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识部首“大字头”,积累有关词语,正确抄写5个。方法与过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一年四季各有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8个生字,认识部首“大字头”,积累有关词语,正确抄写5个。
教学难点:
知道一年四季各有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新学期来临了,你们有些什么愿望?
2、出示:愿望
有一个叫米佳的小朋友,他有四个愿望(出示),请你们听一听,他的四个愿望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1、配乐讲故事。
2、问:米佳有哪四个美好的愿望?
出示句子:
“冬天真有趣,我愿永远是冬天。”
“春天真美,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夏天太好了,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秋天比任何季节都好。”
3、指导朗读。
4、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划出米佳的四个愿望。
5、深入了解。
(1)出示生字,重点:字音:追逐、兴奋。字形:郊。积累:五彩缤纷。
(2)师:他在说这些愿望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呢?请你找找。
(3)出示四句句子。
师:同样是高兴的语气,课文中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们在句子当中找一找,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呢?
(4)米佳为什么会有这些美好的愿望呢?请你们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冬天 ,所以我愿永远是冬天!
师:那么,在春天、夏天、秋天为什么也会有这些愿望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在小组中和你的小伙伴来说一说。
“因为春天 ,所以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因为夏天 ,所以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因为秋天 ,比任何季节都好!”
三、复习巩固,语言积累。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小节,背一背。
2、用一句话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季节。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少数民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妮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ān)巴 酸涩(sè)
抽噎(yē) 背(bèi)阴
绽(zhàn)开 火燎(liáo)
愠(yùn)怒 霎时(shà)
焦灼(zhu) 飒飒(sà)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2、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初步掌握部首查字典的方法。
4、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5、拓展:说说课外知道的带提手旁的字和姓氏。
【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本常用的字典。
2、实物投影仪、课本“语文园地二”投影片。
3、“我会认”里的生字卡片。
4、同学准备“露──手”里的内容。
5、小奖杯、红五星若干。
【教学布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我的发现:
出示投影“我的发现”,指导同学发现识字方法。
⑴ 教师引导分析“纺”字的字形特点:“方”与“纺”有什么不同?
同学同桌合作学习:观察两字有什么不同?
⑵ 教师鼓励同学观察熟字与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汇报:熟字与生字的'读音有关,熟字加与字义有关的偏旁组成生字。
⑶ 教师鼓励用其他方法认识这些生字,如“柏、纪、织”也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伯──柏、记──纪、识──织)。
同学自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2、我会认:
教师轮流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我会认”里的生字。
同学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并口头组词。
3、我会读:
教师出示投影“我会读”:有什么发现?
同学个别发言: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字义与手的动作有关。
4、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带提手旁的字?
同学个别拓展说。
二、日积月累
1、 读读比比:
⑴ 教师出示投影“读读比比”,指导同学读词。
同学自由读,齐读。
⑵ 教师指导区别异同:注意每一行上下两个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同学同桌交流,区别带点字的异同。
2、读读记记:
⑴ 教师指导读“读读记记”中的内容。
同学自读,发现姓氏歌特点。
⑵ 教师指导记姓氏:你是怎么记住的?
同学个别介绍记姓氏的方法。
⑶ 教师谁还知道课外的姓氏?
同学自由说课外的姓氏。
3、学习查字典。
⑴ 教师出示“庞”字。
同学认读。(当同学答不上来时,提示同学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⑵ 教师出示投影“查字典步骤”。
同学看投影“查字典步骤”,认读,全体用部首查字法查“庞”字。
⑶ 教师做课本上的练习,比一比谁能查得又准又快。
同学查字典竞赛,每一组评一名优胜者奖励红五星。
三、展示台
教师:小朋友都来露一手怎么样?
1、组内展示。
2、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评价,开展“擂台赛”。
3、分类选出擂主,颁发奖杯。
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nami
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和平时不太一样,看,后面这么多家长,还有领导和老师,紧张吗?
老师很紧张,也很担心,你们能给我一点信心吗?
一: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
谢谢同学们给我信心!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
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2、电脑出示鲸的图片,板书:鲸
3、认读,指名读。
4、你觉得鲸怎么样?
3、是啊,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鲸类中最大的一种。板书:蓝鲸
过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对蓝鲸的介绍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轻声读课文,教师巡视检查。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遇到难读的字词和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C标好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D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打上“?”
