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2 10:56:0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共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誉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称誉他人要真心实意,不能太夸张,否则将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想

  要想获得他人的称誉,得先学会称誉他人。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借助图画和生活经验识字,在朗读词句中认读生字;在朗读感悟的过程中,教给同学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继自身喜欢那个小动物就读那个小动物所说的话,通过自读、范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也要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假如在平时,你听到他人鼓励和称誉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对你有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只小刺猬和一只小獾之间发生的事。看看相互鼓励与称誉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同学以自身喜欢的方式仔细读一遍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正音。

  3、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刺猬板凳糙但傍椅瞧留

  ⑴自读生字。

  ⑵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样认识的?(在同学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并褒扬爱学习的同学。)

  ⑶齐读、同桌读、开火车读、卡片认读。

  4、将生字婴幼儿送回家,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考虑并回答问题:

  课文的题目是“称誉”,通过刚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图文结合,读中感知:

  ⑴出示第一幅图课件,结合课件同学自读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

  请大家结合课文插图,仔细观察第一幅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考虑并回答: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誉他呢?小獾有什么表示?

  引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出示课件第二、三、四幅图:

  结合插图,朗读课文的第五至十自然段。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在同学谈的过程中,引导同学通过朗读体会小刺猬和小獾得到称誉后的喜悦。

  如: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誉了我,让我有了自信。

  谢谢你,你的称誉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⑶考虑并回答:

  称誉他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誉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朗读全文。

  说说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

  4、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文:

  下面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人当小刺猬,一人当小獾,一人读课文。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读得最棒,演得最好。

  评选最佳朗读小能手和扮演小能手,颁发小奖品。

  5、小结:

  自身选一个同学,在小组内夸夸他的优点。

  四、实践活动

  1、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誉你的`家人。

  2、回家协助家长做力所能和的家务活,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受到称誉的喜悦。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能得到大家的称誉。

  二、复习巩固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刺猬板凳糙但傍椅瞧留

  同学复习巩固。

  ⑴同桌互读。

  ⑵指名读。

  ⑶开火车认读生字。

  2、用生字扩词:

  指名说词语,教师板书。

  齐读字词。

  同学选几个词语抄下来。

  3、三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积累运用

  课件出示:

  闻了闻一个比一个好

  瞧了瞧一棵比一棵壮

  了 比

  了 比

  1、读一读给出的短语。

  2、比较一下每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3、照样子说词语,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4、集体交流。

  5、写一写。

  四、写字

  1、课件出示词语:

  采果子背着板凳椅子但是黄昏清晨消除

  ⑴读一读。

  ⑵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自身喜欢的方式感悟词义。

  ⑶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比比哪个小组获胜。

  2、选择自身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身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

  ⑴同学观察生字的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⑵教师范写,互相提示要注意的问题。

  ⑶同学描红仿写。

  ⑷同桌互相评价,修改。

  板书设计

  称誉

  小獾 小刺猬

  做板凳 摘苹果

  一个比一个好消除一天的疲劳

  教学后记

  同学对生动有趣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同学朗读、分角色扮演,同学渐渐的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同学的积极性很高,今后教学中可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识字、读课文,发挥了主动性,调动了积极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2、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方法】

  朗读、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乐。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来唱一唱。播放VCD《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跟唱。

  这首歌我们唱了好多年,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每当你唱起这首歌时,你都会想些什么?

  生谈感受。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题目代换:

  这篇文章比较长,通过我们预习课文,你觉得文章还可以用什么题目来代换?

  探讨结果:《我和爸爸》、《爱花的爸爸》、《父爱》……

  2、解释课题:

  同学们代换了这么多题目,那作者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课题?

  探讨结果:

  ⑴ 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败落。

  ⑵ 暗示爸爸的生命之花败落,爸爸离开人世。

  3、略谈感受:

  老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那你最初读完课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意见结果可能是感动、同情、敬佩等,要求说明原由。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最感动的地方:

  看来同学们和老师一样,是饱含激情地读完这篇文章,你能否把课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或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给大家读一读?

  ⑴ 自己练读。

  ⑵ 抽生单独读。

  2、师生品读爸爸逼我上学的部分:

  ⑴ 我与爸爸的故事中,哪一件事写的最详细,对我影响最大?

