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9 08:20:49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3.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4.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衤”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

  1.学会积累类似“荡来荡去”这样的词语,并自己能说这样的词语。

  2.我也能想一想在彩虹桥上能做些什么?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猜谜语,引入课题。

  1.教师ppt呈现一则谜语:高高空中一座桥,不用水泥和木料。赤橙黄绿青蓝紫,自然形成真奇妙。(打一看到的自然现象)学生猜到--彩虹。

  2.教师板书课题:彩虹。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虹”,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虹”是“虫”加上“工”,可以利用加一加方法认识,还可以采用换一换方法,“红”的“纟”旁换成“虫”字旁就变成了“虹”。

  3.齐读课题,教师引问:雨过天晴后,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看到彩虹你会想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彩虹》,走上这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圈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ppt出示本课我会认的生字。

  3.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生字卡片,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1)座: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广”,里面是“坐”。比一比的识字方法,“坐”表示坐这一动作,而“座”通常是座位,让座。组词:座位,让座。

  (2)浇: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识字法,“晓”的“日”字旁换成“三点水”就变成了“浇”。组词:浇花,浇水。

  (3)提:左右结构。采用加一加方法识记,提手旁加上一个“是”就变成了“提”。组词:提水,提高。

  (4)洒;左右结构。比一比方法识记:和“酒”有点像,里边加上一横就是还有“酒”,去掉一横就是“洒”没了。加一加方法“三点水”加上“西”就是“洒”。组词:洒水,洒落。

  (5)挑:左右结构。换一换方法识记:和“桃”有点像,把“木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挑。组词:挑水,挑东西。

  (6)镜:左右结构,采用换一换方式,“仙境”的境,提土旁换成金字旁就变成了“镜”,组词镜子,放大镜。

  (7)拿:上下结构,采用加一加方式认识,合加上手为拿。组词:拿着,加拿大。

  (8)照:上下结构,采用字谜识字:一个日本兵,拿了一把刀,杀了一个人,滴了四点血。

  (9)裙:左右结构,采用字谜方法:龙袍(打一字)组词:裙子,衣裙。

  师重点引导:“裙”的偏旁是衣字旁,衣字旁的字跟衣服有关。如:衬衫,裤,袜,袖。

  5.全班齐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6.去掉拼音读生字。小组赛读。

  7.全班齐读本课“我会认”的词语,小组赛读。

  三、朗读长句,再读课文。

  1.ppt出示文中的长句子,指导朗读:

  ①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了吗?

  ②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了吗?

  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读准确。

  (2)指名学生读句子,注意读准确,读通顺。

  (3)老师范读,并提醒学生:看到逗号,要有简短的停顿;看到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语调应往上扬。

  (4)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句子。

  2.再次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把句子读通顺。

  四、指导书写。

  1.呈现“那、着、到、高、兴”5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5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那”的第三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着”上面是一个“羊”,只不过竖变成了撇,下面是一个“目”而不是“日”。注意“到”结构是左宽右窄。“高”注意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这个口不能写太大,否则不好看。“兴”第三笔是一短撇,最后一笔是一长点,不是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那 着 到 高 兴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PPT出示去掉拼音的“我会认”生字。开火车认读。

  2.PPT出示词语,学生分组轮流读。

  2.出示文中长句,分组赛读。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第一段内容,学生齐读: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1)回顾识字时候提到“座”和“坐”区别。

  (2)复习数量词短语:一( 座)桥 一(条)小河 一(朵)红花

  一(座)果园 一(只)小狗 一(头)黄牛

  (2)仿句练习:天上有 ; 有。

  2.PPT出示第二段内容。

  (1)指名朗读,注意红色我会认的字要读准确。

  (2)学生自读第二段,想一想:“我”走到彩虹桥上想做什么?(我想拿着水壶走到彩虹桥上为爸爸浇田。)

  3.PPT出示第三段内容,学生齐读。想一想“我”拿着镜子走到桥上做什么?(板书:给妈妈照亮梳头)是啊,多么有爱的场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内心深处对妈妈的爱。

