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7 11:38: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锦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

  (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本文线索是灯光。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眼前/现实灯光?回忆灯光?联想灯光?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为什么?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1.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灯(练习测试)

  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

  ①袭击()②泥泞()③陷入()

  ④捕鱼()⑤回溯()⑥泅过()

  ⑦溺死()⑧绝望()⑨归路()

  二、依拼音写汉字。

  (1)è()梦(2)zhì()闷(3)分biàn()

  (4)孤jì()(5)模hú()(6)piāo()浮

  (7)xùn()情(8)海xiá()(9)bì()竟

  (10)诚kěn()(11)摇huàng()(12)mò()生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语意的总括D、表示声音的延长

  E、表示声音的中断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4、你是──丁连长!()

  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

  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⑥

  A、②与⑥用法相同①与⑤用法相同

  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①与③用法相同

  C、②与⑥用法相同④与⑤用法相同

  D、②与⑥用法不相同③与④用法不相同

  答()

  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

  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D、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答()

  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

  ①一()急促的脚步声②一()豆大的灯光

  ③一()长长的路④一()叫喊

  ⑤一()油灯⑥一()确定的回答

  ⑦一()不眠的人⑧一()友人的故事

  段盏个阵点些声位

  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1、生疏陌生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人的家中。

  2、飘浮飘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3、照彻照亮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4、赶走驱散

  光()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

  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

  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

  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

  答()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1)大雪。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旧历正月初三那头(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zhì()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凝望,我想起我一生中难忘的(3)春雪。

  在延安搞大生产的那个早春,那是如何艰苦而雄伟的时代呀!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进行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时候,(4)大雪忽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zhì()热的两jiá(),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落雪的晚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滴深深渗入土地,滋润着种籽,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春雪,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wān()yán()蠕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1、依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处填写汉字。

  2、给下列带黑字注拼音。

  ①屋脊()②渗入()③蠕动()

  ④凝望()⑤伫立()⑥窑洞()

  ⑦幽燕()⑧朔方()⑨鳞次栉比()

  3、空格(1)(2)(3)(4)中恰当的词语是()。

  A、几场一场几场一场

  B、几场一场一场几场

  C、一场几场几场一场

  D、一场几场一场几场

  答()

  4、给这篇散文选一个恰当的名字。

  A、雪中的回忆B、春雪

  C、我爱雪D、雪中情

  答()

  5、作者把眼前的这八十年代的春雪“想象”成,又“联想”起。把两者联系起来描写,就使眼前的雪景的描写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了历史的层次和深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写灯光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寄托自己的情感?

  (解题思路: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主观上说,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强烈,也显得更加含蓄,同时又可增加作品的内涵。从客观来说,作者当时在国统区,因而采用曲笔的手法,是一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也显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

  (鲍志伸)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文笔,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说一说下边几个句子的深刻含义:

  1、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2、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5、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参考答案:

  一、①xí②nìng③xiàn④bǔ⑤sù⑥qiú⑦nì⑧jué⑨guī

  二、(1)噩(2)窒(3)辨(4)寂(5)糊(6)飘(7)殉(8)峡(9)毕(10)恳(11)晃(12)陌

  三、1、A2、A3、B4、E5、C6、D

  四、B

  五、A

  六、①阵②点③段④声⑤盏⑥个⑦些⑧位

  七、1、陌生2、飘浮3、照彻4、驱散

  八、1、主语2、定语3、补语4、状语

  九、D

  十、

  1、别致炽颊蜿蜒

  2、①jǐ②shèn③rú④níng

  ⑤zhù⑥yáo⑦yān⑧shuò⑨zhì

  3、A

  4、B

  5、一幅十分别致的画/延安时期的春雪

  1、这光明、这希望虽然还暂时不能战胜黑暗,可是只要有一线光明,有一点希望,它就可以给黑暗中的人们以鼓舞和温暖,给渴望胜利的人们以勇气和力量。

  2、光明和希望使我心中的苦闷消失了,使心灵由空虚而充实,由消沉而振奋。

  3、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活着,还要依赖希望。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4、指的是,在黑暗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的鼓舞,我也会消沉下去的。

  5、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信灯光不会熄灭,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对着山那边微笑”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阅读一篇文章就是打开阅读世界的一扇窗户。这篇课文,描绘了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可以采取图文结合,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低年级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注意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乛”。

  2.学习观察图画的方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3.认识大自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文图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出示图片)创设情景,引出课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吗?

  2.引入新课《秋天》。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读文要求对照拼音把字读准确、画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段。

  4.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

  (2)教师引导开火车读。

  (3)小老师带读。

  (4)指导学生认识“木、口、人”3个偏旁。

  (5)教师引导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6)组织学生游戏。

  5.指导学生分自然段练习朗读。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用时:10分钟)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引问:这个自然段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

  2.引导学生看图第2个自然段引问。

  (1)这段话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写什么?

