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4-06-18 16:38:58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教案15篇[推荐]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15篇[推荐]

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获得以AB的排序方式进行的简单有规律的排序方法。

  2、能根据获得的排序经验调整排序方式,提高观察能力,进一步巩固经验。

  3、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橡皮泥若干、红豆、黄豆若干;

  2、教师排好豆子的长方形及环形橡皮泥若干;

  3、投影仪、泥工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发兴趣。

  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要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妈妈请他做一些饼干招待朋友。

  二、教师示范做饼干。

  1、小熊为了让饼干变得好看又好吃,还请来了红豆、黄豆帮忙,红豆豆黄豆豆你跳一个、我跳一个,一会儿就把饼干打扮好了。提问:红豆豆、黄豆豆是怎么跳到饼干上的?(引导幼儿说出饼干上潜藏的规律——AB)

  2、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是你跳一个,我跳一个,也就是一个红豆豆、一个黄豆豆。

  三、幼儿制作饼干。(长方形的饼干)

  小熊的客人太多了,它一个人来不及做了,要不我们帮他一起做吧!

  1、提出豆子排序的要求:记住,红豆豆、黄豆豆在上面跳舞是你跳一个,我跳一个的.,所以我们要先放一颗红豆豆,再放一颗黄豆豆,沿着直线摆放,只要排一排就够了。你做好了就请你把它放到中间的泥工板上,我看谁排得又快又好看。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只能排一排。

  3、验证:一组组验证,请幼儿发现错误。

  (1)师:“哪里错了?”“那红豆豆后面应该跟什么颜色的豆豆?”“那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办?”

  (2)幼儿:加一颗上去。(教师请幼儿当场示范)

  (3)师:“除了加一颗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其它办法?”“我们也可以拿去一颗多余的红豆豆。”(教师请幼儿当场示范)

  (4)教师小结:如果排错了 ,没有关系,发现有两个一样颜色的豆豆在一起,只要拿掉一个或是增加一个其他颜色的豆豆,他们又会变得很有秩序了。(教师边说边用豆豆演示。)

  四、幼儿调整饼干。

  1、集体活动:找出排序上的错误。

  教师出示一块圆形饼干,请孩子们寻找饼干上存在的错误排序:老师也做了一些饼干,可是好像有点问题,你们来帮我看看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2、操作活动:纠正排序上的错误。

  发给每个孩子一块老师事先排好豆豆的饼干,请孩子们进行观察,找出错误的地方,并且进行适当调整。(根据孩子能力的强弱提供饼干,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圆形饼干,能力弱的幼儿还是提供长方形的饼干)

  3、验证:方法同第三环节。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帮我把饼干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样,我也有饼干送给小熊了。

  五、延伸:ABC排序。

  1、这些饼干一定很好吃,我自己也想做一点吃吃,我要做得更好吃、更好看,你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2、我们等一下到区角中再去一起做,好吗?

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引导幼儿对钱币产生兴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大班教案3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刚来园,生活能力差,穿鞋分不清正反,所以组织了这次活动。孩子穿反鞋的原因主要是不分正反或鞋大穿起舒服。

  活动目标

  1、自己的事自己做,和掌握正确的穿鞋方法。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学习穿鞋的正确方法,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活动准备

  大鞋,小鞋,鞋垫,脚印图片,正反鞋图片,鞋架,大鞋小鞋歌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踩脚印游戏,掌握穿鞋的方法。

  1、玩游戏。帮助幼儿发现正反鞋的不同之处,鼓励幼儿自己改正正反的小脚印。

  (1)、玩踩脚印的游戏:123,321,我和小脚印做游戏,你踩我也踩,踩到小脚印快站好。

  (2)、发现脚印的正反。这时老师说:看一看小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3)、请幼儿改正反的脚印。

  2、边说儿歌边穿鞋,掌握穿鞋的`正确方法。

  (1)、拿出一双小鞋,边说儿歌:两只小鞋头碰头,好像一对好朋友,小鞋襻向外扣,穿好鞋子到处走。

  (2)、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这时老师问:小鞋头怎样?小鞋襻向那扣?