  4.PPT出示第四段内容,学生自由读文。

  (1)想一想“我”把秋千挂在彩虹桥上想什么呢?(哥哥看到彩云)哥哥和我在一起时,这是多么快乐的场景啊!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2)句子里边有一个词语需要我们学习积累:荡来荡去。我们仿照着来想一想类似的词语。例如:走来走去,跑来跑去,飞来飞去,飘来飘去。

  三、指导书写

  1.呈现“千、成”2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2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千”注意第一笔是平撇,不要写成“丿”,第二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写在竖中线上。“成”注意笔顺第一笔横右上倾斜点,第二笔竖撇,第三笔横折钩从横中线靠下一点的位置起笔,第四笔是斜勾,第五笔这一撇不要忘了,最后一笔是点。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四、我也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提供范例:

  如:姐姐,你裙边上的蝴蝶结呢?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把它撒向四方,天上不就多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吗?你看见了,高兴吗?

  2.学生想一想,相互交流练习说。

  五、板书设计

  11.彩虹

  水壶下雨 给爸爸 浇田

  镜子作月亮 让妈妈 梳头

  秋千作彩云 哥哥 看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妈、午、放、合、收”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棉花被阳光晒了会变暖和”的知识,懂得关心老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板书“阳光”,你知道哪些关于阳光的知识?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阳光的课文《棉鞋里的'阳光》,齐读。学习“棉”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二、感知性阅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

  2.再读课文,用“0”圈出文中的生字。

  3.生字教学:

  (1)小黑板出示本文的生字词(带有拼音),自由读,齐读。

  (2)擦拼音,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合作:读读生字卡片,想想怎么记。“午”—“牛”区别。

  4.再读课文,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

  5.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1--4段,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2.小峰是怎么说的?妈妈又是怎么回答的?(指导朗读)

  3.小峰知道了这个“棉花被阳光晒了会变暖和”的知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读第5—6段)

  4.理解“舒服地”,用“舒服”说话。

  5.奶奶起来发现了什么,她是怎么说的?

  出示:“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

  6.“咦”说明奶奶怎么样?奶奶奇怪什么?朗读时,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7.总结,知道从小要关心老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五、指导书写

  六、布置作业:回家替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七、扩展:除了棉被、棉鞋里,哪些地方还可以钻进阳光?

语文教案 篇3

  教案示例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六自然段。(重点)

  2、指导看图,描述迪拜风光。

  3、理解新词,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描述沙漠环境,说出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重点)

  4、知道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绿洲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要爱护绿色植物。

  二、教学过程:

  (一)了解绿洲、沙漠,引发疑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个国家?

  3、阿联酋到处——(引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音乐

  (二)出示多幅图(配乐):这里的环境如何?(板书:良好、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1、出示课文的题头图。

  2、站在迪拜接头,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说说。

  (1)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说:街道、草坪、高楼、公园

  (2)指名连起来按方位顺序说。

  3、如此良好的环境,如此美丽的绿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建设出来的?(板书:恶劣)

  (1)理解词意。

  (2)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些词语或句子来说明?

  (3)交流:引导学生用文中词语说话:这里的水______,这里的土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可出示图片,理解咸而板结和不毛之地)(板书:咸而板结、不毛之地)

  (4)出示句子,(原来……不毛之地)指导朗读。

  4、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和空气。这里的土、水不适宜种植。那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在沙漠中建设出星罗棋布的绿洲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辛勤培植。

  1、还是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阿联酋人民行动的句子。

  2、交流:生读句子,出示文字。

  (1)找找,这段文字中表示人们动作的词语。

  (2)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理解并说话:这里的水________,他们__________。这里的土________,他们___________。这里几乎是块____________,他们_________。

  4、你有什么感受? (克服艰苦困难的决心很大)

  5、练习朗读,齐读。

  阿联酋人们花费了人力、物力来培植花草,(板书:辛勤培植)所以,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引读开头一句。(可适当添加花费代价的资料)

  (四)学习四—六自然段,体会精心侍弄。

  1、过渡:花草在辛勤培植之后,还需要精心侍弄。(板书精心侍弄)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四—六自然段,想想:阿联酋人民在干什么?

