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4-10-09 15:38:31 教案 我要投稿

美术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范文集锦六篇

美术教案 篇1

  一、课题:大自然的色彩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等知识,掌握运用色彩归纳方法描绘大自然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作品,联想,讨论色彩相关知识等过程,提高学生创作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探用色彩表达自己对美好实物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光与色的关系,感知色调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完成用色彩归纳方法描绘大自然的作品或文字进行表达。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准确把真实景物概括成简单色彩关系。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各种造型不同的笔等

  八、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一)谈话导入

  提问学生课前作业准备情况,学生说出表达自然美景的古诗并展示自己搜集的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

  教师播放自然景色作品,提问学生说出感受,学生说不同作品的.色调;教师继续提问学生夜晚景色是如何的?教师学生探讨光与色的关系。

  2。深入探究:

  教师展示摄影作品,提出问题:“颜色和之前欣赏作品有何不同?”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作品是相同色调的。画面更急和谐统一。

  教师展示画家作品,提出问题:“画家如何用色调表达的?”教师总结:确定色调,概括表现。

  (三)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分布讲解作画过程。

  (四)作业练习

  回忆你印象最深刻的的景色,就用这种概括的方法来记录,让画面更加丰富有趣,播放图片,教师巡视指导并演示。

  (五)展示评价

  学生讲台展示作品,学生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并评价,自评,教师总结。

  (六)小结拓展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所学习的知识。

  九、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色彩

  光与色

  色调

  表达

美术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探访活动:探访时用的速写本或相机,写生铅笔或钢笔,收集北山街相关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与家长沟通)。课前准备钢笔或铅笔水彩的创作工具。

  探访传统历史建筑文化记载表:

  (教师)有关北山街的风光、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

  1.导课,出示课题。

  (1)对北山街风光的认识和感受。

  出示北山街风光,如北山街夜景、栖霞岭、宝石流霞等,感受西湖边悠悠北山街的风光。

  (2)小结:北山街,是一幅绝佳的西湖山水画,是一条风光秀丽的街道。

  (3)板书课题:悠悠北山街。

  2.对北山街的文化背景感受。

  (1)小结出示:北山街文化遗存,如秦始皇缆船石、栖霞岭摩岩题刻、紫云洞诗词题刻、宝石山稚僧担物造像等,教师讲解。

  (2)小结:北山街,是一座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条历史悠悠的北山街。

  3.对北山街的'历史文化建筑探访。

  (1)趣味导入。

  教师先出示几张北山街历史建筑物的局部,如孤云草舍局部,让学生猜猜是杭州哪里的建筑物?再出示建筑全貌,请学生看一看,说说是什么建筑。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杭城要进行整体改造,这几处建筑是否该拆除?

  (3)探究活动。

  先请探访这几处建筑的同学分小组交流探访活动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进行讨论。再请各组代表说明本组探访活动的情况,按探访记载表分析,对探究问题作出答复。

  (4)激发写生创作兴趣。

  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可讲述有关后人想寻找一些名人曾在北山街居住过的历史建筑,由于文字图片记载缺乏而费尽周折的故事,激发学生除了文字图片的收集探访外,还可进行美术写生创作,以艺术形式描绘、记录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

  4.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北山街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杭城建筑,区别表现在哪里?让学生看图片对比分析,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建筑的特点,帮助启发学生能够抓住历史建筑特点进行描绘。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构思。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信心,讲究创作的童趣性。

  结合欣赏,教师可演示如建筑与树木的主次关系,构图的疏密、饱满,以及先线描后色彩的创作方法等。

  (4)作业设计:用速写与摄影的表现手法,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作品,全班可装订成《悠悠北山街》的图册,并配上文字简述。学生创作用纸可事前打孔以便用线装订。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设计封面、目录。

  6.展示作品,创作点。

美术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原色,三间色的基本概念。

  2、进行用三原色调配的三间色的练习。

  3、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

  三、教学难点:如何调配出漂亮的色彩,并进行应用

  四、课前准备

  教师:着三原色的圆纸片(每色各两张),涂上三间色的圆纸片(每色各一张),液体三原色,玻璃杯三个。 学生:常规水彩画用具,油画棒。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谈话,揭示课题:学生在以往的作画过程中,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将一种颜色涂到另一种颜色上,颜色会起变化,教师可提出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实验:

