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模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教案 篇1
【考试说明要求】
1.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常数;
2. 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梳理】
一、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 电解质,其电离方程式为 ,
水的离子积Kw=
Kw只随温度变化而不随浓度变化,水的电离是 热过程,25℃时,Kw=
2、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
⑴温度 ⑵酸、碱
⑶易水解的盐
【思考】分析下列条件的改变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
项目
条件 平衡移
动方向 C(H+)
变化 C(OH-)
变化 C(H+)与C(OH-)
大小比较 Kw 溶液
酸碱性
升温
加入少量H2SO4
加入少量NaOH
加入少量Na2CO3
加入少量FeCl3
【例1】纯水在25℃和80℃时的H+浓度,前后两个量的大小关系为( )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不能确定
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相对大小。
酸性溶液:C(H+)_____C(OH-),中性溶液:C(H+)__ _C(OH-),碱性溶液:C(H+)_ _C(OH-)
2.(1)pH=_______________,pH大小反映了溶液中__________浓度大小,即反映溶液的_______性强弱。
(2)25℃时,酸性溶液:pH_____,中性溶液:pH_____,碱性溶液:pH_____。
(3)同种溶质的稀溶液:c(酸)越大,酸性越_____,pH越_____;c(碱)越大,碱性越_____,pH越_____。
(4)相同pH的酸(或碱),若酸(或碱)越弱,其物质的量浓度越____。
【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误打×)
⑴pH=0的溶液中C(H+)=0 ( )
⑵pH相同盐酸和硫酸分别中和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消耗两种酸体积比为2∶1 ( )
⑶pH相同的氨水和NaOH溶液中和等量的盐酸时,消耗两种碱体积比为1∶1 ( )
⑷pH=5的盐酸10mL加水稀释至1000mL后pH=7 ( )
⑸100℃时纯水的pH=6,则100℃时纯水显酸性 ( )
⑹pH=4.3的硫酸和pH=9.7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近似相等 ( )
3.pH的计算
①已知酸碱浓度求pH ②稀释计算 ③混合计算
【例2】⑴求pH=4的盐酸与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⑵求pH=12的Ba(OH)2溶液与水以体积比2∶3混合后溶液的pH
⑶常温下,重水离子积常数为1.6×10-15,则0.001mol/LNaOD重水溶液1mL加重水稀释至10L后溶液的pD
⑷求pH=4、pH=6的两种强酸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5时的体积比
⑸求pH=8的强碱溶液100mL和pH=9的强碱溶液300mL混合后溶液的pH
⑹求0.1mol/LHCl 800mL和0.1mol/LNaOH200mL混合后溶液的pH
⑺等体积的pH=4的盐酸与醋酸加水稀释到pH=5,加水体积:前者_______后者。
4. pH的测定方法:①pH试纸;②酸碱指示剂;③pH计等。
【注意】使用pH试纸的方法: 。
【思考】若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下列溶液的pH,与实际相比,结果如何变化?
①盐酸溶液 ②乙酸溶液 ③氯化钠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
若原盐酸和乙酸的pH相同,则 产生的误差更大。
【例3】某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为Kw=1×10-13,则该温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5℃,其理由是
若将此温度下pH=11的苛性钠溶液aL与pH=1的稀硫酸b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微小变化忽略不计),试通过计算填写以下不同情况时两溶液的体积比:
(1)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则a:b= : ;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2)若所得混合液的pH=2,则a:b= : ;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水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地尝试在不同情况下选择适宜于运水的工具和材料,解决运水中遇到的'问题。
2、初步掌握统计的方法。
3、了解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对水的探索欲望,在动手中动脑。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各种运水工具(瓶子、杯子、漏斗、有孔的瓶子、勺子、碗、汤匙、茶叶罐、海绵、洗碗巾、毛巾),人手一块围裙、雨鞋、袖套。
(二)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运水工具,对水的流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徒手练习,激发兴趣
1、师以问题引入活动,提出第一次的运水要求:
⑴运水时要很小心,尽量不让水漏出来,看谁最棒。
⑵不要把水泼到小朋友的身上和脚上。
2、幼儿尝试徒手练习,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
3、教师提问:刚才你们用手运水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捧起来的水能不能全部运到森林里去呢?
水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周庄水韵》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周庄离我们遥远,我们又地处山区,学习起来还不太容易;再者,本校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主动意识不强,在分析和表达方面也还是有待训练的,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内容及练习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积极引导,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训练。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游记,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这个要求,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情感目标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新课
由学生预习的“水韵”入手,教师补充。
结合预习,说说对课题中的“韵”的理解。
从题目入手,直接切入文章的题眼,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把握。
(二)品味“水韵”
1、快速阅读三次游周庄,说说作者抓住了周庄什么特点来表现“水韵”的。
2、作者在文中写道第一次是春雨朦胧的水墨画,第二次是雪后初霁的版画,那么根据作者的描写你认为第三次是什么画呢?
3、除了三次游让我们感受到了周庄独特的韵味以外,文中还有哪些描可以写体现周庄的水韵。
4、教师小结:
正如作者所说,前来古镇的人印象最深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起来的事物。那是一种如诗如画,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趣。水成全了周庄,周庄因水而久远,周庄因水而闻名。
1、自由阅读:圈划并交流自己感受到的文中三次游周庄体现“水韵”的文字。
2、同桌间交流,得出结论:第三次游是浓墨重彩的油画(色彩艳丽的水彩画)
3、学生自由读课文前三小节,圈划、交流,体味周庄带来的图画美之外的诗意的美。
4、学生总结,周庄的韵不仅在于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周庄古老的建筑、淳朴的民风。
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抓住景物的特点,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的感受文章所展现的“水韵”。
(三)拓展
延伸
根据我们学过的对联特点和你对文章的理解,补写对联。
“走双桥,感陈逸飞传周庄画意。 ”
例:(系兰舟,思马致远品水韵诗情)
结合综合学习中对联的内容,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合作完成对联的补写。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把语文教学与综合学习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布置
作业
1、“蒙眬”是什么意思,文中出现过两次,是否用得准确?
