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31 11:24: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已学的复韵母及其个别整体认读音节,练习声母和复韵母的拼读。

  2.通过游戏让学生学着运用常用的动词。

  3.通过游戏让学生能把听到的'短句正确地说出来。

  4.读儿歌,了解各类花卉的开放季节。

  重点和难点:

  1.复习巩固已学的复韵母及其个别整体认读音节,练习声母和复韵母的拼读。

  2.通过游戏让学生能把听到的短句正确地说出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小白兔又要带我们去进行识字游戏了。

  2.出示小白兔画面和课题,识字游戏6

  二、游戏过程。

  1.大家来参加救援行动。

  (1)小白兔被水围困在孤岛上了,让我们快去救救他吧!

  (2)出示画面:水面上分散着几块小石块,小石块上有复韵母,自由读,指名读。

  (3)画面出现复韵母变为音节。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荐小猴子吗?同桌自由练拼读。

  (4)指名拼读。一号小猴遇见第一个音节为什么不拼读呢?(强调这是整体认读音节)

  (5)小组赛读。

  2.娃娃买菜

  (1)出示图片

  (2)拼读音节

  (3)对号入座

  (4)集体讲评

  3.你能爬到竹竿顶上吗?

  (1)被救出的小白兔可高兴了,可是他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出示题目及要求。

  (2)读题目要求。

  (3)学生读例词;捉虫:“捉”左边是——提手旁。是一个用来表示动作的词。

  (4)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用来表示动作的词?指名交流。

  (5)你会用吗?试着用一用,你认为用对了,就让自己爬上一节竹竿。(用彩笔画一画)

  (6)指名交流。教师作出及时评价。

  3.看哪一个小组拷贝不走样。

  (1)小白兔从竹竿顶上下来。带回了几句悄悄话想让我们全班小朋友知道。可是他有一个要求,小白兔的悄悄话只能让每组的第一个小朋友知道,其他小朋友必须让前面的小朋友传话给你。

  (2)请每组的第一个小朋友上台听小白兔的悄悄话。

  (3)每组在教室里排好队,讲清游戏规则:必须把话传下去,假如违规就要退出游戏。

  (4)开始传话。

  (5)传话结束,请最后一个小朋友汇报自己听到的话。师进行小结。

  4.你能为这些花找到花瓶吗?

  (1)小白兔见到了哪些鲜花呢?

  (2)出示儿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出示‘绿、红、黄、白”四个花瓶,读一读瓶上的四个字。

  (4)你能为这些花找到花瓶吗?交流。

  三、小结,游戏结束。接受了个白兔的礼物,我们该和他说再见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背诵和默写要求掌握的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感知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

  3、掌握练习中的基本知识,能正确地完成类似的练习。

  教学课时:

  总共四教时。

  第一二课时教学(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两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熟练背诵和默写要求掌握的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感知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所要求会背的课文。

  教学过程:

  一、感知课文内容

  1、《小镇的早晨》

  ①、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镇的早晨的?

  ②、激发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2、《鼎湖山听泉》

  ①、自由读,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和描写泉水的语句。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特别注意背好描写那四种泉声的部分。

  3、《莫高窟》

  ①、小声读,想一想,这课介绍了莫高窟哪些方面?

  ②、文中有一句是承上启下的,你能找出来吗?

  (这个题目用来补差。)

  ③、强化背诵,注意分形式去引导,注重乐趣。

  ④、注意寻找文中的中心句。

  4、《快手刘》

  ①、你知道快手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②、他是怎样变戏的呢?

  (简要地说一下。)

  ③、复述快手刘变戏的'部分。

  5、《滴水穿石的启示》

  ①、自由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水滴是怎样把顽石滴穿的呢?

  滴水穿石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你能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文中举到的这三个人物吗?

  ②、举出一个事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6、《装满昆虫的衣袋》

  ①、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法布尔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②、文章为什么要用以上题目作为课题呢?

