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经典)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本课10个生字,
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千岛湖的形成,理解综合工程及水上森林的作用,了解人们为千岛湖的绿,所做出的努力。
情感目标:感受千岛湖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体会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们保护自然,遏制水土流失,使岛更绿水更清。从而突破文章主题“绿色”及单元主题“家园的呼唤”
重点难点:
了解千岛湖的美景与它的形成,明白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教法指导:
指导阅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绿色千岛湖》。
1、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有一处著名的景区—千岛湖(板书:千岛湖)。
2、有没有同学去过?
3、引入读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一方面初步了解千岛湖的美丽景色,一方面解决字词障碍。
2、全班解决字词障碍。
3、谈谈自己初读文章后的总体印象。
三、充当导游,给大家介绍千岛湖。
1、既然千岛湖是一处景区,那就请同学们来当景区的导游,准备给大家介绍。
2、由于围绕千岛湖要介绍的内容很多,大家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将所有内容都掌握,所以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准备给大家介绍。
3、引导学生弄清课文讲了千岛湖的哪些方面内容。
(1)总体介绍千岛湖。
(2)千岛湖的一些著名景点介绍。
(3)千岛湖的形成。
(4)千岛湖景区的形成给人们的'启示。
4、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内容(老师根据实际情况作以调整,保证每一部分都有学生介绍)。
5、学生精读自己所选择的部分,提出遇到的疑难,为解说做准备。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查生字。
2、准备并熟记解说词。
板书设计:
千岛湖
1、总体介绍
2、景点介绍
3、形成及作用
4、给人们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当导游,解说千岛湖。
1、总体介绍。
A、地理位置。
B、概貌。
C、名字由来。
2、景点介绍。
A、猴岛:“花果山”。
B、五龙岛:蛇的天地。
C、清心岛:梅花鹿的世界。
D、桂花岛:野桂花遍地。
E、“鱼跃千岛湖”
3、形成及作用。
A、建新安江水电站而成。
B、电力、航运
C、科技形成“水上森林”。(加“绿色”,理解“绿色”:表面;健康、发展、充满了生机活力和希望)
4、给人们的启示。
与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创造绿色奇迹。
二、谈感受。
1、解说方面。
2、思想认识方面。
三、作业布置
给家长当导游,完整介绍千岛湖。
板书设计:
水绿 岛翠 山青
绿色千岛湖 诗 奇迹
优美 富庶 和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2、口语交际,学会与人交往有礼、得体、自然、冷静、灵活;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3、习作,要求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读句子感受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积累佳句,学习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三人成虎”的出处与比喻义。
教学重难点:感悟、积累、运用词句。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些怎样的画面。
1. 读题,弄清要求。
2. 读词语,读准字音。
3. 默读,想象画面。
4. 互动交流想象的画面。
5. 选词,说句子。
6. 拓展:再说说其它这类词语。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1. 读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2. 回顾前课内容,总结排比句的结构特点。
3. 再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4. 在其它文章中找找排比句,并说说对所找句子的感受。
5. 学生仿写排比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
三、读一读,记一记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结合注释说说自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3. 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与作者张若虚,《滕王阁序》与作者王勃。
4. 师生活动交流,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5. 有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成语故事。
1. 自读短文,读准字音。
2. 再读,说说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谣言与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性)
4. 试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远行路上
教学目标:
1.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2. 学会观察、倾听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口语交际的话题,板书:远行路上。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与人交往要有礼貌,称谓要得体,与人交谈要自然,面带微笑,冷静、灵活应对场面。
三、创设、进入口语交际情境。
1. 分小组协商,设定“远行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和人物,然后,分角色在小组预演,教师巡视辅导。
2. 各小组自愿在班上表演。
3. 同学互评。(教师从听、说的表情、态度、语气、礼貌用语、称谓得体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使各个小组取长补短,把要求落到实处)
四、小结,回扣交际要求。
第三、四课时 习作:走,秋游去
教学目标:
用眼睛、用心,走人美妙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用笔去把自己在秋游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教学重难点:尝试用描写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一、激发情感,导入话题,引导学生重温秋游的快乐。
1、同学们,在这风清云淡,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最想做什么去啊?
