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5篇(经典)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感受北京的美丽,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0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地图,认识北京位置。
2、说说你知道的北京。
3、播放北京多媒体课件,说一说:北京是( )的城市。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拼读生字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认读生字词语,读通顺课文。
三、创设情境读课文
1、四人小组“游览”,一人介绍一个景点,轮流担任“导游”。要求:按照课文内容解说,游览后,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
2、小组推荐一人全班解说,互相评议,评出三个最佳“导游”。
3、教师相机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立交桥、街道以及颐和园、北海、八达岭长城、十三陵、故宫、天坛等图片,帮助学生感悟“风景优美、名胜古迹”,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四、练习书写
1、教师再黑板上范写,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数空,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卡片认读生字。
2、开火车认读词语: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词语卡片和北京风光照片,对应连线。
2、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对照图片,读一读,感知北京的美丽。
3、说感受,通过看图,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三、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体会赞美与喜爱的情感。
2、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歌曲欣赏或试唱《我爱北京天安门》
五、补充练习:
1、填一填:
绿树( ) 鲜( )盛( )
来来( ) ( )流( )息
( )胜古( ) 风景( )
2、写一写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北京有( )。
我的家乡有( )。
( )有( )。
3、搜集北京新变化的资料,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天安门
uarr;柏油马路
高楼大厦larr;()的北京rarr;立交桥
darr;
公园名胜古迹
课后反思: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而充分的'信息与人际交流,能促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成长。其中,同伴交往是课堂中人际交流的一种主要形式,能形成多种方向的信息流,这样,不仅解决问题的速度快,而且传送的信息多。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权威控制的单向信息交流所造成学生机械记忆的局面。从而充分发展了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品质。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5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诗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自己身边认识的人,把你熟悉的这个人介绍给大家。
2、相互交流,激发兴趣。
孩子们,有的人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人天真顽皮,活泼可爱;有的人倔强、爱哭、爱闹;有的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人勇敢正直;有的人勤劳简朴,还有的人幽默风趣……那么,你要介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3、今天,我们就把你熟悉的这个人写下来。教师板书题目:(板书: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习作的学习中。
二、出示词语,选定题目。
(出示课件)
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
运动健将故事大王幽默王子
热心肠昆虫迷小问号
1、看了上面的词语,你想到了谁?为什么会想起他(她)?
预设:看到了“热心肠”,我想到了我的同桌;
预设:看到了“昆虫迷”,我想到了我的表哥,他特别喜欢昆虫,在家里养了各种各样的昆虫。
设计意图:
出示词语,引导学生确定题目,为习作打下基础。
2、给你的作文选择一个题目,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
如“我们班的昆虫迷”“故事大王张小乐”……
三、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明确要求。(出示课件)
(1)自己读读本次习作的要求。
(2)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总结归纳本次习作的要求。
①写熟悉的人。
②语句要通顺。
③通过一件事或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写。
④抓住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可以选择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也可以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行为来写,认真观察在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具体行为,写下来。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展示习作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这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他(她)的什么事例或哪些行为?
3、集体交流。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板书:抓住人物特点写)
(2)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着重指导学生在写人物时要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丰富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表达。并接着板书: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心理、语言。
四、学生习作,下笔成文。
起草动笔。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开始自己的习作。
2、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优秀作文的旁边作标记,争取对每个学生的习作情况了然于胸。
五、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请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修改。
3、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设计意图:
写作后,再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
六、与人分享,交流乐趣。
1、将自己的作文读给所写的人,或者爸爸妈妈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并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2、将修改后的作文誊抄在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通过一件具体的事,
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认识汉字的分分合合的奇妙结果。
2、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词汇。
3、进行改变句式练习。
4、朗读课文。
5、进行口语交际。
6、才艺展示。
7、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受到爱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汉字的拆分,掌握学习新字,巩固熟字的方法。
2、不改变句意,用“被”字改变句子结构。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并能背诵。开启同学的想象力。
4、以儿歌形式和实际行动来表示自身维护小动物的决心。
教具准备:
1、小黑板,自制“小花鹿”的头饰。
2、课前编好的“拍手歌”、“顺口溜”等儿歌。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是一道组合拆分认字的练习题,蓝绿相配的长方形中是一个多字组合体,它可以拆分出“立”、“日”、“音”等十多个字。教学时要让同学认真观察,自身去拆字,充沛发挥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在有趣的“找字”活动中,巩固同学的识字能力,激发同学对汉字的喜爱。
1、出示教材提供的字组合体。进行活动说明,这个组合中藏着许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发现的字最多。
2、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3、汇报评比。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当“小老师”,把本组找到的字指给大家看。根据又快又多的规范,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4、拓展练习
(1)“圆”、“葫”、“鸽”分别可以变出几个字来?
(2)让同学自身写出能够拆分的字,相互考一考。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一局部分成三个“版块”。即“我会接”、“读读说说”、“读读背背”。
“我会接”是一道词语接龙练习,引导同学了解“尾首相接”是顺利进行练习的关键。目的是协助同学积累词汇,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口头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也可以采用互相挑战的作法,交替接词,比比哪个组接的词语最多。
2、教师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再选择词语让进行全班范围的练习。比方:前后、鲜花、明亮等
3、同学自由选择词语做接龙练习
“读读说说”是“把”字名改成“被”字句的'练习。第一、二句是改写的例句,第三句是要求同学改说的句子。教学中要要让同学反复朗读例句和要改的句子,体会句子前后内容存在的联系,改后要让同学对比着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是否变化。面对二年级同学的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关于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述语。在完成教材中的题目的基础上,可视同学情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风把乌云吹走了。()被( )。
2、父亲把受伤的小鸟治好了。()被( )。
“读读背背”是读背《小花鹿》。这是一首充溢童趣的儿童诗,配图精美,形象可爱,可以先引导同学看图,激起同学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同学自由朗读,在通过范读、指名读、评议、扮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出情感,读出小花鹿的可爱。让同学觉得“我”就是淘气可爱的小花鹿,最后让同学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