  二、修改病句

  1、出示例题

  新沂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地方。

  他正在织着毛衣和美妙的音乐。

  2、分析典型

  要让学生首先找出毛病所在,理解这类型,然后再进行修改。要避免学生找不出病因,而进行修改。同时还要注意进行最简单的修改。

  三、积累词语

  1、按以下方式进行积累:

  ①、AABB

  ②、ABCC

  ③、ABB

  ④、AABC

  2、以上的题目要重点积累“④”,另外防止学生把字给写错了。

  四、积累这两单元的古诗。

  (不仅会背还要理解古诗所写内容。)

  五、默写本单元的词语。

  (对掌握不牢的还要再进行补课。)

  第三四课时教学(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两单元的基本习题,并较好地形成技能。

  2、及时发现不足,及时给予补救。

  3、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掌握这一类的习题,能正确地做出。

  教学重点:

  修改病句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词语搭配

  猛烈的战斗

  热烈的疼痛

  激烈的光线

  剧烈的掌声

  强烈的攻击

  改变技术

  改善错误

  改进态度

  改革方法

  改正生活

  ●做完后要认真去审题,再试一试连其它的是不是也还可以,否则会两个两个错。

  二、照样子完成作业

  1、急匆匆

  孜孜不倦

  波光粼粼

  整整齐齐

  ●、注意字不要写错了。

  2、例:老师说:“你行,一定能做成这件事。”

  老师摸着我的头,坚定地说:“你行,一定能做成这件事。”

  小华告诉小刚:“明天我们去春游。”

  老师对小明说:“只要你努力,这件事你准能完成任务。”

  ●、注意这里面既要有动作,也要有人物说话时的神态等等。

  三、修改病句

  1、出示习题

  ①、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

  ②、南京城的风景建设得越来越美了。

  ●一定让学生找出病因,然后再修改,不要多修改。

  四、背诵积累

  1、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在。路,

  人,沿街摆满了。

  2、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穿镇而过的小河。

  河水,河面。

  3、那像小提琴一样;

  那像,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4、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有的,;有的,;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

  ;有的,翩翩起舞……

  ●、这一题要强调学生的写字,不要把字给写错了。对不能正确完成的同学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补救。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四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读文和搜集的资料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3、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指南针),对了,谁知道指南针是用来干什么的?

  师:那你知道吗?大自然中还有许多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天然的指南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就向大家介绍了几种,你们想知道它们都是谁吗?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初次读文可要读准字音啊!

  2、自由读读得那么认真,谁敢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找你的小伙伴一起读行吗?你们想怎么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问: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生汇报,师板书)。

  3、他们俩合作读得那么愉快,其他你们呢读得怎么样,想不想试试,和你的同桌合作读一读,不管谁读时,另一个同学都要仔细听,帮他纠正读得不准的音和读不通顺的句子。

  问:刚才你的小伙伴帮助你纠正了哪个音,哪句话。

  4、看来同学们读得认真,听的仔细,表现这么好,我给你们请来了几位客人,看看你们还认不认识,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一个,加点的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你能教教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指名汇报)

  盏:文中说谁是盏指路灯(课件),读读这句话,想想把什么比作指路灯,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呢?

  5、你们可真行,这么知的时候里不但认识了这么多字,还会用它们,现在就把它们送回到课文中去,先读一读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后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三、细读、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第1小节)指名说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安慰迷路的人呢?

  2、有了你的安慰迷路的人一定不会慌张,况且大自然还有那么多天然的指南针呢?怎样利用它们来辨别方向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小节,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想把这部分内容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一边想选择一种自己比较熟悉或最喜欢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向大家介绍。

  (1)介绍指名读(出示投影)谁想扮演这个忠实的向导太阳,再读读这个小节,其他同学看屏幕。

  (2)介绍指名读(出示投影)看,北极星是盏,它永远,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3)问:要是碰上了阴雨天,太阳和北极星又不能来帮忙,这回怎么办哪?(指名读)(课件)合作读

  (枝叶稠的是指哪面)?

  (4)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呢?

  问: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

  师:你们清楚了吗,沟渠里的积雪北面向阳,所以化得快。

  过渡: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找几个小朋友读读25小节,把它们记在我们的脑子里吧!(指4个同学读)

  3、老师知道你们也是乐于观察,愿意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同学,你们一定还知道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吧!能给大家讲讲吗?

  4、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那么多辨别方向的方法,你想不想把它们像文中所写的那样告诉其他人呢?(出示课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接着这段话告诉人们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还能利用什么怎样分辩方向先自己练着说一说,一会进行汇报。

  5、正因为我们掌握了利用这些天然的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方法,所以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告诉我们生齐读。

  四、总结

  是啊!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它需要我们多观察,勤思考,才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散文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

  特点,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分别用两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的家乡和你现在所在城市天津?

  (学生发言)

  二、解决重点

  1、自主阅读

  要求:结合学案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和生字词阅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还是‘总-分-总’式”?

  2、同学发言。(设计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过程。)

  3、让同学用四字格词语概括北平动人的因素。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 寻常百姓 文化气息 建筑格局 生活方式 常人心态等)

  4、文本赏析

  请同学畅谈本文最打动自己的是哪一段,读出来并谈原因。

  三、突破难点

  1、质疑思考:对于文本,有没有你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或者觉得不能体现北平特色的地方,为什么?