2、畅谈以往秋游活动中的感受。(粗略谈谈即可)
3、导入:这次秋游又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走,秋游去!
二、读懂题目,弄清要求。
自读,思考并画出本次习作的要求:可以美丽的景色为表达的对象,也可以在秋游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为写作内容;可以写一串美好的印象,也可以写一组难忘的镜头。
三、广开言路,指导思路。
1. 想一想;这次秋游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印象?最难忘的镜头是什么?或者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游的见闻?你准备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秋游的过程?
2.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四、回顾课文,读中学写。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小结其描写角度、方法及抒情方式、记叙顺序。
五、指导选材,组织文章。
1. 同桌交流自己准备写作的内容、顺序、描写角度等,教师巡视辅导。
2. 师生互动,交流典型个例,引导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
六、学生习作,自主修改后同桌互改。教师提示互改要求,落实习作目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13个新词和6个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适当的小练笔。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引入:同学们,作者小时侯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的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奶奶当时是哄着作者玩的,可作者却当成了真的,他一直想有一天能够遇上神仙,跟着神仙腾云驾雾,飞到五彩池边去看看。没想到他长大了来到四川省松潘旅游,看到神奇的五彩池时,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生齐答:现实。)现在就让我们到五彩池去游览一番。
(2)揭题: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这个题目给了大家什么想象呢?
(这么一个简单的题目就给了大家十分美丽的想象,相信同学们能在课文里感受到五彩池的更多美丽。)
二、初读课文。
(1)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想想五彩池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用喜欢的方式来认读生字。
3、谁来谈谈游览之后的感受?
(2)交流:
A:这篇课文的词语很美,我们先来积累词语。读给同桌听,同桌觉得他读得挺好的,请推荐他来读给大家听。(叫3个学生)相信同学们都已经会读了是吗?那就用朗读来告诉老师。读的时候想想哪个字型难记,可你却有绝招记住他。
B:学生自由谈论。(抓住“耀”、“镰”、“笋”)相信这些新词现在都已经装入同学们的脑袋了。
C: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五彩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的感受是什么?
师小结:五彩池的'确神奇,(板书:神奇)作者更是妙笔生花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把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再现了出来。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进入情境,自读自悟
1、你觉得要想了解五彩池的神奇要先学习哪些段落?(1、2)
2、自学1、2自然段,喜欢哪一段就多读一读,并画出自己觉得能体会出五彩池神奇的句子。(教师去下面了解学生朗读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特别喜欢这一段的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能否听出他为什么喜欢。
学生评价。
(2)读读说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
生读读,说说。
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A、这些水池不但多,而且样子很好看: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一般的池子不是圆的就是方的,没有这么美。
动作联想:师:你能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来体会五彩池的美,很好。我们大家把这些表示形状的词语圈出来,我们一起用手比划比划这些动作,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形状的池子,告诉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神奇)你来读一读。
找:同学们我们再到课文的插图里找一找这些形状。你感受到什么?(美丽、神奇)你来读读,
比较: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把池子围成各种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像莲花。
B、而且这些池子的池边像是谁用金黄色的彩带围成的,也和一般的池子不同,真是太神奇了。你把金色的带子的神奇美丽也读出来吗?
说话练习:师:为了把这些奇特的形状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作者用了许多比喻。大家想象一下,五彩池还会有怎样的形状呢?你能仿照课文来说一说吗?
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恰似()的()。
大家都感受到了五彩池那奇特的形状。(板书:形状奇异)
师:大家想的多么有趣呀。这些形状的池子说不定在藏龙山上都能欣赏到。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五彩池形状的特点?
配乐读、记忆:师:你觉得怎么读可以表现出这种神奇的特点就怎么读。(生练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3)(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练习朗读,师或点拨,或示范。)
师:这么美的词句,如果能记在脑子里,今后写作文就不愁没有词汇了。请试着背一背。
(生练习背诵,然后同座互背,最后背给大家听。)
(4)在第一节中除了体会到五彩池的形状的神奇,你还从哪里体会到他的神奇呢?
