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追求真理、勇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出示图片)同学们,这两个铁球,一重10磅,另一个重1磅,同时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来,你们想想看,谁会先着地呢?是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5课(板书课题,齐读。)
2、早在400多年前,人们并不是这样想的。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现了这个真理。他就是──伽利略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 略。
二、初读课文
1、伽利略是怎么发现这个真理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课文。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⑵ 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⑵ 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自己试一试: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开火车指名带读、齐读。
⑶ 指导释、辩的字形
⑷ 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
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
⑴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⑵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⑶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⑷ 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正是在人们这样的指责中,在人们这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情况下,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我们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⑵ 集体交流。
6、小结。
四、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伟大
亚里士多德=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及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伽俐略敢于提出疑顺,大胆进行试验的语句。
【教学准备】
1、课外读本。
2、重量不等的两个物体。
3、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伽俐略、亚里士多德生平。
【教学过程】
一、读悟质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两个科学家之间的故事。
(指名一生简介亚里士多德、伽俐略的生平)
2、在学生自学课文,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本课探究的'任务:
伽俐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话呢?他是怎样证明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出示探究任务:
⑴ 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⑵ 伽俐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做了怎样的试验?结果怎样?
二、自读课文,探究解疑
1、阅读第一段。
2、阅读第二段。
⑴ 课文告诉我们亚里士多德是什么样的人?课文用一个什么词说明当时的人对他非常相信?
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比比读读:
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⑵ 指名读第二段。
3、讲读第三段:
⑴ 伽俐略却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伽俐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哪句话产生了怀疑?
⑵ 伽俐略是怎样想的?谁来读读伽俐略的心里话,指名读第三段。
⑶ 指点:
伽俐略想的非常好,先从正面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然后又从这句话错的一面分析。
(突出:如果……就……;但是,如果……就……)
⑷ 齐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4~6)
⑴ 伽俐略可贵的地方还表现在哪儿?默读,找出重点词语:
(反复做,都证明,总是,才,已经)
⑵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⑶ 指点:
① 在教师里做一个轻重物体同时落地的试验。
② 请同学们听师读,想象当时伽俐略做实验的情景。
③ 请大家作准备,谁能把那天的情景描述出来?
⑷ 各自准备讲述。
⑸ 同座对述。
⑹ 指名描述。
⑺ 齐读全段。
⑻ 这个试验的成功,使人们明白了什么?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发。
想──说
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展开创造性设想。
三、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1、把《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和组内同学尝试着做一个小实验,把实验经过、结果记载下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两个小姑娘》教案03-28
五年级语文教案:《两个农夫》06-18
两个“我”小学作文02-08
《两个鸡蛋》阅读答案06-21
母鸡妈妈和两个蛋说课稿01-17
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优秀09-08
数学优秀教案02-16
排球教案优秀07-03
《师说》教案优秀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