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4 12:57:3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语文教案范文集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

  “三毛”——一个上海“小瘪三”的形象成为中国几代人成长的伴随者。那么是谁创造了这一经久不衰的漫画人物呢?

  “三毛之父”——张乐平。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中国儿童连环漫画的开创者。1910年11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盐县,父母是张乐平最早的美术启蒙者。他的许多作品是以上海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在上海诞生,很快就跻身当时最著名的漫画明星之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张乐平与一些漫画同仁组成了救亡漫画宣传队,离沪赴外地宣传抗日。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同年创作了《三毛外传》。1947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开始连载,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的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凄苦无依的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一时间激起社会强烈反响,引起了一切善良人的共鸣。建国后,又创作了许多“三毛”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这位中国漫画事业和儿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师,他的整个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因此人们称他为“平民画家”。他笔下的三毛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被誉为“三毛之父”,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他为“三毛爷爷”。1992年9月27日,一代宗师张乐平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82岁。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

  (一)长春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突出“教材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力求在开放性上有更大的突破。这样可以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其他学科、社会文化环境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软化学科边缘,把幽默、读图、歌词、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力求实现艺术与语文的通感教育。每一册教材中都有一个板块是以“幽默”为主题的内容,期间学习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系列,在本册中引入了中国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的经典之作《三毛》从而来激发学生对幽默的感受与学习。在张乐平老先生近四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那些旧社会、战争年代的作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有些太过遥远,如果将那一时段的作品引入课文,学生无法体会其中带来的讽刺与幽默,因此课文选入的《雨后春笋》是一篇六格漫画,它是在张乐平老先生为表现1950年代后已经“脱离苦海”的三毛而创作的作品。漫画中,三毛穿着整齐与战乱中衣不裹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三毛还背着小书包,表现出解放后,孤儿的“三毛”也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的巨大变化。

  (二)长春版教材突出体现追求精品文质,注重语文积累。

  本套教材的选文与创写文,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并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和儿童喜闻乐读的,二是用现代视角审视有现代观念的,三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漫画与幽默的表现形式就是突出的代表。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不但重视感悟积累,朗读背诵,更能够获得美的熏陶感染,把汉语言文字教育与文学教育有机地整合,协调发展。

  学生在欣赏漫画的同时,不公要弄懂画面的内容,感受到幽默画面带给我们的愉悦,又要自然地结合画面认识这些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在理解了成语含义的`基础上,还要尝试着用一些成语练习说话,学会运用这些成语。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在观察时还要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三毛看到帽子长高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不只看表现现象,学习深入思考问题,养成勤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诙谐中蕴藏内含。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2、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3、通过观图读成语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4、观察每幅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变化和人物周围事物的细微的变化,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三)教学难点:

  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考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欣赏漫画的兴趣,感受幽默的魅力。

  (四)教学策略:

  1、识字与写字。

  (1)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可采用拼音识字和听读识字的方法进行。

  拼音识字。就是直接出示注音生字,在学生练习拼读以至达到熟练拼读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成语,从而进一步巩固识字。

  (2)本课会认的字只有6个,会写的字只有5个,但都是在成语中出现的,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做依托,对字本身的意义理解上有难度,对成语的认识与理解也有难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成语的意思,并且借助图画来弄懂这些字的意思。这样为学习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打下了基础。本课生字“酣”是一人会义字,由“酉”和“甘”会意,表示酒味甘醇,饮者畅快尽兴。

  (3)书写上要注意的。“笋”和“解”书写易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一笔的位置,强调“笋”字下面的“尹”字撇不出头;“解”字中,右半部分下文是“牛”,不是“午”,因此竖要出头。

  (4)字音的强调。“津”字的读音容易混淆,读“jīn”而不能读成“jīng”。

  2、观察图画,学习成语。

  (1)问题与对策。

  在教学时,学生通常只会注意漫画好笑而忽视了细致地观察,老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画,能说清楚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哪里,正在做什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个比较完整清楚的故事。弄清每幅图画下面的成语和图画内容之间的联系,并理解每个成语的意思。也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2)大胆想象,练习表达。