学生可能会抓住这些句子来谈。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
·谈体会,朗读出奇异的感觉。
师:从这里体会到的是什么的神奇呢?
生:大小的不同,显得非常有趣。深浅不同,显得神奇。
理解数字:一亩是多大,三米有多高?比划比划菜碟子多大,伸出手指看看多深。(拿出菜碟子)
找:咱们到图中找找,这真是有趣神奇啊!
分角色读:咱们一起来读读吧!同桌配合读。师生读,老师读红字,黑色的你们读!
(5)现在大家一定非常清楚这段话是紧紧围绕哪句话来讲的了吧。我们一起读。分角色朗读。
(师)这些池子大大小小,玲珑多姿。
大的面积不足1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女)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池子的形状的美丽神奇我们已经领略了。那么池水的神奇又表现在哪里呢?听录音第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吗?大家边听边把你认为能表示池子神奇美丽的句子划一划。
(生边看书边听)(学生汇报,池水的神奇表现在两方面:a。水池的颜色各不相同。b。同一水池的颜色也不相同,教师利用课件辅助使学生加深感受。)
A“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象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
体会:可见水池不是一两个,也不是三四个,而是整个山头都布满了,这水池真多呀。(引导:从“漫山遍野“你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读读这些句子,读出水池的多?(生练读,略)
(2)我们来看看本段描写颜色的词语:(板书:咖啡色、柠檬黄、橄榄绿、湖蓝色)像咖啡一样的灰,像柠檬一样的黄,像橄榄一样的绿,像湖泊一样的蓝色。这样词语都是一种事物加一种颜色,让人听起来十分生动、鲜活。描写颜色既准确又生动,你还能通过这些色彩的词语联想到其他词语来说一说吗?(苹果绿、葡萄灰、桔黄、茄子紫)
(生自由说出)
(3)多么美的色彩啊!五彩池还会有怎样斑斓的色彩呢?请展开想象,仿照这一段说一说。(生自由练说)
有的上边的池水是(),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有的走边的池水是(),注进右边的池却变成了()。
师:大家想得可真美!有机会到五彩池去看看,说不定这些美丽的色彩在五彩池里都能看到呢!
5、学习第四自然段
面对这一派起义的自然风光,我们一定会不禁深深赞叹:“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
四、选取情景,拓展思维
播放五彩池的录象,学生欣赏,可以边看边说,可以指指点点。
多美啊,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们吧,咱们一起来编写广告词。
参考:(1)瑶池瑶池来到_____,
池形______________,
池水_______________。
简直是______________!
(2)五彩池
昆仑山上五彩池,五彩缤纷的世界。
赤橙黄绿青蓝紫,这里都可看得见。
大大小小的水池,闪耀各种不同色。
姿态各异的石笋,活像这个活像那。
(3)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三、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自己不懂的字词。
2、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2、揭题解题
①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
用心灵去倾听
②读题:
师:请齐读课题,再齐读,再读。(生读三次课题)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总结学生答案,再叫学生齐读关键词语:心灵、倾听)
③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用心灵。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给自己掌声鼓励鼓励吧!
④再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故事?(指名叫学生说
“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感受它。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总结答案,出示课件,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按事情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
第二部分(3~6段)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
第三部分(6~12段)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
第四部分(13~结束)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⑤深入分析: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着迷这个词什么意思?(总结答案: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师:那小时候最令“我”着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总结答案:那台老旧的电话机。因为这部奇妙的电话机,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师:无所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精灵无所不知的?(总结答案: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万事通。因为爸爸可以从她那里知道现在几点了,明天天气怎样,火车出发的时间以及爸爸朋友的电话号码。叫学生画一下这些句子。)
师:电话里真的.住着一个这样的小精灵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我”小时候美好纯洁的童心,由此使学生更深体会苏珊的用心倾听、热情帮助对保护“我”的这颗童心,使我健康快乐成长是多么重要)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第三部分。大家快速默读第3~12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出示课件)
(3)生活(关心)
①当“我”一人在家,手指被锤子砸伤时,急忙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发现什么?
