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

时间:2024-06-05 13:56:1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1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240÷150÷240240÷150。

  (四)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2

  设计说明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及一些特殊规律。(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先想一想分数乘、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8=

  ÷=  ÷=  21÷=

  ÷=  ÷=  ×=

  ①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②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③生独立计算。

  ④观察左边两列算式,你能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乘法与除法是互逆运算)

  (2)结合×和×18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整数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结合÷和21÷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②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并说一说算理。

  +++

  15×

  +3÷

  3.7×+1.3÷

  ÷

  0.5×

  2.复习倒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0没有倒数)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5    1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真分数大。(  )

  ②一个数乘分数的积一定比原来的数小。(  )

  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商一定比原来的数大。(  )

  3.复习比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出示课件)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

  2∶5    0.6∶0.3

  (2)结合上题,复习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复习比值的意义及求法。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比复习。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3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表内乘、除法口算:

  7385204

  72987366

  32463796

  4342656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

  2.教学例6.【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6横式:59=

  (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

  (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①先写被乘数5;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7挂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①先写,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里,除数写在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照写.

  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逐步写.

  板书:

  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巩固发展.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65=84=279=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6396789

  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六、板书设计.

  乘、除法竖式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4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两种算法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先感知再抽象出.教案在设计中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

  教学过程:

  一、师:我在商店买牙膏花4.5元,买香皂花3.5元,付给售货员10元钱,请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找给老师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10-(4.5+3.5)10-4.5-3.5。

  二、研究分析减法的性质.

  方法一:先求共借出多少本,再求还剩多少本.

  方法二:先减去第一小队借的,再减去第二小队借的

  2.师:这两种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4.请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5.概括讨论的结果.

  (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2)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6.练习: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673-(173+48)=673____173____48。

  7.用字母a、b、c代表任意的三个数,表示.

  a-(b+c)=a-b-c或a-b-c=a-(b+c)。

  8.练习:把左右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师:根据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运用性质简算.

  1.出示例2:

  638-(438+57)。

  =143。

  师: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练习:

  (1)756-(165+48)。

  (3)876-(276+158)。

  四、小结:

  1.什么是?

  2.通过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例1、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五第l、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运算的分析、综合,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并能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某些实际问题要用乘法或除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掌握1或0在乘法计算里的特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下面三道题各表示什么意义。

  18十16=( ) 34—16=( ) 34

  提问:减法对于加法来说,是怎样的运算?

  2。说说下面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12x3 24x6 40x5

  3.说说口算下面各题是怎样想的。

  28÷4=54÷9=40÷8=

  4.引入新课。

  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乘法和除法,知道乘法和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学过乘、除法的计算。现在要像学习加、减法的意义

  一样,学习乘、除法的意义,(板书课题)掌握乘、除法一些规律的知识,进一步学好乘法和除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

  (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求一共重多少千克要怎样想?

  指名学生口答乘法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追问:这道题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2)板书出26+26+26+26十26。

  提问:这道加法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板书:26x 5=130)这里的乘法算式求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3)上面这两个乘法算式都是求的什么?(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和加法比,哪种算法是简便运算?(板书:简便运算)乘法是怎样的简便运算?

  谁来说一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概括出乘法的意义,让学生书上读一读。

  (4)提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什么?乘得的数叫做什么?

  说明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在算式下面板书:因数因数积)

  追问:15和4都叫做60的什么数?26和5都叫做130的什么数?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

  现在我们把例2和例1比较一下。例1是已知什么数,求它们的什么?

  指出:在例1里,已知两个因数,求它们的积,用乘法。

  提问:同例l相比,例2的两小题与例1都是哪三个数量?与例1有什么不同?例2与例1在已知条件和求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关系?(结合题意说明是相反的。)

  从例1的算式上看,例2第(1)、(2)题是已知什么,求的什么数?要怎样算?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和例1相比,这两道除法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的什么算法?