  (3)、老师说儿歌指导幼儿把自己鞋放着脚印上摆好,然后穿好鞋子。

  二、分组游戏,巩固穿鞋的方法。

  第一组:找朋友,幼儿区分正鞋反鞋。操作:把正鞋的图片放在鞋架上。第二组:幼儿先将两只鞋摆在镶嵌板里。操作:只有把两只鞋摆正,才能放进去。

  三、通过穿大鞋的游戏,引导幼儿练习正确的穿鞋方法,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1、幼儿穿大鞋(教师儿歌指导)。

  2、音乐游戏“大鞋小鞋”。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有的幼儿还有穿反鞋的情况,这也正常。因为不能只通过一次活动就能达到目的。接下来还有活动延伸,例如:利用鞋的其他特点来分辩正反,根据孩子穿鞋的特点,孩子可能会摆对鞋但脚伸错了,所以会穿反,还有的孩子拿起就穿,一只鞋分辨起来有难度,所以老师引导幼儿先把两只摆好再穿,这样就容易多了,活动中,幼儿很感兴趣,能基本完成目标。

  活动还有许多不足,缺乏对整体幼儿的关注,对活动的整体把握不到位,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只有简单提醒一下,效果不够显著。

大班教案4

  一、主题来源

  在主题“有趣的水”中,孩子们对“水”十分感兴趣。一次,我们来到公园的湖边观察水,发现了水中有柳树、小船的倒影。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了,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回到幼儿园,孩子们在带来的水边照片中,也留意观察水中的倒影“找倒影,画倒影”。

  “看,水里有个人。”

  “那是过桥的那个人的影子呀!”

  “人在水里的倒影。”

  “人在地上也有影子的。”

  我在一边仔细聆听,以一颗敏感的心,捕捉教育的契机。“哦!是吗?你在什么时候看见影子的?”“在晚上的时候,走在路灯下看见的。”孩子们听了以后也立即说“我们也看到过影子的!”“在家里的墙壁上。”……

  这样一来,在水的主题将近尾声的时候,“影子”成了大家的兴趣所在,于是我们班以“影子”这条线,自然的进入了“我自己”的主题。

  二、活动来源

  在一次户外“找影子、画影子、测量影子”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人动影子也会跟着动。

  “我头动,影子的头也动的。”

  “我的脚动了,影子的.脚也动了。”

  在画影子时,孩子们还发现人不动时间长了挺难受的。这正是主题教材中“我的身体真有用”这个站点最佳的切入点。于是我问“那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会动呢?这些地方能动使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呢?”在强烈的兴趣的带动下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了。在讨论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这些能动的部位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方便。我在墙面上布置了纸娃娃,孩子们把能做的事情粘贴在纸娃娃相应的部位,如手指能做的事情贴在纸娃娃的手指处等等,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墙面,有空就会来看看,指指点点。

  多多提出了“心脏也会跳动”有的孩子心脏跳动的声音所吸引,他们互相贴在对方的胸前聆听心跳的声音。

  这成了孩子共同的兴趣和热点,于是我们设计了今天的预设活动。

  三、活动依据:

  活动是孩子们共同的兴趣和关注的热点

  孩子关注的热点,往往是与他们的兴趣、需要密切相关的,在实践中我真切的感受到,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设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与兴趣,因此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创造。”可见,兴趣是孩子的积极参与活动的原动力,是每次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寻找到孩子真正关心的热点,是预设与生成两者成功结合的前提。

大班教案5

  活动内容:欣赏诗歌——春天(大班)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能通过表情、动作表现诗歌内容尝试仿编诗歌的最后一句。

  活动准备:课件,三本书,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

  2、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猜

  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

  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3、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

  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

  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

  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1)欣赏第一段后提问: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

  (2)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我们一起看看(欣赏)。谁在

  春天里笑了?还有谁也在春天里笑了?小池塘是怎样笑的?

  小池塘为什么笑?