  (1)在五颜六色的色彩中,有三种颜色是最基本的,它们不能用调出来,却能调出其他许多的颜色,这三种颜色是“红、黄、蓝”,合称三原色。(依次将“红黄蓝”纸片贴于黑板,请学生找出相应的颜料)

  (2)将其中的两种混合,就可以得出另外三种颜色了。教师用液体三原色在玻璃杯中调配,并用圆色片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关系式。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所调出的橙、绿、紫三种颜色,合称“三间色”。

  3、学生作业:(1)用“油画棒”画出“吹泡泡”的样子。要求人画小些,泡泡相应地夸张画大,并要求有泡泡两两相交。可参照书上的范图。(2)用颜色对“泡泡”涂色:先用三原色涂不相交处,如是相交的两个泡泡,这们的颜色要有区别;再在相交处涂上相应的三间色。色彩要“均匀、鲜艳”(三间色要三原色调配)。

  4、作业评讲:对学生的作业博览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归纳小结。

美术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凝固的音乐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综合“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凝固的音乐,本单元凝固的音乐采用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以建筑为教学题材,通过欣赏、制作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凝固的音乐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以及基本的美术素养。

  课题《凝固的音乐》应理解为:建筑艺术和音乐一样,能够使人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教材从欣赏进入,以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为对象,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引导学生用体积、空间的认识方式感受优秀的建筑作品的魅力。

  两个教学活动按梯次由浅入深展开,从简单形体的制作尝试中理解建筑的某个部分,进而丰富学生的想像,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较完整的建筑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立体构成的制作技法,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

  资料库提供的术语解释: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与造型艺术通用的术语,结合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建筑在造型结构与空间上的艺术表现。

  学习大空间是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分别从生活中构成形式的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等方面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教材综合欣赏和制作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应以形体空间感受和认识为主线,联系建筑艺术的人文精神和立体制作的技能方法,让学生在感受与表现、知识与技能方面都能够有所获得。根据学生能力条件设置模型制作的难度水平及要求,注意活动之间的梯次关系,发挥合作学习的效能,力求做出较完整的作品。

  二、教学目标

  *赏经典建筑的形式美,体会和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制作简单的形体,并构想建筑模型,画出设计草图,根据设计草图,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

  三、教学思路

  1.教学题材

  首页图片用于欣赏活动,感受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建筑,分别从造型结构、光影变化、色彩以及环境等方面加以提示,教学运用中应该有所侧重,能够让学生了解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

  布达拉宫随山势耸峙,俯瞰山峦环抱的一片广袤的平原,宏伟壮观;色彩搭配单纯、简洁,错落的组合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可以比较下图加拿大蒙特利尔某住宅,同样是直线造型,不同的组合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

  天坛祈年殿层层台基和重重屈檐以平稳的节奏,造成向上的动感,表现与天相接,突出“天”的肃穆崇高。

  悉尼歌剧院富有诗意的建筑群,重复的壳体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让人联想到出海的白帆、盛开的百合。比较上海体育场飞扬的曲线造型,用以启发学生对建筑构图的认识。

  教学提示启发学生对建筑作品进行联想,引入对简单形体的思考。活动一设置的教学任务可以作为制作活动的第一阶段,让学生从简单形体的制作中学习基本方法,逐步完善建筑模型的构思。第16页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参照。

  活动二的学习任务是创意制作,教材为此呈现挖切、折叠和粘合等制作技法详细的步骤图和相应的学生作业。创意制作应该在简单形体制作的基础上丰富和完整,体现教学的延续性。

  2.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用纸张、工具刀、尺子、铅笔垫板、直尺、圆规、胶棒等;分小组制作模型;明确制作过程中安全、卫生以及爱护公物等注意事项。

  3.教学策略

  从建筑艺术给人的视觉、形体和空间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凝固的音乐”:即好的建筑不仅仅是用于遮风避雨的构筑物,它还像音乐一样,使我们的情感和精神得到升华。

  欣赏过程注重视觉效果的感受,启发对生活的联想,达到升华情感的目的;从造型、结构、色彩、环境等方面对建筑作品进行分析,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并运用于对建筑作品的评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能够对建筑作品做出积极的?穴或许是独特的?雪反应,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高音比较适合这种舒展、明快的建筑风格。针对学生对建筑和音乐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可以考虑在课前组织一次评选活动,让学生为教材中的某件作品选配一段背景音乐,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用意,促使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创设他们认可的教学情境。

