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7 08:54:0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汇总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生活中的观察,了解秋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

  (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 看音节,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画生字。 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学生标序号)

  按自然段再来读一读,把课后我们要认识的、要会写的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3、读带拼音词语。 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都认识他们了吧?现在它们来到屏幕上了。

  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现在拼音宝宝和它们的词语朋友分手了,请你再读一读。(指名读,同桌互查)

  5、摘掉拼音帽子,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读)

  6、下面,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谁能把课文读的更通顺,更流利。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老师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谁来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呢? (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田野)板书

  2、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如果换成天气冷了行不行?为什么?你试着填上合适的词。

  (课件) 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理解一片片叠词的使用。

  读的时候语速慢些。叶子是慢慢从树上落下来,读的时候也的慢点。

  3、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抬头看看外面的蓝天,没有那么多云,看起来真的是又蓝又高。那么那么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秋天,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大雁是怎么飞的呢?一会儿一会儿在很短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快点。(指导读)

  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也说一句话吗? 师生合作读。

  4、秋天的'天空是又蓝又高。那么秋天的田野是什么样的呢?第三自然段。

  田野里,棉花白了,高粱红了,稻子黄了,丰收的季节到了。 在这段里,老师发现了好多表示颜色的词,你找到了吗?用笔圈起来。这些词在读得时候可以读得重一点,庄稼成熟了,丰收的季节到了。你高不高兴啊?那就读出喜悦的心情吧! (看图背诵) 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事物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你发现了吗?

  5、秋天是这么美丽,充满了收获的喜悦,让我们美美的把课文完整的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借助板书,引导背诵)

  四、总结全文。

  你喜欢秋天吗?看到这么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 这个星期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的美丽,你们说好吗?

语文教案 篇2

  一、第一段

  1.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为什么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主观)

  ⑶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4.小结: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提问: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如何具体执行?

  4.小结: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三、第三、四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⑵举荐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亲贤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诸葛亮向后主荐贤,考虑周密。

  四、第五段

  1.指名朗读。

  2.重点字词句讲解。

  3.研读,讨论。

  ⑴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代什么? 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亲贤臣,远小人”

  4.小结:从总结历史教训中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熟读第6段。

  2.归纳虚词“而”、“以”的用法和意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XX》,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XX)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XX?孟浩然留宿建德XX。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XX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自由读《宿建德XX》(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XX》。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XX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XX,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XX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XX,面对四野茫茫、XX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XX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XX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XX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XX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五、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XX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XX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人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齐背古诗)

  六、拓展:

  读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介:

  《字字皆辛苦》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成长故事,并通过描写李绅创作《悯农》的过程,让人们了解他在创作诗文的背后付出的艰辛,感受他认真与刻苦的写作态度。教材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育学生无论学习或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主题。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积累内化。本课设计除了学习教材上的文章外还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课堂上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2、通过阅读了解李绅生活艰苦,读书、写作刻苦认真的态度,学习他踏实认真做事的优秀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感受李绅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读书写作的刻苦认真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悯农》诗文、插图;《观书有感》诗文、插图;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相信在大家的记忆中一定有许多优美的诗文吧!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出示《悯农》(引导生齐读。

  2、作简单介绍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中的一首,整首诗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诗文中“谁知盘知餐,粒粒皆辛苦”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正所谓“名诗传千古” 。(板书:名诗传千古)

  3、引出课题: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作者李绅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是“字字皆辛苦”。(板书:字字皆辛苦) 用古诗导入,再通过诗句中“粒粒皆辛苦”引出课题《字字皆辛苦》为学生理解课题奠定了基础,简练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会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引发学生读文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学生自由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精读重点段,交流点拨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李绅创作诗文时所付出的艰辛。

  1、学生朗读文中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李绅在创作《悯农》这首诗时到底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并将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画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适时点拨。 有这样两点预设;

  生:反复修改 教师点拨: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李绅要付出许多辛苦,可见他写作时态度是多么认真!

