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时间:2024-10-01 23:12:17 教案 我要投稿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

  教学内容:

  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的例2及“做一做”题目,练习二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多位数法则的运用。

  教学关键:乘数与被乘数的积的个位要与乘数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完整回答下列各题。

  (1)70里面包含有几“十”?260里有几个“十”?

  (2)140是几个十组成的?几个十组成280?

  2、口算。

  4×7+33×7+67×9+8

  6×8+57×5+97×8+3

  3、专项训练。(要求学生正确填写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数是多少个“十”。)

  二、新授。

  1、引言: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如果被乘数是三位数,该怎样乘呢?分几步计算?这是今天例2所要研究的内容。课题是: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板书)

  2、教学例2。212×34

  (1)学生试算。

  (2)分析讨论:

  提问:例2用乘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被乘数各位上的数,各乘了几次?为什么?(各乘了三次,因为被乘数是三位数。)

  3、例2与例1比较。

  (1)不同点:例1,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例2,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2)相同点:乘的笔算方法相同。

  帮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归纳笔算法则。

  先用乘数的()位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位对齐;再用乘数的()位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位对齐;然后()。

  三、巩固。

  完成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题目。

  1、板演:

  (1)提问:963是什么与什么相乘的积?

  (2)继续把题做完。

  (3)训练学生口述笔算法则:

  321乘以13的笔算分三步算:第一步用乘数3去乘321得963;第二步用乘数1去乘321得321个十,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第三步把两次乘的得数加起来。

  2、独立做另外2道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应该注意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数对齐。

  五、作业。

  做练习二的第6-10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1、课文第62页的第7题。

  第7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12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63页的第8题。

  第8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0或末尾的0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2 51 2

  3 5 4 0 1 2 8

  1 4 1 6 6 4

  1 7 7 0 0 7 6 8 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63页的第9、10两题。

  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9题是两数相乘时,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

  过程要求: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10题,是在第9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63页的第11题。

  第11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回答: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

  (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

  (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提示

  本部分的教学是口算乘法,包括:整百数乘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这些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整数口算乘法的教学目标,它是作为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口算乘法技能的基本要求。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理解整百数乘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人参与口算,是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整百数乘整十数和几百几十的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课前小研究,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回顾,谈话导入

  10个十是( ) 10个一百是( ) 12个一百是( ) 50个十是( ) 500个十是( ) 420个十是( )

  20×5 30×6 4×70 100×6 3×200 500×3 200×6 12×4

  学生开火车,直接说出得数。教师随机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帮助学生回忆口算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

  出示情境图信息窗一,让学生欣赏图片,搜集数学信息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谁能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出学习目标: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多,我们本节课重点研究这几个问题,以完成这样的学习目标。

  (1)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探索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一组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指名学生列式:400×20(板书) 得数是多少呢?

  (2)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小组代表交流 预设1:根据4×2=8,推算400×20=8000

  预设2:根据400×2=800,再算800×10=8000 预设3:先算4×20=80,再算80×100=8000

  (3)比较异同,优化算法

  其实这几种算法都是转化为我们学习过的算式进行计算。几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两个因数末尾0的个数与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确实用添0的方法来计算这些题最简便,那添0法到底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分小组去归纳: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4)即时练习:自主练习第一题,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算法。

  探索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

  (1)教材34页红点问题:二组一共发放了多少份宣传资料?

  指名列式:210×30(板书)

  又该怎样计算呢?

  (2)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小组代表交流。 预设1、先算21×3=63,再推算210×30=6300 预设2、先算210×3=630,再推算630×10=6300

  (3)优化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4)即时练习:自主练习第三题

  (三)巩固新知:

  自主练习1和3,直接写得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算法:怎样算?

  自主练习2,解决问题。

  学生说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达标反馈

  1.口算,我最棒!

  400×30= 90×600=

  50×200= 30×300=

  250×40= 490×20=

  160×50= 70×130=

  2.

  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6

  一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三年级下册P54信息窗3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学生已经掌握列竖式计算对位问题的算理和算法,这些都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三、学情分析

  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节课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增大一些。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笔算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用竖式计算。38×49=

  引导学生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的计算做好铺垫和准备。

  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青岛是奥运的伙伴城市,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我们一起去施工现场吧。引出课本信息窗3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借助奥运场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当中。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算式?

  (2)鼓励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13≈200200×15=3000

  (3)列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计算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重点说说两位数的十位数去乘三位数的个位时,积的末尾应写在哪一位上,理由是什么?

