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时间:2024-07-12 11:20:2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篇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生自己进行多位数乘法计算创造了条件,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四、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五、编排特点: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六、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

  七,课时安排:9课时

  口算……………………2课时

  笔算…………………….7课时

  第1课时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P45-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4、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事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3、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乘法计算):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如何计算?

  揭示示课题: (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

  二、迁移探究

  1、16×3=?

  同桌讨论口算方法,汇报。

  方法一:想10×3=60,3×6=18,30+18=48,所以:16×3=48

  方法二:16

  × 3

  --------

  48

  2、自行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

  10×30+6×30=480 16

  × 3

  --------

  48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方法

  1)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怎么列式?为什么?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同桌内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160×3=想100×3=300,60×3=180,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为16×3=48,所以160×3=480

  2)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3)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460×2=

  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三、练习提升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独立完成,反馈结果

  四、课后小结及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何收获?

  2,自编6道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数的口算题考考同桌

  第2课时口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P47-48页第2、5、6、7、8题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出示题卡)(略)

  学生口答并说说口算过程

  2、我国的白合花约有40个品种,杜鹃花大约是白合花品种的17倍,杜鹃花大约有多少个品种?(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想法。)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当选时应注意什么?

  二、提高练习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8×3 60×4 80×6 100 ×3 16×3

  180×4 80×30 100×12 32×3 240×4

  60×80 100×30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带100元,钱够吗?

  学生先估算,后列式计算。

  三、练习提升:

  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2,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3、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应用拓展:

  1、将10,15,20,30,40,60填入书48页的圆圈内,使三角形每条边上3个数的`积都相等。

  3、用0,0,2,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它们的积吗?试试看。

  第1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P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归纳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进一步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抢答题:出示口算卡片

  12×3= 500×7= 15×4= 60×70= 350×2

  2、估算:卡片出示197×5≈,那约等于多少呢?你是如何估算的。(明确方法)

  3、笔算板演:知道了大家的口算和估算掌握得很好,我们的笔算掌握提如何,来,做一道吧,请拿出练习本进行笔算。(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竖式45×12的竖式)师:来,你做得最快,请你上黑板板演,请注意书写工整。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

  【交流评价:(方案一)她计算错了。哪里出错了,他是如何错的。你观察真仔细,老师帮他改过来。师:要注意,计算要处处细心。(方案二)她做对了。谁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看来大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都掌握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板书:乘法)请看大屏幕。

  (1)引入例1。(课件出示)例1:将来李叔叔从兰州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明确题意

  (2)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选择问题:兰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能列出算式吗?列完式的同学想一想、比较,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3)猜想结果、尝试计算、板演,汇报交流,优化算法。

  1)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质疑评价;

  2)比较两种竖式,有何发现?

  3)引导学生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列竖式的方法;你觉得哪种竖式好好些,说明理由。

  (4)用计算器计算检验。

  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多少?生:1740。师:看来,我们笔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板书得数和单位名称)同学们今后做完题检查时,也可以用计算器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写答。随学生回答,板书答案。(李叔叔的某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5)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比较探究、巧用迁移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发现?同桌交流……(异相同点)

  (2)什么叫迁移?我们应用原来学的计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的新问题,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迁移。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出示试一试:134×2l,学生独立笔算……

  汇报交流,展示笔算过程。生: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她说得很完整,清晰,方法正确。)

  (4)练一练。请大家从做一做中任选1题。(独立计算)师:要注意书写格式和作业姿势,动作快的可以多做题,比一比看谁书写最工整,计算既准又快。

  (教师在学生中挑选作业,辅导后进生。)

  汇报检查:挑选四份作业,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去完成检查评价。

  这几位位同学不但最快速,而且全对,书写也工整,同学们可要向她学习了。

  (5)引导学生熟悉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位数或()位数。

  四、数学诊所:师:小兰、小红、小青在做计算题时,各出现了一道错题,现在请同学们帮她们找出病因,并且帮她们改正。

  小青:134小静:152

  × 16 × 23

  804 156

  134 104

  938()1196()

  小华:246

  × 3 4

  964

  638

  7344()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帮这几位同学找出了错误,而且改正了错误。通过刚才的改错,请想一想,我们在笔算乘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1)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对准数位;2)不要忘记乘百位上的数;3)做题时要认真细心,不要忘记进位了。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老师相信你们在做题时一定能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收获真不少!

