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1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③外力作用与地貌
【教学手段】计算机动画: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褶皱形成过程;断层形成过程;风化的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在我国渤海湾钻井到上千米深度,仍是陆地沉积物,这两个实例说明什么?→地壳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引起地壳这种变化的力来自何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地质作用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表现形式有哪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什么?”列表比较完成。
(板书)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念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类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受力发生水平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垂直运动会使地表形态出现怎样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地壳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板书)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分类
2.板块构造学说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化,其变化特点是什么?→有些岩层弯曲变形,有些岩层断裂错开,这就是地质构造。
(板书)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2.地质构造的类型
(计算机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岩层弯曲变形属于褶皱。岩层弯曲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地表形成的地形有什么差异?在野外是否可以地表形态判断褶皱类型?→向上隆起——背斜,在地表常形成山;向下凹陷——向斜,在地表常形成谷地。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在野外有时背斜成谷,而向斜中心受挤压力的影响,不易被破坏,在外力沉积的作用下常形成山,因此不能根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而应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观察背斜和向斜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差异?→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心新,两翼老。观察断层与褶皱在岩层变化上本质的差别是什么?→褶皱岩层是连续的,断层岩层是断裂的。观察断层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形成的地形是什么?典型的实例有什么?根据观察思考结果填表。
(板书)①褶皱
类型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形
背斜
向斜
②断层
组合形式
岩层形态
形成地形
实例
地堑
地垒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提出问题承转)内力作用使地表凹凸不平,外力作用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由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形以及产生的地形倒置现象印证内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
(板书)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风化作用
(阅读教材中风化示意图或教师提供的风化地貌图片及风化的岩石标本)结合示意图或图片分别说明物理、生物和化学风化形成的不同地貌。明确风化的结果是在岩层外部形成风化壳,对基岩起保护作用。
(承转)风化壳在流水、风和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侵蚀破坏,经搬运离开原地,随着流速、风速减小,冰川融化,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板书)2.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或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示意图思考)流水的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风力侵蚀和沉积各形成什么地貌?
(板书)①流水作用
侵蚀后的产物被流水搬运,进而沉积形成沉积地貌
(板书)沉积:河流出山口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
沉积:戈壁——荒漠—沙丘——黄土沉积地貌,如黄土高原
(总结)外力作用的过程
(板书)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重点是对地理原理的分析、理解和掌握,对原理示意图的读图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分析和加工有用信息的能力。基于以上重点内容的确定,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类图像资料,并自行设计计算机动画示意,以加强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地壳运动变化这一观点的理解。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2
【教学重点】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岩石与其他要素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一种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火成岩。石英主要由硅元素构成,其化学式为SiO2,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矿物之一。岩石是由不同种类的矿物经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并且矿物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特定的比例组成的。
(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以下是展示了几种常见岩石的组成以及明确岩石概念的内容:在地球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岩石,它们是由不同的矿物质组成的。矿物是指自然界中具有特定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固体物质。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质组成的坚硬物质。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花岗岩。花岗岩是一种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的岩石。它的颗粒大且结晶明显。当我们观察花岗岩的断面时,可以看到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矿物颗粒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花纹。其次,石灰岩是另一种常见的岩石。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矿物质组成,这是一种与酸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矿物。石灰岩通常呈现出浅灰色或白色,并且很容易被人工工具切割成块状。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如埃及的金字塔和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都是用石灰岩建造的。最后,我们来看看片麻岩。片麻岩通常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质组成。与其他岩石不同的是,片麻岩中的矿物质呈平行排列,并形成了一种层状结构。这使得片麻岩具有特殊的光泽和纹理,使其在建筑和装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总而言之,岩石是地球表面上的固体物质,由一个或多个矿物质组成。花岗岩、石灰岩和片麻岩是几种常见的岩石类型。每种岩石都有其独特的'组成和特征,对于地质学研究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样本,可以通过它们的外观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玄武岩通常呈黑色或暗绿色,质地坚硬且具有光泽,有时还会发现一些小的晶体。而页岩则呈现出灰色、蓝灰色或黑色,具有细腻的质地和层理结构。板岩则呈现出深灰色、灰黑色或青灰色,表面平整且具有裂隙。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岩石成因和特点。玄武岩是一种火山岩,形成于火山喷发过程中,当地下岩浆迅速冷却并固化形成的。它具有密度高、坚硬耐磨的特点,主要由辉岩、斜长石和少量的橄榄石组成。页岩是一种变质岩,最初是由粘土、泥质等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加热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层理结构明显、易于分层剥离的特点。页岩中富含有机质,常用于提取页岩气、石油和煤等资源。板岩是一种变质岩,形成于原始沉积岩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经历了变质过程。它具有平坦的表面、易于分层剥离的特点。板岩主要由粘土、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组成,有时还会含有少量的黑云母和斜长石。通过观察这三大类岩石的外观以及了解其成因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它们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补充资料和示意图,我们可以掌握关于地层和化石的相关知识。以下是对示意图问题的回答:1.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它包括陆地和海洋底部,厚度约为5到70公里之间。2. 地震波是由地震引起的地球内部振动所产生的波动。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有差异,科学家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3. 古生代是地质年代的一个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为4.6亿年至2.5亿年前。在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了许多早期的生物形式,如三叶虫等。4. 沉积岩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砂岩、页岩、泥岩等。这些岩石中可能会保存有化石,可以提供关于过去生物群落和环境的信息。5. 化石是古代生物或其活动遗留下来的残骸、化石化的痕迹或化学物质。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地球环境的变迁。希望以上答案能够满足需求,如有需要还请告知。