  (4)运用估算进行检验。

  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怎样,为什么?

  归纳总结:估算是近似值,不是精确值;列竖式计算结果精确,可以用精确值。

  2、反馈练习

  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7×63= 206×19=

  引导学生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方法,集体订正。

  四、归纳总结

  1、小结计算方法。

  对照竖式,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2、边读边填。

  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位对齐,再用两位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起来。

  五、应用知识自主练习

  1、列竖式计算。 185×14= 25×302 =

  2、解决问题

  (1)从濮阳到北京的单程车票是每人185元,旅游团一共有48人。这个旅游

  团的单程车票一共需要多少元?

  (2)摩天轮最大载重量是5000千克,三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是25千克,三年级104人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大胆的对其他同学计算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指正,对于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在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过程,教师说得太多,因此没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拓展应用环节,虽然学生的思路很清晰,但给学生的展示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有些仓促,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展示自己。

  三、今后改进方面

  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4.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整数运算中有关乘法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总结性和概括性。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最基本的运算知识,本单元练习的题量与第一学段相比稍有增加,使学生通过一定题量的练习,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同时,带*的题与思考题的数量也增加了,本单元每个练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带*的题和思考题,以体现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课改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学习内容。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生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从这个角度上说,本单元所学知识,属于旧知。所不同的,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万以内扩充到了亿以内。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在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口算、笔算、估算的'一般方法。如,口算乘法中例1,笔算乘法中例1.例2.例5的学习,都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运算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的通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中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应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多个引导学探索数值规律的练习,如练习六中的第8题、思考题,练习七中的第12、13题、练习八中的第10题等等。这些题虽然都打上了*号,不作教学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教学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探寻运算中数值规律的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数据特点,尝试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解释计算的合理性等有序活动,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9课时进行教学。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8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1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转化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上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的学习情景,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对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多次经历过估算,对于估算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青岛人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想知道青岛的小学生在做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我为奥运种棵树几个字。

  生2:育才小学有18个班,平均每班发223包树种。

  生3:光明小学有12个班,平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2:我想知道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3=205×3=25×2=170×5=150×3=125×2=

  (2)用竖式计算:

  26×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

  128×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

  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

  先算什么?

  (先算128×6)

  再算什么?

  (再算128×10)

  最后算什么?

  (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

  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李叔叔在哈尔滨工作,过中秋节了,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决定在中秋与国庆双节期间回北京老家一趟,他买了12斤月饼,每斤45元,请同学们算一算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多少钱?

  (1)、让学生理清题意,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列出算式

  (3)、全班齐做,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其计算过程。

  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出示幻灯片,学生读一读)

  谈话引入例1

  师:在回老家的时侯,李叔叔为了节约钱,决定不坐飞机,坐火车,当他到家时,他算了算,从哈尔滨到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那你们帮李叔叔算一算从哈尔滨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1)由学生列出式子,师板书:145×12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45×12与145×12什么不同?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估算

  师:那你认为哈尔滨距离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呢?现在同学们来估算一下(学生动笔算)师:你是如何估算的?谁愿意把你的估算过程和想法跟我们分享一下呢?

  让学生说说,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估算方法。

  2、笔算

  师:现在我们已经估算出来了,145×12大约是在1500至1800之间,那么如何准确算出145×12的积呢?同学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好不好?

  学生动笔算,教师巡视,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如果有用竖式算的就指名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教师试着提示。)师:用竖式计算也就是笔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补充板书)

  教师讲解,板书145×12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师:你认为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和笔算的顺序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有联系吗?

  3、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的数去乘三位数的每一位,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4、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三、仔细琢磨,细心计算,巩固新知

  1、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幻灯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2、50页第一题。(分组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50页第二题)

  四、仔细想想,谈谈收获,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师:那现在哪个同学可以来帮我们小结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竖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练习七第3题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乘法

  复习例1

  45×12=540(元)145×12=1740(千米)45145

  ×12×12

  90290……2乘145的积45145……10乘145的积5401740

  答:李叔叔买月饼一共花了540元钱。答:从哈尔滨到北京有1740千米。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2)汇报思考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 0×30000×3 072 00720

  7200

  (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24乘3,另一部分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体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上的例l、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12l×2=12l×10=216×1=216×40=304×20=304×1=112×30=112×4=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抽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

  [点评:通过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1×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估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大约是120×10=1200。

  教师:可是题中不是要求我们算大约有多少千克,而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同学们在前面学习过哪些笔算呢?

