?你从人物的外貌体会出老父亲的辛劳,从语言上有什么体会?其它方面呢?
3、出示:“爸……”阿德看着眼前这个为他辛苦一辈子的父亲,看着满屋子的麦芽糖罐儿,闻着浓浓的麦芽糖味儿,呆呆地愣住了。
师:孩子们仔细读读这两段话,阿德前后这两声爸有什么不同吗?(理解读)
出示图片:仔细端详着苍老的父亲,他年轻过吗?仔细端详这个家呀,那是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家,熟悉它吗?此时此刻阿德们想说什么?把你的理解读进去。指名读(体会读)
师生进行全文的一个串读重点体会老李对阿德的爱
4、出示:阿德张大嘴咬了一口,细细的咀嚼着,而他此刻的心情,就像嚼在嘴里的麦芽糖饼一样,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
(1)“脆脆的、酸酸的、甜甜的。”各代表着什么?它们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何
最后是句号而不是省略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2)故事让我们感觉酸酸的,眼眶湿润了,让我们感觉甜甜的,幸福感从心底荡漾而出。再回到课文中,细细品味放音乐《懂你》指名读分角色朗读9-10
作为读者我们为有这样的结局欣慰,感动。
5、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关于“父爱、母爱”这一题材的文章,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在母亲的耐心陪同下,经过长时间的认真练习,终于打中了立在远处的瓶子。有这样一个片段《看不见的爱》;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一头老牛用以死抗争来的水,给自己的孩子喝,《母爱》;他们都是写人记事的,(有事件回忆— 片段----写法)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刻画了生动的人物现象,突出了人物的品质,就像今天的老李父子。让我们铭记,使我们感动通过重点片段的回顾,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写人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1、回顾一下全文,勾画板书出示关于父爱的小诗。
2、师:你们看作者善于思考,善于表达。你学完了课文以后,对老李、对阿德肯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父爱、感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拿起笔来,把它写下来。交流修改。
揣摩写法,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写出对人物的评价,把语文的读写结合结合起来,动笔落在实处,把训练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幸福 感恩 甜甜的
理解 酸酸的
脆脆的
父亲的麦芽糖 父爱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
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1、首先了解什么是婉转拒绝,掌握婉转拒绝的技巧。
2、创设情境,让学生来表演,学会婉转拒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关于“拒绝”的话题,大家想想,你生活中有没有拒绝和被拒绝的事,心情如何?
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这时,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怎样说?
三、学生看书找到答案: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四、教师小结:罗斯福采用的是婉转拒绝。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准备并表演。
1、 妈妈准备用同一种花色的窗帘布来布置所有的房间,而女儿小芳喜欢用另一种花色的布来做自己房间的窗帘。小芳和妈妈发生了意见分歧,她该如何说服妈妈呢?
2、 今天晚上全家要为爸爸过50岁生日。你的一位同学却邀请你去看足球赛,如何拒绝他的邀请,才能不伤害这位同学的感情?
3、 一位同学想利用父亲出差的机会随父去泰山游玩,向班主任请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绝他,才能使他心悦诚服?
(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积极参与,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适时的让学生评价表演,教师也适时的`加以点评。)
六、把你身边发生的或自己身上发生的一次最难忘的关于拒绝的事件讲出来,要求讲真话,露真情
七、 表演的基础上总结婉转拒绝的技巧。
1、婉转拒绝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无法接受别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绝了他人的要求,又不伤害他人。
3、 婉转拒绝的方法和技巧:根据不同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 先顺其意说,后说明不能答应的理由。
(2) 采用另外的说法,暗示对方。
(3) 不直接谈自己的看法,而讲其他人的看法。
(4) 转换话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珠""摇"等12个生字和身字旁一个偏旁,会写"亮""美"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停机坪、摇篮、透明"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知道"蹲、躺、展开"等词语的意思。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背诵课文,感受夏天的美好。
4、学习并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教学重点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的句式说话。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直接导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片。想不想看?出示荷叶图片。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荷叶有关的课文。第十三课《荷叶圆圆》
3、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4、个别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借助图片,引导说话
1、再走近一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叶?引出"圆圆"和"绿绿"。
2、看这两个词,都是用两个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词就叫做叠词。在课文中使用这样的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呢!指导朗读。
3、你能利用叠词来夸夸苹果和香蕉吗?
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这样又圆又绿的荷叶你们喜欢吗?
2、不仅你们喜欢,还有几位小朋友也喜欢。是谁呢?有发现不着急。我们把课本快速的翻到70页。拿起课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找出那几位喜欢荷叶的小朋友,读完一遍合上课本做端正。
3、课文读完了。找出喜欢荷叶的四位朋友。
4、瞧!他们都喜欢荷叶。你能不能把这四位朋友连起来说一句话?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小水珠喜欢荷叶,他把荷叶当成了什么呢?练习图片学习理解"摇篮"这个词语并指导朗读。
2、小蜻蜓喜欢荷叶。它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借助图片以及坪字的意思理解"停机坪"并且拓展草坪一词。指导朗读。
3、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喜欢荷叶,他们把荷叶当成了歌台和凉伞。男女分角色读。
4、这四位朋友分别把荷叶当成了: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那他们在荷叶上干什么呢?老师这里啊有四个动词。你们认识吗??谁能把他们贴在相应的位置?