  (2)大雁是怎样飞的'?

  (3)理解“一会儿”。

  (4)引导同学找“一”字的不同读音。

  (5)指导学生朗读。

  3.引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导看图,读课文,回答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说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啊”表示什么?

  (3)你还从哪些地方知道秋天到了。

  4.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出赞美之情。

  5.指名读。

  6.引导齐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看图,背诵。

  2.师生会背。

  3.指名背诵。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整节课中,利用多种形式的自由读,分段读,齐读,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绚丽多彩。激发了学生发现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认识了自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美丽迷人的景色,创设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认识“钮、构、英、炽” 4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未来城的奇特有趣。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激励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培养大胆、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随课文《未来城参观记》去瞧瞧,未来到底什么样的!

  2 .板书课题。 (你们可以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写好了吗?写得漂亮吗?有我的漂亮吗?)

  3.齐读课题。

  4.解题。

  大家读得真认真。那对于课题,你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吗?“参观记”是什么?有谁知道?(参观记就是旅游日记,是记叙文的一种。描述参观的景点风光,以及自己观赏时的感受。)明白了吗?明白了课题,看大家满脸迫不及的样子,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未来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各位同学注意,我们乘坐着“幻想号”飞机慢慢减速了。未来城快到了……你们准备好了吗?要想顺利参观未来城,我们先看看有哪些学习要求。

  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一找:“我”和巧巧在未来城看到了什么?

  2 .学生按自学。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贵在思考,请你们好好思考这两个问题”提醒学生思考问题、“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学生动笔画画找到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体会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检查学生认读情况: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出示生字:按钮 构造 炽热 豆荚 (和煦)

  重点指导读:“钮”的声母是n “炽”是翘舌音 炽热:形容温度极高、极热。

  和煦:温暖(轮到哪位学生难读准的词语,即让这位学生提醒全班这个词的读音、解释词义。)对于这个词语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个词的意思你能说给大家听听吗?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2、“我”和巧巧在未来城看到了什么?(板书:体育馆、绿色城、球形旅馆、大气泡)(2分钟)

  四、指导朗读,感受未来城的奇特、有趣。

  1.分组合作讨论。

  (出示)讨论问题: 在参观的这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地方吗?小组内互相讨论。(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介绍,如:画一画再说、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合作表演、讲述故事、导游讲解等)

  2.点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并向大家介绍。( 相机指导朗读(个人读、分组读、齐读))

  ◆(出示)看的是变形体育馆,它的入口处,有一排按钮,人们只要轻轻一按,体育馆就会像变形金刚一样,变出篮球场、游泳馆、滑冰场来,真是奇特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变形体育馆的奇特有趣及兴奋的心情。

  ◆(出示)导游华阿姨告诉我们,“绿色成”是模仿动物。植物的'结构造出来的新式房子。有的房子像蜜蜂窝,叫“蜂窝医院”;有的房子像大树,取名“大树饭店”;还有的房子像豌豆荚,叫“豆荚公寓”。指导学生读出“绿色城”的奇特有趣。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想象我们未来的教室(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想象我们未来的教室吗?但是,这么长长的一句话,标点符号该怎么用呢?引导学生明白排比句中,分号的用法。

  ◆(出示)晚上,我和巧巧住在一个模仿分子结构的球形旅馆里。这里的每个房间都是一个球,球与球之间有管子相通。房间四周都有窗,坐在球形沙发里,上可看星辰,下可看街景。指导学生读书球形体育馆的舒适、悠闲。

  ◆(出示)不一会儿,前方出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大气泡,在炽热的阳光下显得非常耀眼。直升机冲进了大气泡,眼前出现了和煦的早春景色。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煦”。(文章用了一个词形容早春景色?这个词什么意思?) 看到这样的大气泡,你想说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加进去,有感情地读)

  五、大胆想象“小练笔”。

  导语:大家说得各有特色,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可是,来到这么奇特的地方你想离开 吗?是啊,巧巧他们跟大家一样,也不想离开。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读)华阿姨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们回去,也造一座未来城,说不定比这还美呢!)你能“造”一座比这还美的未来城吗?动手画画吧!