  学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用纸片盖住“121”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21×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学生:会算)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10和2来分别和21相乘,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两位数乘两位数是这样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做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认为是可以的。

  教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教师:能说说你? 用2乘121得242,再用10乘121得121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121×12的积是1452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如下所示:

  教师: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121”中后一个“1”要对着十位写的理由吗?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21×10=1210,后面这个“1”要对着十位写,才能表示1210,要不然就成了121了。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和刚才估算的结果比,差异大吗?

  学生:有一定差异。

  教师:所以,有时我们需要精确数时,还要用到笔算乘法。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68页中的课堂活动上的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二是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能在探讨笔算计算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三是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是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点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2。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教师:大家会算 224×52吗?

  学生:会

  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计算时要注意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的作业到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第二步时要连续向前一位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一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第9页的课堂活动。

  教师:这这群小朋友在争论什么?你认为他们谁说得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同学在争论34×386的列式问题,这两种竖式都列得对,因为在乘法中,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教师:这样一来,不管在乘法算式中的三位数和两位数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我们都能计算了,请同学们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用乘法交换律来计算 34×386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重庆江津市路平)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70页例3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5~8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用简便算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计算下面各题。126×36305×18283×23402×29

  学生计算后,选两道题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让学生对着竖式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这节课就在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播放情景图。

  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按图意列出算式 470×40。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470×40吗?

  如果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计算,则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47与4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如果学生只用一种方法算,则按以下的方式组织教学。把学生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学生:我第一步是用0去乘470,得到的积是000;第二步再用十位上的4去乘470得1880个十;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面前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道题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0。

  教师: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我们前面掌握的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题,还是用一般的计算方法来算,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全是0,由于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步计算没有意义。

  教师:所以,特殊的题目应该有特殊的算法。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特殊的方法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探讨一下,看谁能找到简便的算法。

  学生讨论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如果学生自己能探讨出新的算法,教师则在鼓励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采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看来同学们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没关系,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算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算式。

  教师:这个竖式和我们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竖式多了一条虚线,并且只算了一步。

  教师:先来研究这条虚线,哪个同学能猜出这条虚线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这条虚线把470和40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47乘4,另一部分是两个0。教师:47×4和470×40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47×4

  教师:算一算47×4的结果。

  学生算出47×4=188。

  教师:和你们前面算出的结果比,小多少?

  学生:188比18800缩小了100倍。

  教师:能解释缩小100倍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出缩小100倍的原因是47比470缩小了10倍,4比40缩小的10倍,一共缩小了100倍。

  教师: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小明对47×4的积作了什么处理?

  学生:把47×4的积188扩大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明的计算过程?

  学生:小明是把470和40分别缩小100倍,先算47×4,算出结果后,再把乘积扩大100倍。

  教师:这种算法和我们前面的算法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这种算法要简便得多。

  教师:如果用另一种算法该怎样算?

  学生:先算23×4,再在它的乘积后面添两个0。

  教师:如果算380×87呢?

  学生:先算38×87,再在乘积后面添一个0。

  教师:为什么前一个算式要添两个0,后一个算式只添一个0呢?

  学生:因为前一个算式是缩小100来算的,后一个算式只缩小了10倍。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师:用这种方法算一算230×40,380×87,63×250。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主要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索、小结”三个环节构成。通过学生用原来的计算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有一步计算是无用的,从中激发学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再通过对小明竖式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再通过学生的小结归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展现了学生探索新算法的全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要求学生先估算出结果,再进行笔算,看笔算结果。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要求学生先判断对或错,然后对错误的题说一说错的原因,并说一说防止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6、7题。

  (重庆江津市路平)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料: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口算,交流答案。

  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

  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

  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

  5“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

  交流方法。

  ①5300-115×45=5300-5175=12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②5300÷45=117(个)……3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6、教学思考题。

  (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

  (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

  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热身

  23×3=134×2=268+1340=

  3×6+5=7×8+5=4×9+6=

  2、竖式笔算:45×12=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说一说计算方法,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1.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口述算式,同时板书:145×12=

  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估算。

  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

  估算一:145×12≈140×10=1400

  估算二:145×12≈150×10=1500

  3、具体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计算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三位数成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

  ①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②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③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全班交流、共享算法。

  (4)优化算法重点介绍竖式计算。

  同桌间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并集体反馈。

  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竖式

  (5)、你想提醒大家笔算时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畅所欲言。)

  (6)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验算

  (8)总结算法:观察归纳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再次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76×47425×36237×82

  结论:仔细观察上面的各道算式,想一想: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位数或()位数。用计算器验算。

  2、解决问题

  四(2)班有35名学生,每人交旅行费116元,一共交旅行费多少元?