  2、交流:浇水

  (1)“地下不是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2)情景:你们是花草树木,一天下来,身上落上了许多的灰尘,加上风沙,现在你最想干什么?我就是园林工人,“扑——扑”(教师作浇水的动作)。雨雾从空中洒下来,你们的身上淋的干干净净。

  (3)采访这朵小花,你感到怎样?所以你开得——?(小树,小草)

  3、出示“霎时……”指导读出高兴的心情。

  4、园林工人为什么也笑了呀?(体会他的自豪)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珍惜、爱护。

  1、绿洲的形成,离不开阿联酋人民的辛勤培植,离不开园林工人的精心侍弄,更与每一个人分不开。

  2、读读第二自然段,概括:珍惜、爱护

  3、齐读有关句子。

  (六)总结。

  1、阿联酋人民为什么会如此珍惜爱护花草树木?(来之不易,环境的重要)

  2、出示: 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说话: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用“有了……才……”说话。(提示:看到、闻到、听到、呼吸到、心情……)

  (2)齐读: 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3、(音乐)阿联酋人们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能辛勤培育、精心侍弄、珍惜爱护每一棵花草树木,才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奇迹。

  4、每次学完课文,我们总有许多感受,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是对阿联酋人们,可以是对自己)

  5、让我们永远记住阿拉伯朋友说的这句话,(再读)。让我们与绿树、鲜花和小草为伴,生活更美好。

  (七)板书:

  19、沙漠中的绿洲

  (恶劣) (良好)

  咸而板结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阳 鲜花遍地

  辛勤培植

  精心侍弄

  珍惜爱护

语文教案 篇5

  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审写作内容。

  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就是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写人,还是写事;或是写景。

  第二,审内容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习作限制。

  1、弄清时间限制

  有的作文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记暑假中的一件趣事,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暑假,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暑假”里发生的事。

  2、弄清地点限制

  有的作文规定了地点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地点的限制。如记校园里的趣事,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地方,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数量限制

  有些作文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写一件你想写的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记叙一件完整的事,这样的话就不能写两、三件事了。

  4、弄清人称的限制

  有些作文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写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这个题目就限制了作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的事。《文具的争吵》这个题目,主角就要换成文具了。

  习作题目:

  1 课余生活发生的`事情 事

  2 熟悉的人一件事(特点品质 事)

  3 美丽的秋天 景

  4 观察中的发现(日记格式 写事)

  5 传统文化

  6 风景优美的地方 景

  7 创编童话故事 事 道理

  8 自由选材

  阅读

  1、 要三读短文,第一遍弄清字、词的读音、大意;第二遍读懂大致内容;第三遍带着问题后进行重点读。

  2、 完成练习要注意:有的题目可以从文字中原词原句抄下来,有的需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

  3、 答问题要完整。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的文体。

  2.找出找出至少两处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句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能说出“人生是一场苦旅”的深刻内涵。

  3.了解反弹琵琶的写作特色。

  【评价方案】

  1、检查学生是否将阅读体会写在“对话栏”;

  2、能说出反弹琵琶的手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了解曹文轩;

  2、阅读文章,思考本文有哪几个主要观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课堂学习】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相互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一组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等。《草房子》、《红瓦》、《根鸟》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成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xx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询呢?

  三、文本研读

  环节一、了解文章的本体布局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即:画面——联想——画面。

  环节二、呈现研讨文本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探讨补充解决,并阐述自己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最能表明作者对人生看法的几句话,并找出作者作此看法的依据,也可增加自己的依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主要观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②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的原因: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

  ③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原因: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返乡之旅。

  此看法可追加一问题:“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2、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仿写第五小节。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板书课题:郑成功)

  2、听说过郑成功吗?学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郑成功》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

  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舰街头巷尾融洽酋长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街头巷尾”的“巷”,“融洽”的“融”。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建设海军,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台湾的历史事件。

  ⑸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郑成功的主要功业是什么吗?(一是收复台湾,二是建设台湾)

  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七至八自然段写了郑成功是怎么建设台湾的。)

  三、学习课文第1-3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3小节主要写什么?(台湾人民痛恨侵略者,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默读,思考:那些词句写出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那些词句写出了郑成功决心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强占、残酷地奴役、恨透了、慷慨激昂绝不允许)

  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了,想象一下郑成功“慷慨激昂”说话的样子,有感情朗读郑成功的语言。

  4、分角色朗读第1-3小节。

  四、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精选]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