矿石是指含有经济价值的自然矿物,常用来提取金属元素或其他有用物质。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主要由地壳中的岩石圈构成。矿产是指存在于地球地壳中的矿物资源及其集合。评价矿石的优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含量:矿石中所含目标物质的含量越高,其价值就越高。通常以该目标物质的百分比来表示。2. 纯度:矿石中杂质的含量越低,其纯度越高,因此品质更好。3. 产量:某种类型的矿石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产量较高,其开采效益也就越好。4. 开采成本:开采某种矿石的费用越低,其优势就越明显。5. 市场需求:某种矿石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大,价格稳定,投资价值更高。根据这些因素,可以综合评估矿石的优劣,并确定其在经济上的价值。
(修改后内容)提出问题:不同分类的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若可以,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达。学生分组讨论。
(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加关注地理事物,本节教材在处理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咬合紧密。此外,在教学中,若能使用学生或教师亲自采集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效果会更好。同时,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分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各种图像资料,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得出结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和概括知识结构的能力,通过图示形式的运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在某地区的考古发现中,研究人员依次发现了三叶虫、恐龙和剑齿虎化石,但却很少或没有发现鱼类化石。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1. 地理环境:该地区可能位于陆地上,远离水源,缺乏适合鱼类生存的湖泊或河流。因此,在这种环境下,鱼类的数量相对较少,导致其化石被发现的机会也相应减少。2. 沉积条件:鱼类的遗骸通常较为脆弱,容易在长时间的沉积过程中分解或被风化。如果该地区的沉积条件不利于鱼类化石的保存,那么即使有鱼类生活存在,其化石也难以保留下来。3. 研究偏差:由于研究人员的关注点集中在其他类型的化石上,如三叶虫、恐龙和剑齿虎等,他们可能未曾充分探索该地区是否存在鱼类化石。因此,缺乏鱼类化石的发现可能是由于研究偏差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都是对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可能原因的推测,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勘探来确认。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3
教学目标
【设计思想】
本节教材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并且学生通过初中地理和生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一方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已有的熟悉的知识解释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如景观图片等,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完成知识的学习。本节教材重在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通过图片形式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设计了通过图片形式观察完成。
第四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一、生物圈
1.概念
2.厚度
3.核心
二、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1.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②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2.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
2.改变原始大气成分
3.参与水循环 改变陆地水成分
4.影响岩石形成和风化
5.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并通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通过学习岩石、矿物和矿产等概念,使学生了解岩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通过阅读地层和化石等资料,使学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 教育和科学观念 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 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可以是前面知识的小结,同时又是后面知识的引言,三大类岩石转化的知识在前面已经涉及,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较好 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地壳物质之所以能够循环是由于外力和内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知识,在后面一节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节教材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内、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这段教材最终是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壳中的物质通过相互的转化不断进行循环。
本节教材中配备了多幅图片和示意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图片和示意图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完成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定、提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因此在 教学中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法建议
建议采用 教师引导,注意联系实际,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的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考虑采取上述 教学形式的原因是:本节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但学生平时对存在于周围的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够,可能更多地是忽视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学习时,应该给学生创设条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就存在于周围,另外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关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组成的“单质”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学生在化学课中已具备这些知识, 地理课上侧重强调“矿物”这个概念即可, 教学中可以展示一些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由矿物标本引出“矿产”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只有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能被人类所用,才称其为矿产,而一块矿物标本是不能称其为矿产的。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图片,使学生对这几种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一定的认识。关于“岩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矿物”概念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或花岗岩标本,找出其中的矿物,由此引出“岩石”的概念。关于“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的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说明每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有哪几种? 教师如果有实物标本提供给学生引导其观察各类岩石的特点, 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实物标本,则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 教学也可以。在说明“沉积岩”的特性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层的特点,并由此引出“地层和化石”的概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示意图,使学生理解地层和化石对地学研究的价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现了两个新概念“矿石”“品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矿石”与“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区别。在学生对三大类岩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怎样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转化的过程各组设计出示意图,利用学生绘制的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和循环的,学生对此理解会比较深刻。