三、范读课文,初步感悟。
1、让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录音,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2、指名说说。
四、再读课文,领悟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思考:每一段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A出示词语:
jīngbǔrǔjǐzhùwǎnxìbīncuò
蓝鲸哺乳动物脊柱宛如缝隙濒临措施
多音字:扫觉
只认读,不写。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去拼音认读
rǔdūnyóuxùnsùfúshétūn
哺乳一吨尤其迅速浮出水面舌头鲸吞
mièfàndùn
灭绝饭量一顿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去拼音认读
B出示长句子,指导朗读
这时它把嘴巴一闭,舌头向上一卷,海水就会从鲸须的缝隙中排出,而大批的'食物就会留在口中,被它吞到肚子里去。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C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纠错。
D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根据回答板书:
最大的一种
体形很大
行动快,力气大
饭量大,吃食奇
浑身是宝,要珍惜
3、现在,大家对蓝鲸有了一点认识,想看看蓝鲸在大海中的活动吗?
观看蓝鲸录象。
五、指导书写,书上描红
1、电脑出示,学习生字书写。指名认读,给生字找朋友。
2、完成书上描红
六、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流利。
2收集关于鲸的资料,准备开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第22课《古代神话三则》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这就是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中国古代神话作品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课的三篇神话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神话的特点。
本课三个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善良、执著、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不同的是:夸父和女娲属于那种神力无比的神,他们的故事显得非常壮烈;而精卫却非常弱小,她的故事则显得哀婉、执著和凄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掌握走、堙、废、济、溺等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4.背诵三篇神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
难点:比较阅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一、导人
现在,老师播放一段夸父追日的动画,请大家看后猜一个四字词语。
今天的'课就跟这个词语有关。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这节课我们采用说读的形式学习。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
(多媒体提示: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①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②查工具书;③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
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
3.全班齐读。
(设计此环节,目的在于既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也使他们在听和读中了解故事的大意,为下面译文打下基础。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再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读懂词义,读懂文意。
2.将全班分成两队组织竞赛。
①就文章字词方面的问题考考对方,比一比,看哪一队能考住对方,而不被对方考倒。
②两队先分四人小组轮流讲述三则故事,再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评选故事大王。要求: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忠实原文。
(竞赛的形式和小组轮流讲述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将枯燥的字诃学习和译文变成生动的舌动,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学生对文言文译文的畏难情绪。)
四、作业
1.熟读三则故事。
2.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要点:1.体会人物形象。2.比较阅读。)
一、检查旧知
1.齐读课文。
2.检查个别实词和句子的翻译。
二、比较阅读
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则故事。体会三则故事不同的情感色彩。
2.三则故事塑造了三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的理解。)
3.夸父、精卫、女娲三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学习语文,除了获取语文知识外,最终还是要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交流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三、拓展学习
1.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除了这三则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
2.你知道劳动人民为什么创造神话故事吗?
提示: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古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3.请大家归纳,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提示:①歌颂劳动创造;②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睛神;③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④对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赞美。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三篇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有助于今后对神话故事的学习。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巩固学习
在三则故事中选择一则写一篇400500字的读后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对话.
2、在对话中能够正确使用引号。
3、能够在生活中、故事中和看图想象对话。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对话,在对话中能够正确使用引号。
教学难点:能够在生活中、故事中和看图想象对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出示《狼和小羊》中的一组对话。
学生读句子,发现什么特点。(明白什么是对话)
2、对话与平时的句子有什么不同?(一般由两句话组成。有冒号和引号)
3、标点符号巩固练习。
小明说今天真热啊小红也说是啊都出汗了
4、能不能在《狼和小羊》中再找出一组对话,读听。
1、比比看,谁能在其他的课文中还能找到更多的.对话?
2、同桌之间任选主题进行对话。
3、看图想象对话。
A、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查阅资料呢,你联系在平常读书中和同学们的对话,也来想象一下这几个小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B、同桌之间互相商讨并练习。
C、学生汇报,同学品评。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离不开对话。我们不仅会运用了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还知道怎样对话,最关键的一点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说的话,只有这样对话才能顺利进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其中包括多音字“呢”(在课文中读ní);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3.留心观察春天景物,激发学生说、写春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和春天的美;感悟诗歌蕴含的丰富联想。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美。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自己或教师带领学生观赏春景。
2.制作春天景象的课件。
3.配乐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春天,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告别了愉快的寒假,温暖的春风又把我们送入了可爱的校园。祝同学们在新学期里学习快乐!
这些天来,我们周围的景物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丽,一天比一天更有生机。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都发现了什么景象,能告诉大家吗?