  在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些词语中所描绘的这种表现呢?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用这些成语说话,达到真正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

  (一)观察思考,找到漫画中最令人发笑的地方。

  观察:三毛的帽子和那要么竹笋一起长高了,三毛摘不到自己的帽子了。

  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观察:前三幅图没有下雨,后三幅图中下了一场雨,竹笋就是因为这场雨长高了。

  再思考:课题以“雨后春笋”的意思原来就是下雨后,竹笋生长得速度非常快。三毛仅小睡了一会儿的功夫,竹笋长得就使帽子摘不下来那么高了。

  从而进一步理解“雨后春笋”的意思: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多快,现在比喻新鲜事物大量出现。

  (二)培养幽默细胞,激发幽默潜能。

  通过学习完本课甚至于本单元的两幅漫画,使学生们懂得了漫画能带给我们快乐,能让我们在欢笑中减轻压力并且学到知识,能够让学生们更喜欢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幽默细胞,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幽默潜能,从而树立乐观、自信、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一代漫画宗师,成就“三毛”一生!——强大的历史背景做后盾;

  二、幽默不失童真,诙谐蕴藏内含!——具备充分的入选理由;

  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丰富而新颖的教学价值;

  四、体味幽默快乐,感受学习乐趣。——深远而悠长的延伸学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搜集交流和战争有关的事件,故事,诗词,歌曲等资料,丰富学生对战争的认识,积累语文知识;通过搜集交流和战争有关的知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课堂展示,方法多样(看、说、背、诵、讲、唱、思、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

  【活动重点】

  目标1、2。

  【活动器材】

  多媒体。

  【活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布置活动任务

  1、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

  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表演、论辨等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

  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3、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写作训练,锻炼自己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论的

  口语表达能力和就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准备

  1、向学生介绍几本有关战争的图书和提供相关网站让学生阅读或查阅。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五大活动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

  3、组织各组成员开会研究活动内容、方式。

  三、活动设想

  活动分为准备阶段(二周时间)、成果展示阶段(一课时)

  1、准备阶段

  全班同学共分为五大小组,分别为:

  第一组,历史学家:主要通过媒体介绍的方式,让学生在一般意义的了解基础上,侧重于对解放战争的重大战役和二战的了解。

  第二组,军事学家:通过演讲的形式,使学生对战争性质作较为深入的分析,进一步审视战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和人类责任感。

  第三组,政治学家:通过网上论坛的形式,审视当今的国际社会,就美国攻打伊拉克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思考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的`战争性质。

  第四组,文学艺术家:通过不同形式的,富有文学、文化色彩的交流活动,如背诵古今诗词、讲故事、赛成语、写名言等,使学生对战争与文学的关系有所感悟,使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所积累。

  第五组,新闻记者组:采访参加过战争的父辈,通过交谈,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并承担成果展示活动中的穿线人。

  2、成果展示阶段

  新闻记者小组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不仅主持人由记者承担,而且在整个活动中,记者可以随机采访,目的为了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探究。最后由记者小组写出整个活动的通讯报道。并布置全班同学写一篇有关战争话题的作文。

  3、活动评价阶段

  教师除了在学生活动前做好参谋外,还需对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情况给予督导和评价,当好裁判员。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步骤如下:

  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是五大小组互相评价,其中包括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收集资料的情况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再评价。

  四、布置作业:

  A组:以“战争与人”为主题,编辑一份8开大小的手抄报。要求:

  1、主题鲜明突出;

  2、图文并茂,书写美观。以“幸福,让战争走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材料丰富,不少于700字。

  B组: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

  C组:仿写一段歌词(可仿写《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6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好的段落。

  2.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体会文中的想象的部分。通过比较和朗读来体会描写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学习花儿们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教具准备:花儿图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花儿的文章《花儿学校》,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一类生字。

  4.自己读读这些一类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校:(1)学校:校舍、校风、校园、校庆。(2)校官。

  雷:字理识字。(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雷、春雷、雷电。(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