  六、作业布置:1、练习七的第2题。

  第2课时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内容:P51页第7-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口算

  38×3= 26`×8= 46×2= 56×20= 4×160= 5×150=

  150×6= 36×7= 20×19= 400×73= 900×24= 430×8=

  15×6= 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422×24= 245×27= 679×23= 586×35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提高

  1、判断并改错。(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如何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134 152 246

  × 26 × 43 × 34

  ---—— ———— ————

  804 156 964

  268 608 638

  ———— ———— ————

  1072 6136 7344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9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10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4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2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三、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53页例2及练习八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32= 40×82= 20×20= 30×90 502×8= 708×5= 908×4= 600×50=

  2、笔算

  908×6= 790×6= 6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比较探索.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这题如何列式?算式有何特点?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如何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独立尝试计算。汇报交流算法

  1)160×30=问:列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汇报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3)比较哪个竖式更简便?

  师生归纳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1、P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54页例4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路程,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展示学生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如何解释?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还可以怎么描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什么是单位时间?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探索规律:(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5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王明的电脑打字速度是250字/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后,想想看,你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提升: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小强的电脑打字速度每分钟200字,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

  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58页例4及练习九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理解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有一天,猪八戒在花果山的桃园去偷吃桃子,让看守桃园小猴子抓住了,小猴子给猪八戒说:“朱爷爷,要吃桃子可以,你必须帮我解决一道算术题。”猪八戒一听,可高兴了,说:“只要能吃上好桃子,哪怕100道题也行。”于是看守桃园的小猴子就出了这样一道题。说:一只猴子一天吃掉6个桃子,2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20xx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个桃子?结果朱爷爷很快就算出了?小猴子不明白,想这是为啥呢?你能帮帮小猴子写出算式吗?

  二、研究问题,探究新知

  (一)研究“两个因数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几组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学生完成下列几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25×160=

  6×20= 16×125= 25×40=

  6×200= 24×125= 25×10=

  6×20xx=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2)概括规律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39×48= 17×12=

  39×24= 17×24=

  39×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尝试,发现规律。

  1)完成填空,想想看

  18×72=()×()=()×()=()×()

  2)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36=

  (18÷2)×(36×2)=

  (18×2)×(36÷2)=

  205×45=

  (205÷5)×(45×5)=

  (205×3)×(45÷3)=

  2、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练习提升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课后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4、5

  第六课时: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P60页例5及练习十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兴隆山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二、尝试探究新知

  1、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同桌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说明理由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龙岩山泉水站,为居x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20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提升

  1.下列各数你是怎样估算的?

  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

  2)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3)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刘宁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选择序号)

  a、1800米b、1200米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4、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5、P的5、6、7(理解大估与小估的方法)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8、9、11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是怎样估算的?

  A)《新编小学生数学字典》有992页,大约是()页?

  B)小明每小时打字6480个大约是()个?

  C)本校有学生1688人,大约是()人?

  D)李平大叔今年收桃子2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1)1800米2)1200米3)1500米

  3、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

  二、提高练习:

  1、水站为学校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5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4、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5,植物园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191行,每行种79棵树苗,植物园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练习

  1、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3、两个因数分别是63和4。积是多少?如果把因数4换成40,400,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口答,再说说根据是什么?

  4、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50人。

  3)我们班有65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198下。

  5)小军3分钟能写85个字。

  6)P63页第10题

  四、小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五、作业

  1、一箱桃子42元,买16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P63页第12题(选作)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定位。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50×2= 230×4= 320×2= 410×3= 290×3= 520×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2 4 4 4 6 3

  × 1 2 × 5 9 × 5 2

  4 8 3 9 6 1 2 6

  2 4 2 2 0 3 1 5

  2 8 8 2 5 9 6 3 2 7 6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它的步骤是怎样的?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一、探究新知.

