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意义教案

时间:2024-04-12 16:55: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减法的意义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减法的意义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减法的意义教案

减法的意义教案1

  教学内容: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5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对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习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全班共有多少人?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有多少人?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男生有多少人?

  先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

  接着让学生解答第(2)、(3)题,然后回答: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3页,读一读书上的结语。然后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减数。)

  “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差。)

  教师说明: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如第(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因为已知小明和小强的邮票枚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枚数,要求小强的邮票枚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枚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枚数),求另一个加数(小强的邮票枚数),所以用减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7-0=7,那么8-0等于几?9-0呢?任意一个数减去()得多少?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也就是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问: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提问: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师:我们学过了上面这些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然后提问:

  “还可以怎样验算?”(用减法验算加法。)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xx)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5题。

  第5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观察: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减法的意义教案2

  一、教学分析

  向量减法运算是加法的逆运算.学生在理解相反向量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加法运算掌握向量的减法运算.因此,类比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首先引进相反向量的概念,然后引入向量的减法(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通过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一定数量的例题,深刻理解向量的减法运算.通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向量加法运算,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同时由于向量的运算能反映出一些物理规律,从而加强了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反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减法,会作两个向量的减向量,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向量运算与熟悉的数的运算进行类比,使学生掌握向量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渗透类比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向量的加法运算,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向量的减法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对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

  四、学法指导

  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学生在理解相反向量的基础上结合向量的加法运算掌握向量的`减法运算;并利用三角形做出减向量。

  五、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

  思路1.(问题导入)上节课,我们定义了向量的加法概念,并给出了求作和向量的两种方法.由向量的加法运算自然联想到向量的减法运算: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由此展开新课.

  思路2.(直接导入)数的减法运算是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减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向量是否有减法?

  ②向量进行减法运算,必须先引进一个什么样的新概念?

  ③如何理解向量的减法?

  ④向量的加法运算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那么,向量的减法是否也有类似的法则?

  活动:数的减法运算是数的加法运算的逆运算,数的减法定义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因此定义数的减法运算,必须先引进一个相反数的概念.类似地,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可定义为向量加法运算的逆运算.可类比数的减法运算,我们定义向量的减法运算,也应引进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又该如何定义

  引导学生思考,相反向量有哪些性质

  由于方向反转两次仍回到原来的方向,因此a和-a互为相反向量.

  于是-(-a)=a.

  我们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任一向量与其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a+(-a)=(-a)+a=0.

  所以,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

  (1)平行四边形法则

  图1

  如图1,设向量=b,=a,则=-b,由向量减法的定义,知=a+(-b)=a-b.

  又b+=a,所以=a-b.

  由此,我们得到a-b的作图方法.

  图2

  (2)三角形法则

  如图2,已知a、b,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a,=b,则=a-b,即a-b可以表示为从b的终点指向a的终点的向量,这是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

  讨论结果:①向量也有减法运算.

  ②定义向量减法运算之前,应先引进相反向量.

  与数x的相反数是-x类似,我们规定,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记作-a.

  ③向量减法的定义.我们定义

  a-b=a+(-b),

  即减去一个向量相当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是零向量.

  ④向量的减法运算也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这也正是向量的运算的几何意义所在,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

  提出问题

  ①上图中,如果从a的终点到b的终点作向量,那么所得向量是什么

  ②改变上图中向量a、b的方向使a∥b,怎样作出a-b呢

  讨论结果:①=b-a.

  ②略.

  (三)应用示例

  如图3(1),已知向量a、b、c、d,求作向量a-b,c-d.

  图3

  活动: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规范操作,为以后解题打下良好基础;点拨学生根据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需要选点平移作出两个同起点的向量.

  作法:如图3(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a,=b,=c,=d.则=a-b,=c-d.

  变式训练

  (2006上海高考) 在ABCD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B.AD+=C.-AD=BDD.AD+=0

  分析:A显然正确,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B正确,C中,-=错误,D中,+=+=0正确.

