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两岁半幼儿对吃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生活中打开那些装食品的瓶子、罐子、盒子,是他们极大的乐趣,但成人常常不经意地包办代替了这些孩子喜爱的“工作”。其实,我们常常能在幼儿吃的过程中找到各种教育契机。比如可通过剥糖、掰开心果、剥鹌鹑蛋、剥橘子等,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同时感受果皮的不同特点:硬的、软的、脆的,等等。
设计这一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熟悉生活中各种瓶子、盒子、罐子的不同开启方法,帮助幼儿获得感性经验,锻炼手部肌肉;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目标:
1.愿意尝试打开各种瓶子、罐子、盒子,尝一尝里面的食物。
2.感受不同容器的不同开启方式。
准备:
1.鹌鹑蛋、橘子、巧克力、瑞士糖、开心果等食物。
2.拉链袋、密封袋(如图)、玩具锁(如图)、盒子、塑料瓶等各种装食物的.容器。
3.每人一只托盘,毛巾若干。
过程:
1.展示托盘里的食品。这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你们认识吗?幼儿很兴奋地说出这些食物的名称。有的孩子不知道鹌鹑蛋的名称,误认为是鸡蛋。教师便适时地帮助孩子回忆:“这是我们吃过的,它比鸡蛋小,叫‘鹌鹑蛋’。”
2.教师告诉幼儿好吃的东西都藏在不同的盒子、瓶子里,引导幼儿预测有没有办法吃到这些东西。多数孩子表示有办法吃到食物。有幼儿说:“开开来!”教师则引导幼儿说出:“打开来,尝一尝。”
3.幼儿尝试打开各种瓶子、盒子。孩子们开始探索。许多幼儿先摇晃瓶子或者盒子,当听到“哐啷哐啷”的声音时,幼儿流露出满意的表情,他们开始了“工作”。有的幼儿很快打开盒子,取出鹌鹑蛋,认真地剥起来;有的幼儿拿到了比较难开的铁罐子,教师暗示并鼓励他耐心探索;有的幼儿由于动手能力较差,显得有点着急,且不愿尝试,教师便帮助他选择比较容易成功的纸盒,让他同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幼儿拿到的是有拉链的小包,里面有包装的巧克力,但因缺乏这方面的操作经验而无法顺利打开。这时,教师就引导同伴互动,让幼儿体验成功并获得相关经验。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关注以下内容:
注意孩子的习惯养成,如吃东西以前要擦手,剥下来的果壳和包装纸等要放在指定的地方等。
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共同回忆自己的操作过程,即自己是如何打开盒子、瓶子的,并以绘画形式帮助幼儿作记录。
鼓励幼儿尝试打开各种不同的容器和包装袋,引导幼儿回忆并表述操作过程,并以图画的形式帮助幼儿作记录。
4.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一个双层的月饼盒,激起幼儿的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回忆刚才使用过的各种手段,并逐一尝试将它打开。许多孩子围在一起,大家你碰碰,我摸摸,试图打开这个盒子。一个孩子无意间打开了盖子,盒子看上去是空的,但摇一摇,却又能听见声音。孩子们觉得很奇怪,大家开始寻找有没有拉链,有没有搭扣……这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适时给以提示,帮助幼儿发现盒子的秘密。最终,孩子们打开了盒子,他们十分兴奋,但马上又发现了新问题:盒子里的食物都有塑料包装袋,怎么打开呢?经过探索,孩子们发现可以从“小缺口”处撕开。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食物,并提醒幼儿吃东西前要擦手,有好吃的东西要大家分享,废弃物要放在指定地方。
5.一起整理场地。
点评
“吃”是两岁半幼儿最熟悉的活动之一,生活中孩子们拥有这方面的丰富经验。于是,教师在关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充分感知各种瓶罐的特性以及不同的开启方式。我们发现,各种食品本身已被教师巧妙地融入了探索目标,目的是让幼儿接受更多的刺激,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整个活动非常生活化,符合托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教师运用“做中学”的理念,提供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提出想法,并帮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还在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健康教育和社会性教育,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科学教案 篇2
科学活动:种子变变变
生成背景:
在生活区里放着石磨和石臼,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些古老的工具,磨豆浆是孩子喜欢
的,因为老师事先把豆子浸软了,但是当我提供了干、硬的豆子时,孩子们发现的现象是
不一样的,这里隐藏着一些科学现象,于是,我和孩子一起进行了科学探究。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比较,找出最合适的使用工具,增强探索意识。
2、能根据操作结果进行记录,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对操作活动感兴趣,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 干、湿黄豆、稻谷若干(幼儿参与浸泡)。
2、 石臼、石磨和擀面棒若干。全自动豆浆机一台。
3、 记录表《“种子的变化”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比较干、湿种子的'不同。
引导幼儿看看、摸摸,讲述干湿种子的不同,为什么?