  (预设:第4段在结构上的问题,第9段和17段的内容等) 2、同学发言。

  3、教师结合林语堂的经历和写作风格,分析文本。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

  2、如果你认为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充分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文章还需要一个结尾,请续写一个结尾?

  六、板书设计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七、反思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所以,教学的重难点设在了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质疑思考上,放在了挖掘文本价值、理解作者情怀上。希望通过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的兴趣,激发学生品读散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品味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教学重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积累散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文章形与神的关系

  提问: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三、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航天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及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题质疑。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那么,月球上面究竟有没有我们说的这些呢?大家想知道吗?这堂课,我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飞向月球)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广袤 嶙峋 联络 牙膏 呈现 土壤 浆糊 捏

  棕色 扶梯 百看不厌 心驰神往

  (2)指名逐行读,要求读准字音。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联络:彼此交接,联系。

  耸立:高高地直立。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

  第二段(第5~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同学看图思考:读了这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总结为以下三点(小黑板出示)

  ①在什么时间飞向月球?

  ②谁飞向月球?

  ③怎样飞向月球?指名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语言要通顺连贯。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课文中详写了什么现象?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继续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兴趣。

  (2)讨论,交流:

  ①“宇航员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轻飘飘”、“无法……站稳”、“稍-……就……”、“飘来飘去”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工作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②“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悬着睡。”

  (“可以……也可以……”、“悬着睡”等词语写出了宇航员们在失重之后的休息情况)

  指导学生朗读。

  ③“他们吃的‘饭’是特制的……捕捉。”这里写宇航员们失重之后的吃饭情况。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

  (“先……再……然后”表明了宇航员吃饭的先后次序)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做某一件事的次序,想一想,然后说给大家听,当宇航员们吃硬颗粒状食物时也这样吃吗?为了说清楚,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句子来说明?(用“像鱼儿觅食一样”来比喻宇航员吃硬颗粒状食物的样子)

  (3)这些失重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特别好玩。可是,宇航员们携带着工作任务飞向月球的,这种现象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宇航员们的工作非常艰难。

  (4)工作如此艰难,宇航员们是怎样工作的呢?找出反映他工作认真负责的词语。

  (“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不时地”……)

  (5)经过三天多时间的飞行,飞船渐渐接近月球,在宇航员与地面指挥中心的'合作下,登月舱在月球上停稳了,这个过程容易吗?

  (6)小结。

  2、学习课文第二段(第6、7自然段)。

  (1) 默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2) 指名读第6自然段,体会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过程。

  “心驰神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自由读第7自然段,思考:宇航员们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么?(板书:没有……也没有……只能看到……)

  指名读课文“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

  (4)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欣赏了这独特的美景后又开始了工作。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有什么收获?(从课文中找句子回答)

  (5) 假如你是宇航员,你登上月球会怎么做?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2、同学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设计让月球为我们服务?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飞向月球

  离开地球 升上天空

  加速前进 脱离地球

  接近月球 平稳着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赞美京剧的四字词语,练习用选择关系关联词造句,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我的研究报告》

  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赞美京剧的'四字词语,练习用选择关系关联词造句。

  教学过程:

  一、 读一读

  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

  想一想这些词语中都在讲什么?

  2.交流:这些词语都是赞美京剧的词语,且概括京剧的几个方面特点。

  3.读一读,记一记。

  4.你还能试着用四字词来描述自己熟悉的特点?

  二、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

  先读逗号前的句子,思考这一部分说什么,再读后面的,再思考。

  2.再连起来读句子。

  3.讲解“要么……要么……”表选择一项。

  4.自学二、三句。

  5.你能用这些词再造几个句子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名言,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

  2.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3.练习背诵

  二、读一读

  1.自由读故事,想想“游刃有余”的字面意思和比喻意思?

  2.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请帮帮我

  教学目标:交流求助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二. 交流

  1. 哪些情况下我们要向人求助,说给大家听听。

  2. 分组表演,小组交流。

  3. 全班展示交流。

  三. 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第四课时

  习作:我的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写清楚研究的问题。

  2、能讲述清楚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情况。

  3、表达具体通顺,得出研究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搜集来研究它,最后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吧!