  (3)播发第三段。提问: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5、朗诵诗歌

  (1)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

  (2)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3)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4)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6、制作封面,表现春天的美。

  (1)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春天的书,我们一起为这本书做张好看的封面,好吗?幼儿绘画。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学反思:

  《春天》这首诗歌以它优美的节奏和朴素的语言,赞美着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幼儿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体验春天的特征。本活动采用挂图的方式让幼儿通过具体、直观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再通过一个个具有引导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最后采用分段和整体学习的方法帮助幼儿记忆诗歌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诗歌的结构工整,语言具有韵律感,也便于幼儿的创编活动。

  大班幼儿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经验的积累后,他们对于春天的季节特征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所以创编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并不大。同时幼儿眼中的春天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有自己的发现,更乐于自己去创造。

  所以后来我给他们增加了自制小书的环节。引导幼儿运用简单、明了、形象的简笔画形式为诗歌画出了三幅各具特色的图,条理性更强,有效地吸引了幼儿学习的注意力,更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这些自制小书也可为幼儿的复习活动提供材料,提高幼儿自主复习的能力。我们可将幼儿的诗歌创编也用这种图标的形式进行分类记录,把这本书作为幼儿对春天的观察记录、学习记录。

大班教案6

  活动背景:

  随着“神舟五号”的升空,全班幼儿对太空世界的想象和兴趣达到了高潮。幼儿每天的交谈内容总是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图书、碟片、报纸,互相阅读和交流。我们想: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地让它停留在口头上,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因此,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美丽的太空。

  活动目标:

  1、胆地设计出太空中的各种飞行器,想象出自己在太空上游戏的场面。

  2、鼓励幼儿胆合作,胆构图和用色。

  3、体验创作的快乐与成功。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油画棒、水性笔、铅画纸、颜料、信封、太空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

  你们知道“神舟五号”吗?谁来说说关于“神舟五号”的事?

  (直接切入主题,激起话题,引发幼儿兴趣和自豪感,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以读信的方式激发想象并进行创作

  告诉你们一个喜讯,今天我收到杨利伟叔叔寄给小朋友的一封信,你们想不想听听?教师读信: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杨利伟,“神舟五号”是由我国航空设计师自行设计的载人飞船,我乘着它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你们想不想也上太空玩呢?想不想坐着自己设计的飞行器去呢?你想设计什么飞行器,他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给他起个好听的名字?把你的想法告诉小朋友。

  太空真神奇,在太空上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一定非常想在太空上玩一玩吧,你想怎么玩呢?

  让我们赶快把它画下来吧。

  (既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又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体现了生生互动)

  三、语言交流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讲给小朋友和老师听。

  (让幼儿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发展了口语表述力,逐步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五、作品展览

  快看,太空隧道来到了我们面前,杨利伟叔叔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梦想到太空遨游吧。

大班教案7

  设计思路

  “老师,小朋友把垃圾乱放。这个塑料瓶是可以回收的,他们放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了。”我仔细一看,果然,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找到了很多像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的垃圾。虽然近段时间,在我们每条街上都投放了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但是大部分幼儿对于有些垃圾到底可不可回收并不是很清楚。为了让幼儿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养成正确处理垃圾的习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通过调查了解、观察分析、交流讨论、经验提升4个环节,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让幼儿在主动地参与活动中,了解到垃圾循环再造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些垃圾经过回收处理后可以变成新的东西,认识循环再造标志。

  2、能够正确区分出“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类的垃圾为有用垃圾。

  3、逐步养成正确处理垃圾的习惯。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调查表《垃圾有没有用》。

  2、“轮胎从回收到再生”的视频;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视频。

  3、垃圾分类再生表。

  4、可循环再造标志。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1)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有哪些?你觉得垃圾有用吗?集体填写《垃圾有没有用》的调查表。

  (2)集体看结果,请个别幼儿说明理由。

  (评析:垃圾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幼儿都能列举出许多。那这些垃圾到底有没有用呢?幼儿的意见就不同了。通过调查表进行统计,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孩子了解垃圾可以再利用

  (1)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垃圾真的就没有用了吗?

  a、观看“轮胎从回收到再生”的视频。

  b、讨论:说一说轮胎是如何变成崭新的橡胶制品的。

  小结:很多垃圾回收后可以加工制作成新的东西。

  (评析:通过观看录像,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有些垃圾经过回收、加工后可以变成新的物品,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这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运用课件,让幼儿了解各种垃圾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并区分出有用的垃圾

  (1)桌子上哪些垃圾你觉得可以回收后再生利用的,请放到篮子里。

  (2)讨论: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觉得它有用?