(二)第一次操作:使用工具后观察种子变化。
1、分别介绍石臼、石磨和擀面棒的名称及使用方法。
2、幼儿操作,并观察种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3、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与发现:你使用了什么工具?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浸泡过的种子容易碎,所以磨豆浆一定要浸泡,而为稻谷蜕皮应该把稻谷晒干。
实录:孩子们对这些古老但实用的生活工具显得非常感兴趣,因为生活中幼儿接触得不多,新鲜感非常强,第一次操作让孩子熟悉了这些工具,为下面的科学探究作好了铺垫。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按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兔妈妈打电话来说,秋天到了,他们收获了许多黄豆和稻谷,它想请他们的朋友到它家喝豆浆和尝到白白的大米饭,但不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做到,请小朋友来帮助它。
2、幼儿猜测:你觉得兔妈妈使用什么工具最合适,才能吃到香香的豆浆?
3、幼儿操作:
(1)讲解记录要求。
(2)幼儿操作并记录。
实录:第二次操作让幼儿带着科学的问题去实验,通过记录把结果记录下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记忆,因为本次操作非常多样,共有12种,因此记录表在这里非常必要,而不是摆形式。
(四)汇总记录结果,比较发现最合适的工具。
1、交流、讲解自己的记录结果。
2、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别统计成功与否。如:使用石臼成功的举手等。
3、根据统计数字的不同发现最合适的工具。
反思:本次活动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幼儿有效的实验得出了科学的结果,发现了米饭用干的稻谷和石臼最合适,而豆浆则用湿的黄豆和石磨最合适,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五)介绍全自动豆浆机。
1、米饭、豆浆非常有营养,以前的人们就是利用石臼来使稻谷蜕皮,变成大米的;用石磨来磨豆浆,然后把豆浆烧熟后再喝。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已经发明了碾米机和全自动豆浆机。人们想喝豆浆,只要把浸泡的黄豆放进去,一会儿就能喝到香香的豆浆。
1、 示范磨豆浆。
反思:现代化设备的介绍为拓展孩子的思维起到了作用,也推进了科学活动中的技术演变,能引发孩子发明更现代科学的工具。
延伸活动:
品尝豆浆。发明更方便的工具。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几种常见汽车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用途。
2、认识轿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引发幼儿对汽车奥秘的探究兴趣。
3、感受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汽车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马路上的各种汽车,并统计自己看到的汽车。
2、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汽车玩具。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结合统计表交流在马路上看到的汽车,了解汽车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提问:说说马路上都有什么汽车?它们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分组玩玩具汽车,并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汽车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教师小结:汽车都由车门、车窗、车轮、方向盘、发动机等部分组成。为了减少阻力,汽车的外形都是流线型。同时汽车根据用途的不同,有货车、客车、轿车和跑车,等等。
3、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交流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谈谈都坐过什么汽车?去过哪里?如果没有汽车会怎样?感受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引导幼儿讨论:汽车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之外,也给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些不好的影响有哪些?
教师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方便我们出行,节约时间;但许多汽车的出现,排放出大量的汽车尾气使我们空气变得污浊,损害了人们的健康,给环境造成了污染。
4、引导幼儿探索轿车的奥秘,了解轿车的组成部分和用途。
(1)带领幼儿到老师的轿车上,让孩子自己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如玩玩方向盘,打开前盖和后备箱看看,转动雨刮器,看看反光灯、油表及时速控制表等。
(2)请幼儿找找轿车部件的数量。如方向盘一个,后备箱一个,前面车灯两个,后面车灯两个,有四个车门。
5、鼓励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秘密。说说自己对车里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各种汽车模型,布置“我是小车迷”区域,让孩子继续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车。
教学反思:
车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几乎每天要用车。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不知不觉突破了幼儿制作的难点,为下一步自由创作作了铺垫。本设计重视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巧妙地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的探究问题。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愿意养蚕和关心蚕宝宝,萌发对小动物的爱。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各个生长阶段的蚕宝宝图;蚕生长过程图片;班里饲养的蚕宝宝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最近我们班的自然角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在我们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了,你们知道是谁吗?(蚕宝宝)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先说一说,再出示图片)
(2)蚕卵怎么样能孵出蚕宝宝来?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叫什么?