  答案:C

  例2 如图4,ABCD中, =a,=b,你能用a、b表示向量、吗

  图4

  活动:本例是用两个向量表示几何图形中的其他向量,这是用向量证明几何问题的基础.要多注意这方面的训练,特别要掌握用向量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与两条对角线的关系.

  解: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知道=a+b,

  同样,由向量的减法,知=-=a-b.

  变式训练

  1.(2005高考模拟) 已知一点O到ABCD的3个顶点A、B、C的向量分别是a、b、c,则向量等于( )

  A.a+b+cB.a-b+cC.a+b-cD.a-b-c

  图5

  解析:如图5,点O到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A、B、C的向量分别是a、b、c,

  结合图形有=+=+=+-=a-b+c.

  答案:B

  2.若=a+b,=a-b.

  ①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与a-b垂直?

  ②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a-b|?

  ③当a、b满足什么条件时,a+b平分a与b所夹的角?

  ④a+b与a-b可能是相等向量吗?

  图6

  解析:如图6,用向量构建平行四边形,其中向量、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a+b,=-=a-b.

  由此问题就可转换为:

  ①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互相垂直?(|a|=|b|)

  ②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相等?(a、b互相垂直)

  ③当边AB、AD满足什么条件时,对角线平分内角?(a、b相等)

  ④a+b与a-b可能是相等向量吗?(不可能,因为对角线方向不同)

  点评: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在解决向量问题时,可以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构造几何图形,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这就是数形结合解题的威力与魅力,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悟.

  例3 判断题:

  (1)若非零向量a与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则a+b的方向必与a、b之一的方向相同.

  (2)△ABC中,必有++=0.

  (3)若++=0,则A、B、C三点是一个三角形的三顶点.

  (4)|a+b|≥|a-b|.

  活动:根据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解:(1)a与b方向相同,则a+b的方向与a和b方向都相同;

  若a与b方向相反,则有可能a与b互为相反向量,

  此时a+b=0的方向不确定,说与a、b之一方向相同不妥.

  (2)由向量加法法则+=,与CA是互为相反向量,所以有上述结论.

  (3)因为当A、B、C三点共线时也有++=0,而此时构不成三角形.

  (4)当a与b不共线时,|a+b|与|a-b|分别表示以a和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其大小不定.

  当a、b为非零向量共线时,同向则有|a+b|>|a-b|,异向则有|a+b|<|a-b|;

  当a、b中有零向量时,|a+b|=|a-b|.

  综上所述,只有(2)正确.

  例4 若||=8,||=5,则||的取值范围是( )

  A.[3,8]B.(3,8)C.[3,13]D.(3,13)

  解析:=-.

  (1)当、同向时,||=8-5=3;

  (2)当、反向时,||=8+5=13;

  (3)当、不共线时,3<||<13.

  综上,可知3≤||≤13.

  答案:C

  点评:此题可直接应用重要性质||a|-|b||≤|a+b|≤|a|+|b|求解.

  变式训练

  已知a、b、c是三个非零向量,且两两不共线,顺次将它们的终点和始点相连接而成一三角形的充要条件为a+b+c=0.

  证明:已知a≠0,b≠0,c≠0,且ab,bc,ca,

  (1)必要性:作=a,=b,则由假设=c,

  另一方面a+b=+=.

  由于与是一对相反向量,

  ∴有+=0,

  故有a+b+c=0.

  (2)充分性:作=a,=b,则=a+b,又由条件a+b+c=0,

  ∴+c=0.等式两边同加,得++c=+0.

  ∴c=,故顺次将向量a、b、c的终点和始点相连接成一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反向量,向量减法的定义,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向量差的作图.

  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类比,数形结合,几何作图,分类讨论.

  (五)作业

减法的意义教案3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 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P3 例1(2)(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 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 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意义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讲授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节安排了一组问题和2道例题。这组问题共分为3道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应用题,第2道和第3道是由第1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3个问题,以加法为基础,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角度来了解减法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此外还通过2道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简算方法.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减法的意义,然后教师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中对于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要加以巩固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下学期教学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教师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习题内容时尽量与生活贴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应用题,然后从中互相提出问题,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互问互答的好习惯.从而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效果.从而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实践能力.

