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的教案

时间:2024-09-02 07:41:39 教案 我要投稿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钱塘湖春行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美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学情分析及相应对策: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手段:

  为增强本节课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让学生更容易品味诗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投影西湖春景图,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

  2、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啄没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乱花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七、全文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教学反思: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拓展阅读: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殊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 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二、 过程与方法

  1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 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3 背诵诗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还停留在小学要求背诵的阶段,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品味语言

  2、体会意境

  二、难点

  1、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2、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导入课文

  苏轼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美丽的神韵,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白居易笔下的西湖吧!(多媒体出示西湖照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

  <2>自主学习

  A: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停顿等

  2、自学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学生通过朗读、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下列各题)

  3、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4、了解并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询资料等方式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

  5、给下列加横线的注音

  啄春泥( ) 没马蹄( ) 白沙堤 ( )

  6、文学常识填空

  《钱塘湖春行》选自《 》,作者( ),字( ),晚年又叫( ),( )代著名诗人,著有《 》。

  7、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 )

  B:细读诗歌,品味鉴赏

  8、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是西湖早春景象?

  9、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最后到( ) ,对沿途的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了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 )、( )、(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10、“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两句诗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活动3【练习】 <3>归纳总结

  总结《钱塘湖春行》的中心思想

  活动4【测试】<4>自我检测

  对这首诗歌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华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感叹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备读导入新课:

  1、 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2、 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 生齐读;

  3、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 师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熟读理清游踪:

  1、 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 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 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四、精读寻觅春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生:早春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

  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生:看书,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六、悟读景中情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由发言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生:“最爱”

  师归纳: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师: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生:自由发言(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师: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于谦和岳飞

  师: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师: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由刘XX同学主持展示活动。

  刘XX:首先我们请王斌给我们用葫芦丝表演一曲春声妙韵。(王XX表演)

  (同时)刘XX:请大家注意。

  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由雪飘飘负责;

  2、请胡洁同学抬出我们的文学作品展板;

  (师生欣赏美术作品和展板)

  刘XX:请同学朗诵自己搜集的诗文。

  (学生朗诵诗文)

  刘XX:由弓正小提琴伴奏,全班同学齐读全诗

  (在小提琴声中,同学们齐读全诗,下课)。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揭示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 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1、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2、听录音朗读,感染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

  (2)、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3)、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四、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

  五、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3、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5、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课堂达标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和“才能”表现了 (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 )

  八、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九、教师寄语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送给大家一幅对联,希望同学们 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诗心之人:

  莺歌燕舞,姹紫嫣红,西湖处处春明媚

  诗情画意,齐欢同乐,心海时时爱暖盈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5

  教材分析

  《钱塘湖春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内容,所选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两首诗歌,本首诗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其次注重诗意的体会、再现在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② 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①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② 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 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及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式。 学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引导)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八、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所行 孤山寺 贾亭西 湖东 白沙堤

  对春的西湖春景图 所见 水涨云舒 莺歌燕舞 花乱草绿 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 最爱 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方法】

  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 ),( )代诗人,字( ),号( )。

  (二)课内探究

  1、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3、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4、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5、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训练检测

  1、诗中点明春临西湖,交待作者游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诗中的一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春天草长莺飞、百花初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表明作者看不足、赏不够,乐而忘返的留恋之情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描写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很多,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1、 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本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从结构上看,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堤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梳理作品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春夜喜雨》的题眼是“雨”字,而《钱塘湖春行》的诗眼就是一个“行”字,一贯而下,统摄全篇。在作者“春行”之时,移步换景,美好春景化作诗人笔下的`一串串意象。这些春季典型的意象,成为全诗,引人注目的焦点。

  “水面”“云脚”“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绿杨”“白堤”

  自“孤山寺北贾亭西”起,行至“白堤”,作者选取的都是最能表现“春”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春雨过后的西湖,水色天光,波起波平;“早莺争春”“春燕啄泥”写尽初春时节的生命活力;“乱花迷眼”“浅草新长”将花草的整个生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联更是直抒胸臆,以一个“爱”字,一个“不足”点明——作者在早春风光中的无比喜悦、热爱之情。

  1、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本诗在内容理解,情感体会上的难度不高,抓住意象则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思。但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除了移步换景,不着痕迹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一系列极具表现张力的字、词。这些点睛之笔,使本就春意盎然的诗歌,平添一份生命力。

  “早”莺、“新”燕。一“早”一“新”,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早春的别致而新鲜的景象。

  “渐欲”两个副词,取代了动词的效果,表现出春季“乱花”自含羞待放到娇艳怒放的整个过程,极具动态感和生命张力。硬是将原本一时一刻的景象表现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生长过程。

  “才能”与“渐欲”对仗,表现出春草新长时的“新”“嫩”感。

  这些字、词,紧扣一个“春”字,也将整首作品推向了一个艺术高峰。值得品味。

  2、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陶醉在西湖早春风光中的愉悦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张力。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8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其中所抒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会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1、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文,体会西湖的美;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2、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背景介绍: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读一读,领略诗之韵。

  (1)朗读诗歌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4)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幻灯片)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齐读诗歌一遍。

  师: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译一译,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1)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翻译诗歌。

  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由说明:

  明确: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明确: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3、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颜色之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找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明确: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3)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明确: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请学生回答: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荫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七、板书设计:

  所行孤山寺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对春天

  西湖春景图所见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所感最爱湖东行不足

【钱塘湖春行的教案】相关文章:

钱塘湖春行教案06-10

[集合]钱塘湖春行教案07-19

《钱塘湖春行》优秀教案优秀06-27

《春》教案01-23

琵琶行教案08-29

《山行》教案(优)07-17

《琵琶行》教案05-24

山行优秀教案01-31

《春望》教案08-06

关于春的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