  导出课题。

  二、指导写作

  1.引导学生学习习作范例,认清研究报告的结构,打消学生对协研究报告的恐惧心理,激发写作热情。

  2.学生交流:研究报告该写什么

  3.学生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列举出来,越多越好

  4.想一想:这些题目中,哪个问题我最想研究,最有研究价值,开展研究。

  三.练习写作

  师巡视辅导

  同时选择典型习作随堂讲评

  注意从以下方面引导:你想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

  第五课时

  生自由习作、修改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在我们生活中总有许多事,要么令我们感动,要么令我们高兴,要么让我们伤心难过,要么令我们悔恨不已等等,这些事久久无法从记忆中抹去,给人述说又无法言尽,唯有写下来让自己静下来时细细地品味那一份酸楚,或是那一份甜蜜。

  那么怎样才能写清一件事呢?

  同学们先看课本P23-24.从第二段起,勾下这几句话:写记事的文章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写记事的文章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交代清楚,二中心明确,三详略得当。

  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记叙文有几要素?(六要素: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四要素也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住能这个非常好。

  明白课本上讲的意思没有?(稍加解释课本中的要求)

  除了书上讲的之外,我还要赠给大家三句话:第一句记清一件事,第二句融进一份情,第三句插上一枝花。怎么理解?

  第一:记清一件事。

  就是我们课本中提到的,交代清楚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这些要素时,我们要用语文的`眼光去交代,不是用数学的眼光。像答题一下是万万不行的。有些时间和地点它有些互融,不能严格分开,但我们从字面上就知道。我们举个例子,这儿有这样一件事:

  小学时,一个很讨厌的男生找我借橡皮,我不借,他就死缠烂打,之后我用尽全身的力气狂吼了一句:“我不嫁(借)给你”,当时同学们立马安静下来了。

  这件事,时间:小学时,地点呢?既然是讨厌的男生向我借橡皮,肯定不会是约在某地一起学习,那地点就应该小学教室。但这用不着再说明了。人物:我,讨厌的男生;事件,因讨厌男生死缠烂打借橡皮,惹恼了我,使说话时发错了音的尴尬之事。

  所以,语文角度的交代六要素,就是要“活”!灵活。

  现在我们来动动笔,马上记一件小事,要写清楚。注意:写清楚的言外之意就是要交代清记叙文的要素。

  (展示部分学生习作,可先由学生互评,再指导其不足。)

  第二:融进一份情。

  有情可以使万物有灵,自然我们的作文有情,那就有无限的魅力去吸引读者。情,一定是真情!真情怎么来,用心去感悟。

  其实当我们写一篇文章时,里面的事不一定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它可以是听来的,可以是看来的,还可以根据你所经历的一件事作为引子,再给它“添点油,加点醋”。但我们仍要用真情来写。怎么做?酝酿!对,酝酿。你们看到一些有经验的歌手,他们唱歌时总是饱含深情地唱。他们把自己融进了那首歌中的特定环境中了。同一首歌曲,唱到悲伤处可以眼含泪水,唱到高兴处可以眉开眼笑。这是他们由情景牵动着真情。我们作文也要采用这种方法!

  当我们决定要写什么时,第一件事我们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开始使自己陷入那个情景中去,记住这个词——酝酿。就是慢慢使作文中要体现的那种氛围在心中萦绕,萦绕,有感觉了,快,动笔,动笔……

  现在我们统一行动,我们要写舍弃生命而不顾,关爱他人的文章,开始酝酿感情,开始——头脑里想一想泥石流时,有一位父亲,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住泥石流的突袭,为的是保护家人不被冲到,虽然一家人都遇难,但他死时的姿势,却永远留在活着的人心里,那是一份至高的爱。一定要想,对,想着泥石流突来时的那霎间,想着那个父亲在那霎间做出的伟大举动,想着搜救队员掏开泥土的霎间……对,现在心情怎么样?好,现在要记住啦,一定要学会酝酿。

  第三:点缀上一枝花。

  即善用修辞方法。我们学过多种修辞方法,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反语等等。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起到点缀文章,使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课本第24页介绍的“要把文章写好,还应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一改:

  1、动笔前,进行整体构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心中有个脉络。

  2、根据脉络一笔呵成。(如是考试,不用打草稿,只可再原文中稍加修改即可,如不是考试,可放两天后再修改。)

  3、多观察,勤练笔。

  为什么这么改的,因为我们写作往往不是为了休闲而写,而是为了考试而写作,考试的时间本身就很匆忙,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给你打草稿,所以,我们平时要学会写作尽量不打草稿。

  练笔题目:(以下给出的题目中任先一题练笔)

  1、甜甜的回忆

  2、你我走过的日子

  要求:

  1、把事情记清楚。

  2、要体现出真情实感来。

  3、主动采用我们所学过的修辞方法。

  4、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 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树教案12-05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