  教学中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这样才可以做到突出重点,强化新知,掌握旧知.

  教学设计示例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

  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

  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5-5=0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减法的意义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 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 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 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 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 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 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 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 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 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 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 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 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 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 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减法的意义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例2,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2.5=6.03+8.47=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已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1。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接着讨论:

  (3)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2.让学生做第7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学习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1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来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则,齐读一遍。

  7、做第78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1.做第1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板书设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

  4.075千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3.735+4.075=7.81(千克)

  答:一共采集了7.81千克。

  例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减法的意义教案7

  教学内容:

  练习一P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及作图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应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说出下列算式各部分名称

  25+16=41 321-100=221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在下列算式的( )中填上适当的数。

  105+56=161

  400-175=225

  161-( )=56

  225+( )=400

  ( )-56=105

  ( )-225=175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指名回答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引出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3、完成教材第4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组内交流。

  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并说明理由。

  总结后,让学生在同桌内互相出题,玩猜数游戏。

  4、完成教材第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填表。

  反馈时重点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

  5、师:我们学过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后说明: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验算的方法。

  三、检测评价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347+275= 914-508=

  2、四年级有学生142人,其中65人参加了书法社团,其余人都参加了美术社团,参加美术社团的有多少人?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法 减法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的意义教案8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数学 -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引标)

  1.旧知铺垫,诱发注意

  A:填空:

  13+11表示( )

  13-11表示( )

  在列坚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B:同学们,老师这有两道题,看谁最快解答出来,并说出你用什么方法计算的,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计算。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克,两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队一共采集了7810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克?

  2.设置悬念,激活思考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题改一下,请注意观察: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37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2)少先队采集中草药,两队一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37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

  提出问题:这两道题与前面两道题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你们还能解答出来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板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一起翻到P120--121页,到里去游览一下它的内容,你就知道如何去解决这种题了。

  3.提出问题,寻找目标(定标)

  通过自学,你认为要解决这两道题我们必须要掌握什么知识?

  让学生充分发言,表述自己初步掌握的知识,找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教学目标,并板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小数加法的意义

  (2)小数减法的意义

  (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追源问底,引导发现(探标)

  1.分析加法的意义

  (1)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加法的意义。请同学们看看,加法的意义是怎样说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我们一起来观察书上的例1:

  提出问题:(抽查学生回答)

  A.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

  B.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是不是与整数加法一样?

  C.如何计算?它与整数加法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D.计算结果的小数末尾的0我们如何处理,为什么?

  (2)练习:P120页的做一做:

  21.6+5.4 12.03+0.875

  2.分析减法的意义

  (1)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减法的意义。请同学们看看,减法的意义是怎样说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我们一起来观察书上的例2:

  提出问题:(全体学生或个体回答)

  A.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

  B.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是不是与整数减法一样?

  C.如何计算?它与整数减法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D.碰到被减数的小数位与减数的小数位不一样多时,我们要怎么处理?为什么?

  练习:

  6.07-4.89 10-0.41

  3.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填空形式)

  从例1、例2,同学们能否概括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呢?

  指着例1、例2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法则: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一样,哪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该不该相同呢?

  5.悬念释疑

  同学们,这下你们明白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它的计算法则没有呢?请同学们分别再说说。

  三、迁移运用,巩固深化(用标)

  1.计算下面两题,并且验算

  (1) 12.16+5.347 (2) 0.4-0.125

  2.判断下面的题列式是否正确

  1 0.3 1 8.4 3 2 1 6.4 8.3

  - 8.5 + 1.5 6 8 - 0.4 8 + 1 0.1 7

  2.8 1 10.0 0 0 1.1 6 2 0.0 0

  3.红星小学的同学修理桌椅节约了事40.25元,装订图书比修理桌椅少节约了却3.7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今天所学知识,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和一道减法应用题。然后同桌做后再改评。

  四、小结知识、质疑问难:(结标)

  你认为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出来吗?

