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能够读出气势。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用具准备】
教学课件,有关申奥情况的介绍。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介绍了申奥成功时的情景,课文语言较少,但每一句都包含着深情,教学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初步了解申奥的情况,其次在课堂上展示申奥的图象片段,让学生通过看当时的情景了解人民当时的心情,而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感受颇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更为透彻,读出感情则变的容易。对于生字可以结合旧字加以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板书:成功
说一句话,说出取得成功时的心情。
2、揭示课题,说说课文中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3、看专题片,说出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4、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的。
二、初读感知
1、画读:
⑴自由读,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画出不理解的内容。
2、议读:
⑴同桌读,互相纠正字音。
⑵分组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商议解决。
三、指导识字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读。
2、摆字卡,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经验。
四、朗读感悟
1、美读入情:
⑴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美。
⑵课件出示课后我会读的三句话:
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
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
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学生练读。
⑶互相欣赏有感情的朗读。
2、赛读升情:
⑴小组赛读。
⑵男女赛读。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北方农村做柳笛、吹柳笛和尝榆钱的欢乐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无比幸福和快乐。
【设计理念】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榆、沐”等生字。
4.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无比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了解北方农村儿童欢快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具准备】
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趣,读题质疑
1.师述:同学们,你们大多的时间都呆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吧?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北方的农村去,看看那儿的小朋友们平日里,都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2.揭示课题,板书。
3.让学生说说看到题目后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归纳。
A.柳笛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用?
B.榆钱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生字,教师巡视检查。
3.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在北方农村做柳笛、吹柳笛和尝榆钱的欢乐情景。)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问题,明确要求。
A.柳笛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有什么用?
B.榆钱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样?
C.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D.把自己喜欢的文段多读几遍,再与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3.小组讨论,互相解难。
4.全班汇报,教师随机指导。
5.朗读课文,感受快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述: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它充满阳光,快乐无比。好好珍惜童年时光,认真学习,茁壮成长吧!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你快乐的童年生活。
语文教案 篇3
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词的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五、比较欣赏。
出示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六、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修辞方法,分别指()和()。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1、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3.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4.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5.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2课时)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三、1、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会读练习中8个词语,会用“多么”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
3、借助科件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牵牛花的特点,体会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重,难点:
认读生字。
教具:
电脑科件
课时:
第一课
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12课中我们知道了许多花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特点,平日你们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老师也喜欢花,您们想不想知道?(出示科件1:跳动的鲜艳的.牵牛花这几个字)小朋友读读。看,这就是牵牛花。(出示科件2:书中牵牛花的插图)谁能说说这幅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课。
二、新授:
(一),检查自学情况1、个人准备预习情况
2、四人小组汇报(先提出要求:控制噪音,全体参与,不说废话)
3、全班汇报(由学生提要求:声音响亮,读的流利,没有错误)4、总结,点评。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牵牛花的哪些特点。
2、指读课文,继续想课文写了牵牛花的哪些特点。
3、回答并读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科件3:一朵牵牛花)
4、感情朗读其特点的句子。(你喜欢哪句就读哪句并点评,用“多么”说一句话)
5、过渡:看,牵牛花的早起叫醒了世界上所有的花。(出示科件4:百花先后竞相开放)
6、感情朗读
7、小结:正是有像牵牛花这样美丽的花打扮着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学生齐说)繁华,芬芳。
(三)、全文总结:爱花,惜花
三、巩固
1、读生字。
2、同桌配合扩词说句子。
四、作业
练习生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⑴ 配乐教师范读。
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⑶ 问题:
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
1、预习课文。
⑴ 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提出不懂的问题。
2、 检查预习。
⑴ 查字词,教师抽读。
⑵ 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⑶ 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是否正确流利)
⑷ 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⑸ 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
(有难度)
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
(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
二、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教师总结:《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本教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第二课时做小导游介绍以及谈感受,更是本教案的亮点,及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既培养了学语文的兴趣,在胆识、语言的运用、表达上得到锻炼。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
(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听听吗?
(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
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
(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
(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
(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附板书:
西山 碧绿的翅膀
我的故乡在北京 昆明湖 的歌有 清亮的翅膀 热爱、赞美故乡
长城带花的翅膀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策略:讲解与感悟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件 中非友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神秘的非洲,那里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生长着各种热带动植物,住着与我们不同肤色的人。在非洲南部,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在瀑布周围,有许多出售木雕的摊点,就在这里,我们将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二、新授:
(一)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和少年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看谁会填:(这个填空你一定会填)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空留一个(遗憾)。而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非洲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这段话其实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我们连续填了两次,是哪一个?(遗憾)
(二)、研读遗憾
1、师:“遗憾”是什么意思?(不称心,感到惋惜)
师:“遗憾”一词出现在文中哪个段落?(指名读,齐读)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第一部分:体会“我”的遗憾
1、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我”为什么遗憾?
指名回答(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
2、作者说工艺品非常精美,你能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工艺品的精美,请用横线划下来。 学生先划句子,在指名回答
理解:琳琅满目 栩栩如生(出示木雕图片)
看图填词语:( )的木雕
3、面对如此精美的木雕,我为什么不能买,空留一个遗憾呢?请你轻声读4---9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我”言行的句子,用“~~”划出少年言行的句子。
再读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划的句子。
重点理解:
(1)我的遗憾
爱不释手 什么意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
读出喜爱的语气
师:这么好的木雕,作者为什么不能买,谁能用书中的语言告诉大家?
学生读句子。
(2)少年的遗憾
您是中国人吧?
师;来自非洲的游客由成千上万人,为什么少年就能猜测出我是中国人呢?(课件出示补充材料)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特别修建了著名的.坦赞铁路。为了修这条铁路,XX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运送各种设备材料100万吨,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条件恶劣,有60多个中国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条铁路的完成全部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是把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连结一起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
问: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这就是黑人少年特别喜欢中国人的原因。友谊是双方的。中国建设者在坦桑尼亚播下的友谊的种子,在黑人少年的心中发芽开花了。
(3)分角色练习读课文。
4、过渡:虽然我留下遗憾,但是对于我这个中国人,少年却把这个遗憾给弥补了过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请你轻声读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读完后,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的体会。
重点体会:
(1)晚风吹拂,黑人少年专门到宾馆等候我,他边等边想:( )。
(2)对比理解“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的含义。
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带上这沉甸甸的座凳?
(3)“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重点谈体会。
师:朋友一般指认识的人,黑人少年和我素不相识,为什么也称朋友
老师:我与这位卖木雕的少年素不相识,却因中非人民长久以来积淀的深情厚谊而成为了朋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让我们饱含激情把他们之间的对话再读一读吧。
(4)出示对话,练习朗读
“我雕了个小的,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三、拓展练习,情境写话(5分钟)
是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他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我们大家,他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少年美好心灵和友好情谊。当我接过少年沉甸甸的座凳回到宾馆时,心里感动极了,向宾馆所有的人说起了这件事,他们对这位少年赞不绝口,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样夸夸这位少年呢?请写下来。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写在作文纸上,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指名读
四、教师总结:黑人少年的一言一行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中非友谊世代相传,万古长青。让我们记住: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愿全世界的人民都成为朋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02
有关语文的教案10-28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5
[精选]语文教案11-24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