  明确:爸爸逼我上学。

  让我们跟随英子的回忆,一起回到六年前,来亲身感受一下英子被迫上学的经历。以读为主。

  ① 生自己朗读。

  ② 选优秀选手,分角色朗读。

  ③ 小组扮演爸爸和英子,分角色朗读。

  ⑵ 从这件事上,你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探讨结果:爸爸对我要求严格,但严中有爱。

  3、品读爸爸去世一部分:

  ⑴ 英子就是在爸爸的这种严格的要求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从哪里可以看出英子长大了?

  明确:面对爸爸的死亡,英子表现出的`是从容、镇定。

  我们集体来欣赏,以读为主:

  ① 师范读。

  ② 生分角色读。

  ③ 男生扮老高,女生扮英子齐读。

  ⑵ 从英子和爸爸感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对英子的爱除了严格的要求之外,还有哪些成分?生到黑板归纳。

  殷切的希望、温暖的关怀、热情的鼓励……

  ⑶ 看了同学们的归纳,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父爱如山,我们领略了他的沉稳与厚重!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那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来表达你对父爱的理解吗?

  父爱如海……父爱如春风……如细雨……如阳光……

  三、拓展总结

  1、是呀,父爱都是深沉的,都是严厉的,有时甚至让人难以接受,但最终他是爱我们的,你和你的父亲之间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吗?

  生交流故事。

  2、在爸爸花儿落了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英子长大了,成熟了,假设英子一口气跑到医院,而爸爸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英子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你能模仿英子的口吻对死去的爸爸说说话吗?

  生写作,并伴随音乐交流。

  3、整篇文章跌宕起伏,一直是在不断回忆中调整心态,释放情感的,一会儿写现在的事,一会儿写过去的事,这种写法叫插叙。

  4、在我们这堂课中,有一个环节也属于插叙,是哪个环节?

  讲我与爸爸的故事一环节。

  尾声:今天的文章让我们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用心声来唱一唱:世上还有爸爸好。重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改唱《世上还有爸爸好》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恩难忘。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第一课 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 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一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姥 lao( ) 炊 chui ( ) 歇xie ( )nao( ) cui ( ) xi ( )

  2·填字成词。 身( )其境 ( )人入胜 ( )生难忘 ( )( )动听 教( )之恩 戛然而( )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 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二段(第2一7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 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 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

  ②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田老师先给二年级 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 再绐一年级上课)

  ③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他把《一去二三里》这苜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娓娓动听"是什玄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点:

  品味背诵诗句,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教学难点:

  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几乎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人称‘游仙’;他还喜欢喝酒,人称‘酒仙’;他最喜欢的是写诗,流传至今的诗作将近千首,人称‘诗仙’。他是谁呢?”(学生:李白)

  2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你会背诵哪些呢?

  随着学生的背诵,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带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李白。如:《赠汪伦》写的是有情有义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浪漫悠闲的??3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自幼敏悟好学,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主要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教学分析:读文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本课的导入,从作者入手,使学生知道李白是个非常丰满的人物,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初识“孤独”

  1读题,解题。

  (1)教师: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质疑。

  教师: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教学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眼就是“独”。所以,学习这首古诗,应紧紧抓住“独”字,一步一步去深入体会作者那份孤独寂寞之情。本环节,首先通过交流大概了解敬亭山的知识,接着让学生用“独”组词,从而理解诗题的意思。继而利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熟,进而质疑,激发阅读期待。)

  三、走进“孤独”

  1找:诗句里描写李白一个人看敬亭山的场景,哪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2交流: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飞尽”“独去”,体会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天空不见一朵白云??此时的孤独、死寂??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教师:此时在李白的眼里有什么?(敬亭山)

  3体会孤独。

  (1)学生齐读前两句。

  教师:在自然界中,鸟飞云走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时候在李白眼里却越发让他感到孤独了呢?学生交流。

  (2)课件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4配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写话练习:

  (1)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2)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学生写,教师巡视,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分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两句诗中写鸟飞云去,只有李白孤独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对比中越发显出作者的“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时能懂李白。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此时进行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触摸到李白那孤寂的心灵。)

  四、拓展补充

  出示《秋浦歌》。

  1自由读,感受李白。

  教师:这首诗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学生读。齐读,指名读。

  2交流。

  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哀愁??)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哪些人会想着他?