  (3)看视频《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4)讨论:你看到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

  (废玻璃)字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玻璃做的呢?玻璃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废塑料)字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塑料做的'?塑料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废纸)字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纸制成的?废纸回收后可以做成什么?

  我们再来看一遍课件(看课件时与幼儿一起讲讲)。

  (5)幼儿再次操作,修正第一次的操作情况。

  (评析:在科学活动中,猜测——验证——交流——反思是4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结知识点之前请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让幼儿猜测一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后加工成新的物品的,这样一来,在进行验证小结时,幼儿对知识点的印像就比较深刻了,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运用课件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种垃圾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比老师直接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4、认识循环再造标志,提升幼儿经验

  (1)为了让人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有用的,还有一个标志,我们来看一下。

  (2)出示“循环再造标志”。如果上面印有这种标志的话,就千万不能随便乱扔哦!

  (3)出示一些印有循环再造标志的实物。

  (评析:大部分幼儿对于“循环再造标志”都比较陌生,因此我直接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认识它,并通过出示印有这个标记的一些实物,加强幼儿对这个标记的印像。)

  5、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寻找更多印有循环再造标志的有用的垃圾。

  活动反思

  垃圾有没有用?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这个问题是科学性比较强、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在活动前,我反复思考,怎样让这样一个比较枯燥的科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又能较好地掌握,达成活动目标呢。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和两次操作活动,并对从网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进行筛选,最后选用了一个“轮胎加工再生”的视频录像和一个《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的课件。

  在活动流程上,首先,通过调查表进行统计,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了铺垫。其次,通过观看录像,幼儿直观地了解了有些垃圾经过回收、加工后可以变成新的物品,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这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通过操作活动、观看课件、教师小结、纠正操作活动这几个环节进行重点掌握。在科学活动中,猜测——验证——交流——反思是4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结知识点之前请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让幼儿猜测一下,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后加工成新的物品的,这样一来,在进行验证小结时,幼儿对知识点的印像就比较深刻了,也能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运用课件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各种垃圾是如何进行分类的,比老师直接口述效果要好得多。大部分幼儿对于“循环再造标志”都比较陌生,在活动的最后我还出示“循环再造标志”,对幼儿的知识做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一个个逐步深入的环节,幼儿掌握的情况都比较好。

大班教案8

  活动目的:

  1、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并在数量比较的过程中有继续学习新本领的愿望。

  2、在自己和老师的统计表中能对数数产生兴趣,并体验感受成长的快乐和自豪。

  活动准备:

  幻灯片、房子图片上有数字、纪录纸

  活动流程:

  想想说说——展示交流——贴照片——延伸活动

  一、想想说说

  1、前些日子你们带来的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帽子……你们穿的下吗?为什么穿不下呢?

  2、请幼儿介绍自己学会的本领。

  二、展示交流

  1、展示幻灯片,请幼儿根据自己画的内容介绍自己的本领。

  2、数数自己做了几件事情,把相应的数字贴在纪录纸上。

  三、贴照片

  1、依次出示1—10间房子(过渡语:比2多1的是几?5的后面是几?)。

  2、幼儿贴照片(做4件事的贴在4的房子里)。

  3、展示11的房子,贴在哪里呢?幼儿贴照片。

  4、数一数做了1—11件事的人有几个?

  5、学会几件事的人最多、最少?

  6、做了那么多的'事情,你的心里觉得怎么样?

  四、延伸活动

  1、出示老师画的纪录纸,请幼儿认画的图的意思和整图的意思。

  2、我要知道XX会做几件事怎么数呢?幼儿讨论后教师不做讲解,下次再介绍。

大班教案9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与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表现音乐的乐趣。

  4.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5.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活动准备:

  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旋律,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完整欣赏音乐,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提问:老师做有变化的动作时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音?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身体声势。

  2.感受乐曲结构和尾音长短变化。

  幼儿边欣赏乐曲边看老师画图谱。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提示幼儿欣赏尾音的变化。

  撕报纸:师幼听音乐撕报纸。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的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呢?

