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4 09:22: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华(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6)友:亲近

  7)乐:快乐

  7、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板书设计: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

  诗《诗三百》《诗经》

  主要内容:风、雅、颂

  诗经六义

  艺术手法: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蒹葭》《关雎》《硕鼠》《相鼠》

  内容:对于爱人的思念与追求讽刺统治阶级

  表现手法 :兴兴比兴

  语言:四言为主结构:重章叠句词语:叠字,叠韵(窈窕),双声(参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3、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生动有趣地讲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并感受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明快、洗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评书式导入激趣)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咱今天单表一人,他 “东京汴粱人士,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级,官至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人送外号豹子头——林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起书空)

  2、回忆1—3节,在你脑海中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

  指名回答。

  3、回味形象。

  洪教头执意比武让我们感受了怎样的洪教头?(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与他形成鲜明对比,又刻画了怎样的林冲?

  二、品言得意识英雄

  1、4——8自然段你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浏览)

  2、品读初战画面。(平淡的字眼品精彩)

  (1)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对林冲和洪教头二人初次交手的情景,把你觉得写得特别好的语句划下来。(学生读书,圈画)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预设)。

  出示一: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 来! ”

  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出示:然后说:“来,来!”感受与原句表达的不同。

  出示: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

  抓住“只好”、“请教”体会。

  示例二:洪教头恨不得一口吞了林冲,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冲向林冲。

  抓住“吞”“猛敲”“冲”体会。

  (3)齐读。

  看似平淡的字眼里实际是精彩无限,我们仔细逐磨。这就是水浒语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啊!

  3、品读第六节,感受林冲的机敏。(语言背后的玄机)

  (1)默读。用刚才学的抓关键词的方法,你能读出来看似平淡的语言里实际藏着玄机吗?自己读读,看哪些地方写得有意思,用笔圈画出来。

  (2)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关注的语句。

  预设一:“洪教头提起棒就要打”

  预设二:“小人戴着枷,就算是输了吧。”

  他真的'输了吗? 再读读林冲的话。体会出什么?

  (3)讨论:柴进到底希望谁赢?

  抓住“二十五两重的大银”来讨论。

  总:刚才我们尝试通过关键词的品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4、品读第七节。(招式背后的形象)

  (1)自由读,画关键词,想象比赛画面。

  (2)同桌互读,感悟比赛场面的紧张精彩以及人物的形象特点。

  (3)交流读后体会。

  (4)引读感受招式对比背后人物性格冲突。

  当洪教头用尽浑身功夫使出“把火烧天”的狠招时,林冲只是把棒——一横。

  当洪教头跳起来举棒劈头打来时,林冲只是往后———一退。

  当洪教头虽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时,林冲只是抡起棒———一扫。

  (5)练习讲故事(最精彩的一个回合)

  出示关键词,想画面讲故事。

  三、拓展视野论英雄

  1、讨论失败原因。

  灰溜溜走开了的洪教头,回家后总结失败的原因就是武功太差了,你觉得呢? (学生写后讨论)

  2、教师总结。

  洪教头输就输在没有真正懂得一个字——武。把武字拆开就会得到一个“止”和一个“戈”。戈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戈字也就有了争斗的意思,而止戈就是学武之人应该运用所学之力,去制止争斗。所以“武”字真正含义就是:以武止戈,以德服人。林冲不正是这样吗?

  3、引发阅读兴趣。

  在《水浒传》中,像林冲这样的好汉,还有很多,快去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波澜壮阔的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四、布置作业

  在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的基础上,用抓关键词想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忍 骄

  智 躁

  武

  稳 狠

  强 弱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要了解鉴赏的剧种剧目。(估计应以京剧、豫剧、黄梅戏为多)

  2.组织学生观看戏曲片断,并简单介绍所看戏曲的剧种特点、剧种内容、欣赏要点等,以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3.划分小组,确定方向查找资料(如剧目、唱腔、角色、服饰、脸谱等)

  4.给学生两周的.准备时间,一周搜集、一周整合。老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分发给各组形成资料共享。

  三、活动形式:

  准备一场戏曲知识竞赛。

  四、活动过程:

  选两名学生当活动主持人负责设计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开场白、过渡语、总结等),

  聘请语文老师、音乐老师充当评委。

  竞赛题目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欣赏题等。

  五、作文训练。

  活动结束后,请同学就活动过程写出自已对戏曲的认识和感想。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二、学习目标

  1毖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1乘锌挝闹凶约合不兜牟糠帧

  3蹦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绷煳蜃髡咦プ【拔锾氐憬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笨吻埃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师应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图或实景录像带。

  2币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而不是他认为的许多株,也不是有的朋友说的两株。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前文的句子,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难读的语句、段落,教师可适当范读,亦可用音乐、图像、语言等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这一要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背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练习,当堂背下来。还应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背诵的部分,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3绷煳蜃髡叩谋泶锓椒ǎ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鸟的天堂》是进行这项训练的第一篇例文,“思考·练习”第二、三题就是体现这个训练重点的。教学时,可以凭借这两个题目,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这两个问题,细细品读课文,能够读出点味道,有点自己的感悟。

  第二步,就这两个问题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可以从总体上谈怎样写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某一处标点的使用说说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理解的句子,如,“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领悟到,这是因为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好像一个个颤动的'生命。再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第二个不加引号,这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第三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读读,然后抄下来。

  4痹谘习了写大榕树和众鸟活跃场面两部分之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就“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怎样理解‘感到一点儿留恋’这句话”等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到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的自觉行为,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北究巫执式萄В注意让学生读准以下多音字的音:“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兴奋”中的“兴”读xīng,“不可计数”中的“数”读shǔ。“巢”字上部分不容易写好,提示学生把三个“〈”写匀称。一些词语应结合课文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静寂:很静。

  应接不暇:暇,没有事的时候。本课形容鸟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堂:在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鸟的天堂”指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6薄八伎肌ち废啊敝醒∽鎏獾哪康氖巧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次有趣的练笔机会。可鼓励学生尝试一下,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

  四、参考资料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空城计》教案。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空城计》教案》。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伞…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经典)语文教案03-05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教案[经典]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