  教师小结: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再次吟诵《独坐敬亭山》。

  (教学分析:《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表达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补充李白晚年的作品《秋浦歌》,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孤寂心情。这里运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对比。以李白诗导入教学,又以李白诗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给课堂教学画上完整的句号。)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语文教案 篇5

  一 导入

  瘟魔拆散了一个个快乐、和睦的家庭。桓景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他的心情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甲:桓景很难过。他想一定要为家里人报仇。

  学生乙:桓景特别伤心。他想一定要除掉瘟魔,不让瘟魔再害人了。

  学生丙:桓景看到家人死去,伤心得都哭了。他想不管有多困难,一定要学好武艺,杀死瘟魔。

  就是这种一定要斩妖除魔的信念支撑着桓景,他排除万难去拜师学艺。最后,他杀死瘟魔了吗?他是怎样铲除瘟魔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 细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画出了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请你快速看看自己画出的句子,一会儿和同学们交流。

  2.集体交流。

  对于句子的分析,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对比朗读: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蹚过了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见到了费长房。

  ①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些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桓景走了很远的路,才见到费长房。

  学生乙:路特别远,又不好走,桓景很辛苦。

  ③桓景在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甲:可能会碰到野兽,有生命危险。

  学生乙:他的干粮吃完了,鞋磨破了,他挨饿受冻。

  学生丙:山路很危险,有几次夜里赶路他差点儿摔下山崖。

  ④遇到这么多困难,他为什么仍不放弃?

  (为家里人报仇,要除掉瘟魔的决心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⑤是啊!每当想起家人,桓景就有了力量。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桓景克服了很多困难,经过了很长时间,历经千辛万苦才见到费长房。)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⑦桓景见到费长房时,他会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甲:他的衣服和鞋子都破了。

  学生乙:他的身上可能还有伤。

  学生丙:桓景一定又黑又瘦。

  ⑧如果你就是费长房,你会说什么?

  (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①想象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

  学生甲:他每天特别早就起来练习武艺。

  学生乙:有时候他练武入了神,忘记了吃饭。所以课文中用了“勤学苦练”这个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恒景武艺学成之后,师傅费长房让他下山,斩妖除魔。默读第6、7自然段,找找从哪些词句看出桓景特别勇敢。

  ①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他们搏斗的情景。

  体会“见势不妙”的意思。

  ②此时山上的乡亲们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甲:他们心里很紧张,因为瘟魔很厉害。

  学生乙:他们担心桓景会受伤。

  学生丙:看着桓景和瘟魔搏斗,他们相信桓景一定能赢。

  (4)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看到瘟魔死了,老百姓什么反应?(欢呼雀跃)

  (5)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 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家人死于瘟疫 不怕困难拜师学艺 勤学苦练练成武艺 斩妖除魔为民除害。

  2.复述故事情节。

  (1)把故事讲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2)指名在全班讲一讲。

  四 总结

  很多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你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询问家长等途径了解这些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设计教案时,尤其要注意孩子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侧重找出本文中关键的句、段进行理解、体会、朗读。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尊重学生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教师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再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品读。

  不足之处: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却出现卡壳。

  1.读一读下面的字,先按字母表顺序给它们排排队,再按笔画从多到少排排队。注意书写要工整。

  妻 拜 瓶 侵 袭

  拜 瓶 妻 侵 袭 袭 瓶 侵 拜 妻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如果……就…… 不仅……还……

  (1)(如果)刘明的腿不受伤,他(就)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不仅)学习成绩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

  (4)(只要)坚持锻炼,你的身体(就)会康复。

  3.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丰富多彩,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收获的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感受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说明性文字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辨别信息、筛选信息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教师点拨引导。

  2、讲读结合,以读带读。

  媒体设计

  图片、文字、视频综合运用。

  教学思路

  一、导入

  在记叙、议论、说明三类文字中,你最喜欢读哪类文字?最擅长写那类文字?为什么?(以多媒体展示)

  (说明:以问题的方式导入,学生会以此展开对旧知识体系的回顾与筛选。)

  二、探究阅读。分层消化

  1、无目的阅读——筛选信息混乱。

  说明性文字真的让大家手足无措、知难而退吗?

