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8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2、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
1、投影“紫丁香”的图片,提问:
有谁认识这株植物?
2、有些同学悄悄地在他们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株紫丁香代表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起研究。
3、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三、识字
1、同学拿出自身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5、猜字谜:
舌头尝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朗读展示:
读自身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休、伸、甜、院、除、息、困
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同学练习,教师检查同学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写的字,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开汽车”游戏。
师:汽车汽车开起来。
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
二、朗读课文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同学练读,指导同学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
4、同学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示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同学: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假如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
4、同学选读,选自身最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小组挑战读,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师感动。
6、全班包括对老师的深情朗读全文。
四、说说背背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看着画面自身练习背诵。
3、扮演背诵。
五、写字指导
1、写“甜、歌、牵、困”四个字。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同学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六、拓展活动
1、学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要求自主读歌词。
2、交流自身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 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內容。懂得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是不一样的' ,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
2、辅导学生学习 “羊 鸡 朋 友 牛 ” 五个保底字,能用“ 朋友” “谢谢”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五个保底字以及有关的词语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自制的投影片和小山羊,小鸡等小动物头饰,动物卡片。
教学时间 :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趣,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谜语:“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了谁,咩咩叫妈妈。”小朋友们,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小山羊),对,是小山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山羊的课文。
板书课题21 小山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2、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yang niu peng you ji
羊 牛 朋 友 鸡
(2)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过渡语:谁最先和小山羊做朋友呢?它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一)讲读第一全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第一张投影片,提问: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它们在说些什么?
3、老师指导朗读,学生图文对照,再读课文学会文中说话语气。
(二)指导学生按第一自然段方法自学第二自然段。
1、男女生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1)小山羊和谁做朋友?
(2)小猫、小狗请小山羊吃什么?小山羊吃了吗?为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4、即兴模拟表演。
老师是小山羊,你们当小鸡、小猫、小狗,
想不想和我做朋友?你们怎么和“我”做朋友?
5、小结:
一、二、三自然段主要写小鸡、小猫、小
狗和小山羊做朋友,小山羊的朋友可真多!你们呢?在平常学习生活中,你什么时候像小山羊一样有礼貌说“谢谢”呢?
(三)齐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幻灯,提问:
A、小山羊和谁做朋友?小牛请小山羊吃什么?
B、小山羊这次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2)讨论:小山羊为什么和小牛一起吃青草?
三、总结:
小山羊和2个动物做做朋友,2个朋友分别请小山羊吃自己爱吃的东西,但小山羊和小牛一起吃青草。因为小牛和小山羊都是吃草的动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是不同的,并且从中学到了,说话待人要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
四、指名按图口述课文内容。
五、练习说话
课本剧表演
六、作业(略)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广玉兰》
一、检查自学,叙谈感受
1、看图读题,表达情感
如果你是广玉兰,你希望别人怎么叫你的名字?
如果你是广玉兰,你希望别人怎么介绍你?(抓住特点)
2、课文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广玉兰的呢?通过自学,你知道课文写了广玉兰的哪些特点?齐读中心句。(板书:幽香 纯洁 旺盛)
3、广玉兰的花到底怎样幽香、纯洁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呢?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这些特点的呢?下面我们来阅读课文。
二、抓住特点,阅读感悟,相机迁移,指导写作
幽香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文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广玉兰的幽香的呢?
2、幽香能换成芳香吗?
3、比较阅读,体会开头的妙处(如果你是广玉兰,喜欢别人用哪种方式介绍你?)
