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2 09:19:0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共6篇)

语文教案 篇1

  奴隶英雄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和斯巴达克勇武、精明、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奴隶,奴隶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取乐和杀害。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篇话剧,描写的就是一位奴隶英雄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位英雄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体会到这位英雄的高贵品质。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斯巴达克被带到斗兽场,他先打死了狮子,然后又说服了与之决斗的十个奴隶,最后和奴隶们一齐冲出斗兽场,发动了起义。)

  2.画出不懂的地方,质疑。

  三、学习课文

  1.默读思考: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还读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斯巴达克是怎样的一个人?(勇猛无比,嫉恶如仇,同情奴隶,有鼓动力,号召力)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司令官及贵妇人的傲慢、无聊、无耻;读出斯巴达克对奴隶主的仇恨。)

  四、小结

  你从斯巴达克身上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把剧本排练一下,给同学们演一演。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文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组内的交流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读懂课文,培养能力。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独特看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语文教案 篇3

  创意说明: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

  (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

  (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

  (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柳叶儿》写出了乡间景色的优美,当时的.“我”丝毫不觉得生活的苦涩,而读者却体会到“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挖荠菜》写出了“我”自由快乐的心情)

  四、讨论总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语文教案 篇4

  ——采用“异步渗透识字法”

  基本教法:阅读课文的识字教学,执教者采用“异步渗透识字法”,即识字教学的“四会”分四步在语言环境中进行。第一步侧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拼音能力,自己读准字音;第二步侧重在阅读课文中理解字词义;第三步侧重通过指导书写与书写练习掌握字形;第四步在综合练习中侧重在字词的运用。但,各步之间有机渗透,不截然分开。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大雁”,让学生读准“雁”(y2n),然后打出幻灯——大雁投像,教师简介大雁的外形特征,它是一种侯鸟。

  评析:揭题中,在读准“雁”的字音后,介绍大雁的有关知识,这就是在读准字音时有机地渗透字义教学。

  二、预习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拼音能力自己去读准全部生字的字音,并读通课文。给予自读课文5~7分钟时间。

  (1)读准生字字音,对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矫正。如:

  “往”(w3ng),第三声读音要到位。

  “一群”、“一会儿”、“一字”的三个“一”,根据语言环境要变调,初步教给变调规则。

  “一会儿”的“儿”,在这里要读轻声。

  (2)读通课文。看生字回到课文中,有否读准字音。强化课文中“,”、“。”的语气停顿时间。

  评析:这一步教者重视拼音能力的迁移,侧重读准字音,采用边看汉字边看音节读出字音的方法。这一方法体现在读准字音中渗透字形;在读准字音后,生字回到课文中去巩固,体现整体性识字原则。

  三、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义。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观察幻灯上投影——大雁飞翔在课文插图后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为什么大雁要在这个时候往南飞?(引导理解“来”、“凉”两字意思,对“来”与“去”、“凉”与“冷”作字义的比较。

  指名学生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然后提问:

  (1)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插图,“一群大雁”的“一群”是多少只?(学生甲说,我从图上看出一群是七只,学生乙说,不对,“一群”不一定是七只,是很多只。教师引:“一群”,正确地说应该是多少只呢?老师给大家举例:“一群小朋友在玩耍。”“一群小鸡在寻食。”“一群羊在山坡上吃草。”这些句子中的“一群”是多少只呢?经过老师启发后,这个班的一名优等生发言:“‘一群’,‘七只’不准,‘很多’不够明确。应该是三只以上的数字。”老师表扬他肯动脑筋,是“最佳发言”。)

  (3)句子中“往南飞”的“往”,谁能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说说。(往——向(xi2ng)、朝(ch2o)“往南飞”的“往”与“来来往往”的“往”意思是不是相同?(“来来往往”的“往”是“去”的意思。)

  (4)“一群大雁往南飞”的“南”,谁能在黑板的挂图上指出“南”的方位。课文中的插图大雁飞的方向是往南吗?(插图是往“西”飞的。)

  (5)“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两个“一会儿”说明大雁飞行时队形怎样?(大雁的飞行队形不断在变化。教师并用幻灯动片片基在投影上表示大雁飞行的队形在不断的变化。那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前后间歇的时间多长?(间歇的时间不太长)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进一步矫正“往”。三个“一”的读音。)

  评析:这一步侧重理解字词意义,而字词教学在课文的整体中进行。这样,通过教学既理解了字词意义,同时也读懂了句子。并在字词意义的'理解过程中巩固了字音,渗透了字形。

  四、指导书写和书写练习。

  教师教学“雁、往、群、排”四个字的部首名称。“(厂字头),(双人旁),(羊字旁),(提手旁)”。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全部生字:“雁、群、往、儿、排”后问:哪几个生字的字形你已经记住?是怎样记住的?哪几个有困难?动脑筋怎样把它们记住?(前后座四人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运用已学习过的八种识字方法——数笔画法、分析结构法、部件法、象形法、比较法、联想法、猜谜法、编儿歌法,提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思路。)

  指导书写,不平均使用力量。“排、群、往”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选“排、群”,指导在田字格上书写。“排”,左边占1/3格;“群”左右各占1/2格。

  书写练习(5分钟)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

  (1)听写生字。中下类型学生四人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把生字写在“听写本”上。

  (2)朗读课文(检查“,”、“。”号的语气停顿时间是否对;生字字音是否读准确、到位)。

  二、填空练习

  秋天来了,天气(),树叶(),菊花(),大雁()

  三、口头扩词练习

  群——一群、群众、合群、羊群

  往——来往、往来、往东、往西

  排——排成、排队、排长

  口头词语搭配练习:

  一群(大雁)一群(小孩、小朋友)

  一群(山羊)一群(小蝌蚪)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小玲一会儿(),一会儿(笑)

  四、看图说话。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意思。(这一环节的要求是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新词在口头中正确运用。)

  五、你喜欢大雁吗?为什么?

  六、默写课文(包括标点)

  评析:以上五个过程,是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和思想教育,但侧重在字词的口头运用。

  总评:低年级阅读课文的识字教学,目前有的老师仍采用“同步教学法”,而王老师迥然不同,采用“异步渗透法”。根据评者去该班实地了解,采用这一教法后,生字“四会”要求落实,阶段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效益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

  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2.自由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

  是 。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精选)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