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12-11 10:35:01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范例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教案【范例5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佳佳在家玩时,不小心把碘酒滴在了土豆片上,结果土豆片变颜色了,她很好奇,就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幼儿园。根据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好玩的淀粉”这个活动,让幼儿亲自找淀粉,并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它的变化,增加了他们对实验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会变颜色,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提高观察的全面性,思维的发散性及操作的协调性。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淀粉水、碘酒、糖水、醋水、盐水、水、酒、针管、喷壶若干,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猜一猜

  小朋友们看,我这有一张画,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这里有一种神奇的药水,现在我把它喷上去,这次你们看到了吗?(看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幼儿自己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等一会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2、做一做

  (1)我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一瓶水,你们看,它和以前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白色)我们叫这种水为淀粉水。我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在这些东西里有一种能使淀粉水变颜色的,是哪一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顺便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

  (2)教师巡回指导。

  (3)请小朋友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

  (1)刚才我们发现淀粉水遇碘变蓝,那哪些东西里有淀粉呢?(幼儿自己猜)你们说了这么多,到底哪里有淀粉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教师巡回指导。

  (3)谁找到了淀粉,你是怎样找到的?

  4、实验我们做完了,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秘密吗?(用淀粉水画的,碘酒喷上去,就看到了)淀粉不仅仅有这一种玩法,还有许多好玩的玩法,以后我们再一起来研究。

  5、活动延伸

  结合美术活动“奇妙的.画家”,让幼儿用淀粉水绘出图画,再用碘酒喷出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小百科:淀粉是高分子碳水化合物,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其基本构成单位为α-D-吡喃葡萄糖,分子式为(C6H10O5 )n。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前者为无分支的螺旋结构;后者以24~30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区分泥土,石头,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

  2. 通过尝试,激发幼儿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石头、泥土、水箱、小筐、小工具、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区分泥土和石头

  1. 幼儿尝试区分泥土和石头。

  师:这是什么?请你们试着把他们分开。

  2. 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区分?

  3. 引导幼儿边分边讲,鼓励幼儿讲述。

  4. 说一说你是怎能么发现这里有泥土和石头的。

  5. 老师归纳小结不同的区分方法。

  6. 让幼儿再尝试的分找泥土和石头。

  二、 给泥土石头洗澡

  1. 师:给石头洗澡,看看石头有什么变化?

  2. 试说给石头洗澡后的结果。

  3. 给泥土洗澡,观察泥土的变化和洗后的结果,引导幼儿将两种物体作比较,并小结。

  三、 做泥团

  1. 能不能试着把泥做成团?

  2. 引导幼儿尝试泥干了怎么办?湿了怎么办?

  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成功地把泥团起来的?

  4. 观察泥土在水里的变化。(变混合)

  四、 介绍泥土和石头用途

  1. 请幼儿试说石头的用处。

  2.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造桥、铺路、假山、石雕、石桌等)。

  3. 请幼儿试着说出泥土的用处。

  4.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种杆、雕像、陶器、泥房、泥娃娃)。

  5. 大家都知道石头和泥土的本领。等我们长大,我们要让石头和泥土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初步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陛。

  2.尝试利用磁铁的特性,通过控制条形磁铁让磁铁小车动起来。

  3.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玩磁铁小车时的发现。

  准备:

  1.将两根短吸管粘贴在一块条形磁铁上,分别将两组车轮其中一边的轮胎卸下,将连接轮胎的铁丝穿过吸管后,再将卸下的轮胎重新装好,制作成磁铁小车。

  2.条形磁铁若干,装在筐中。

  3.白纸、彩色笔。

  玩法说明:

  幼儿不用手触碰磁铁小车,尝试用条形磁铁控制磁铁小车前行或倒退。

  指导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这里有一种魔法棒(条形磁铁),不碰到小车就能让小车动起来,你们想试一试吗?”

  2.观察幼儿的探索方法。如,幼儿将条形磁铁与磁铁小车吸在一起,使小车动起来。如果幼儿长时间只停留于这种玩法,可引导幼儿再试一试其他方法,尝试不接触就驱动的“魔法”。又如,当幼儿发现条形磁铁一靠近小车就动的'现象时,可鼓励幼儿改变磁铁移动速度,观察小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再如,一名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两辆小车前后排列时,移动其中一辆小车,另一辆小车也会跟着移动。只要是围绕磁铁特性的探索,教师不必干预,应允许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探索方式。

  3.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帮助幼儿用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画纸上。

  4.引导幼儿手持记录单与同伴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延伸活动:

  在大型纸盒内用即时贴贴出马路、停车场的标志线等,鼓励幼儿用“魔法棒”控制车的行驶方向,将车停进车位。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柿子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儿歌,注意正确地发shi的音。

  【活动准备】

  1.红、黄柿子各一个。(有条件的每人一个)