(“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她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这时,苏珊已经化身为作者心目中的小精灵)
②“我”的手指受伤,刚接通电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总结答案,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③“我”为什么哭?(手指被锤子砸伤了,很痛,所以哭。)
④为什么“我”在打电话之前没有哭?直到电话接通了才放声大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人听见,所以忍着。这时候有人听“我”说话了,就像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所以除了因为手指受伤了,痛苦地哭,还因为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的幸福地哭。)
⑤听着“我”在哭诉,苏珊怎么说的?请读一读。(“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引导学生读出关心、安慰的语气。叫几名学生读。)
⑥接下来,苏珊还说了什么?(“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
受伤的手指上。”用演示当时情景的办法,让学生学习苏珊,加深体会,学会怎么倾听安慰别人。如:师:可是我听了仍然疼,怎么办?生:汤米,别怕。你的手指很快就会好的,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受伤的手指上。还疼吗?师:嗯,不疼了。谢谢你,苏珊!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
(板书:生活、关心、安抚)
(1)学习(耐心)
①我学习上遇上问题时,苏珊怎么帮助我?(耐心为我解释。)
②解释什么问题?请读。(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
③师生演示打电话。师当小时候的作者,学生当苏珊。(师:你好,苏珊。生:你好,汤米。师:你能告诉我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吗?生:……师:可是我还是没听清楚,你能重复一遍吗?生:……师:我记不住,你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吗?生:……师:哦,苏珊,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生:马德里。师:苏珊,我的语文作业还有个地方不会做。生:……师:“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生:……师:明天要秋游,我要怎么准备?生:……)
(适时提醒学生礼貌用语和说话语气,并特意反复问一个问题。多指几个学生演示,直到学生被训练得很有耐心。)
④同学们,从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苏珊很有耐心,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学习耐心,讲解)
⑤出示句子: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这句话该怎么读?该强调什么词?为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感激的语气,强调“总是”、“一遍遍”,先齐读,再指名读。)
(2)心理(爱心)
①师指课题: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倾听?(当“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苏珊安慰我说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出示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让学生齐读)
②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因为“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很伤心。苏珊想安慰我。)
③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指名回答,再齐读,引导学生读出非常难过的语气。锤子砸了手指,作者说心比手指还要疼。看来作者确实伤心了。但没有告诉苏珊自己伤心。)
④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是从“我”的话里听出来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叫学生齐读“我”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伤心、难过、困惑的语气)
⑤师再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
大家用心听,看听出什么了?(指多名学生回答,总结答案:作者非常不愿意金丝雀死去,他希望金丝雀只是不动了,过一会儿还能活过来;作者对死充满了恐惧;作者伤心到了极点……)
⑥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
⑦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她很有爱心。她不想让“我”太伤心;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板书:心理爱心、乐观)
⑧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安慰作者。(再读苏珊的话,引导学生读出美好平和、乐观安慰的语气)
⑨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总结答案:从第1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作者不伤心了。
⑩男女生比赛读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信任平静、很有爱心的语气,强调用心灵去倾听。)
(3)回味(童心)
①师: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总结答案:会用心倾听。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②苏珊与作者回忆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③作者对苏珊是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板书:回味童心、守护)
④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⑥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五、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年老的的苏珊说些什么?(小练笔)
3、细心的同学们,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很多孤儿,让我们也用心灵去倾听,带给那些受伤的小朋友的幸福与快乐好吗?
(可在报刊或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感受他们的苦难痛楚,根据自己的能力付诸关爱他们的实际行动。)
六、总结深化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完后叫学生画出觉得感动或喜欢的句子,小组讨论并和全班同学分享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让我们一起体味人性的美丽之一:用心灵互相扶持。因为正是这人性之美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板书】
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 倾听 抚慰 我
关心、安抚 生活
耐心、讲解 学习
爱心、乐观 心理
童心、守护 回味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1) 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2)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3)、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3、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