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时间:2024-10-19 08:03:2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1

  教学创意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连年内战的中国,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遁世离群,浪迹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苦闷,作者的主观感情与故都的秋景有机地融为一体,“清、静、悲凉”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绝好写照。

  因此,本设计的意图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

  1、培养朗诵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本设计主要采取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由相关的三个环节组成:

  1、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2、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3、纵观全局,探索主题;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争辩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预习要求

  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层次,体会课文大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2分钟)

  一、披文入情,沿波讨源(12分钟左右)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请大家看课文,听老师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

  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问题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问题3。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问题4。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问题5。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

  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

  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二、感同身受,渐入佳境(20分钟左右)

  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

  问题6。请全体同学听课文录音,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作者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

  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萦绕着、暗含着这股故都的气息、皇家的气息、文化的气息。

  画面上的景——

  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神态动作)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下作为参照:

  第二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纤细柔弱与北方的秋的雄迈豪放、悲壮苍凉作对比,凸现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气、“雄”味、“雄”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气来的润,天空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所以作者“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第三组意象——秋声、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现的是“秋味”。

  ①号镜头——北国的秋槐。粗犷中见细腻,极尽其柔软的感觉。

  ②号镜头——秋蝉的残声。是否是秋的残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隐在“秋日胜春朝”当中的`一丝哀怨呢?

  ③号镜头——秋雨。其实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

  ④号镜头——北方的果树。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

  第四组意象——以“天”作为大的背景。秋风秋雨,秋树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可以尽情地在这个背景中描摹挥洒,也只有在这个背景中,才更能表现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对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钟情、怀恋、寄寓。

  第四种意象,作者是以“秋味”为魂,以皇都“气韵”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对比为体,以“天空”为背景,勾勒、营造、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调、秋的意蕴、秋的味道——深沉、幽远、严厉、萧索、深情。

  小结: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

  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问题7。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

  明确: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

  三、纵观全局,探索主题(6分钟左右)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问题8。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问题9。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问题10。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明确: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小结:

  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秋的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致细腻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3.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孤独感以及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孤独感以及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朗读体会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引导: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引导: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问: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思考。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2.提问:作者分别写了哪些画面来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归纳概括。

  明确:描写了五幅画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1.庭院秋景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2.秋槐落蕊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落蕊图的?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作者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得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秋蝉残鸣

  提问:北方的蝉声与南方的蝉声有何不同?从“秋蝉的残声”中品味到作者怎样的心绪?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在北方,因为处处都有树,而且房子低。到处都能听到蝉的鸣叫。而南方则不同,只有去郊外才能听到。北平处处可见秋蝉,时时可听残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4.秋雨话凉

  (1)提问:北国秋雨的特点是什么?比南方“奇”在何处?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奇”在: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2)提问: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作者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提问:文章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没有,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就不会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的寒喧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说明故都的秋特别静。

  5.秋果胜景

  (1)提问:北方的果树有何特点?重点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要求:学生同桌交流,教师点名回答。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作者重点写了秋天的枣树。胜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述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2)提问: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6.再悟秋思

  (1)提问:结合“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谈谈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2)提问: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合辙而美妙,落寞感伤却又韵味十足。

  (3)提问: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呢?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观方面:①社会环境的黑暗。②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③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与热爱之情。

  (四)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提问:古往今来,诸多作家留下写秋名篇,你能列举一二吗?从你的阅读和思考来看,秋天在作家笔下都是什么样的呢?

  要求: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万类霜天竞自由。

  ……

  (五)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提问: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补充。

  明确:郁达夫认为“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于是北平寻常的秋雨秋果、秋花秋草都沾染了别样的气息。其实,每一个季节,每一寸土地,再寻常的自然风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同学们可以细细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某一个季节、某一个地点的声色光影之美,写出其不同于其他季节、地点的深味。

  (六)实际演练,布置作业

  1.请以“_________的深味”为题,写一篇写景散文。横线上填写任意一个季节名或地名。700字左右。

  2.课下搜集关于秋天的诗文,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相关文章:

故都的秋教案14篇03-29

《故都的秋》说课稿02-21

《故都的秋》说课稿05-29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04-03

《故都的秋》说课稿(实用15篇)07-16

《故都的秋》说课稿共15篇08-15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锦集15篇)08-28

《故都的秋》读后感05-31

中班语言秋秋找妈妈教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