  隆:(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冬、隆情厚谊。(4)凸起:隆起。

  泻:(1)很快地流:一泻千里。(2)腹泻:泻药、上吐下泻。

  潮:(1)潮汐,也指潮水:早潮、海潮。(2)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式:思潮。(3)潮湿:潮呼呼、潮气。

  疾:(1)疾病:积劳成疾。(2)痛苦:疾苦。(3)痛恨:疾恶如仇。(4)急速,猛烈:疾风、大声疾呼、疾风劲草。

  罚:(1)处罚:挨罚、罚赏、赏罚分明、罚金、罚球。

  碰:(1)接触:碰杯。(2)碰见,遇见:碰头、碰壁、碰钉子。(3)试探:碰碰机会、碰巧。

  鹅:家禽:鹅黄、鹅毛、鹅绒、鹅行鸭步、鹅卵石。

  猜:猜测、猜度、猜谜、猜想、猜疑。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诵。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3.学会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并解决几个问题:

  描写部分:

  1、课文中那些自然段属于描写?(1、2、6)写了什么?(写出了花儿在雨中的自由自在。)

  2、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同?(如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出了阵雨和大雨时天气和花儿不同的状态,其中也体现出了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得越大,环境越恶劣,他们更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想象部分:

  1、、找一找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剩下的自然段)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可以提出问题。

  这几个自然段是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来写花儿的,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花儿在地下学校里上学,那他们的老师是谁呢?(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比如:他们的老师可能是大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可能是土地,因为土地教会他们破土而出。其他的想法也可。)

  b.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

  三、整体读全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的1、2、6三段,积累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读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三.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想象涂色,想一想: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作业: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花儿学校

  描写:阵雨——冒,欢天喜地想象:罚站上天

  大雨——冲,放假了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词语积累:

  学校雷电隆隆倾泻潮湿

  疾病惩罚碰撞鹅黄猜想

  #

语文教案 篇4

  一、 观赏图片揭示话题

  1. 出示挂图,引导观察。

  2. 弄清图意,板书话题:说说我的家

  二、 教师示范说话,明确要求

  1. 学生看图听老师说话。

  “我叫王小明。我家住在环成花园2号楼201室,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爸爸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妈妈是一位售货员。我很喜欢自己的`家。”

  2. 思考问题,明确说话要求。

  (1) 提问:听了王小明的介绍,你知道了他家的哪些情况?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住址、家人、工作、感情。

  (3) 学生借助拼音读读本次说话的具体要求。

  (4) 借助板书内容,教师提示说话要求。

  三、 练习

  1. 指名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练说。

  2. 将四个问题连起来练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提名说,对照要求评议。

  4. 学生分小组练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练习一的学习很感兴趣,学习《村居》很乐学。

语文教案 篇5

  目标:

  ①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内容。

  ②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

  ③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重点:a.培养阅读能力;b.体会语言特色。

  设计:

  一、导入

  1.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3.你知道哪些关于蝈蝈的信息?(可引导学生查字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速读课文,梳理信息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2.用简洁语言归纳

  声、形、斗、食、居

  3.作者告诉你们的这些信息,他是怎么得来的?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并说说你的启示吗?(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意识)

  四、研读,品语言

  ①师:《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②再读(默读),探究品味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质疑。

  ③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④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适时引导,注意把握两点:

  a.对蝈蝈的称呼:如“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雅称吗?

  b.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⑤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五、延伸

  1.读罢此文,你一定也对蝈蝈多了几分了解和喜爱,假如要你给蝈蝈拍张特写,你最想拍它的'什么状态?给你的图片怎样命名?