  3、变式练习〔目的:针对易错点进行改错〕课本5页第8题

  说出计算中的错误,并把它改正过来。

  4、检测,小竞赛,看谁算得対又快。(4题)

  164×32=254×36=54×145=217×83=

  四、课堂总结,学法提炼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师:如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75×28,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把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找准,为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新知做铺垫。

  通过比较75×28与145×12的计算过程,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与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在这里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如果把145×12的竖式列成12在前,145在后的话,就得分别乘3次,这也是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同的一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也想到了,但是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时,我们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把三位数写在前,两位数写在后,这样可以使笔算更简单、方便一些,这样既突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每次讲课,我都是考虑时间紧,想把后面设计精彩的部分呈现给大家,所以忽略了学生说算理,让学生说的比较少,所以,我以后会在数学中重视学生“说”的技能,学生只有会说,才一定会做,但是会做的不一定会说。

  总之,我要做一个有心人,使自己的教学在每一次的评课议课后都有所改进,首先使自己对自己的课堂满意。

  教学设计

  覃花娘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抢答:45×2=45×10=45×12=

  2、笔算45×12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末位对齐。说一说笔算的过程和方法是什么?

  3、出示145×2=290145×10=1450145×12=1740?这两个的和?

  4、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①说一说题目告诉我已知条件?如何列等量关系式?

  ②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③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可以怎么估?要求:请同学们先自己初步估算,然后跟同桌交流,最后汇报。

  在草稿纸上列出来。(145接近150,而150×10得1500,150×2得300,1500+300=1800,150>145,因此145×12的`积比1800少一些;把12看作10,145×10=1450,10<12,所以比1450多一些.)

  ④用计算器来验算结果是正确的。

  ⑤根据列竖式的式子先自己思考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回答:这个式子是怎么来的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书写?

  145×12=1740

  145×12

  -------

  290

  145

  -------

  1740

  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列竖式时应注意末位对齐,先算2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个位对齐,再算10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十位对齐,把所得的积加起来。145×12表示145×2=290145×10=1450

  ⑥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计算中,哪一位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上的每一位,从个位乘起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三位数,从个位乘起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算一算,填一填134×23=

  2、做一做。176×47

  3、森林医生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乘法。

  145×12=1740

  145×12

  -------

  2902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个位对齐

  145算10乘145的积,积的末尾跟十位对齐

  -------

  1740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学习任务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咱们班的学生,个个非常聪明、能干,计算能力很强,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咱们来口算几道题好不好?电脑出示题:145×3、421×2、45×11、35×12、135×8、214×9。

  2、笔算。

  师:大家看这道题,45×12得多少呢?

  请拿出练习本,开始笔算吧。(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他计算的结果正确吗?

  师生共同检查竖式……

  师:谁能说说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有的学生也许会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竖式或用计算器等。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

  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师:同学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这么熟练,我相信大家这节课一定能学好,你们有信心吗、

  二、 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145×12=

  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自主学习

  师: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

  (1)那有什么计算方法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呢?

  (2)请拿出练习本笔算吧,做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笔算的`?要求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3)谁愿意把你的笔算过程分享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估算方法:

  A、把145看成150,150×12=1800

  B、把12看成10,145×10=1450

  C、把145看成150,12看成10,150×10=1500……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A.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B.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分享后,再通过集体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检测导结

  (一)目标检测

  1、课件出示:书第4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和结果。

  2、我做得最快

  322×24=145×27=679×13=286×35=

  (1)分组算

  (2)公布比赛结果

  (3)表扬

  2、结果反亏你

  出示课本第50页练习七的第7题

  (1)谈话:有位同学他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

  (2)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结果。

  3、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我们运用的就是迁移类推的办法,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要是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三位数或多位数乘多位数你有办法吗?你敢试一试吗?愿意动脑筋的孩子,请你们试试吧。

  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交流: 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知识的新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我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相关文章: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09-09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07-13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05-15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优秀09-21

(精华)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篇07-12

(精品)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15篇07-02

【实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四篇09-22

【推荐】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3篇11-03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精品15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