五、深读课文,品味朗读
1、我们先来看躺这个字。什么偏旁?身作为偏旁发生了什么变化?2、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什么感受?指导舒舒服服地朗读。
3、我们也来眨眨眼睛。嗯!同学们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你还知道什么是亮晶晶的吗?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会用亮晶晶这个词语了。带到句子中一起读。
4、这么舒服的地方把小蜻蜓引来了。瞧它立在荷叶上,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大诗人杨万里也用了立这个字呢!
5、再走近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理解透明的翅膀。并加上动作个别指导朗读。全体女生朗读。
6、瞧!青蛙也来凑热闹了。他蹲在了荷叶上。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采访一下。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呢?……唱两句。请你快乐地读读这段话。读完呱呱叫两声。男生一起来学着他的样子读读。
7、瞧!你们的歌声吸引来了小鱼儿。小鱼儿在你们歌声下游得开心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8、像这样的词语这节课中还有一个。亮晶晶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9、这个词语很美很美。你会说吗?如果把这样的词语用在看图写话中就更好了。指导朗读句子。
10、池塘里还有好多朋友呢!瞧!蚂蚁说什么了?小鸭子来了!蝴蝶飞来了。学习仿写"是"字句。
六、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朵这个字是我们这节课要求会写得生字。我们怎么把这个字写好?
2、点评两位同学的书写。
3、这节课中还有两个带几的生字。交流怎样把这两个字里的几写好。
4、课下把"亮、机、朵"三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多写几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质。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有详有略的写法。
4.继续培养阅读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涵义。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示课题,引出问题
教师:谁把课题补充完整?
学生:列宁去登山。
列宁登山时,走了两次险路。
列宁登山,饱览了日出的景象。
教师:列宁去登山,为什么要走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的小路?大家读书。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指名读书。
2.找出从哪儿到儿是写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课文哪些段落是叙述列宁第二次走险路的经过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分段读书、想段意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第三段:从“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到完。
第二课时
一、分段读书,概括段意
1.读第一段,说段意。
第一段的段意是: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2.读第二段,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体会列宁的品质。
(一)用笔在书上划出描写小路“险”的句子。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看图,理解峭壁、深渊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峭壁?什么是深渊?
学生:像墙一样陡的山崖就是峭壁。
学生:深渊是指很深的水。
教师:走这样的险路,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列宁为了看日出,果断地决定走这条小路。
(3)和列宁同行的巴果茨基是走过几次这条小路的,他这次走的时候有什么表现?读书上的句子。
学生:他这次走的时候“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走过最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
(4)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巴果茨基心里怎么样?用词语概括他的表现。
学生:(害怕)(心惊胆寒)(提心吊胆)
(5)列宁第一次走这条近路时害怕吗?划出描写列宁走这条险路时的词语。
学生:列宁是有些害怕的。
学生:我划的词语有: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列宁头昏目眩了。
学生: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教师: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深渊,这危险的处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极高极险的地方,头晕目眩,心慌腿软等感觉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列宁害怕了,但他退下来了吗?(没有)他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了过去,他有什么品质?
学生:他有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学生:他有临危不惧的品格。
(6)列宁、巴果茨基登上山顶,看到了日出。书上有一段美丽景色的描写,大家读一读。
教师:这段景色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历经险路,正好赶上日出,饱览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教师:用谁和谁怎么样的句式来概括。
学生: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4.读第三段,比较不同。
教师:两人观赏完日出,本不必走那条险路,列宁却仍旧要走,这是为什么?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大家读书)
(1)找不同之处,看有几处不同?
学生: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相比有三处不同。第一,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第二,这次是列宁先走。第三,列宁在最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2)书上两次叙述了列宁走险路的经过,哪次写得详细,哪次简略?
学生:第一次详细,第二次简略。
教师:作者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详略得当。
(3)列宁在回来时为什么还要走险路呢?
投影: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师:读列宁的话,看他一共说了几句?每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一共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第三句讲“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师:列宁为什么要走这条险路?
学生:列宁是在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5.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学生: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他是在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二、用段意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找三人说段意。
2.用“先……接着……最后”怎么样的句式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先讲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接着讲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近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最后讲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他在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书
四、联系实际谈理解
教师: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2)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1.找三人按段读书。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自学生字,检查巩固
1.读准生字。
2.重点辅导:渊释毅锻
渊:什么结构?第4笔是什么?
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深渊指的是什么?
释:第7笔是什么?
右下有几个横?
毅:这个字一共有几笔?
第10笔,第11笔是什么?
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第二次走险路时,列宁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锻:这个字共几笔?
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在生字本上抄生字字头。
三、读词语,写词语
读书105页—4。
沙皇 搜捕 巍峨 深渊 峭壁 蔚蓝
刹那 闪烁 歌喉 解释 锻炼 毅然决然
对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一查字典。
投影:
用直线连词语:
把读读写写的词抄一遍。
四、理解词语,练习造句
闪烁:
(1)读读书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山顶上的雪霎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阳光的照射下,山顶上的雪霎那间变成了粉红色,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忽明忽暗,闪着光亮。
(3)造句。
闪烁——江面上隐约闪烁着夜航船的灯光。
锻炼:
(1)读读书上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解释词语。
锻炼就是磨炼的意思。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3)造句。
锻炼——通过冬季长跑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毅力。
锻炼——通过军训活动,同学们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得到了锻炼。
五、写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02
有关语文的教案10-28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5
[精选]语文教案11-24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