  现在大家看看这道题:123×42=

  (1)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2)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3)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 2 3

  × 4 2

  2 4 6

  4 9 2

  5 1 6 6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 4 5

  × 1 2 强调数位对齐

  2 9 0 强调数位对齐

  1 4 5 强调数位对齐

  1 7 4 0 强调数位对齐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首先数位对齐,先用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 425×36 =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3、独立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注意解题的规范与完整

  4、诊断医生:练习七的第7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1、练习七第3题。2、练习七第4题。

  家庭作业1、练习七第6、8、9。2、学习之友练习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

  教学重点:

  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竖式略)

  1、34560 结合竖式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第二步算5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34 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线的?这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 )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规范学生的说法: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

  p.6第8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6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2 51 2

  3 5 4 0 1 2 8

  1 4 1 6 6 4

  1 7 7 0 0 7 6 8 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

  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

  过程要求: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

  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7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 1”,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2、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补充知识点: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也就是估算的方法问题;

  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3·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

  a、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要几辆车?

  b、桥在重量3吨,货物共6箱,每箱重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过去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8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进一步明确笔算方法,熟练地进行乘法的笔算。

  2、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计算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得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基本训练

  1、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的第5题)

  二、新知熟练

  1、做“想想做做”的第6题学生先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4和第7题第4题让学生先算,再交流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的.。要提醒学生用相对规范的语言表述题中的数量关系;第7题要注意通过计算和交流,帮助学生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要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作适当解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进行解答。

  2、做“想想做做“的第9题

  这道题基本要求是用乘法解决问题。如果有学生能用除法解决,也是允许的。

  3、做“想想做做“的第10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特别是,“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4、完成思考题

  在做思考题时,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示思路,让他们相对独立地分析推理,完成填空。对思维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比较具体地逐步引导,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类问题的推理过程与方法。

  三、全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32×2=/23×3=/23×30=

  180×3=/16×30=/240×4=

  2、9月7日—9日,我们学校参加了青爱工程九九公益日“爱的教育”主题活动,我校平均每班筹款145元,平均每位教师筹款45元。

  问题:

  1、四年级8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2、四年级16位教师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解答)

  同桌互相检查,并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大家做的很好,让我们来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出示:

  3、我们学校三四年级16个班共筹款多少元?

  生列式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尝试练习

  (1)列出横式:145×16=

  (2)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给学生留有讨论时间

  2、学生讨论

  (1)小组内讨论算法

  (2)展示学生尝试练习中的几中做法

  (3)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错,错在哪里?

  生:甲乙两位同学计算正确,丙同学做错了,因数十位上的1乘145,得数的末位5应该与因数的十位对齐。

  师引导说:为什么与十位对齐?

  2、理清法则

  (1)回顾

  老师带领同学回顾计算过程

  (2)提问

  第一步先算什么?

  第二步再算什么?

  最后再怎样?

  4、对比例题,归纳法则

  (1)观察45×16/145×16

  (2)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计算顺序。

  (3)归纳法则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课堂小练

  134×16/246×34

  2、教材47页“做一做”

  3、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4、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14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及算理。

  2.通过对比计算,感知并归纳出乘数与积的大小的变化关系。

  3.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速度以及正确率。

  设计理念:通过设计一系列对比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乘数与积的大小变化关系,正确进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比赛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一个比赛,看看哪一组同学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学的最好。完成第6页的第7题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出结果的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结果

  汇报交流口算结果和方法

  二、乘数与积的大小变化关系

  想想做做 5

  1、让学生在书上填好答案。

  2、指明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3、和第一栏的两个乘数比,后面的乘数分别有什么变化,积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想想做做6

  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地算出下面的算式的积各是多少吗?

  汇报计算结果,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第8题的第1组:列式计算

  板演,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在书上填好答案。

  2、指名的学生说出答案,其他人注意听他说的是否完整。

  3、同桌两个人讨论对比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直接写结果,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独立计算并比一比

  同桌相互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三、解决问题

  1.第9题:

  读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36吨废纸能造出多少千克再生纸?怎样列式计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

  2.第10题:

  想一想,方框里可以填什么样的数,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告诉大家吗?