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可以用棉花把蚕卵包起来晒晒太阳就能孵出蚕宝宝来了。(迁移小蝌蚪的成长)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依次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蚕宝宝在各个阶段的特征)
2.幼儿分批观察班里的蚕宝宝,等待的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蚕宝宝是怎么样慢慢变化的。
3.出示蚕宝宝的一生循环图,帮助幼儿理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桑叶以及蚕的用途
1.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桑叶)桑叶是什么样子的?(桑叶人手一片观察)
2.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3.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宝宝吃饱;帮蚕宝宝清理便便,注意卫生;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出示我们班养的蚕宝宝照片,激发幼儿去关爱蚕宝宝的意识。
2.教师小结:希望我们小朋友能用今天学到的养蚕宝宝的方法去好好照顾我们班的蚕宝宝,每天去看看他们,喂喂他们,观察蚕宝宝是怎么长大的。(幼儿教育)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 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活动重点: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活动难点: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大电池若干节 、 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 、 小灯泡若干个 、 各种型号的电池 、 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建有发电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领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实验:灯泡亮了
1。 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 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因为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较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 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动,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 幼儿两两合作探索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可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 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结束部分:
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 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 不要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要爬电杆。
4。 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延伸活动:
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索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约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第二环节,通过小实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 篇6
一、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投放在水和雪碧里产生的不同现象,萌发探索葡萄干跳舞秘密的兴趣。
2、能在同伴面前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发现。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两套杯子,两杯雪碧、两杯矿泉水,并在杯子上做好红、绿标记
2、葡萄干若干
3、记录表
4、视频两段
5、座位形式:圆形
三、过程:
(一)区分水和雪碧水,引出探究泡泡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水,一杯雪碧,猜猜哪一杯是水?哪一杯是雪碧?为什么?
2、幼儿猜测。
3、引导幼儿观察雪碧的泡泡,了解其特性
师:那我们再来仔细观察泡泡,对于泡泡你有什么发现?
3、 教师总结,并贴标记记录。
(二)幼儿实验,观察葡萄干放入水和雪碧后的不同变化。
1、幼儿猜测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1)出示葡萄干: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样东西,瞧,是什么?
(2)讨论:如果我把葡萄干分别放到矿泉水和雪碧里,葡萄干会怎样?
(3)幼儿分别幼儿猜测葡萄干在水和雪碧里的现象,教师和记录共同记录猜测结果。
2、幼儿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记录幼儿的.发现
(1)师:这是你们的猜测,猜测可不一定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
(2)教师教材操作要求。
师: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一杯矿泉水,一杯雪碧,请你把葡萄干分别放进去,看看葡萄干会怎么样?你可以先把葡萄干放到水里,观察好以后再把葡萄干放到雪碧水里再进行观察。做实验需要耐心和细心,耐心等待,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音乐停,你们就要回到座位上。
3、幼儿实验
4、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a:葡萄干放进水里:
师:谁来说说把葡萄干放进水里,葡萄干会怎样?
师总结:原来葡萄干放进矿泉水里,会直接沉到杯子,我们把它记录下来。
b:葡萄干放进雪碧里:
师:葡萄干放进雪碧里,你又有什么发现?
(2)观看录像,集体验证
(3)教师记录
师:看清楚了吗?葡萄干在雪碧里发生了什么?
(4)教师总结并记录结果
(三)讨论并揭秘葡萄干在雪碧里位置变化的原因,
1、讨论:为什么葡萄干放进雪碧里会一会儿浮上来,一会沉下去呢?
2、观看课件
师:老师把葡萄干跳舞的秘密做成了一个视频,我们一起看一看。
3、揭示原理:当葡萄干放进雪碧,葡萄干一开始会沉下去,但是很多气泡会围着葡萄干,像气球一样把葡萄干托起来,而水面上的气泡破裂时,葡萄干就沉下去;过一会儿新的气泡又会围在葡萄干周围,于是葡萄干又浮起来了,就这样反反复复,所以我们看起来就像是葡萄干在跳舞一样。
四、延伸
1、讨论:你还喝过哪些有泡泡的饮料?
2、投放其他饮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饮料,都认识吗?如果把葡萄干放进可乐、王老吉里,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回教室后继续探索,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好吗?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科学教案(精选)07-27
科学教案07-20
(荐)科学教案12-25
(必备)科学教案12-25
泡泡的科学教案03-13
科学教案【优选】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