  想一想,怎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书上读一读。

  (2)提问:你仔细看一下三个算式,除法与乘法是不是相反的关系?除法对于乘法来说,是怎样的运算?(板书)

  (3)在除法算式里,已知的积叫做什么数?(板书: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除数)求出的另一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商)

  (4)说说下面各算式的意义。

  76÷19=( ) 8l÷3=( ) 100÷25=( )

  提问:这里的三个算式表示的都是怎样的.一种运算?

  小结:所以,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教学一个数是l或0的乘法计算。

  (1)口答。

  4x1=4x0=0x0=

  (2)提问:一个数乘以1,得怎样的数?一个数乘以0得什么数?0能作除数吗?

  看一看,课本第74页上是不是这样说的。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乘法?第2题为什么用除法?

  追问: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怎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2.让学生做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说说各怎样算的,并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做?

  3.看第2题图,弄清乒乓球每袋5个,每箱装200个。

  让学生提出乘法和除法的问题,说说怎样想到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请你告诉大家。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6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①题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表示单位“1”的量已知,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表示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84÷2=42(cm) 长:42×=28(cm)

  宽:42×=14(cm)

  (2)用84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84÷(3+4+5)=7(cm) 7×3=21(cm)

  7×4=28(cm) 7×5=35(cm)]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过程中关注以下两点: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小数乘、除法的复习分为两部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脉络。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第一部分中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根据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可以把整数乘、除法与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对比复习。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应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小数的乘、除法。(板书课题:小数的乘、除法)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一、三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小数乘、除法的哪些知识?(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

  小组合作: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3.怎样验算小数乘法?

  4.小数乘法的估算要注意些什么?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5.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小组合作进行归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顾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地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小数乘、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复习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1)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

  (1)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2)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4)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5)完成教材113页1题(1)中关于小数乘法部分的习题。

  3.小数乘法的验算。

  (1)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重新计算一遍,看两次的结果是否相同。

  (2)完成教材115页2题中的三道乘法算式,要求验算。

  (3)计算钱数时,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4.积的近似数。

  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四舍五入法;(2)进一法;(3)去尾法。

  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2)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除法性质:a÷b÷c=a÷(b×c)

  (3)完成教材115页3题。

  6.解决问题。(估算)

  (1)小数乘法的估算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①要思考怎样估算才能使计算简便;

  ②要考虑用于估算的两个数要接近于原数。

  如:0.49×2.8≈0.5×3=1.5这些数与原数比较接近,计算就变得非常简便了。

  (2)小数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①小数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②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二、复习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继续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完成教材113页1题(1)中关于小数除法部分的习题。

  5.求商的近似数。

  (1)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2)完成教材116页5题。

  6.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1)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

  (3)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8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另外教材以前研究的是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曾接触过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学生没有从字面上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所以本小节教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关系式明确地概括说明。

  本小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它们进行验算。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简易方程打基础的。那么教学难点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理解整除概念时,对整除算式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的几种不同叙述分不清,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余数为什么比除数小。

  教法建议

  1、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就可以通过学生学过的一道乘法应用题引出,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除法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

  2、注意概念的归纳与概括。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概念时,可以通过与整除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从发现中归纳总结出什么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7×5=9×6=()× 4=32

  35÷5=54÷6=32÷()=8

  35÷7=54÷9=()÷4=8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除法的意义)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课题下载

  (二)探求新知

  1。教学除法的意义。

  (1)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例题下载

  ①四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一共有多少人?

  ②四年级有160人,平均分成4个班,每班多少人?

  ③四年级有160人,每40人分一班,可分成几个班?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比较上面的3道题,为什么列式和计算方法都不同?

  40,4和160在三个题中分别叫做什么数?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②、③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分组讨论:根据上面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看,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问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教学除法各部分的名称。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下载

  教师提问: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什么?(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什么?(除数)

  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什么?(商)(教师板书)

  (3)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反馈:做68页的“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4)教学关于0和1在除法中的特性。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

  ①启发同学想:一个数除以1得什么数?

