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7 08:37: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8篇(合集)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8篇(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四季》这篇课文是课改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2课,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

  本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优美的大自然,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认识11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字和练习朗读。

  2、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理念

  1、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以情境导入,在反复练习和教师指导的朗读过程当中认识生字),并有效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唱读的问题。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一贯从头到尾按顺序学习课文的传统,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季节去读,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

  3、充分开展探究活动(努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动手动脑,让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季风景图片

  六、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四季风景图片,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都看到了哪些季节的美景呢?(出示课件)指名答。

  2、教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一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合起来我们就叫“四季”。(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品读课文,读中识字

  1、朗读课文: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好吗?

  ①初读:读准字音,感知内容:即慢速地、大声地多读几遍。

  ②再读:整体感知,加深印象:即速度稍微加快读。

  如学生读得不够准确,教师再范读或带读。

  2、识字游戏:(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答对了有奖哦。

  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识记游戏,教师适时给予奖励。

  3、再次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自主选择,指导朗读

  1、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师:刚才大家都得很好,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请你来读一读。

  可让学生看书读,也可看着大屏幕读。指名学生回答并朗读。

  2、学生评价。

  师:你觉得他(她)读得怎么样?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出示课件)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总结。

  3、请所有喜欢相同季节的同学都站起来有感情地或加上动作读。

  (四)、开阔思维,训练语言

  1、师:你还能从哪些事物身上知道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来了呢?

  引导学生开阔思维,把平常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

  2、师:老师手中有很多图片,每人拿一张,请你和同桌讨论一下,你认为手里的图片是哪个季节的?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

  3、师:你能照课文的样子说说你手中的图片吗?教师范例说,然后指名学生说。(出示课件)

  4、贴图游戏。

  师:说得好的奖励你把图片贴在黑板上。

  学生自由贴图。

  5、教师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四季美吗?那我们要怎样保护这美丽的景色呢?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溅泪:落泪恨:悲伤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连:连续三——复数,几个月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变化写景的手法

  2、体会贴切的比喻对表现景物的作用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大海夏夜美景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之前,请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话,你将拍摄哪些主要的镜头?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如果让你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话,你将拍摄哪些主要的镜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首先应该拍摄一个大夜景,拍一下海滨幽美的夜色。准备拍摄三个镜头:

  ⑴摄制的第一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霞光,霞光是以燃烧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⑵接下来的第二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主要景物是启明星,启明星是以明灯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⑶摄制的第三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灯火,灯火是以星斗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其次,拍摄完幽美的夜色后,下面我们的摄影镜头再拍人物。可是,我们作为摄影师又有些为难了,因为有些东西是摄影机难以拍摄的。(师生讨论,那些东西难以拍摄,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加“画外音”了。(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画外音”)这样以来,作者笔下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就完全统一在下面的几幅画面中了。

  最后,我们再拍月色。我们应该用镜头表现月光下的灯光像流动的珍珠,满月像光辉四射的银盘,银波像一片鱼鳞似的。

  2.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怎样给电视专题片配音?(由此而体会文章的情调。朗读)

  明确:用轻松舒缓的音乐伴奏,用轻松舒缓的充满幸福感情的语调来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使用的比喻。

  3.摄影讲究、镜头切换、闪回和特写、全景和广角式等技法。那么,你从摄影师的角度分析你在拍摄《海滨仲夏夜》中运用的不同技法,考虑一下,摄影技法对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明确:从不同角度写景,才有真实感。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光远夜色美》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注意多用一些比喻句来写。下节课集中展示。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2—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3。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5。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喜欢的句子。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5。 灰雀

  一定会回来

  列宁 男孩

  教育 知错就改

语文教案 篇5

  《时间》是新世纪小语教材第二册第11个主题单元,本单元以时间为主题,选编了一首古诗,一篇主题课文。并在语文天地中设计了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讨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渗透。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认知特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说话练习。

  2.学习朗读课文,进行情感渗透。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4.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注意听如你们的'答案和屏幕上出现的字一样,[课件演示:时间]那你就猜对了!全班一起告诉我,答案是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继续学习13单元时间。

  二、感知时间,学词语

  (一)现在时间是20xx年5月21日9时13分,闭上眼,听,这是什么声?[课件出示钟]在你们闭眼听钟声的时候20xx年5月21日9时13分再也没有了,全世界哪儿也找不到了,时间真是一去不回呀。

  (二)复习《长歌行》,[课件演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插件]提示背诵语气。

  (三)拼读词语,写词语

  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时间,关于时间的词语你还知道那些?

  2.这也有些关于时间的词语,你们想知道是哪些吗?请你拼一拼。

  3.[课件演示音节]请小老师带全班读,互相检查书写情况,纠正错误。

  三、学习关于时间的谚语

  小组合作,借助拼音读谚语,在组内背一背。

  2.[课件演示谚语]合作结果全班交流。 3.你能说说这两句谚语都告诉我们什么?

  四、学习《小河流过我门前》

  读一读,想一想:小河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五、讨论:一分钟能做什么?

  1.小组汇报课前实验结果。

  2.推荐汇报。

  3.小实验:一分钟能写多少字。

  4.评出最好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5.小实验:一分钟能认多少字?

  6.认字比赛。

  7.小结。

  六、观察图: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1.关于时间你们能像他们一样提出问题吗?

  2.讨论:你将如何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作业布置:回家收集有关时间的谚语或名言,做成书签,互赠、共勉。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5、全班齐读;

  (四)、文本解读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七、知识迁移:

  1、教师提示:这篇课文不仅景美情真,语言凝练,而且在写作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呢?(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2、练笔: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长城的视频影象,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写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3、朗读学生作品。

  八、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题组训练;

  十、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总 分 总

  俯仰结合

  多角度写景: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借景抒情:热爱自然之情,归隐山林之趣

语文教案 篇7

  练习内容:

  1.区别形近韵母。

  2.多音字组词。

  3.补充成语。

  4.熟记成语。

  5.读读背背。

  6.口语交际。

  7.写毛笔字。

  训练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区别形近韵母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韵母。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集体讨论,归纳区别方法。

  二、多音字组词。

  1.自读,思考不同音时字音有何变化。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集体订正。

  4.齐读。

  三、补充成语。

  1.自读。

  2.学生做题。

  3.集体订正。

  4.齐读。

  四、熟记成语。

  1.自读,想一想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理解的.词语。

  3.熟读成语。

  4.发散练习:将这些成语连起来说一段话。

  五、读一读

  1.自读,将文章读通顺。

  2.分段指读,理解诗句意思。

  3.自由读,读出感情。

  4.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将周围发生的事说给同学们听。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明确要求。

  2.讨论说话要点。

  3.分小组排练的要求。

  二、分小组排练,教师指导。

  三、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表演。

  2.学生评议。

  3.老师指导要点。

  4.表演竞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立刀旁和双耳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习目的

  1、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揣摩准确而生动的描写,体会巧妙的语言。

  3、领悟景物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

  二、反复诵读,配乐朗诵

  1、体会“盼春──绘春──赞春”的情感思路和文章思路。

  2、能划出美好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体会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如:

  水涨起来了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

  蜜蜂嗡嗡地盟着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3、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读了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三、合作讨论精读品味

  1、文中描绘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你最欣赏哪一种?

  2、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有什么好?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试为这四季的草各设一个比喻。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试用拟人的方法为这四种雨各写几句话。

  2、试想下列问题。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⑴ 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⑵ 这段描写与课文哪段内容相关,又有什么不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