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6 08:21:4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材处理: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教师引入: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少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初通文意,力争有所印象。

  2、初步理解,打好导读教学的基础。

  A、知文体:

  从写作目的看,《滕王阁序》是一篇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从行文特点来看,《滕王阁序》又是一篇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B、知背景、作者: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C、再读课文,力求读准::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D、知结构: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三、布置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思路,熟读和背诵全文,并依据注释先自译课文(课后继续)。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第一学时学习第一部分;第二学时学习二、三及四部分。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当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第二学时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从中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

  2、认识17个生字,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收集相关的交通工具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激发兴趣导入。

  1、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都去过什么地方,怎么去的?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讨论,远行靠什么?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谈你收集到的交通工具资料。

  二、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挂图,认一认图中的交通工具。

  2、学习课文。你打算怎么来学习这篇课文?

  自学课文,谈识字方法,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

  3、同桌一人一段,互相帮助,把读不准、不认识的字消灭掉。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人类远行靠什么?集体讨论解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4、展示读,共同评价。

  5、老师读,学生提建议,做评价。

  四、拓展思维练习。(口语交际)请你做小设计师,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五、提出希望,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色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正确、美观地书写“兰、芳、艺、灵”。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

  三、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上课前,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看一段录像。看谁看得最认真!(老师放录像《贵妃醉酒》)

  2、小朋友们看得真认真,知道唱的是什么戏吗?(板书:京剧)师:京剧是我国各种戏剧剧种之最,被称为国粹。知道刚才欣赏的京剧片断是谁唱的吗?师:对,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唱的《贵妃醉酒》。跟老师一起写梅先生的名字。(板书:梅兰芳生字注音)知道京剧没有不知道梅兰芳的,梅兰芳唱的京剧可多啦!网上有专门介绍,有兴趣的可上网浏览。(出示梅兰芳照片:左边是剧照,右边是真人照片)左边是梅先生在《贵妃醉酒》中的剧照,右边是他的照片,书上99页插图是他在《贵妃醉酒》中的'剧照。

  3、课文讲梅兰芳的什么事呢?跟老师一起写。(板书:学艺)

  (1)指名读课题,注意“兰”是边音。

  (2)齐读课题,解题:“学艺”本文指的是什么?(学唱京戏)

  4、引导质疑:梅兰芳是怎么学艺的?他学成了吗?梅兰芳在学艺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还记得自读课文的要求吗?

  (1)出示自学要求:

  (2)标出自然段。

  (3)借助书后拼音读准字音。

  (4)难读的句子反复读。

  (5)不懂的地方用“?”标出。

  2、学生自由朗读。

  (1)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生字词。

  师:谁愿意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②指名读词语

  ③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后鼻音(前鼻音、翘舌音、轻声、边音)读得很准,领大家读一读。(做小老师);谁能读一行?谁能读两行?(你读得真好,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④想读的一起读。

  ⑤去掉拼音还会读吗?开火车读。

  ⑥读句子。

  师:字词读准了,课文一定也能读通,捧起书再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a、哪些句子比较难读?(生自由说,师相机点击有关句子。)

  b、指名读,齐读。要求达到:正确、流利,注意停顿,如: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提醒注意儿化音的读法和停顿。

  ⑦读课文。

  a、师:句子读得这么好,课文一定也能读正确、连贯,谁愿意试着读读课文?

  b、请3位学生分自然段来读。

  c、师:其他的小朋友当小评委,认真听,看看他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或者读得特别好的地方?(鼓励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

  ⑧读给同座听听,注意刚才大家指出的容易读错的地方,互相评一评。同桌互相练习。

  ⑨师:请你推荐!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

  (3)学生评议。

  师:谁想挑战他?

  (4)再指名练习,评议。

  (5)小组赛读。

  ①课文讲谁的什么事?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

  ②相机出示填空题

  ③课文讲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 ),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的故事。

  (三)指导写字。

  1、我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1)出示生字:兰灵艺芳。

  (2)还认识它们吗?生齐读。

  2、在字形上,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谁有办法记住它们?