  生:想啊、改啊!

  教师小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付出这么多辛苦才创作出了这首诗,这可真是“字字皆辛苦”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文章重点,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边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出示《悯农》。

  1、学生先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古诗。

  2、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与关爱。将《悯农》介绍给学生,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对教材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四、感悟其它段落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读后感受。

  3、教师随机板书:“幼年贫寒渡,艰境亦作读” 理解升华:李绅的童年是在贫寒中渡过的,但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依然坚持读书写作,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是太令人佩服了! 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以及快速阅读捕捉信息及时反馈的能力。

  五、品读诗文,回顾全篇

  1、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回顾全文,品味意境。

  2、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以诗文概括课文内容,运用朗读、背诵小诗来回顾全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体会诗文精炼的语言特点。

  六、轻松识字,快乐检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文后生字,比一比谁记得最快。

  2、学生自由识字。

  3、检查学生识记生字情况,教师出示字卡,学生抢读。

  通过用“比一比”“看一看”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识记生字,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

  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

  3、尝试用书信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友好的交流。

  教学重点 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司、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难点 对于“坚强”完整而深刻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教具 朗读法、自主合作、小组字习

  课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从歌中,你们都听出了些什么呢?

  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 自主学习

  1、这封信是傅雷在儿子什么心境下写的?找出句子。

  讨论明确:这种情绪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1、 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2、 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讨论明确:(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4、课文中有两处生动的比喻,请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讨论明确:(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2)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傅雷要求儿子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做到冷静、洒脱。)

  3、 归纳与总结:

  参照课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学生明确第一封书信层次及其大意,并总结划分的方法与体会。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的VCD片段。

  2、 指3、 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体会“坚强”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明确: “坚强”有两方面的表现:

  (1) 在失败时,(2) 精神消沉时:(第一封信)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所侵蚀。

  (3) 在成功时:(第二封信)

  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4、 傅雷在儿子成功时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赞赏

  5、 请找出具体的`语句

  6、 并理解

  明确: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7、 课文最后一段:“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8、 对这一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明确:这是傅雷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解决矛盾后追求艺术更高境界。

  四、学生参照第1课时,自己划分并归纳段落大意。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习

  五、布置课后练习:

  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庸( )碌 谀( )词 扶掖( )

  廓然无累( ) 涕泗横流( ) 枘凿(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扶掖 枘凿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1)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问题,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

  7、说话:即席演讲。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自练。

  3、练习。

  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

  4、反馈。

  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教师指出,“不”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它的读音也有不同,那么,“不”字的声调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自己先默读第二行词语,自己读一读。

  (3)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一行词语中的的“不”字与下面一行的'读音有什么不同?“不”字的声调与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关系?

  (4)请同学说说“不”字的声调与它后面一个字的声调的关系。

  (5)教师归纳小结。

  (6)学生齐读8个词语。

  2、反馈练习。

  四、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让学生讨论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2、指导

  (1)学生交流汇报,说出这样的成语,并简要地说出成语出处的寓言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一一检查这些成语是否符合本项的练习要求。

  3、练习。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正确、美观地抄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再请学生读这两个句子。

  2、指导。

  (1)教师板书这两组关联词语。

  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善于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学生体会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感知:前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后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3、练习。

  把下面各组里的两句话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1)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取得好成绩。

  (2)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3)我们多读多写。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4、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练习成语,要求读正确。

  (2)全班读成语。

  (3)让学生结合查字典说说成语大意。再读一读,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说说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2)让学生尝试了解诗意。

  (3)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意。

  (4)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5)让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什么叫即席演讲?

  2、指导。

  (1)请学生读题目内容。

  (2)教师先选择一个合适话题,指点快速构思的要领,并让学生尝试这种方式准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练习。

  (1)让学生任选一个话题说一说。

  (2)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3)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二、教学第八题。(略)

  《练习6》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