  3.关于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的建议

  为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有机结合,随机调整师生的主从关系,把更多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如:设置“阳光下的悉尼歌剧院”、“世界屋脊上的神殿”、“建筑的直线和曲线”等话题,让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描述自己对建筑作品的感受;点评突出的制作,让学生介绍制作方法与体会等。诸如此类,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4.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拍摄当地有特色的建筑图片运用于教学,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的关注,形成观察习惯。

  注重运用示意图归纳形体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作品;强调动手演示的作用,直观感受更有利于制作技巧的传授;制作几何体的展开平面图,供学生随时查阅。

  5.关于采纳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片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字,利用校园网络或橱窗,举办“建筑博览会”;通过征文的活动形式,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欣赏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压力。

  6.关于学习指导方法和学习小窍门的建议

  几何体体积和它展开平面的形状有很大区别,帮助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转换是教学中的难点。可以利用几何模型教具,从各个角度观察其平面投影。对学生而言,更简便的方法如:拆开一个旧包装纸盒,即可获得展开平面图。

  六、教学资料

  建筑与音乐

  德国文学家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因为建筑可以像音乐那样唤起人们某种情感,例如创造出庄严、雄伟、幽暗、明朗的气氛,使人产生崇敬、自豪、压抑、欢快等等情绪。建筑与音乐的联系突出体现在节奏和韵律、重复和再现以及对比等概念与方法上。

  节奏和韵律在音乐和美术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古今中外的建筑?熏不论是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熏乃至细部装饰,几乎处处都有运用韵律美造成节奏感。

  在音乐中某一主旋律的重复或再现,通常有助于整个乐曲的和谐统一。在建筑中,往往也可以借某一主题的重复或再现来增强整体的统一性。一般说来,重复或再现总是同对比和变化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凡对称都必然包含着对比和重复这两种因素。中国古代建筑中常把对称的格局称为“排偶”,偶是成对的意思,也就是两两重复地出现。同一种形式的空间如果连续多次或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还可以造成一种韵律节奏感。如:悉尼歌剧院、天坛祈年殿、故宫角楼的屋顶和香港力宝大厦等。

  建筑形式美法则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建筑形体的几何关系

  古代一些美学家认为圆、正方形、正三角形这样一些简单、肯定的几何形状具有抽象的一致性,是统一和完整的象征,因而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

  抽象的一致性指这些形状有确定的几何关系。例如圆周上的任意一点距圆心的长度是相等的,圆周的长度是直径的π倍;正方形或正立方体的各边相等,相邻的边互相垂直;正三角形的三条边等长,三个角相等,顶端处于对边的中线上。这些形状既然有明确、肯定的几何关系,就可以避免任意性。这种观点对建筑构图影响很大。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作品不论是平面形状、体形组合,乃至细部处理,都以上述几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构图的依据?熏从而获得了高度的完整统一性。后来虽然突破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了多种不规则的构图法则,但有时仍然借助于简单几何图形来达到构图上的完整统一。参看希腊巴特农神庙、卢浮宫金字塔、台方斯大拱门等。

  直和曲的对比

  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建筑构图富有变化。西方古典建筑中的拱柱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举折变化都是运用直曲对比变化的范例。现代建筑运用直曲对比的成功例子也很多。特别是采用壳体或悬索结构的建筑,可利用直曲之间的对比加强建筑的表现力。如:悉尼歌剧院、上海东方之珠、上海体育馆。

  虚和实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同坚实的墙垛、柱之间的虚实对比将有助于创造出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的建筑形象。如:朗香教堂的窗孔使厚实墙体显得和谐而富有变化。

美术教案 篇5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刷牙时的快乐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了解刷牙时的有趣摸样,感悟刷牙情趣,并结合游戏、录象、音乐、直观教具、实物表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享受乐趣,唤醒儿童潜在的、个性化的本能,最后让学生在欣赏感悟作品特色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发散想象,创造绘画作品。整节课渗透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绘画创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 教学理念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发展学生的感知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趣味性、层次性,更注重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媒体形式和教学手段,结合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自由轻松的绘画表现氛围和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尽量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究、思考、发散想象,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生活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绘画,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三、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