  (说明:教师以质疑方式引入,要求学生在教师不做任何要求的情况下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自己所获得的最明确的信息,进而引导学生:说明性的文字并不难,因为每个人读一遍都会有收获。以此鼓励阅读说明性文字的信心,激发阅读兴趣,但教学重点并不在此,在于探究:同一篇课文为什么大家得到的信息不一样?原因何在?)

  明确:辨别信息、筛选信息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有关,何况我们要求的是无目的阅读。(多媒体显示)其实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的阅读目标,所以我们只有明确阅读目标,才能在阅读中少走弯路。

  2、有目的阅读——筛选信息。

  教师按照思维的规律,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和学生一块设置阅读目标,并有目的地依次展开设置好的阅读目标:

  文章说了什么——文章怎么说的——说这些有什么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观点有哪些?

  (2)作者阐明的物种起源问题的两个主要观点是什么?

  (3)第1、2段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5)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说明什么?

  问题的多少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

  在这样依次展开的阅读中,学生会发现他们的答案、信息统一多了。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

  为什么统一多了?

  因为有了阅读目标。

  那么一篇文章阅读目标一般从何而来?

  从题目、作者、中心句中来。

  (说明:这是整体筛选信息。)

  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呢?通过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怎样辨别和筛选呢?你刚才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自己想,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向教师咨询,最后共同归纳(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强调规律):

  整体信息的筛选:

  关注题目、作者(知识积累)、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总结句、总提句、过渡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看清文章结构。

  局部信息的筛选:

  句式特点、长句的层次,重点词语、代词的.指代作用,修饰成分。

  教师在这个时候用视频播放有关达尔文和进化论的有关影片,学生看完后重读课文,巩固深化理解信息的筛选。

  (说明:以上内容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教师在问题的选择上,知识的明确、归纳上,时间的分配上都要因地制宜,若按两课时计,应把后面的内容放入下一课时。)

  三、巩固拓展欣赏品味

  1、以多媒体展示两段文字,让学生进行整体和局部信息筛选的练习。

  2、利用筛选信息的方法,欣赏品味作者的人格魅力。

  思考: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通过这样的说明性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尤其注意虚词的运用。

  明确:看似生冷枯燥的文字,其实正透着作者那严谨不苟的科学态度,因为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文如其人,达尔文正是以这样严肃、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精神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这种精神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

  随着教师的明确强调,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达尔文的科学著作及后人对他的评价的图片与文字,使学生的理解立体起来。(党红英)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一幅图画、一首古诗、9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和5个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锄禾》这首古诗既要求学生背诵,又要求学生理解诗意,开始理解古代作品的语言。用听读的方法认识9个生字,“锄、盘、餐、皆”由学生看查字表的拼音认识。5个学会的生字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学习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

  《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师生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师:呜呜—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课件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课件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课件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课件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课件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教师及时指导。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生字朋友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和我们来玩拼字游戏,你们愿意吗?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有一些字和笔画的卡片请每组小朋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字。(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拼字)

  五、课件演示五个生字朋友,教师进行总结。

  六、课后小记:

  学生游戏中掌握了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书写生字。“午、禾”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效果较好。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有实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写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读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练习朗读和认字,读好问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导语:

  老师今天要请大家帮三个忙,你们愿意吗?

  1、认字

  第一个忙是,今天早上,老师收到太阳公公的许多小礼物,每个小礼物上都有一个精美的字,你们能帮老师把他认出来吗?要是认识,就大声读出来,不认识的话,就把小手高高的举起来。

  出示太阳生字卡,并把学生不认识的字帖在黑板上。

  这几个小太阳有的同学还不认识,没关系,待会你就会认识他们了。

  2、画尾巴

  第二个忙嘛,老师认识一个小朋友,他呀是一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课件出示:《粗心的小画家》,学生帮助丁丁改画。

  第三个忙是,这些小动物们要比尾巴,你们能给他们做裁判吗?他们要比什么呢?

  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师读,问:裁判们请评一评吧!

  wěi ba bǐ

  仔细看看它们的尾巴一样吗?(板书:尾 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比它们的尾巴。(板书:比)

  领读课题,齐读课题:6.比尾巴。

  二、自读识字:

  1. 提出自学要求:看图轻声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想想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2. 各自轻声读儿歌。

  3. 检查生字的读音。

  shuí de cháng hǎo xiàng hóu zi sōng shǔ biǎn

  谁 的长 好 像 猴子 松 鼠 扁

  三、合作交流:

  1. 指名四位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正音)

  2. 讨论: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这首儿歌告诉我们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二两节。

  四、品读领悟:

  (一)品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句。

  出示黑板;谁的尾巴长?