  2.幼儿每人一把调羹。

  【活动过程】

  1.观看PPT,观察柿子提问:这是什么树?树上结了些什么?(练习shi的发音)摘几个成熟的柿子带回活动室。

  2.感知柿子的基本特征。

  看一看:柿子的形状有点圆、有点扁,柿子的'颜色有点黄、有点红,柿子顶上有一个小盖子(柿蒂)。

  摸一摸:柿子的皮是光滑的。

  捏一捏:成熟的柿子是软软的。

  尝一尝:柿子的味道是甜甜的。(用调羹舀着吃)

  3.欣赏儿歌。

  柿子红,柿子黄,柿子长在柿树上,揭开盖子尝一尝,柿子是柿科植物浆果类水果,成熟季节在十月左右,果实形状较多,如球形、扁圆、近似锥形方形等,不同的品种颜色从浅桔黄色到深桔红色不等,大小从2厘米到10厘米,重量从100克到350克。

  原产地在中国,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

  2、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

  彩色纸屑若干;梳子每幼儿一把;塑料玩具每幼儿一件;气球若干;塑料绳若干;轻快音乐一段;蝴蝶指偶;场地:彩色的草地。

  三、活动过程

  1、邀请小朋友做理发店游戏,发给每个娃娃一把塑料梳子。全体幼儿有感情的表演歌曲理发店,理发店正式开业了。

  2、小洋娃娃要求理发,请一名幼儿和老师一起给小洋娃娃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飘、立)起来了;教师给一个小朋友理发,引导小朋友发现:头发飞起来了。幼儿游戏,给自己梳头,给同伴理发,看看能发现什么。教师适当指导、提示、鼓励。

  幼一:你们快来看,我帮缘缘梳头,她的头发变成这个样子了。

  幼二:我也是,我也是,怎么会跟着梳子,不好梳。

  幼三:头发吸在梳子上,这个梳子不好。我家里的不是这样的。

  角色游戏理发店一向是小朋友感兴趣的,所以用这个游戏引出,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3、教师示范用塑料盒、塑料玩具摩擦后粘住彩色纸条。并奖励每个小理发师一件塑料玩具,到草地上去玩。

  4、草地上,幼儿用塑料玩具、梳子在衣服上搓一搓,然后靠近地上的彩色纸屑,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幼儿在活动室中五六个小朋友一起,使劲在衣服上、头发上来回摩擦,去吸地上的彩色纸屑,并热烈地讨论着,张锦元好胜心强,一边吸一边对同伴说:我肯定吸的比你们多,不信你们看。结果一比,人家的还要多,他就拼命在身上擦,再去吸了比。许中奇边吸边自言自语地说:真奇怪,怎么会吸得住呢?又不是磁铁。

  5、蝴蝶飞到草地上(出示指偶),跟着轻快的音乐,与小朋友翩翩起舞。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刚才的现象?教师解释这一现象:梳子在头发上摩擦、玩具在衣服上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头发会立起来、纸屑会粘上来。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静电现象。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别是许中奇小朋友好象一下明白了为什么不是磁铁但是也能吸物体这个道理。摩擦产生静电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有了初步的概念。

  6、气球娃娃来看你。师:有客人来看小朋友了,是气球娃娃,我们欢迎!将气球在毛衣上摩擦一阵以后,靠近幼儿的脸颊,幼儿的头发就会被吸引,气球可能会粘在幼儿脸上,教师就说:气球娃娃喜欢你,它亲亲你呢;将两个气球用线捆住,然后将气球分别在毛衣上摩擦,再将两个气球提在手里,气球会分开来,就象两个气球之间生气了一样,气球还会贴到手上悬着。和孩子一起分析、总结:这也是静电现象。

  7、好玩的章鱼(蒲公英、菊、裙子)。教师和孩子每人拿一打结的塑料绳,用手捏紧抹几下(或在衣服上搓几下),放开绳子,请幼儿观察塑料绳四面散开的现象,象章鱼一样。让孩子试试能不能粘到衣服或墙上。请幼儿带着章鱼到室外去玩,看看章鱼能不能粘到别的地方。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活动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认识了静电现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电的原理。但是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只要将塑料玩具在衣服或头发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与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将纸屑吸起来,课间活动时,他们兴致不减,拿起手中的玩具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纸,他们认为任何东西磨擦后都能将纸吸起来。对此,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在活动区中投放了一些铁质小棒、不锈钢盖子、积木、玻璃杯等材料,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

  当孩子们发现不是所有东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时,我又及时向孩子们讲解了有关静电的知识,解开了孩子们心中的疑团。接着,我又投放了不同大小、质地的纸屑,如绉纸、蜡光纸、硬纸板、塑料纸等,并设置问题:你能通过磨擦将这些纸吸起来吗?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10-17

中班科学教案09-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4

中班科学教案10-26

中班《滚动》科学教案12-21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10-13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9-23

中班科学教案12-24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12-05

中班科学教案找家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