  激发绘画兴趣,感受绘画乐趣;通过绘画练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 认知目标

  体验刷牙的乐趣,把刷牙时的有趣样子表现出来。

  3. 能力目标

  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诱导 体验感悟

  (在课前做充分的环境布置,用有关刷牙的图片贴于教室周围或在桌上布置一些款式新颖、形象有趣的刷牙用具,这些环境的布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了完美的教育情境,渲染了教学气氛,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 播放牙刷广告片,感悟广告词:“我的牙是什么颜色的?”“米色、珍珠色……”展露本课学习内容:刷牙。

  2. 引导学生了解刷牙的必要用具及其特点,出示事物感知其摸样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课一开始便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广告片导入新课,学生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及时抓住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目的。)

  (二)情景诱导 激活思维

  1. 结合儿歌、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急性刷牙表演,让学生拿着自制的牙刷、杯子,一起表刷牙歌,说一说刷牙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教师给予及时表扬。

  2. 运用小组比赛形式试着引导学生互相观察,深刻感受刷牙时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欣赏刷牙的美感。

  3. 通过一些蛀牙案例,扮牙医查蛀牙纠正刷牙动作,进行良好的卫生教育。

  (这种把实物、表演等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探究、发现、体捂到了刷牙时的乐趣,而且得到了感知觉的体验和满足,了解了刷牙的正确姿势,为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活了创造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为创作积累了更丰富多彩的绘画素材。)

  (三)欣赏感悟 想象创新

  1. 教师出示柯达胶卷广告,说一说广告中的小朋友挤牙膏时的有趣情景,并启发大胆想象,引导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给予及时鼓励。

  2. 引导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绘画作品,体验作品创作特色,启发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想象创作。

  (这样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交往能力,又显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发展了思考能力,在合作中解决了问题,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3. 引导学生回忆刷牙时的有趣动作和趣事,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和肯定。

  4. 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用画笔进行自由创作,同时播放儿童歌曲《刷牙歌》,激活创作思维。

  5. 教师巡视,给予及时鼓励及改进建议、提示。

  (创作过程中,《刷牙歌》的播放,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轻松、愉悦、平静,更给学生的创造思维添上了想象的翅膀。)

  (四)评价促进 升华兴趣

  1. 教师鼓励学生谁先画好,就把谁的作品贴到预先设置的展区。

  2. 引导学生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有趣场面,教师及时鼓励、点拨和表扬。

  3. 引导学生评一评同桌学生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的自信心。

  (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欣赏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可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评价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自主性,也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升华了兴趣,增长了自信。)

  4. 全课总结,课后延伸:请学生把作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并对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进行爱牙护牙宣传活动。

  (最后结合爱牙护牙宣传活动,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课堂延伸,激发学生的持久兴趣。)

美术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类汽车的用途,开动脑筋设计出各种形状、功能的汽车。

  2.会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优点。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布置《汽车展示厅》。

  2.长短不一的木块、大小不一的圆木片、钉子、榔头、小锯齿等。

  3.马路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汽车,引起幼儿对汽车的'兴趣,交流、讨论汽车的特征和用处。

  1.(出示汽车)这是什么呀?你怎么知道它是汽车的?”

  2.幼儿自由探索。请幼儿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汽车?形状是什么样的?

  3.“你们想玩木头小车吗?那今天我们就自己来做木头汽车好吗?

  二、利用图式激发孩子们探索、设计更有趣的车。

  1.木头小汽车怎么做呢?老师这里有制作小汽车的图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谱图,感知木头汽车的制作过程。

  3.幼儿讨论自己制作什么样的汽车。

  三、幼儿操作,请小朋友设计未来的车。

  1.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启发幼儿大胆创作不同外形的车。(用榔头敲钉子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敲到自己的手,也不要拿榔头、钉子弄其他小朋友)

  2.引导幼儿互相介绍一下自己制作的小汽车,并说一说与众不同之处。

  四、作品欣赏、教师小结。

  展示评价幼儿优秀作品,并和幼儿一起熟悉车辆行驶交通规则。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经典]12-07

【经典】美术教案01-10

[经典]美术教案12-04

美术教案【经典】08-08

[精选]美术教案08-12

美术教案【精选】11-05

(经典)美术教案09-26

美术教案07-20

美术教案(经典)07-21

(精选)美术教案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