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必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爱迪生热爱科学,顽强地做科学实验的事迹,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20 爱迪生。
2.学习本课1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并用“节省、顽强、合适”等词练习造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3.继续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通过4、5自然段,继续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自然段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爱迪生热爱科学,积极实验的事迹,体会他不怕困难,顽强刻苦的精神为重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给自然段分层为难点。
教学思路:
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字音→理解课文(每节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连起来讲了什么意思)→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习字形。
教学用具:
图片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图片引起兴趣,简介爱迪生(可以检查预习的情况),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结合上下文想想词义。
2.标好小节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垃圾、便宜”的轻读;“燃、聋”的声母不同,并了解爱迪生的主要发明。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想每句话讲了有关爱迪生的什么事。
(2)指名回答:
① 第1句:讲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理解“闻名”。
② 第2句:讲爱迪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只上过3个月的学,靠卖报维持生活,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都是刻苦钻研的结果。)
③ 第3句:讲他热爱科学,省钱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理解“节省”,想象爱迪生的钱是怎样省下来的。练习用“节省”造句。(由此可见爱迪生热爱科学。)
④ 第4句:讲他做实验的'器具是哪儿来的。比较“拣”和“捡”,学习“垃圾”一词,指导书写“罐”。(由此可见爱迪生克服困难,做科学实验的精神,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0 爱迪生》。)
(3)本段的4句话,主要讲爱迪生热爱科学,克服困难,做科学实验。
(4)练习朗读。
2.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爱迪生是克服了哪些困难来做科学实验的?(克服了没有时间、没有实验的地方、没有实验的器具和药品等困难。)
学习“占”,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积极做科学实验的精神。
五、课堂练习。
练习朗读课文1、2自然段,读准生字组成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准词语:
节省 垃圾 占用 燃烧 瓶瓶罐罐
顽强 便宜 合适 价线 省吃俭用
2.爱迪生为了做科学实验,克服了哪些困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讲了爱迪生的什么事?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分别怎样?
2.读读车长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句子,通过比较“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扔了出去,还打了他一个耳光”,体会爱迪生所受到的沉重打击!(好容易搞到的实验的东西全被扔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也被打聋,为了做科学实验,爱迪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3.练习朗读,读出感情。
4.小结。
三、学习第4自然段。
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了他所热爱的科学,不怕条件艰苦,克服了诸多困难,遭受到了如此沉重的打击,他能承受得了吗?他又是怎样面对打击的呢?
1.理解“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受到打击,决心不改,这是他后来成为著名发明家的重要原因。
2.爱迪生又是怎样做的?理解“省吃俭用”。从第2句中哪个词可以看出爱迪生的决心没有动摇?
3.爱迪生后来又是怎样进行科学实验的?他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怎样对待的?练习用“顽强”造句。
4.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想想句与句有什么联系?
5.练习分句读。
6.小结。
四、课堂练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语:
爱迪生小时候克服种种困难,做科学实验,为了做实验他不怕危险。除此,为了科学实验,他还有不顾劳累、连续工作的精神。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默读,这节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1)第1句讲爱迪生试制电灯。理解“试制”。
(2)第2句讲爱迪生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做实验。理解“合适”;什么样的灯丝是合适的灯丝?从文中找答案。(“合适”的灯丝就是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他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①做过的实验无法计算次数;②失败了不灰心;③有刻苦钻研、顽强地做实验的精神。)
(3)第3句讲他连续工作,不顾劳累。
(4)像他这样不顾劳累,反复实验,连续工作,文中是用哪一个词概括的?文中是怎样具体说爱迪生“不懈地努力”的?
2.这一段的4句话分3层,该怎么分?说说每层的意思?
3.分层朗读。
4.小结。
三、齐读第6自然段。
1.了解爱迪生的发明成果,教师介绍“留声机”。
2.结合省略号介绍爱迪生发明的其他一些东西。3.由此说明爱迪生不愧是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讲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学了本文,你觉得爱迪生的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2.总结分析自然段,学习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五、指导书写、辨析字形。
发明东西一千多种
20 爱迪生
语文教案 篇2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识字1》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是1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本课所介绍的事物,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臼”笔顺。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田字格黑板。
主要板书:识字一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默写词语、朗读字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春天”、“夏天”的归类识字,韵文还记得么?谁来背给同学听。
2.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秋天”的归类识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看图,读课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一看图上画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自由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
出示挂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这是一幅秋天的美景图。我们首先来看看天空中有什么。
2.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早晨起来,我们常常会看到地上落了一层白白的东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吗?(秋霜)
3.秋天到了,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棉花、稻子、高粱)
4.果园里,果农们正在做什么?(柿子、苹果)
5.看图引导说话,相机贴出“丰收”,领悟意思。
秋天到了,一望无际的农田里棉花(),稻子(),高粱(),庄稼丰收了。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的柿子,()的苹果,水果也丰收了。
四.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五.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并加以指导
1.认读生字,正音。
2.用“霜”、“稻”、“丰”、“收”扩词。
六.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组词语,第一组词语与秋天的什么有关?第二组词语属于哪一类?第三组呢?