  3.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问候舞:随音乐的尾音长短变化边说"你--好"边握手再把手弹回来。

  幼儿围成圈,教师发起邀请孩子跳问候舞。

  幼儿创编邀请动作,再跳一次问候舞。

  教学反思:

  虽然这次孩子们的表现都不错的.,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参与性没有那么高,我觉得如果下次在进行这个活动,我应该让能干的孩子去找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孩子,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大班教案10

  第一教时

  教学资料:

  1、唱《小白船》

  2、八孔竖笛我的童年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柔美、连贯、统一的声音唱好《小白船》,并注意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2、八孔竖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在不一样音区自如地调整、运用气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掌握竖笛不一样音区的吹奏方法。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1=c2/4123450|543210||

  miyamiya

  1=c3/4135653|135653||

  mihimihi

  要求:连音练习气息连贯,声音优美;断音练习气息持续,声音集中有弹性。

  3、唱《小白船》

  a.导入歌曲:同学们明白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与故事呢?

  b.学说儿歌,体验节拍:

  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圆圆,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

  拍节奏念歌谣。想一想,用什么节奏拍适宜?

  c.听歌曲范唱:歌里的小船在哪里飘荡?他是什么颜色的?船上有什么?他在哪里升起,哪里落下?

  d.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该用怎样的节拍伴奏更适宜,它有几句,句尾有什么特点?

  e.按节奏念歌词。

  f.分句跟琴学唱歌词。要求歌唱声音连贯、优美。

  g.歌曲表现什么情绪?是中国风格还是外国风格?歌曲有几句?相同与不一样的乐句分别有哪些?

  h.各句的句尾有什么特点?请学生在每句句尾的长音处创编节奏型,选取其中的两种分别进行尝试练习。

  4、八孔竖笛我的童年

  a.介绍3/8拍节奏含义和强弱关系。

  b.听乐曲范奏,注意分句记号。

  c.跟琴哼唱乐曲旋律。

  d.分句跟琴学奏乐曲,注意气息连贯、稳定,声音圆润、宽松。

  5、师生再见。

大班教案11

  活动目标:

  (1)感受对换后大人小孩的不同变化。

  (2)体验做老师的乐趣与辛苦。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活动准备:

  《对换节》图画书,教学课件(PPT)

  “我最想做的老师的事"调查表

  根据“我最想做的老师的事”调查表上孩子的想法,准备相应的物品(如老师的工作服、口红、高跟鞋,等等),注意对孩子保密

  活动过程:

  (1)讨论交流,理解名字

  (出示封面)这几个字认识吗?

  什么叫“对换"?猜猜“对换节"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2)欣赏理解,感受变化

  ①出示第2面:

  对换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参出示第3~15面:

  对换节里,大人做些什么?

  大人们开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小结:对换节里,大人做着小孩的事,他们很轻松、很快乐。

  ③出示第16~21面:

  对换节里,小孩子做什么?

  小孩们快乐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为什么他们会不快乐?

  小结:对换节里,小孩做大人的事,一切都乱了套。

  (3)大胆表述,体验对换

  你想过对换节吗?

  你最想和谁对换?

  你最想做老师的什么事情?

  今天我们也来过“对换节”。这里有许多老师的东西,你可以看一看,选一选,试一试,用一用。

  幼儿感受、体验。(教师注意孩子的安全,如孩子穿上老师的高跟鞋走路等。体验的时间可长一些,一日生活中的运动、学习、区角等环节都可)

  (4)交流分享,表达表现

  ①出示第22~23面:

  我们的“对换节”结束了,你有何感想?

  故事里的对换节结束了,大人和小孩又各有怎样的感受?

  现在,你还想和大人对换吗?为什么?