  生口答并列式计算

  交流

  指名学生口答并列式

  独立填后,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乘数和积的大小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

  1、用竖式计算。

  24×650=940×15=

  2、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120米,宽45米。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

  2、某果园的一块长方形地里有200行果树,每行40棵。这块地里的果树有多少棵?

  教后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上的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习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 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能在探讨笔算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是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大家会算 224×52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的课堂活动。

  教师:这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同学在争论34×386的列式问题,这两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教师:这样一来,不管在乘法算式中的三位数和两位数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计算了,请同学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用乘法交换律来计算 34×386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重庆江津市路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0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36305×18283×23402×29

  学生计算后,选两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学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7乘4,另一部分是两个0。教师:47×4和470×4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47×4

  教师:算一算47×4的结果。

  学生算出47×4=188。

  教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学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教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教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学生:把47×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计算过程?

  学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4,算出结果后,再把乘积扩大100倍。

  教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教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学生:先算23×4,再在它的乘积后面添两个0。

  教师:如果算380×87呢?

  学生:先算38×87,再在乘积后面添一个0。

  教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两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学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40,380×87,63×250。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通过学生用原来的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有一步计算是无用的,从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再通过对小明竖式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再通过学生的小结归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展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6、7题。

  (重庆江津市路平)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 )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 )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3)讲评:谁来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第2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谁来说一下它的'计算过程?48乘1,所得的8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 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1)指名板演,展示学生做的,让板演学生说一下这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提问:你们和他做的一样吗?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 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老师还没有教,你们是怎么会做的?(引导学生说清计算方法)教师再给你们两道题,会做吗?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先判断每道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再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提问:计算三位数乘两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 48 128

  × 5 ×16 ×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3页想想做做第5-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能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关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口算、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口算练习

  32×350×943×232×30500×920×34

  32×3050×7060×80

  320×35×1104×900

  行间巡视,检查口算情况

  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结果

  相互检查

  二、笔算练习

  28×76

  45×207

  575×14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题怎样计算?为什么?

  第二题运用简便方法的给于表扬

  学生独立计算

  板演

  相互检查并指出错误之处

  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火车每小时行112千米,大约13小时行完全程,北京到上海的公路汽车每小时行105千米,大约12小时行完全程。

  告诉哪些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铁路长多少千米?公路长多少千米?

  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月收入各是什么意思?

  3.思考题:

  (1)观察题目,已经知道哪些数?

  (2)你觉得哪些方框里的数可以确定,根据是什么?

  (3)然后你又能知道哪些方框里的数?

  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

  独立解答

  学生口答问题

  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

  独立解答

  观察后指名口答

  独立填写并算一算填的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

  四、评价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明白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设计

  一、用竖式计算。

  254×78=29×164=

  二、解决问题。

  1、某超市今年一月份共用电325千瓦时。照这样计算,今年大约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

  2、某小学校园是一个长123米、宽89米的长方形。

  (1)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为了扩建操场,要将校园的宽增加8米。扩建后的校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后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潜力和计算的潜力

  2、过程与方法:透过学生在小组内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口算潜力,你们有信心理解挑战吗?(出示口算卡片):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想从本节课中学会什么呢?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和“做一做”(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思维方法和错例,个性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忙、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算法展示:

  A、160×30=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 30

  ―――――

  4800

  B、106×30=自我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能够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错例展示

  (每一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均能进行质疑。)

  (3)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闯关游戏)

  1、第一关:口算练习

  练习八第一题

  2、第二关:选取题

  (1)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100000B、10000C、1000

  (2)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B、4C、5

  (3)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0B、20320C、20xx

  3、请写出400×230的简便的竖式计算?

  4、解决生活问题

  (1)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8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20天吗?

  (2)如果一个城市有50万户家庭,每个家庭每年所用易拉罐的数量是60个,假如全部回收,这个城市1年能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相关文章: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07-13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03-29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05-15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篇11-13

【实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四篇05-17

【推荐】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篇05-17

(精品)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篇07-02

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合集六篇05-19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反思(通用14篇)10-18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位数乘两位数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