  师述:这首儿歌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谁的尾巴长?问题后面的标点符号就叫问号。(齐说)读问句要注意声调向上扬。

  (领读两遍)

  理解:“谁的”,“谁的”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哪一个)读这句话时要强调“谁的”。(圈出重音“谁”)还要强调“谁的尾巴”要连起来读。(划连线谁的尾巴)

  领读,指名读,齐读。

  2.指名读第二句。

  出示黑板:谁的尾巴短?

  提问:读时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谁”)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谁的尾巴)这句话还可以怎么问呢?

  3.指名读三句。

  出示黑板;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评议。

  强调注意“谁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谁的”要强调。(圈出重音“谁”)

  引说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就是——

  4.小结过渡。

  第一小节提了三个问题,第二小节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这两个问题怎样回答呢?要比一比才知道,大家比比看。

  (二)细读课文第二节:

  1. 放录像,教师比划。提问,猴子的尾巴,兔子的尾巴哪一个长,哪一个短呢?(对,长和短,比较就能看出来了)

  2. 第二节里哪两句话回答了这两个问题?(出示黑板)

  3. 指导朗读理解o。

  ①“猴子的尾巴长”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老师问的时候强调“谁”,答的时候要强调哪一个词?(圈出重音“猴子”)老师问,学生答。还要注意哪几个词要连读?(划连线:猴子的尾巴)

  ②现在小朋友问,老师来回答,看老师回答得好不好?为什么?

  生:谁的尾巴长?师:猴子

  师述:对,我们回答问题一定要语句完整。(领说两遍:回答问题要完整)现在老师再来问,大家一齐回答。

  ③“兔子的尾巴短”回答了第几个问题?读这句话时要强调哪个词?(圈出重音“兔子”)

  教师问,学生答,注意“兔子的尾巴”要连读。(划连线)女生问,男生答。

  第一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长,后问了谁的尾巴短,第二小节就先答了——(引读),后答了——(引读)。

  师述:这就告诉我们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 答。(领说两遍: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④看录像,如果老师把问的次序颠倒一下,怎样回答呢?老师问,指名学生答。

  ⑤放出牛、羊的录像,学习提问题,回答问题。注意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回答问题要完整。

  ⑥第一小节里的第三个问题: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好像一把伞,是不是一把伞?书中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3)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是不是好像一把伞?大家看录像。

  ⑦放出录像,问: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

  ⑧指导朗读第三句,圈出重音,划出连线。

  ⑨放出燕子的录像,提问:燕子的尾巴好像什么?用“好像”说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2、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了,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你们想去看看吗?但是,小动物们说要考考同学们,你们过关了,才让你们观看。

  第一关:生字关 (抽学生读、齐读)

  第二关:词语关 (开火车读)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顺利过关了,你们知道小动物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

  (贴“比尾巴”卡片,注意“巴”读轻声。)

  2、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这次比赛呢?一边听录音一边跟读。

  (学生读后交流,老师贴图。)

  说话练习:今天,来参加比赛的有( )、( )和()。

  3、“比尾巴”大赛的项目有哪些?

  自由练习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号。(指导读问句时,注意声音向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

  4、“比尾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上讲台贴词语卡片。

  5、练读课文。老师读问句,学生回答,男女生对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动作)

  6、填空练习:

  猴子的尾巴() 兔子的尾巴() 松鼠的尾巴( )。

  公鸡的尾巴() 鸭子的尾巴() 孔雀的尾巴( )。

  7、师小结:课文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出现。共有4节,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些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三、拓展练习:

  1、瞧,又有几位朋友来找大家了,它们也想有一条漂亮的尾巴,你能帮帮它们吗?做练习:书85页读读画画。

  2、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尾巴歌。

  尾巴歌

  老虎尾巴赛钢鞭,猴子尾巴打秋千,

  绵羊尾巴大布袋,松鼠尾巴降落伞,

  燕子尾巴剪春风,孔雀尾巴百花衫。

  (学生自由读,拍掌读。)

  四、巩固延伸: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你们可以从课外书中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或到动物园看看,收集动物尾巴的奥妙,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家长、老师和同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09-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