  1. 学生动手画。

  2. 画完后展示、点评。

  六、总结下课

  这节课,我们随着课文参观了奇特的未来城。虽然是想象,但是我希望所有的同学也能够这样“奇思妙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歌振林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⒈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把板书写完整。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⒈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⒉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字连成词。)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⒊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⒋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本课易错的字音有:(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精彩、没完没了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⒌学写生字关、完、写(读字音,分析字形,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⒍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㈢练习巩固。

  ⒈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却精彩球赛关掉没完没了换频道球员们写字音乐舞蹈

  第二课时

  ㈠情境导入

  1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⒉读后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写全字。

  ㈡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⒈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⒉学写爸爸的爸

  ㈢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⒈引导生质疑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⒉讨论解答。(师小结: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学写家

  ⒊谈感受,悟文情。

  ㈣感情朗读,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㈤扩展结束

  ⒈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㈥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

语文教案 篇7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 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C.讲究字的四声,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识时机——顾大局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

  横批:南北 ——没有东西

  上联:二三四五 ——缺一(衣)

  下联:六七八九 ——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 玩具藏智慧

  博得小儿欢 娱乐长精神

  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语文教案 篇8

  第十一课《文明用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组:

  1、学会两个词语“文明”、“用厕”,能认识、会读,理解词义。学会一个生字“文”。

  2、认识一个偏旁部首“日字旁”,能说出名称。

  3、学会一个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理解句意,会独立读。B组:

  认识两个词语“文明”、“用厕”,能认识、会读,理解词义。C组:

  安静的坐在教室里不影响老师上课,学生听课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用厕,不随地大小便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词语,会读句子。

  2.正确理解词义,句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会正确认读两个新学的生词“文明、用厕”,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正确认读两个新学的生词“文明、用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

  1、读词语。

  排队等候厕所

  逐个读(边读边指方向),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2、先听老师读句子,再练习说一说。

  (1)我排队等候上厕所。

  (2)上好厕所要洗手。

  (二)新授:

  1、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第十一课文明用厕。同时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文明用厕。

  听老师读课题,领读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词语:文明。

  板书词语:文明

  听老师读,领读,齐读,个别读。

  看图片:他在做什么?

  学生逐个回答。图上的男同学坐在抽水马桶上大小便,他很文明。既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举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的。如:上节课学习的排队等候上厕所就是一种文明的行为,早上见到老师问“老师好”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打架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随地乱扔垃圾也是不文明的行为等等。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告诉学生:我们都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

  3、学习词语“用厕”。

  (1)板书词语“用厕”。

  (2)齐读,指名读。(注意对王子祥、李静、孙阳正音,引导其一个字一个字说清楚,不要着急)鼓励为主。

  (3)讲解词义:用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厕所”。

  4、学习词语“文明用厕”

  (1)教师领读、齐读、指名读。

  (2)讲解意思:文明上厕所。上厕所时,讲究卫生,守秩序,保持安静。

  (三)巩固练习

  1、齐读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用手指出老师说的词语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表扬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同学,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用厕的好习惯。

  (五)作业:熟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会正确表达:我不能随地大小便。A类学生能正确认读在生活中学会正确的.用厕。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正确表达:我不能随地大小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儿歌《上厕所》:上厕所前瞧一瞧,男女厕所要分清。男孩应进男厕所,女孩应进女厕所。

  和学生一起边说边拍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上课的兴趣。

  2、读词语

  文明用厕

  这两个词语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大家来读一下。齐读,指名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文明用厕》。

  (二)新授:

  1、学习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

  你在什么地方大小便?

  集体回答,教师板书句子:“我在厕所大小便。”

  听老师读句子,领读,齐读,指名读(边拍自己胸脯边说句子),要求:语速适中,吐字清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花园里大小便好不好?在道路旁大小便好不好?在墙角呢?使学生明白在厕所以外的地方大小便都是不文明的。也就是说,随地大小便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不能那样做。

  出示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

  领读,齐读,指名读。

  2、理解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行为是随地大小便。加强理解。

  (三)练习:

  1、看课本,听老师读,找词语“文明、排队”。

  2、听老师读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在课本上找出来,然后练习读一读。

  3、读黑板上的词语,句子。指名读。

  3、回答问题:

  (1)谁不能随地大小便?

  (2)你不能随地做什么?

  AB组要求两个问句都理解,能独立回答。C组要求理解1-2个,在老师提示下回答。

  (四)小结本课:

  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用厕,不随地大小便的好习惯。

  (五)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生会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文“

  2学生正确掌握偏旁“日字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文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他在做什么,他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复习:我们要文明,不能随便大小便。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再点名让学生站起来进行读。

  二、教授新知

  1当学生读到生字“文”时,教学生认读

  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读,点名读

  教师教学生进行书写

  教师在在田字格里进行范写,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板活动。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

  指导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书写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对C类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2、教师出示生字“明”。

  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生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日,右边是月,在左边的就是“日字旁”

  教师出示一些日字旁的生字,让学生把这样的生字找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在作业本上书写偏旁,注意引导学生日子旁一定要写在左边。

  三、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字卡,让学生逐一认读。

  2在课堂练习本上把生字偏旁个先写2行。

  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和鼓励。五作业布置

  把在课堂练习上没写完的生字词继续在练习本上写完。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及要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02

有关语文的教案10-28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5

[精选]语文教案11-24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