七.指导书写
1.学生看清笔顺,记忆笔顺。
2.重点强化“梁”、“稻”的笔顺。
3.学生描红。
4.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5.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按“梁、稻”的笔顺书空。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1.秋天到了,什么花开了?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菊花、桂花)
2.体会“飘香”的意思。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以上生字词。
4.指名认读。正音。
5.小结;这些词和什么有关系?
三.指导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
2.各种形式练读,读出秋天景色的美好。
四.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
五.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先说一说“桂、飘”的笔顺,然后在书上描红。
2.在习字册上练写。
3.认读课后词语。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教学反思:
为了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本课识字我重在让学生学会“读出画面”。虽然由于孩子的生活积累不够丰富,语言表达得不是特别到位。但画面感还是在孩子的`想象加模仿中产生了。“读成电影”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因为要通过朗读让相对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这不仅需要朗读技巧,更需要孩子有生活经历作为背景。但经过此课的教学,我觉得词串识字教学确实要不断训练学生“读出画面,读成电影”,让孩子自己投入进“词串识字”的留白境界中,去想象,去感悟。
《识字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0/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个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尸”旁。2.知道大街两旁有哪些营业单位,警察叔叔是怎样指挥车辆及行人的,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识字二。
作业安排:
课内:抄写字词、说出汉字的偏旁部首、口头组词、说话。
课外:阅读韵文,默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投影,指导学生看图学字词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
(1).这是什么地方?谁在指挥交通?
(2).马路上有什么?
(3).马路边上有什么?
2.学习生字新词。
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只”
1.课件出示“只”字,说一说“只”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只”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只”这个字。
4.【本义】①手抓一只鸡。②一个豆类容器。
5.师小结,量词:一只乌鸦。
6.指导书写“只”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石。
石 shí【字形】甲骨文、金文像从山崖上掉落头块之形。【本义】本义为从山崖上掉下来的石块:小石子。【引申义】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小石子 。
(三)学习书写生字“出”。
1.课件出示“出”字,说一说“出”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出”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出”这个字。
4.师小结:穴播的植物发芽。离开原来的地方
5.指导书写“出”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四)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
多duō【部件】①“夕”(月的省文)表示食用肉。②“夕”(月的省文)表示食用肉。【本义】两块肉。
见jiàn【字形】甲骨文、金文像在“人”上增“目”(眼睛)之形。【本义】看到: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组字】在字中表示看到、见解等,
(五)、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1.课件逐一出示“乌、鸦、处、找、办、旁、许、法、放、进、高”11个认读生字。指名认读生字。
2.11个生字同时出示,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2.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综合运用,并根据提示重读句子不同的地方,体会重读的作用。
3.积累古诗。
4.阅读《笋芽儿》,学习快乐读书吧。
【教学重点】
1.在生活中识字,规范书写汉字。
2.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综合运用,并根据提示重读句子不同的地方,体会重读的作用。
【教学难点】
根据提示重读句子不同的地方,体会重读的作用。
【教学素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书写生字。
2.字词句综合运用第一部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公园游玩,(出示导游图),看看小明他们游玩了哪些地方。
二、认字写字。(课件出示)
ɡuǎnlǐtínɡcèbǎotǎzīxúncān
管理处湖心亭厕所宝塔咨询处餐厅
1.学生齐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去掉拼音读词。
4.读句子,巩固认字。(课件出示)
星期天,我和爸爸来到湖心亭公园去玩,爸爸带着我,先到管理处买票,然后到咨询处询问路线,我们还登上了宝塔,满园的景色尽收眼底。下了宝塔之后,我们上了厕所,洗手出来,时间已经到了十二点,我们就来到公园的餐厅吃午餐。
5.测试。用线将拼音和汉字连起来。(课件出示)
ɡuǎnzītínɡcètǎxúncānlǐbǎo
管塔亭理宝咨餐厕询
6.书写汉字。(课件出示)
底原处递
书写提示:
这几个汉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汉字。“底、原”是左上包围的字,在收发室时包围部分的“撇”要写得伸展,能够包住里面的部分。
“处、递”是左下包围的字,书写时“捺”要写得伸展,能够托住里面的部分。
学生练习
三、字词句运用。(课件出示)
1.补充合适的词语。
()的天空()的阳光()的田野
()的微风()的柳条()的草坪
学生试着填写。
汇报交流。
提示:天空:从颜色上可以填蓝蓝的天空;从空间范围来填,可以填一望无际的天空;从距离来填,可以填高高的天空……
阳光:从温度来填,可以填温暖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从阳光的属性来填,可以填美丽的阳光……
田野:从颜色上可以填碧绿(金黄)的田野;从面积来填可以填无边无际的田野……
微风:从温度上来填,可以填温暖(和煦)的微风;从状态来填,可以填吹来的微风……
柳条:从形状上填,可以填细长的柳条;从质地上填,可以填柔软的柳条……
草坪:从颜色上填,可以填碧绿的草坪;从面积上填,可以填宽阔的草坪……
2.大家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①看到碧绿的田野,你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回答。
示例:田野是那么美丽,今年庄稼一定会丰收的。
②温暖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示例:感受到春天就在身边。
③看到细长的柳条在河边舞动,你有什么感受?
示例:柳枝就像一个少女,跳着柔美的舞蹈,把春天打扮得那么美丽。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和写字,还学习了词语搭配,老师讲解了许多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
利用导游的方式引入课题,既扣住了本课要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不同的提问读句子。
2.积累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读两个句子,请同学们认真听,你觉得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他是北京人。②他是北京人。
学生回答。
师:第①句老师重读了“他”强调的是人物,是谁。第②句重读的是“北京”,强调的是哪儿。
下面有个句子,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进行新课。(课件出示)
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1.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学生读。
参考: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2.种子睡在哪里?
学生读。
参考: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3.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
学生读。
参考: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
4.练习。(课件出示)
请根据提问,将下面该重读的部分打上着重号。
我今天有语文课。
①(谁今天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②(你哪一天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③(你今天有没有语文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④(你今天有什么课?)我今天有语文课。
5.学习《赋得古原草送别》(课件出示)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①借助拼音读古诗。
②简介作者(课件出示4)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③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5)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④学生读读背背。
⑤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句子的读法,还学习了三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朗读中运用老师讲解的方法,也希望同学们努力积累祖国的经典文化之一——古诗。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阅读《笋芽儿》。
2.分享有趣的儿童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春笋图,春天到了,春雨沙沙,笋芽儿从土里钻出来啦,我们看看笋芽儿是怎样钻出来的,她又经历了什么。
二、进行新课。(课件出示)
笋芽钻出地面前:
(一)感知春雨的关爱
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一找笋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关心和帮助笋芽的?找到后和你同桌说说!
汇报:先遇到的是春雨姑娘,在第一自然段,(生读)[板书春雨]
春雨姑娘低声呼唤着笋芽,因为笋芽正在沉睡中,她怕惊醒笋芽。
2.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什么是“沉睡”呀?春雨姑娘怕吓到沉睡中的笋芽,只能低声呼唤。
3.大家再想象一下,春天的细雨如果落在我们的脸上,我们的手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柔、柔和、轻轻的、柔柔的)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春雨的轻柔、温和吗?
(生读)――真是一位温柔的春雨姑娘;
谁再来试试
(生再读)――这是一位细心呵护笋芽的春雨姑娘!
4.现在男同学你们就是沉睡的笋芽,女同学也就是春雨姑娘们,请你们低声呼唤一下沉睡的笋芽吧!齐:(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
(二)感知雷公公严厉(课件出示)
1.除了春雨姑娘,笋芽还得到了谁的帮助呢?他跟春雨姑娘的呼唤一样吗?(她还得到了雷公公的帮助: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板画雷电)
2.为什么说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笋芽呢?