  小结:有很多大人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还不能做。

  ②幼儿表现表达:

  我知道,你们就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很想做大人的事情,很想对大人说说你们的想法。这里也有“对换节”的图书,你们可以把最想做的大人和老师的事情、最想对大人和老师说的话,画下来,说给大人们听。

  活动反思:

  故事中有“对换节”,小孩子可以做大人做的一切事情。故事通过讲述在对换节里大人和小孩角色对换后发生的有趣事情,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大人很辛苦!也让大人们清楚,小孩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次对换引发了互相尊重、体谅的思考。

大班教案12

  活动目标:

  1.知道游泳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但是一不小心就会有危险。

  2.感受游泳时不注意安全带来的危害。

  3.在解决问题和情境游戏中学习游泳时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奥运比赛时的录像,图片。

  2.学具准备:幼儿有过游泳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朋友们很喜欢的一项运动。

  1.教师出示教学材料奥运比赛时的录像,图片。吸引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说说里面运动员游泳时候的姿势是什么样的?

  老师:那个动作像不像一只青蛙啊?那个就是蛙泳。

  幼儿:哇!还有那个像蝴蝶,是蝶泳。

  (二)老师通过示范让幼儿知道游泳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啊?

  1.老师提问幼儿那个小朋友学过游泳的?你们知道游泳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啊?

  2.老师教幼儿上来示范游泳时的动作。

  老师:你们瞧,老师的手脚都在运动哦,还有头部。

  幼儿:老师很累,呼吸也很快。

  3.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有也是锻炼了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

  老师:你们瞧,老师的手脚都在运动哦,还有头部。

  幼儿:老师很累,呼吸也很快。

  4.老师和幼儿总结一下,游泳时候我们通过手和腿,头部锻炼了我们身体的灵活性,通过运动时我们用力呼吸时,锻炼了我们小朋友的肺活量,从而使我们的身体很健康。

  (三)老师通过让幼儿看录像,图片知道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1.让幼儿讨论游泳时会出现什么危险?

  2.应该怎么去避免危险。

  (四)老师和幼儿表演游泳时的情景,让幼儿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在游泳时不受伤害。

  活动延伸:

  老师可以找一些音乐,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有节奏的做出各种游泳姿势,体验游泳时的愉快和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乐趣。

大班教案13

  活动目标:

  1、利用纸袋通过剪、画等技能表现各种动物的形象。

  2、在活动中,使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及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自制信封、剪刀、蜡笔人手一份。

  2、教师制作纸袋玩偶范例三四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你们知道是谁吗?(不知道)好,现在有请小客人出来和小朋友见面,老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说:“小朋友你们好!你们认识我是谁吗?(熊猫)对,我是熊猫乐乐,今天,我还请来了我的好朋友一起来和小朋友玩,你们想知道都有谁吗?(想)好,请我的好朋友一个个出来,你们认识我吗?对,我是兔子乖乖、我是小猪嘟嘟、我是花猫咪咪。老师把小动物展示在黑板上。

  二、基本部分

  1、刚才小朋友认识了这些小动物,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用纸粘和笔画的)再进一步启发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样的纸制作的,老师拿出一个纸袋进行提示(像信封一样的口袋做的)对,是纸袋制作的。

  2、那小朋友看看是怎样制作的呢?注意提示幼儿观察,纸袋小动物的外型特征,怎样区分小动物的头和身体呢?(把纸袋用剪刀剪个洞)再

  进一步启发幼儿观察在什么地方剪呢?(启发幼儿回答出在纸袋的中间部分)并让幼儿说出应该怎样找出中心。(对边折)

  3、提示幼儿在剪洞的时候,两边要剪得怎么样才好看,启发幼儿说出要剪得一样,这样才对称。

  4、老师再拿起纸袋让幼儿观察纸袋两端有什么不一样,(回答出一边有口一边没有口)那想一想小动物的头应该在哪边,做出来的小动物才能表演呢?通过动脑筋说出头应该在没有口的一边。同时提醒幼儿,小动物的耳朵是不一样的',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就是不同的小动物,还可以再画些其他的装饰下小信封一样的纸袋,会变得更漂亮。那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纸袋小动物,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5、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每个幼儿人手一个纸袋,提示幼儿先看看它们长得怎么样,然后再想一想你想做哪种小动物,用什么方法做。鼓励幼儿根据自己需要和喜爱选择,做和别人不一样的玩偶。