  五、作业:

  P123的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减法的意义教案9

  教学内容:P2~3: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1956-814=1142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的意义教案10

  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l.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课题 下载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问题 下载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继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下载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下载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 (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 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 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1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断: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出示练习2

  (1)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四)全课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减法的意义教案1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3、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口算:(投影出示)

  45+16 61-45 35+20 55-30

  73-50 23+50 24+19 43-24 43-19

  2、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小明遇到这样一题,根据741-87=654要求用最快的方法说出741-654=?小明想求助于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很想帮助他,那好首先我们来学习减法的意义一起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2、教学减法意义:演示课件“减法的意义”

  (1)出示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1人板演),解答后,提问:

  ①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加法等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板书;加数、加数、“和”)

  (2)出示第(2)题,启发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从全班人数里去掉男生人数就得女生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就得男生人数.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

  第(1)题已知男生、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

  第(2)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求女生人数;

  第(3)题是已知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求男生人数.

  启发学生:

  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

  教师强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出具体实例,再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5)教学各部分名称

  教师提问:在减法等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差数各是哪些数。

  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中就变成了未知,而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则变成了已知.因此说减法中是加法的“逆运算”.)

  (6)完成第54页上的“做一做”

  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043-2468= □ 3043-575=□

  (7)教学0在减法计算中的特性: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0在加法计算中有几种情况?那么有关0的减法又有哪几种情况呢?(同桌讨论)

  教师举例写出三种情况:

  5-0=5 5-5=0 0-0=0

  教师强调: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①加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和=加数+加数 (板书)

  教师:②如果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应该利用哪一个关系式呢?

  学生: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

  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3)反馈练习:

  练习十二第2、3题,两道题可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用其意义说明.

  第2题;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说明: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出示1234+845,指2名学生板演

  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你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注意,因为加数有两个,验算时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所以验算此题时出现两种竖式解答,在以后的验其中,可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出示1234-987,指名板演

  教师提问:加法可用减法来验算,那么减法可用什么方法来验算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3)教师小结: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进行验算,这样可以检查同学们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的一个( ),求另一个( )的运算叫减法.

  (2)在120-90=30算式中,被减数是( ),90是( ),30是( ).

  (3)一个数减0还得( ).被减数与减数相等,差是( ).

  (4)根据3600-784=2816写成加法算式是( ),另一个减法等式是( ).

  2、判断验算:对减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另一种是用被减数减去差。

  3、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47-153=256-(□+□)

  四、全课小结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6第3、4题.

  第3题: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2999+428  (2)3427-2999

  第4题:计算下面各题,并用两种方法验算.

  (1)2981+4569  (2)4058-739

减法的意义教案12

  设计说明

  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小学阶段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教学,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注重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表达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体设计如下:

  1.多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以教材创设的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达拉萨的路线图为背景,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在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同时,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2.借助线段图,突出几何直观教学。

  “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因此,我将情境中的路线图抽象成线段图,在线段图中标明已知条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又直观形象地表达了加、减法的意义。

  3.对比观察,总结提升。

  “推理、抽象、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的三大核心数学思想。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加、减法算式,进行对比,最终抽象、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并发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更能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学情检测卡,学生准备直尺。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我国的铁路路线图(课件出示铁路路线图),你们知道被称为“通往拉萨的天路”指的是哪一条铁路线吗?(青藏铁路)

  2.标注数据并提出问题。(课件重点显示青藏铁路线,突出从西宁经格尔木到达拉萨这一段铁路线,并标注出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师: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

  生1:我获取的数学信息是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我提出的问题是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生2:知道总长和其中一部分的铁路长就可以求出剩下一部分的铁路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铁路路线图,收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增进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观察,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

  (1)课件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指名读题,理解题意。(根据学生理解的题意,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②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14+1142=1956(km)。

  ③指名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814表示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1142表示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表示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

  ④思考:加法的意义是什么呢?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预设

  生1: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

  生2: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3)指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例1(2)、(3)。

  你们能根据算式814+1142=1956中的三个数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指名列式解答。

  1956-814=1142(km) 1956-1142=814(km)

  (3)对比观察: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减法的意义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