  学生自己举例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

  ②启发同学想: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

  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③学生讨论: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演示课件“除法的意义”出示口算题

  (1)口算:

  ①4×5 ②320÷8

  20÷4 320÷40

  20÷5 40×8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

  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教学乘法验算

  教师出示:32×27=864,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验算:

  或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过去我们验算乘法时,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今天我们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用算出的积除以一个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因数。

  (4)教学除法验算

  教师出示:2871÷33=87,让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验算。

  教师提问:以上两种算式应用了什么方法验算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应用除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验算除法。以前学过的用乘法验算除法,就是应用被除数=商×除数,现在应用“除数=被除数÷商”也可以验算除法,也就是用除法验算除法。

  3、反馈:

  试算第69页的“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计算下面各题,然后用两种方法验算。

  102×85 1794÷69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讨论、口答)

  应用除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用除法算。

  (1)水果店运来20筐苹果,共500千克。平均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图书室有2400本图书。图书的本数正好是学生人数的4倍。光明小学有多少学生?

  2、练习十五第3,4两题。(做在本上)

  练习十五第3题。

  把3060÷85=36,改写成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

  练习十五第4题。

  根据8610÷35=246,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246×35= 8610÷246=

  (四)全课小结:

  总结性提问: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

  (2)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4)乘、除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各是什么?

  (5)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2,5,6题。

  2题、(1)一本书有95页,每页按624个安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

  (2)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5题、计算下面各题,并各用两种方法验算。

  (1)325×24(2)4890÷15

  6题、 7952÷71 1634÷19 3000÷120

  2943÷27 5625÷25 20xx÷38

  板书设计

  连除应用题

  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有余数的除法

  乘法分配律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整数大小的比较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根据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选择相应的简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你们喜欢这个活动吗?(喜欢)老师了解到,为了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学校最近又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大家想知道都有什么吗?(想)

  师:请看情境图,学校都买了哪些体育用品?

  1.仔细观察,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生2:学校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生3:我还看见一筒羽毛球上写着“一打装”。

  师:“一打”是多少个?(12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将学生置身于“大课间”活动的现实情境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解决问题,探究学习

  1.教学教材29页例8(1)。

  (1)解决“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让学生找出解决此问题所需的条件)

  (2)指名列出算式,并说明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出结果。

  预设

  生1: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生2: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

  生3:先扩大再缩小可以使计算简便。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可能说不太清楚,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100÷4=25,把25筒看成100筒,扩大到原来的4倍,要使计算结果不变,应缩小到原来的)

  (4)引导学生比较几种简便算法。

  ①这几种算法有哪些相同点?(结果一样;算法都比较简便)

  ②你喜欢哪种算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决问题吗?

  (5)总结: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除法的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2.教学教材29页例8(2)。

  (1)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题中的.哪些条件。

  (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汇报解题方法。

  预设

  生1:我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2

  =66÷2

  =33(元)

  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支数求出单价。

  330÷(5×2)

  =330÷10

  =33(元)

  (4)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①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在小组内讨论。

  ②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330÷5÷2=330÷(5×2)

  质疑:在这个算式中,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结果相等呢?

  学生借助题意理解:先求出1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和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球拍,然后用总价除以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都能求出最终的结果,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5)方法选优: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比较简便?(出示课堂活动卡)

  (6)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教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发现,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变得简便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简便计算。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32×(________÷________)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32×125=(________-________)×125

  2.同桌合作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鼓励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0页1、4题。

【小学数学乘除法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07-22

除法的教案01-21

《除法》教案06-15

口算除法教案05-28

分数除法教案09-14

分数与除法教案08-30

《小数除法》教案07-14

五年级数学教案:《连乘、乘加、乘减 》06-0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口算除法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