2.学生畅谈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春的信息。有一位诗人,他也热爱春天。他也像你们一样,看见了多姿多彩的春天的景象,于是,写下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课——《为三月谱曲》。(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全诗,用横线标出要求会认的字,用圆圈标出要求会写的字。
2.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读音是否准确,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出示词卡“呢喃”和字卡“谱”“潺”“萦”,认识生字。
(1)“呢喃”读准音nínán,“呢”是多音字,它作为语气词读ne。“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呢喃”是象声词,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字形较好记。
(2)“谱”字可拆分为“讠”和“普”帮助识字。“潺”字右边较复杂,也可采用拆分法识记。
(3)“萦”读准后鼻音,从上、中、下三部分认识“萦”的字形。找出“萦”在课文中的组词:萦绕。用自己的话说说“萦绕”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为什么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只要求初步感知。)
讨论: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阳春三月的美景就像一首动人的歌曲,所以作者用“为三月谱曲”这个课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初步感受即可)。
2.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首诗很美,我们就要把这种美读出来。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讨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得优美动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出节奏,边读边想象,读出韵味。
3.按同学们讨论出的方法美美地读这首诗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指名读要求会写的字,读准字音。也可以读一个字组一个词,体会字义。
2.指导写字。
(1)“芬、鸽、梢”三字较易写,同学们可以自学。“鸽、梢”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右靠紧。“芬”笔画要写得匀称、美观。
(2)重点指导写“谱”“巢”“烁”。
谱:左边稍窄些,右边上部“丶”“”要注意摆匀称。
巢:“巢”指鸟儿的窝,所以“巢”字就像鸟儿在树上做的窝。“巢”先写上面的三个“撇点”(每个撇点是一笔),再写下面的“果”,上下都不要写得太长,以免超出格子。
烁:火字旁笔顺不要写错,注意四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在写字本上将每个字写两遍。
4.展示、评议写字作业。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诗的语言与形式美。
导入:既然大家都说这首诗很美,那么它美在哪儿呢?我们分小节来朗读、品味它的美。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自由读一、二小节。找一找这两节诗中你最喜欢的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不懂的词语也做上记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学生发言,讲一讲自己喜欢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溪潺潺的流响”“枝头新绿的.芬芳”“燕子呢喃的细语”“河边茸茸的绿草”“晴空萦绕的鸽哨”“悄然无声的小雨”这些语句的意思,感悟词句的优美。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在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如“潺潺”是象声词,指流水声;“新绿”指树木新长出的嫩叶;“呢喃”是形容燕子的叫声;“茸茸”指草儿刚长出来时像绒毛一样。“萦绕”指声音回响环绕。
2.指名配乐朗读一、二节,大家闭上眼睛听,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在小组里讨论,讲一讲诗歌描绘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诗歌的语言十分生动优美。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师:同学们都认为诗的语言很美,也有许多同学注意到这首诗还有个特点。看看第一、二小节的表达形式,你发现什么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这两节用了“用……用……用……”排比的诗行,上下诗行句式整齐,每节一、二行和三、四行又押韵,读起来节奏感强,优美动听。
4.试背第一、二小节。
背诵时,语气应轻松、活泼、愉快,带着喜爱春天的感情,让人听起来感觉优美而有韵味。
(二)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三、四节。
自由读三、四节,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语,想象这两小节描绘的画面,在小组交流讨论,谈一谈感受。最后试背这两小节。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第三小节的词语“欢跳”“闪耀”“嬉闹”是从动态上描写“三月的歌曲”,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特点。然而,这两节诗并没有具体指“三月的歌曲”是什么,学生可以尽情地想象:“三月的歌曲”是孩子们活泼的笑语、是鸟儿婉转的啁啾、是人们欣喜的闪烁的目光……
以“我仿佛看到了……”开头说说自己想象、体会到的诗歌描绘的画面。
二、总结点题,升华情感。
1.说一说自己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
师:在第一课时我们谈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感受、体会更深了,再来说说你对题目“为三月谱曲”的理解好吗?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春天美”(春天的美景像一首三月的歌曲)和“诗美”(这首诗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写得十分生动优美,就是一曲春之歌)两方面来体会。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总结:春天代表希望与活力,我们都在这盎然春意中学习、工作、生活,是多么美好哇!让我们在享受春天时,不要错过好时光,努力学习吧!
3.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三、小小赛诗会。
1.练习背诵课文。播放春天美景的课件,指名背诵课文,为画面配音。
2.小小赛诗会。
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儿歌、儿童诗、短文等。现在,我们来开个小小赛诗会,比赛背诵写春天的诗。有的同学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很了不起,也欢迎朗诵自己的诗。我们可以给赛诗会取个主题,如“为三月谱曲”或“三月的歌”“春之声”等。
赛诗会评出“最佳朗诵奖”“最佳表演奖”“希望之星小诗人”等,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会运用。
四、作业。
1.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一节,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2.对诗歌创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创作写一首小诗,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07-2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经典)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