(因为打雷的声音很吓人,雷公公想让笋芽清醒、清醒),
3.对,雷声大作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害怕,那男同能不能学学着雷公公的样子呼唤一下笋芽呢?(能)读:轰隆隆!轰隆隆!……
4.这位雷公公你好像对笋芽说――
这位好像说―――
学生汇报。
5.春雨姑娘和雷公公都用不同的方式呼唤着笋芽,听到春雨姑娘的呼唤笋芽
(撒娇地说:“是谁在叫我呀?”出示)
“娇”字是女字旁,看来女孩子最会撒娇了,那女孩子能读出它撒娇的样子吗?女孩子试一试,我们一起试一试。
6.春雨姑娘叫醒了笋芽,刚刚醒来的小笋芽,你又听到雷公公雷鸣般的呼唤立刻就--(精神了)(清醒了)
清醒了的笋芽(出示)“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这句话你想怎么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突出“扭动着身子”说明“笋芽很用力的钻”)
如果不扭动着身子,不用力呢?(钻不出去,地硬)
(三)感受笋芽儿钻出地面的兴奋(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读读“我长大啦!”这个句子。
学生读。
提示:要读出兴奋的语气。
多么骄傲、多么自豪啊!笋芽终于长大了,在她的成长中要感谢很多人!那我们同学,在你的成长中,你要感谢谁呢?(畅言)
同学们,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所有关爱我们的人,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读给他们,告诉他们我们也会像笋芽一样努力,长大成才的!好吗?齐读全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三、快乐读书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下面,大家来分享自己所读过的故事,下面,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弗朗兹的故事》。
1.提示方法:看书的时候,要学会看目录,因为目录告诉我们书里主要写了什么,要读的内容在哪一页,从目录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故事。(课件出示)
2.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纽斯特林格尔(1936-)维也纳人,德语国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84年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20xx年获第一届林格伦文学奖。她的作品多元且童趣十足,带有无礼式的幽默,却又充满高度敏锐的严肃以及无声的温暖。
3.故事简介:(课件出示4)
《弗朗兹的故事》是作者克里斯蒂娜纽斯特林格尔对一个男童从6岁到8岁这一人生阶段进行追踪观察以后陆续写出的,本书节选了其中的10个故事。
故事目录:
情急之下
母亲节的帽子
蒙人需要天才
“乞克察克”老师
莉莉的奇谋秘计
笑死不偿命
找奶奶
仔虚乌有的六频道
小小少年,大大烦恼
保护佳碧
3.你还阅读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请讲出来给同学们听。
学生汇报。
老师评讲。
4.介绍课外读书的方法。
摘录法:将你所读的书中好词、好句、写得最美的地方摘录下来。
批注法:在自己所买的书页旁边,将自己的感想用三言两语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4.课文主要写什么?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4)感情朗读5-7自然段。(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三、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检查。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6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会识字,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识字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
3、认识“柏、纪”等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1、学生读一读。
2、找找每组中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这是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
4、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吗?
5、给你喜欢的字另组词。
6、开火车检查。
二、我会读
1、说说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点?
2、读读词语,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3、你还能说出其他类似的字吗?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
2、通过分解姓氏的部件或描述姓氏偏旁来识字。
3、学会用部首查字法。
〖教学过程
一、读读比比
1、读一读每组词,比较带点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分组比赛读。
3、口头扩词。
二、姓氏歌
1、学生自读姓氏歌。
2、我学过这样的识字方法吗?(回忆第二册)
3、谁能举其他的例子?(小大尖、田力男等)
4、齐读──指名读──分组读──一问一答读(弓长──张)
三、学习
1、小朋友们都学过音序的方法,哪些小朋友愿意用音序的方法来查下面这些字:鸟、画、心、六,比一比谁最快。
2、下面我们看看这个字,谁来查一查?(出示“漠”字)
哦,小朋友不认识这个字,不知道它的`读音,用音序查字法查不出来,那怎么办呢?别急,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种利用字的部首来的方法──部首查字法,这样就可以把不认识的字“一网打尽”了。
3、学习部首查字法:
⑴ 以“漠”为例,示范部首查字的方法。
⑵ 全班分成几个组,各请一名会部首查字的小老师引导组员查以下生字:确、纠
⑶ 读书上部首查字方法的那一段,请同学们归纳部首查字法的步骤。
板书:确定部首 找部首 页码数 剩下笔画 查找生字
⑷ 查字法分步练习:
① 找部首练习:
先读读常用部首,找找以下字的部首:
思、层、到、还、空、肯、放
② 找部首页码练习。(见书上练习)
③ 数剩下笔画练习。(见书上练习)
④ 四个大组比赛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看哪个大组的小朋友完成得最好、最快。
⑤ 反馈、评价。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语文教案 篇8
《画》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
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来一个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让学生猜出谜底: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表演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谜语,课间玩谜语竟猜游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2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