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9 12:18:5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A案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B案

  课前准备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板书: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板书: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板书: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板书:再也出不来了)

  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读读背背,让学生了解对联系内容,并背诵下来;

  2、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大理三塔》,知道这篇材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而《海上日出》和《夕照》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请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正确读出对联。

  2、提问:你们觉得上下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对,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由来,告诉对联要求对仗整齐,词性一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这些只做简单了解。

  3.能说说这几组对联的内容吗?可以小组讨论,(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4.齐声朗读。

  5.自由朗读,边读边记。

  6.小组朗读或分组竞赛朗读。

  7.试背对联,看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二、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

  请学生读课后两题问题,提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大理三塔。

  2、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三塔位置关系的`,结合看图。

  3、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理三塔的样子。

  4、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在描写顺序上与前面所学的《海上日出》和《夕照》一样吗?(步一样,这篇按空间顺序描写。《海上日出》和《夕照》按时间顺序描写的。)

  5、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

  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

  能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有关恐龙的音像资料、恐龙的玩具模型或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课文,识记生字。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关于恐龙的课件、恐龙模型、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课件出示恐龙)。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2、观察感知:教师准备恐龙的动物模型。同学们,现在我这里有许多动物的模型,我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谁能快速答出这是什么动物的模型?在学生抢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对恐龙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自主识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

  生词语读准。

  2、师生交流,理解字词。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及时正音并点拨“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的意思,重点交流识字方法。

  3、互读课文。重点交流朗读中的重点(字音或长句子),师生共同练读评议。

  4、交流在读书中了解到的信息。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可组织同学就简单问题进行的解答。如:“恐龙历史比人类历史长远得多”“现在恐龙已经灭绝了”等。其他细致的问题,启发学生继续读书研究,进行解决。

  三、朗读

  1、指导默读课文,边读边标画。想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哪些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默读方法:不出声,不指读。)

  2、学生边默读边动笔圈画,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读书。

  3、读书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主要讲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及时评价学生读书情况。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亡、肉、耐、类”。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在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记忆方法。如“类”:一种大米等。

  3、学生认为难的字,教师示范书写。(如“类”字书写时,米的最后一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感悟。

  教学重、难点:

  在读课文的同时有所感悟,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

  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字词。指读、扩词、听写相结合。

  2、指读课文,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收获。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谜、传染、严寒”。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如:“谜”字三个部分的分布要合理;“染”字右上方不要写成“丸”字等。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三、研读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恐龙灭绝的说法?

  2、在课文2、3、4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自由结组学习。思考: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如果让你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你怎样才能表达清楚?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先要认真读书,有次序地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防止学习流于形式。

  3、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汇报读书情况。如:有感情地朗读、复述、转换身份的介绍或演讲、组内扮演采访等方式。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互动评价或质疑。

  4、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有感情地读文。

  四、拓展

  1、恐龙灭绝的说法只有书上这五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结合你收集的资料,想像一下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2、你还想了解其他关于恐龙方面的知识吗?大家互相交流收集的资料。课后办一次“恐龙世界”的展览。

  3、学习了这一课,你有怎么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收获。可以采用“我想说”的方式,如:我想对大自然说;我想对动物朋友们说;我想对自己说等。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渗透环境教育。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冬眠:某些动物对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如:蛙、蛇、蝙蝠、刺猬等,冬季僵卧在洞里,血液循环和呼吸非常缓慢,神经活动几乎完全停止。

  尘埃:尘土。

  庞大:很大(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的意思,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

  躲避:文中指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枯萎:干枯萎缩。

  哺乳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幼体。除最低等的单孔类是卵生的以外,其他哺乳动物全是胎生。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1、《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10到13题。

  2、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教学总结】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挖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校协进课堂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确立的教学重难点是:1、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我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中考要求,现在的中考依据文本,降低难度,所以我设置的主问题是课后探究练习题一:为什么本文要把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结合起来写?是怎样结合的?