  3、学生描红:看清笔顺,找准位置;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评议。

  5、师范写:灵。引导认识部首“横山”。写的时候尽量做到布局匀称美观。其余三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笔画。

  五、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相关练习。

  2、完成B下(一)。

  3、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带有前后鼻音的音节。

  2.在游戏中学习组词。

  3,学习读出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4.描写4个左窄右宽的字。

  【教学重点】

  复习部首,通过各种游戏的形式寻找并掌握部首的组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堂课,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六个班级的小朋友要出发去参加一场“识字游戏”。让我们跟着他们去看一看吧!(出示课题:识字游戏1)

  2.齐读课题。

  二、游戏一:到达目的地,指挥停车

  1.出示8辆汽车图,车上贴有“民、挺、禁、灯、明、很、朋、真”。

  听,小朋友们在车上唱起了歌曲,你们会唱吗?(播放学生喜欢的一首歌曲)

  2.嘀嘀,汽车到站了。瞧,今天的停车场是4个拼音宝宝。(出示:“in、inɡ、en、enɡ”)

  (1)指名领读。

  (2)请你们做小交通员,将汽车停在合适的停车场内。

  三、下车后找好朋友手拉手,排队出发

  1.出示10位孩子图,身上分别写有部首和汉字。

  2.教师示范:我找到了、找到了,“三点水”的.好朋友是“西”,合起来成为“洒”。

  3.指名上来摆动教具。(要求边摆边说)

  4.哎呀,这儿还有几组小朋友也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来帮帮他们吗?

  四、游戏——词语接龙

  1.指名几位学生接读“微”的词语接龙

  2.出示四个词语,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落座,并开始词语接龙的游戏。教师巡视。

  五、领奖——分辨“双胞胎”。

  1.老师宣布:一(5)班获得词语接龙比赛第一名!上台领奖的是一对三胞胎。瞧,他们长得多像啊!、(出示3个女孩头像,手拿3个句子)

  2.轻声朗读句子,你发现这3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3.都是感叹号,可是读起来有点不一样。你能区别吗?找两位同学一起读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

  4.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适当引导。

  六、写字比赛

  1.出示:洒、信、清、你(这4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2.书写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什么?

  3.老师学生共同参与,书写4个汉字。(教师巡视,注意强调书写姿势)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本文语言的质朴美。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居里夫人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对金钱却看得很平淡,一直过着宁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诱惑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构成了她的人格美。爱因斯坦曾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从中可以体会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教师范读相结合)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问心无愧()渲染()闲暇()奢望() 呵责()蹂躏()猝然()眺望()

  品味思考:

  1、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试着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2、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执著勤奋)

  探究研读:

  1.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④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⑥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 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2、学生自由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质朴、真诚。

  3、学生自由谈谈对文章语言的看法。(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点拨:文章语言的质朴、真诚,表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位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总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一样。我们已经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巩固训练:

  ①完成思考练习二。

  ②课后练习二。

  《我的信念》教学反思

  《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人生理想信念”里的一篇外国文章。因为是翻译过来的文章,而且篇幅比较长,一些字词也不太好理解,学生可能因为阅读比较困难而失去兴趣。

  我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都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并且强调合作与探究,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倡导集体智慧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喜欢学习,勤于动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预习

  《我的信念》是一篇译文,在字词上有一些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把一些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就解决好。并且要求他们认真阅读课文,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听课。

  学生经过充分的预习,而且带着问题来听课,就比较有兴趣。他们预习到了的内容,在老师讲课提及时,他们就很兴奋,因为已经会了,就很愿意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表现自己预习的充分和胸有成竹,学生也因此很有成就感。

  二、讲课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老师则以“导”为主。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字词部分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已经在预习时有了比较好的掌握,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以及品位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

  事实证明,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完全有能力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经过合作对一些难点做出比较完美的回答。我在讲这堂课的时候,几乎没有提出具体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运用集体的力量把三个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而且是主动的,积极地,兴高采烈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口语练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沟通,怎样与人沟通,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沟通。

  2. 知道与人沟通不但要说清事情,还要讲礼貌,态度坦率、诚恳,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教学难、重点

  1. 培养学生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应讲究的方式方法。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看(图片)——小红一早去吃早饭时,服务员不小心把牛奶洒到了她的身上,小红只好回家换衣服。等她到学校时,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当众批评了小红。如果你是小红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引导学生理解,这时需要跟老师沟通。)

  (2) 在生活中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很多。所以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是很重要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与人沟通。(板书课题)

  (3) 自由读教材的文字部分。看看生活中什么情况需要与人沟通,沟通时要注意什么。(自由汇报)

  2. 模拟情境,分层次指导。

  (1)接着上面的图片预设三种沟通方式:

  小红马上哭了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小红马上大声争辩道:“我不是故意迟到的,你不该这样责备我,要不请你去问我妈妈!”