  2.蝈蝈是一种昆虫,你能不能说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呢?(增加知识积累)

  3.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吗?(简述后作课外练笔)

语文教案 篇6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一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1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能从名称、形状、玩法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玩具。

  2.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与人交往的勇气。

  3.在交际中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二、内容分析:

  本内容安排在语文百花园五中,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选择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插图帮助学生了解交际内容,图边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该怎样表述。

  三、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基础,本课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本内容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有兴趣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设计思路:

  1.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3.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充分进行口语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投影出老师童年生活照。大家认识照片上的小朋友吗?这就是老师小时候的样子。

  2.展示玩具。小时候的老师也喜欢玩,特别喜欢玩一些玩具。看,我把它们都带来了(出示一些旧玩具,有买的、也有自制的,并取出最喜欢的玩具)。

  [看老师的童年生活照和一些学生没见过的玩具,营造既贴近生活又极其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参与。]

  (二)练习说话,进行交流

  师:小朋友仔细看,谁能说说老师小时候玩过哪些玩具,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1.指名说。句式:老师小时候玩过,最喜欢的玩具是。

  2.同桌练说。下面,我要求大家不但要说出玩具的名称,还要说出它们的特点,比如颜色、形状……同桌的同学先说一说。

  3.指名说。大家说得很带劲,有的小朋友说得准确生动,谁能到前边来说一说?

  4.介绍自己玩过的玩具。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玩具呢?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先向同学说说。

  5.指名向全班说。教师小做板书:可爱、好玩。

  [运用句式、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引导学生观察、抓住特点,使说话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三)领悟方法,介绍玩具

  1.介绍形状

  师(出示小熊):请你仔细观察,该怎样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自己先练习,一会儿说给同学听。

  ①指名说。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介绍了哪些部分?按什么顺序?

  ②师小结介绍方法并板书:名称、外形、顺序。

  ③谁能把小熊介绍得更可爱,其它同学认真听,想想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④我说你猜。请一位同学上台介绍小白兔玩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猜猜这是什么玩具?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⑤同桌介绍自己的玩具。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倾听、互评中领悟方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遵循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游戏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交际的兴趣。]

  2.介绍玩法

  ①(演示电动玩具的玩法):有的玩具不仅形状可爱,还十分好玩。

  ②指名介绍玩法。大家认真听,听听他的话中,哪一些值得称赞。

  ③讨论后板书:玩法。

  ④师小结:大家现在明白了,可以从玩具的可爱和好玩两个特点中选择其中的一方面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玩具,你能介绍自己手中的玩具吗?

  (四)运用方法,介绍玩具

  1.同桌介绍。请小朋友教同桌玩玩你的玩具,要说清楚怎么玩。

  2.指名介绍,互相评价。谁的玩具最好玩?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

  [遵循儿童的心里特点,让儿童边玩边说,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向同学介绍自己玩具的玩法,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交流的语言实践练习,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五)推荐玩具,积极交流

  师:有位小朋友的妈妈想托老师给她的孩子买一件生日礼物。可是买什么好呢?这可难为了老师,大家帮助老师,给我推荐一种玩具吧。现在我就是顾客,你们就是售货员。哪位售货员介绍得好,我就买谁的。

  1.练习推荐。

  2.指名推荐。(强调说好推荐的第一句话)。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进行师生互动,体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儿童在愉悦的情境中体验快乐,既训练了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又调动儿童的交际积极性。]

  (六)总结,激励

  这节课大家都很能干,能很好地与同伴交流,还向老师推荐了好玩的玩具,谢谢你们的帮助。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介绍了奇妙的“眼睛”。“眼睛”用了引号,表示比喻人的意思,是将一种事物比做眼睛,那么诗歌究竟将什么比做了眼睛呢?而且又是“奇妙”的眼睛?这样的题目很容易吸引读者。排段的手法,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内容也易于理解接受。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应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诗中的10个生字。

  2、了解文中奇妙的“眼睛”是什么,知道它们有什么用。

  3、体会诗中比喻的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的眼睛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自主学习,主动交流。

  教具准备:各种仪器的图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你们猜一个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学生交流)

  你们知道眼睛的作用吗?它的功劳可大了,今天,我们就走进“快乐读书屋五”来看看奇妙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

  1、自由读一读,可以借助拼音来读,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三、学习生字

  1、自己对照拼音把生字读一读。

  2、小组交流:读准字音,怎样记住字形,可以怎样使用。

  3、小组汇报:领读生字,记字形,组词。

  四、理解感悟

  1、再读诗歌,诗歌中讲到了几种“眼睛”?分别是什么?