  教学难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方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练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的意义。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怎样进行小数加减的计算。

  二、展示交流。

  专题训练一:完成课本18页第一题、第二题。

  专题训练二:完成课本18页第三题

  专题训练三;完成课本18页第四题。

  专题训练四:完成课本18页第五题

  专题训练五:完成课本18页第六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五、单元测试

  (一)小小知识窗看谁本领高!(25分)

  1、0.78里面有( )个0.01,3.6里面有( )个0.1。

  2、4个百、5个十、3个十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3、0.050的计数单位是( ),它含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58厘米=( )米

  540克=( )千克

  7元8角3分=( )元

  9吨40千克=( )吨

  5、小数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6、10.1千克、1000克、1.1吨、1千克10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 )﹥( )﹥( )﹥( )。

  7、在○里填上<、>、=。

  7.9○8.2

  0.09○0.12

  5.7○5.8

  3.61米○362厘米

  284克○0.284千克

  5.3米○532厘米

  8、0.8不改变大小,写成三位小数是( )。

  9、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 )位,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 )位。

  10、□5.□5,使这个数最小是( ),使这个数最大是( )。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三)选择。 (10分)

  1、0.9比10少( )

  A、0.1

  B、9.1

  C、9

  2、由2、4、5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两位小数是( )

  A、4.25

  B、2.54

  C、5.42

  3、大于4.35小于5.35的小数有( )个

  A、9

  B、10

  C、无数

  4、8080.80这个数( )位上的零可以去掉。

  A、百

  B、十

  C、百分

  5、小红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将减数3.8错看成38,得108,那么正确的结果是( )

  A、66.2

  B、142.2

  C、10.8

  (四)计算。(32分)

  1、口算:(10分)

  6.9-6=

  0.9+0.6=

  1-0.09=

  0.9+0.1=

  2.7+2.2=

  0.2+0.8=

  0.7-0.7=

  5.5+11=

  1.3-0=

  9.7-7=

  2、列竖式计算:(6分)

  27.09-9.28

  22.45-19.156

  9.07+2.88

  3、脱式计算,能简算的就简算:(6分)

  15.89-(5.89+6.98)

  4.9+12.87-5.38

  75.6-10.8-9.2

  4、列式计算。(10分)

  (1)一个数比2.02与3.28的和多1.3,这个数是多少?

  (2)从100.86里减去10.54与20.86的和,差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18分)

  1、五月份某运输公司一队运货30.6吨,二队运货35.08吨,三队比二队多运货2.02吨,三个队五月份共运货多少吨?(4分)

  2、妈妈买鞋用去125.4元,买袜子用去13.8元,给了售货员150元,还剩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计算)(6分)

  3、光明小学四二班向灾区的小朋友捐款情况如下表

  小组: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

  钱数(元): 50.61、比第一小组少18.29、比第二小组多42.87

  (1)第三小组捐款多少元?(2分)

  (2)三个小组一共捐款多少元?(3分)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3分)

  (六)智力大比拼(5分)

  一桶油连桶重55.1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30.1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减法的意义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运算的分析、综合,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并能应用加、减法的意义说明某些实际问题要用加法或减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掌握0在加法计算里的特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具体运算的分析、综合,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口算:

  36+4052+2427+3345+18

  54—479—5780—4253—29

  2.引入课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加法

  和减法算式表示的意思,会计算加法和减法。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加法、减法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今天这节课,先来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1.学习例1

  2.出示例1,想一想:求全班一共有多少人要怎样想。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3.思考: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4.概括加法的意义。

  5.学习加法算式里,各部分的名称

  6.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50+30=8042+20=6245+38=83

  7.学习例2

  8.出示例2

  9.想一想:已知全班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怎样求女生的人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10.把例2与例1进行比较,例1里已知的是什么数,求它们的什么?

  11.概括减法的意义。

  12.学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3.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减法是加

  法的逆运算。

  14.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80—30=5062—42=20xx—38=45

  15.学习0的特性:

  想一想:0在加法里可能有哪几种情况?一个数同0相加,得什么数?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后进行讲评。

  2.做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表。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第2题

  看图理解题意,指名口答加法或减法问题。

  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怎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和加法有怎样的关系?