  小红轻声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吃早饭时服务员弄脏了我的衣服,我因为回家换衣服才迟到了。”

  请同学评价哪种方式最好,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沟通不仅要把事情说明白,还要讲礼貌,态度坦率、诚恳,语气合适,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

  (2) 提供两个模拟情境:

  你的同桌误以为是你把他的学弄坏了。

  某一天,爸爸答应陪你去游乐园,却没去成,你很失望。

  小组内练习,再在全班展示。引导学生评价,总结哪些沟通方式更好。

  3.结合生活,扩展延伸。

  (1)请同学合作,再组内练习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的实例,互相交流一下,哪种沟通方式自己最满意,哪种做法应该改正。

  (2)有选择地全班展示。

  4.师生共同总结与人沟通的一些方式方法。

语文教案 篇8

  古诗词活用活动

  活动目的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瑰宝。通过“化诗入文”的古诗词运用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古诗词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

  活动过程

  1、学生收集活用古诗词的语句,初步感知“化诗入文”的语言特点。

  2、通读课内外已接触过的古诗词,为运用作准备。

  3、类型举例

  ①、借诗词来表达感受如:

  他们年龄与我相仿,却已懂得靠勤工俭学来养活自己,屋里烛光闪烁,

  让我感觉出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滋味。

  升起那降落的风帆,你来校时明白了“长风破浪会有时”,你明白自己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夜深了,我们划着船向回走,一路高高兴兴地谈着,山涧的景色在月色中更加朦胧,更加迷人,我们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 的感觉。

  看着还对读书有厌恶的学子们,我蓦然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阳不散在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②、借诗词来抒写情景如: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溪流的拐弯处,船驶进了一片树林里,月光淡淡地照在我们身上,照在整个树林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不禁吟起诗来。

  但那红色似乎很淡,淡得很寂寞,尤其是映衬在周围的浓绿之中,更显得“晚花酣晕浅”。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赶到寒山寺,但已日落西山,只剩下太阳的余辉留在天际。因此并没有感到特别的地方,只有那欲滴翠色的大树和厚实的黄墙,能让人体味到“禅房花木深”的神韵。

  梧桐树庇护着我不受太阳的照射,就像爷爷庇护着我不受半点委屈一样。傍晚,竟下了一点细雨,爷爷叹口气说:“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③、借诗词来写事如:

  乡村四月,大人们“才了蚕桑又插田”,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傍桑阴学种瓜”

  ,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

  每每初赛、复赛,你总能在赛场上发现一张张新鲜而坚毅的脸孔,全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

  他失眠了,大叹一声“长夜漫漫无心眠”后,便出门闲逛去了。

  ④、借诗词来说理如:

  不仅做生意“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生活中,许多的事情都是这样。

  “不经一番风雨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学习就要吃苦,不吃苦就得不到好成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使敌人闻风丧胆的人,区区十二道金牌便使他陷身囹圄,终于丧身于奸臣昏君之手。听听“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的肺腑的之言,树人之难则已令人望而生畏;听听“圣代也识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的怯懦哀叹,毁人之易真正令人触目惊心。

  ⑤、借诗词代人、事如:

  孔明“士为知己者死”,一生谨小慎微,鞠躬尽瘁,死心塌地为刘氏集团卖命,不愧千古一相;只可叹到了扶不起的`阿斗继位时,仍遵先帝遗愿,小心伺候将倾的大厦。愚忠的后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后人的泪满襟,正如“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感情,“没有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悲壮,也没有“情也依依,梦也依依”那样的缠绵,有的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留恋。

  读书,是一道宁静而永恒的风景,在其中能欣赏“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诗情,也能品味“山映斜阳天接水”的画意。

  历代文人墨客曾将雪用来象征这,象征那,不过,对我而言,无论这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雪就是雪,不被泥淖沾染,不为世俗玷污,以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

  的高雅风貌拂过人间,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和喜欢。

  现在小小年纪就这样女性化,再长大些岂不“回首依门嗅青梅”。

  此时,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背影让我无法忘记,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在我心中穿梭,李白“低头思故乡”、岑参“双袖龙钟泪始干”的惆怅,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我都能一一体会。

  4、尝试写作:学生用接触过的古诗词写话。

  5、小组交流

  6、小组代表发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经典]09-05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