  (展示三种仪器的图片)

  2、讨论:这些“眼睛”奇妙在哪?它们有什么用?

  3、小组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指导。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和资料)

  4、这些“眼睛”这么奇妙,你应该怎样读出来呢?指导朗读。

  五、思维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科学仪器?它们又是谁的眼睛?(让学生仿照文中说一说。)

  六、总结:今天你在“快乐读书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自由谈感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导学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导学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

  1课时

  【预习导引】

  1.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何其芳。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 ) 肥硕(shu ) 栖息( qī ) 归泊( bó )

  寥阔( liáo )枯涸( hé ) 清冽( liè ) 梦寐( mèi )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4.把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 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忧愁的,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二、简介作者:(投影或由学生介绍)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 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三、检查预习:

  1.见预习2.

  2.指名朗读,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四、质疑探究: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讨论、明确: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2.诗中刻画了几幅 图画?

  讨论、明确: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五、品味赏析:

  1.要求学生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讨论、归纳:

  农家丰收图:清 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 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 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明确:

  由远及近的顺序。

  3.找出你最喜欢的 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讨论归纳:

  (1)伐木声飘出幽谷——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6)秋天梦寐在 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7)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 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六、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七、教师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九、布置作业:

  1.以“秋天”为题写一 首诗,相信你一定能写好。

  2. 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 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答案:(1)老师的粉笔

  (2)排比;设问

  (3)各种颜色的粉笔

  (4)最后一句

  (5)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在一只白海豚的带领下一条条海轮平安顺利地通过了一条地形复杂,经常发生事故的海峡。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人类可爱的朋友---海豚。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佛”。

  2、继续学习用不同方法理解词语,理解为什么说海豚是义务领航员,懂得人类和动物和平相处、和谐互助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义、务、航、峡、优、佛、示、导8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佛”。

  2、学习用找反义词、画画、做动作、换词及模仿声音的法理解“危险、弧线、张望、仿佛、暗示、汽笛”等词语,学习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第三自然段中描写白海豚两次跃出海面的句子。

  授课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或海洋馆里见过海豚吗?你能试着用词语形容一下海豚给你留下的印象吗?(可爱、聪明)今天这节课老师即将带领同学们走进关于海豚的一个神奇故事中,看看可爱、聪明的海豚还有哪些本领。板书:义务领航员(解题,学习“义、务、航”)

  二、读中识字悟文

  1、检查预习识字情况

  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先读完的.学生反复读一读小黑板上的句子(1、忽然,吉姆船长的眼前一亮,一只白海豚跃出水面,在半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然后又钻进水中。2、他拉响汽笛表示谢意,白海豚再次跃出水面,还是在半空中划出了一条优美的弧线,然后有逆流向回游去。)

  3、指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当时的情况怎样?(学习第二自然段:读一遍,学习“峡、捏:2层含义”)

  过渡语:在海轮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故事中的主人公出现了,同学们快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看一看这只白海豚是否让海轮化险为夷了。

  4、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海豚是怎么做的?

  a做动作理解“张望”一词

  b师出示小黑板上的两句话,先理解词语:弧线(画)、仿佛(找近义词好像、似乎)学习另一个字音fó.

  C抓住两句话中“跃出、画出、钻进”等动词理解句子意思。

  5、感情朗读:第一次跃出海面是在向海伦暗示导航,最后一次跃出水面仿佛说不用谢。朗读时,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更具自己的理解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6、默读最后一段,谈谈收获(a明确“义务”和“领航员”的含义b动物是有灵性的,人类和动物要和平相处、和谐互助)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为人类做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全文

  2、读词语卡片

  二、读中悟诗情

  完成写字任务:重点指导“峡”,山旁的笔顺,“导”要和“异”区分开,舟字旁横不要写出头,“吉”和“示”,可以进行对比书写,一个是士,一个是二。“段”右边的几不带钩

  三、知识外延

  你还知道海豚的其它本领吗?(表演、救人:原因教参97页)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73页写一写中词语写一遍

  五、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精选]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