  围绕主问题,我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运用以下学习方法:①诵读法。通过大声朗读,体会杨朔的散文语言清新、绚丽、凝练的特点。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方法。③联想法。通过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传说故事,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比如:让学生自读作者简介和漓江的背景介绍,避免了教师的直白;体会语言特点时,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语句,并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避免了教师的过多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根据风景画,仿照课文所叙传说,编写传说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适时点拨引领,比如:在探究主问题时,由学生的回答,我适时指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赏析文章语言的妙处时,我适时地引领学生注意规范答题。

  本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忽视了对子问题的精心设计,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紧扣中考要求精心设计,没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以来我们吟诵过不少古诗文,我想苏武的《题西林壁》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研读过程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辨析什么是论点、论据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A.明确论点的定义──写出本文的'论点──明白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B.明确论据的定义──归纳本文的论据──明白论据的作用。

  c.将有关系的论点和论据用线连接起来──明白两者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3.创造性地设计图表展示作者的思维顺序,文章的结构脉络。

  4.动笔练习

  A.请把“创造力不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为一个观点,再举例证明这个观点。(如太空笔的事例等)

  B.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三、探讨延伸

  1.讨论学生发现的问题。(机智应变)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放赤壁风光画面──请同学说说感受──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武就高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开去。

  四、小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五、网络论坛(课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6

  人间天堂是杭州,最美莫过于西湖,那么美的景色,靠老师讲是讲不出来的。如何处理这一课呢?这一课有许多句子也特别难理解,怎样让孩子尽快走进去呢?想了又想,还是要依靠课文和文中的插图。如果有去过的小朋友,也可以让他们做个介绍。对,就这样讲这一课。

  在揭示课题后,我便范读课文,学生也都沉浸在西湖的美景中了,程度好一些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走进去,还有一些同学,似乎对生字词还没有掌握。面对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我准备分层进行教学,先让一些程度比较好的进行读词练习,再让一些程度差的来读,再开火车认读,每个学生都不能放过。在生字词过关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先是总述西湖美景,然后远眺西湖,再具体到几个景点,最后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的美丽。我感到整体感知,对学生以后怎样写景物也有好处,必须在日常的课中就要引导。第一课时,虽然还没有读得很好,但没有关系,学生最起码有了最初的感受,已经调动了他们想走进的积极性。在第二课时,品读中着重引导学生对几个比喻句的理解,理解倒是好理解,就是运用有了困难。说明孩子平时还是读的书少,积累的也少。“犹如,像,仿佛,宛如”都是比喻词,可放在不同的地方,各有各的好处。先让孩子慢慢模仿吧,估计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就会准确应用。孩子们在品读中都能进一步感受到西湖的美,我便趁机告诉他们,还有许多美景呢,可以课下收集一下,和同伴互相交流。那么美的地方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我又趁机告诉他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更有资格周游全国,甚至全世界。虽然感到自己有点说教的意思,但我感到必要的思想教育还是要讲的。毕竟老师给孩子一个示范作用。

  教完这一课,我都被西湖吸引住了,有机会,真想,真想亲自去感受一下西湖的美。期待着有这么一天。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只有三句,句句押韵,它以的口吻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学生喜欢诵读。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应加大读的分量,童声范读、教师指导读、自由读、指名读、有选择的读、齐读……力求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小诗的意境,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孩子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并不熟悉蒲公英,同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教学时运用CAI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表达就越具体生动。小诗最末一句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飞到哪儿去呢?这很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小诗,初步了解有关蒲公英的常识,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2.会认读蒲公英、种子、微风、毛茸茸、飞这五个词语,学会种、毛、呀这三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图这是什么?(学生猜测)

  二、初步感知

  1.听童声范读

  回答:我是什么?我是怎么样的?

  2.顺势学习小诗第一句(我是,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正音:蒲公英、种子、毛茸茸。

  3引读第二句

  看看种子的妈妈--蒲公英。

  三、反复诵读课文

  1.童声范读,学生看书仔细听。

  2.再听一遍范读,学生可跟读。

  3.指名读,其他学生对嘴形。

  4.与小伙伴一起读。

  5.认读字词

  (1)种子、毛茸茸、微风、轻轻、家、离开、哪儿、就是

  (2)种、毛、呀

  (3)蒲公英、种子、微风、毛茸茸、飞

  做动作理解微风的意思。

  想象:如果你是,这时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四、欣赏图景

  1.看看蒲公英飞的样子(课件)

  2.观看录像《蒲公英飞舞》,教师配介绍。(带有极轻的伞状的羽毛,可以乘风飞行。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成熟的像雪片一样飞舞……)

  3.质疑问难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蒲公英妈妈和?

  4.自由想象蒲公英飞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五、朗读指导

  1.自由读喜欢的部分。

  2.指名读。

  3.评价、指导。

  4.配上图景读、齐读、背诵。

  六、写字指导

  1.认字。

  2.范写。

  3.书空。

  4.练写。

  5.讲评、作业展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05

(经典)语文教案03-05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