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重点】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 教学手段】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 板书)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出示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 板书)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知识→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 板书)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式,逐步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土壤的物质组成
教材的第二部分,围绕土壤的物质组成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以及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形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具有肥力特性是土壤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段教材重点说明土壤的肥力,由于其肥力与组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从土壤的成分出发,介绍了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性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分的比例关系。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土壤的物质组成及与肥力的关系:①土壤中每种组分的作用及每种组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②土壤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改良和提高,如果利用不当,土壤肥力就会减退。
土壤的形成
由于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材在第三部分讲述了土壤的形成,这部分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在土壤的形成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起着主导作用,土壤肥力的大小起决于生物作用,因此教材着重讲述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和影响,首先教材运用一幅“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①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③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教材运用一幅“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说明生物对土壤肥力形成的作用,主要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累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通过生物的作用以及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与作用,经过长期发育,成土母质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
教材在说明了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后,在最后一段,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并且用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阐述人类对成土过程干预和影响有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结果,教材在最后提出人们对土壤利用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即人们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使人地关系能够朝着协调的方向发展。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本节教材介绍的土壤是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对于土壤,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对其都有感性认识,对其作用似乎也能够意识到与植物生长或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而对于土壤在整个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则比较陌生,因此本节教材在开篇首先介绍土壤的概念,并用一幅“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及《说文解字》对土壤的概念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从土壤的概念出发,通过“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教材阐述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三个作用:①土壤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虽然土壤是由其他要素相互作用下派生出来的,但也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它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②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③土壤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使裸露的地表草木丛生,从而改变了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
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教材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土壤标本,或者条件允许,也可以带学生到郊外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解释土壤的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通过对“土”字含义和图像含义的了解,明确土壤的概念。运用教材提供的“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如何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并通过学生已有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迁移,明确土壤在四个圈层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说明“土壤的肥力特性”,并使学生明确土壤的肥力与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说明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各种组成所占的比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利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物质的组分与其肥力特性之间的关系。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土壤合理利用,不但肥力不会下降,反而会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对土壤的改良可以通过调控养分——增加有机质,调控水分—灌、排结合,调控酸、碱度等措施保证土壤的肥力。这些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比较陌生,教师要利用学生生物、地理或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引导、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这些知识。“土壤的形成”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标本、教材提供的“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到郊外实地观察,通过观察以及学生已有的关于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等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明确土壤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使学生了解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教师可以列举实例说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如通过开垦、翻耕、施肥、灌溉等,是土壤逐渐熟化,南方的水稻土是人类活动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不利的影响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土壤出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从而使土壤退化。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土壤这种可更新资源也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陆地环境的组成的教案】相关文章:
《3的组成》教案09-30
5以内的组成教案08-25
6的分解与组成教案08-28
6的分解和组成教案11-18
学习8的组成教案九篇07-17
学习8的组成教案6篇07-10
大班教案及反思《4的分解组成》11-01
【精选】学习8的组成教案4篇08-13
学习8的组成教案4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