离我家不远的林阴道两旁,有许多开着白色花朵的高大树木。园丁说,这些树木叫广玉兰,是从广东一带传过来的。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哦,广玉兰开花了,这一阵阵幽香就是它们散发出来的。
一天晚上,我独自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原来,林阴道两旁,有许多开着白色花朵的高大树木,那一阵阵幽香就是从这儿散发出来的。园丁说,这些树木叫广玉兰,是从广东一带传过来的。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
4、特点:
(1)未见其花,先闻其香。
(2)收获意外的惊喜,喜爱之情自然流淌。
5、在淡淡的幽香中,在没有预约的惊喜中,你从视线深处走到了我们面前,亭亭玉立,纯洁高雅。
纯洁
1、配乐范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作者从几方面写玉兰花。
(色彩 质感)
2、你觉得花儿怎么样,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朗读)
3、引导朗读,表达情感。
4、引导品读,感悟语言
(1)作者是怎样写它的色彩的,你认为写得好吗?能看出什么问题来吗?(引导从似乎渗透个重点词语评析。渗透可引导找出相关的近义词或者借助生活现象来理解,似乎可联系画面进行评析,并找出画面设计的.不足)
(2)作者是怎样写出质感的?你认为写得好吗?(引导理解质感,帮助积累词语语感数感口感手感等词语,并借助事物,感受质感,学习观察方法)
3、作者连续用两个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就来看看,老师是怎样用准确的词句来形容的。(出示句子,引导朗读,比较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冰雕玉刻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花朵是那样的洁净、高雅。我就能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它不是纯白的,因为花瓣上有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我也能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它不像冰雕玉刻的,因为他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
4、广玉兰,在看似矛盾的语言中准确地把你独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引导仿写,促进迁移
在面对自己的心爱之物或亲爱之人时,我们也常常和本文的作者一样出现这种矛盾的感受,用你的笔来写写吧
1、小练笔:
我真是无法说清妈妈的特点,说她和蔼吧,_______;说她严厉吧,_______。
我家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又_________;说它贪玩吧,它又__________;说它胆小吧,它又__________。
我真是无法说清_________,说他(她、它)_____吧,_______;说他(她、它)_____吧,_______。
四、总结
语文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1、师:小朋友,想去梅花山看梅花吗?先来读一读该课的词语,读对了词语,咱们就去看梅花。
2、(课件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读生词,齐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
1、过渡:现在,就让咱们跟随小作者去看梅花吧。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红笔标出:“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指名读句子。
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
评: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变机械的阅读为思考性的阅读
⑵小朋友,你们读了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指名说。师生交流:(出示课件)
①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盛开”完全开放,“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说花非常之多之密,“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是说花儿色彩绚丽,开遍山坡。
②“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晶莹透亮”写出梅花的光亮可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写出梅花的香味雅而不俗,沁人心脾。联想到那首王安石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暗香有来。“暗香”就是指这淡淡的清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红笔标出“片片”、“清香”、“淡淡”、“彩云”、“晶莹特亮”、“挨着”。
评: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学生生动化的语言,教师机智地引导,让学生从文本对话中再现生动形象的梅花山画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眼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梅花山,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⑶指导朗读
①师:小朋友们想象中的梅花上可真是美不胜收阿!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配音录像)
评:先在文本对话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行自我艺术世界的构建,再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完善艺术世界的构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②“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出示课件)
梅花多吗?美吗?
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③想不想和老师比一比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评:教师范读,声情并茂,读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时深吸一口气,无形中使学生身临到花香环绕的梅花山中,以读感人,由读悟情。恰当地配之以音乐,激发学生的'感情。
3、学习第三自然段。(出示课件)
⑴出示:人们喜爱报春的梅花。
师:“报春”就是报告春天到来的意思。人们为什么喜爱报春的梅花呢?答案就在第一自然段。
指名回答。
⑵出示: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师:早春的天气怎么样?“春寒料峭”之时,梅花就开放了,是一朵梅花开了,是一株吗?是一片?是什么?“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你觉得这梅花怎样?
指名回答。
就像那首《梅花》中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⑶师:凌寒独放就是它!老师听出来你们对梅花精神的赞美,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再读读这一句:人们喜爱这报春的梅花。
小结:读书,就应该这样,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才能读好书。
评:知识之间融汇贯通,温故而知新,借古诗从单纯地感受梅花的外表,而转向体会梅花所体现出的内在精神,提升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教师于该环节中也教予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⑷师:人们怎么喜爱梅花?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是一般的喜爱吗?不急着回答,好好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非常”。
⑸你们是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涌动的人流”?看图,人多,。
“欢乐的海洋”?看图,小朋友,在这梅花的世界里,人们边走边看,一路欢声笑语,他们会说些什么?
谁能读好这一句,指名读,齐读。
评:课文讲解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上下文相联系进行思考,于细微处理解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2.学会“能、原、别、身”4个生字,理解“觉得、那样、原来。别的、用处、身于”等词语的意思。
3.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松、尾、巴、软。读完后抽4人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评议后每个学生各写1个。
(2)做课堂作业本第2题:多音字组词。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出示松鼠的投影片,下面请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看了松鼠的大尾巴后是怎么想的?
(2)你们是这样想的,那么课文中的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请一个小朋友把第一自然段念一下。
(3)谁来说说兔于是怎么想的,兔子心里觉得怎么样,兔子想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念?要念得稍微轻一点,慢一点,读出奇怪的疑问的语气来。(试读--评议--齐读)
(4)练习朗读:下面我们把第1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大尾巴”的“大”要念得重一点,强调一些。
(三)讲读第2、3自然段
小松鼠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板书:用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2、3自然段。
(1)请小朋友一边听录音,一边想: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
(2)讨论、学句式说话。
a、幻灯片上出示句子:“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可以在“大尾巴”后面停一会儿再念,大家齐读一遍。
b.“大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
:“大尾巴”和“降落伞”之间有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松鼠的大尾巴就像降落伞。
c.你能不能用“()就像()。”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3)小松鼠从什么地方往下跳,落在什么地方?(演示投影片,转动附片,使画面上的松鼠从一棵大树上往下跳,轻轻落在一棵小树上。)为什么小松鼠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是轻轻落在小树上的呢?