  课后感受

  学生对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的还可以。也许是因为这些内容以前学过吧。

减法的意义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二)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减法的意义和掌握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及其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对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问题情境

  前3年半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继续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

  (板书课题:“减法的意义”)

  全班口算(卡片):

  35+75=        150-80=

  110-75=       150-70=

  110-35=       80+70=

  (二)设置问题情境

  1.教学减法的意义。

  (1)从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

  按图意列式: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独立分析并列式解答。

  提问:这两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观察、比较3个图之间的关系。

  提问:

  ①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第2,3两个图与第1图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3个图中的数都一样。第1图是已知男、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2、3图是已知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或女生人数)求女生人数(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③第2,3图中的被减数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呢?减数与差各是第1图中的什么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补前面)。

  (3)引导思考。

  从上面减法的算式看,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进而让学生说出减法的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提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减数,减数与差的概念。

  (4)看书,阅读课本54页。

  (5)引导学生研究加、减之间的关系。

  观察、比较第2图、第3图与第1图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弄清在加法中是己知的,在减法中是未知的;在加法中是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己知的。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是相反的。

  另外从加、减法的意义上看也是一种相反的运算,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也就是相反的运算。

  大家回忆一下,过去用一道加法题改编成两道减法题,就是利用了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练一练

  根据2468+575=3043,写出下面2道减法题的得数。

  3043-575=(    )  3043-2468=(    )

  (6)1和0在减法中的特性。

  在加法中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那么在减法中一个数减去0,得什么?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说明,如8-0=8……从而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提问: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相等,差是几?

  启发同学自己举例,如:8-8=0……从而得出: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为0.

  教师强调在运算中要注意0和1的问题。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同学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根据下面一组算式,看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由此推出怎样求一个加数?

  32+20=52  52-20=32  52-32=20.

  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加法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加数+加数=和  和-加数=另一加数

  (2)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看下面的算式:

  从150-70=80中,引导学生得出:

  80+70=150  150-80=70

  比较上面三个算式可以看出:

  这就是说: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阅读课本第55页。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提问:过去学过哪些计算可以应用这些关系?

  在学生回答可以验算后,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

  提问:

  (1)前面复习过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加法交换律)

  (2)现在用减法验算加法,应用的是什么知识?(应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因为加数有两个,用和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

  引导学生复习整理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例如:1234=987=247验算:

  同学们自己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

  订正时说明是怎样验算的。

  从而得出: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4题。

  (三)巩固反馈

  1.根据2100-695=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一道减法算式。

  2.根据3427=428=2999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2999+428   3427-2999

  (四)课堂总结

  启发性提问:

  1.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有什么关系?

  2.加、减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验算?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1,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减法的意义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学生在这之前虽然也学会减法计算,也能解答一些减法应用题,但并不知道减法的意义。往往认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是多少就是减法,或者求两数相差多少就是减法,这是把减法的应用当作减法的意义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概括,进一步用定义形式说明减法的意义。

  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用直观的线段图引入,概括减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3个线段图的比较以及之间的联系,经过思考,自己归纳出减法的意义。再通过3个线段图中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以及加、减法的意义上让学生再看出加、减法是一相反的运算,也即互为逆运算。

  第二部分为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出加、减法的关系式。

  第三部分是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通过学生回忆过去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整理加法的验算方法,可以用加法交换律,用加法验算,也可以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验算。再引导学生整理出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应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练习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及时反馈。为了巩固验算方法,对练习题要求验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验算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减法的意义

  1.

  2.

  3.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2+20=52           和=加数+加数

  52-20=32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2-32=20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50 - 70 = 80           80-70=150

  被减数 减数 差           150-80=70

  比较:

  得出: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的意义教案】相关文章:

退位减法教案08-29

大班减法教案09-13

小鹿的减法教案11-04

笔算减法教案12-24

5以内的减法教案11-07

10的加减法教案08-25

《加减法的验算》教案08-28

《加减法的关系》教案08-30

分数加减法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