  三、结束部分

  幼儿结伴游戏或自我游戏,体验成功的喜悦。

大班教案14

  思索:

  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而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准备:

  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微微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解说:

  因为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联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大班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有感情的指读儿歌。

  2、能正确认读字宝宝与词语宝宝。

  二、活动准备:

  板书、字、词语宝宝卡片各一套、水果卡片礼物一套、梳子卡片一套

  三、活动过程:

  导入:引导幼儿开展儿歌内容。

  师:“小朋友们知道自己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吗?”幼儿回答

  师:“那你们知道草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吗?”幼儿回答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做《绿头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分男生女生比赛,看谁能获得老师的梳子最多,谁就获胜!”

  1、教师示范读儿歌(一遍)

  师:“请你听我读一读”

  幼:“我就听你读一读”

  2、师生异步跟读儿歌。(一遍)

  师:“请你跟我读一读”

  幼;“我就跟你读一读”

  师:“小朋友们真棒,用小鸭子的声音表扬一下自己吧!”

  幼:“咕嘎嘎。咕嘎嘎,哎呀呀,哎呀呀,VERYVERYGOOD喔喔super”

  3、师幼接接读儿歌。(一遍)

  师:“请你跟我接接读,老师读第一句,你们读第二句。”

  幼:“题目一起读。”

  师:“我们的合作真愉快。”

  4、幼儿翻书指读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轻轻把书打开。”

  师:“左手压书,右手指字,指到46。“

  幼:“我就指到46“

  5、进行榨果汁游戏。

  师:“小朋友们的声音真好听,我们一起来榨杯果汁喝吧!带上你们的水果,请准备。”

  幼:“就准备。”

  师幼:“我洗我洗,我洗洗洗洗。我放我放,我放放放。加几块冰块吧。”

  师:“果汁榨好了,哇,今天我们榨了这么多杯的果汁。我们先喝一杯吧。”

  师:“果汁香不香?是什么味道的啊?”

  师幼:“草莓味的。”

  6、提字(接接读)

  师:“请小朋友们小草休息。”老师提贴上果汁的字

  师:“小草起床了。”

  幼:“伸伸懒腰,咯咯笑。”

  师:“小朋友看看我们的儿歌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回答

  师:“你们有没有信心能喝到老师的果汁。“幼儿回答。

  师:“请你跟我接接读,老师读没有发生变化的字宝宝,你们读发生变化的字宝宝,一个字读5遍,”

  7、提词语宝宝

  师:“请小朋友们小草休息。”老师提贴上水果的字

  师:“小草起床了。”

  幼:“伸伸懒腰,咯咯笑。”

  师:“小朋友看看我们的.儿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幼儿回答

  师:“你们有没有信心能拿到老师的大水果。”幼儿回答。

  师:“请你跟我接接读,老师读没有发生变化的字宝宝,你们读发生变化的词语宝宝,一个读3遍,”

  师:“我们的合作真愉快。”

  8、送字宝宝游戏(开车)

  师:一尺小人坐车来,

  幼:拖拖拉拉走不块。

  师:要问这是什么字?

  幼:上学迟到不应该。

  师:它的名字叫做?

  幼:XX

  9、看谁获得冠军。

  师:“小朋友们今天都拿到了好多字宝宝卡片,真棒!接下来我们看看今天的冠军是谁”

  10、 结束语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走出去,小手搭肩,老师带你们出去看看绿草吧。”

  儿歌《绿头发》

  草地里长出绿头发。

  我用脚趾梳梳它,

  小草痒得咯咯笑,

  亲亲我的胖脚丫。

【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大班教案10-17

(精选)大班教案05-01

大班教案[经典]08-19

大班教案07-20

【经典】大班教案08-09

(经典)大班教案04-02

大班教案【经典】11-24

大班教案[精选]05-19

大班的教案05-29

大班教案(经典)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