(4)这时候,小白兔会怎么说呢?请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5)小白兔刚才为什么“觉得很奇怪”呢?现在明白了吗?对,这里的“原来”表示明白了情况,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哦,现在我明白”的语气来。(指名读--齐读)
(6)学习生字:“能、原”。
(四)讲读第4、5自然段
(1)松鼠的尾巴除了可以当降落伞帮它从高处往下跳外,还有别的用处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朗读第4、5自然段。
(2)教学生字“别”。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3)刚才小朋友都念了课文,谁知道松鼠的尾巴还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松鼠的尾巴可当被子呢?演示投影片:旋转尾巴,尾巴像被子一样盖在松鼠的身上)
(4)小白兔又明白了什么呢?练习读课文里的最后一句话。
(五)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齐读全文。
(3)做课堂作业本第5题:读拼音写句子。
(六)作业
抄写生子。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能、原、别、身”4个生字。
课后习题3、4(谁觉得怎么样?我今天觉得很高兴,为什么觉得这样?今天老师表扬我的字写得好,我觉得很高兴。)
板书设计:
32松鼠的尾巴
特点用处
又轻又软像降落伞
的大尾巴
又软又暖当作被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及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内容。此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工人们在修建公路时,发现一颗粗壮、结实、挺拔的大橡树挺立在路基的中央。为了保护橡树,工人们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是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护了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草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
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选编的意图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搜集有关人类保护或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比较导入 揭示课题
第7课的内容是什么?人们是怎样对待橡树的?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根握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三、检查自学 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①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②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④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C、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3、总结评价: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1、出题提问:结合实际,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
2、思考讨论
3、交流汇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练习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板书设计】
8、路旁的橡树
橡树
↓ ↗高尚的心
修路——-——————工人 ↑↓
↓ ↘保护环境
马蹄形
语文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形成初步的序列概念的基础上学会按序排列一星期七天并能正确认识一星期的名称。
2、使幼儿在了解周日历基本构造的基础上,乐意独立地制作周日历。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及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具:一星期日历一份;一星期的名称字卡一份。
学具:水彩笔、操作材料纸若干;一周日名称字卡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以“红红的生日”导入课题。
让幼儿知道一星期有几天,教幼儿识别每一页是一星期的第几天,并认识封面、内容、页码、封底。
二、教师出示小女孩——红红的图片和一份一星期日历。
师:在这份日历中,有一天上面画有红色蜡烛,这一天就是红红的生日,请小朋友找一找哪天是红红的生日?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上的封面、内容、页码、封底,并说出每一页各是一星期的第几天?为什么?红红的生日是一星期的第几天?一星期有几天?
2、小结:一星期日历有封面、内容、页码、封底组成的,一星期有七天,这里的七天就是一星期。
3、认读一星期的`名称。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星期的第一天叫星期几?第二天……
师分别出示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字卡,带领幼儿认读。
幼儿集体、个别认读。
三、引导幼儿按序排列一星期名称。
师:红红的一星期的日历排的很乱,请小朋友按第一天到第七天的顺序将它一天一天的排排好,好吗?
1、请幼儿上来按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的顺序排列一星期名称。
2、启发幼儿说出星期六又叫周末。
师:这七天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它代表什么意思?
师:红红的生日是星期几?前面一天是星期几?后面一天是星期几?今天是星期几?昨天呢?我们班上上绘画、珠心算、英语特色班的小朋友是星期几?
再次请幼儿一边看卡片一边说星期名称,巩固对一星期认识。
(a)通过游戏“我问你答”巩固对一星期名称的认识。
教师说第几天,请幼儿迅速回答星期几或教师说星期几,幼儿说它是一星期中的第几天。
(b)幼儿操作活动:制作一星期日历。
(c)活动评价:引导幼儿与老师一起谈谈这节课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d)朗读一星期日历名称给爸爸妈妈听。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着自己制作的一星期日历,大声的按顺序念给爸爸妈妈听,比比谁念得最好听。
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遵循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限定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的层面,帮助幼儿构架自己的阅读经验,科学的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们慢慢观察、发现,始终让孩子们拥有阅读的主动权。
在引导幼儿阅读过程中利用开放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进行更丰富的思考,引导幼儿关注阅读中的细节,并由此得出正确的阅读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提问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想象,所以开放式的提问是阅读活动的标志,也是尊重幼儿主体活动地位的体现。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
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G.“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3)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笔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薄笆竦乐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 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⑵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