2、以《校园一景》为题,借鉴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并通过写作借鉴,把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雨 水 版画
雪 水 水墨画 韵
河 水 油画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 这节课你积累了哪些词语?
2、这节课你学会了运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描写景物的方法吗?
3、你在这节课里的收获是什么?
八、教学反思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重点写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所见所闻所感,“水韵”是本文的线索,作者紧紧抓住周庄最突出的特点——“水韵”,多角度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多姿多彩,体现出了一种柔美。“水韵”并非只在重点三次游中才有,文中的前半部分也是水韵的体现,作者也正是抓住了不同角度来表现景物的特点,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深入的沉浸文本,在文本中体味作者所表现的“水韵”。
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重点:
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各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指导学生用问一问、阅读等方式查找家乡的名胜景区介绍(图文并茂)
2.收集家乡的歌舞剧图片、传说故事或赞美家乡的诗歌。
教师准备:
1.全国各地的风景图片
2.有代表的传说故事、歌舞剧等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我的家乡
1.课前查找有关家乡山水的资料
2.课上进行汇报
3.赞美自己的家乡
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自己家乡的山水的资料
2.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
3.教给学生赞美家乡的方法
画画家乡的风光
1.在寻找和展示的基础上进行绘画
2.展示自己的画,和同学一起感受家乡的美
1.巡视指导
2.和同学一起欣赏家乡美丽的景色
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歌
1.查找有关家乡的故事、戏剧、歌曲的资料
2.讲一讲家乡的故事、唱一唱家乡的歌曲、戏剧
3.表达对家乡的爱
1.师生共同讲述家乡的故事、唱家乡的歌曲、戏剧
2.共同表达对家乡的爱
教学过程:
1.导学生看课本第2-3页插图,导入新课。问:图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为什么喜欢?
2.你的家乡在哪里?你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运用手中的资料向大家进行介绍)
组内进行汇报,评选出介绍的最好的给全班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家乡真美,听了你们的介绍,我真想立刻坐上飞机到你的家乡去游览。同学们分别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景色,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全国各地的美丽风景,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欣赏吗?
教师展示全国各地的有名的风景图画(制作成幻灯片,可配上优美的音乐,简单的解说)
4.图中有你的家乡的美丽景色吗?在你的家乡,你还觉得哪美?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我们美丽的家乡,并模仿7页书上的诗歌补充诗歌,赞美自己的家乡。(学生画自己的家乡)
5.展示自己绘画的家乡图,同时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
6.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美、水美……家乡是我们心中最美丽、最可爱的地方,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7.导语:家乡的山美,水也美,家乡还有美丽动人的故事、戏曲和舞蹈呢!让我们一起讲讲家乡的故事、唱一唱家乡的歌、剧,跳一跳家乡的舞蹈吧。
8.小小故事会:
a.组内讲述
b.指名讲述
9.歌舞表演(或欣赏光盘中的片断)
10.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歌舞剧,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案点评:
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旨在让学生在介绍家乡,讲述故事,唱家乡的歌、剧,跳家乡的舞蹈,赞美家乡的过程中,达到知家乡、爱家乡的目的。本课注重学生查找资料这一过程,并在课前教给同学查找资料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的去查、去学习。这样让学生在查找中更深入的了解了自己的家乡,那么,爱家乡的感情也就油然而生,达到了本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另外,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和氧气的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组成。
3.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认识。
4.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用具
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6v低压直流电源、用氧气饱和的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引言】在第一章里,我们学过氧、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叫元素?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哪里?
【讨论】让学生三三两两议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纠正。
【投影】物质的简单分类
【讲述】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水的组成
【投影】地球上水的分布
【讲述】地球表面约3/4的地方被水覆盖,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可直接供人类生活、生产用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十分重要。
[评注:教师在教学中极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用途。(提问2~3人。)
【讲述】水是如此重要,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演示】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是用氧气饱和的、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
师: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生: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师: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
师:片刻后,用准备好的划有刻度的纸,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生:接负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大约是按正极一端玻璃管内气体体积的两倍。
【讲述】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木条燃烧得更旺。
师:这种气体能使木条余烬复燃,当燃着木条远离尖嘴口时火焰渐灭。这种能使余烬复燃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
【演示】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看到微弱的浅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
师:这种气体能燃烧,说明不同于上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氢气。
【板书】水 氢气(h2)+氧气(o2)
【讲述】实验表明: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这种反应属什么类型。(学生议论后,教师提问1~2名学生。)
生甲: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生乙:这种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讲述】水电解时发生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变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都不同的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水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水教案 篇7
知识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
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
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活动准备: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活动流程:
(四)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活动评价: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与生活中有关水的情况,知道水的作用。
2、激发说话的兴趣,能把自己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3、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收集家乡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名称、样子、作用等资料。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境,激励交际
1、上课时,可以把学生带出校园,来到有水的地方,看水说水。
2、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间交流、说话,围绕自己看到的水说一说它的颜色、形状、作用等等。
3、说话的重点是节约用水,怎样节约。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并交任务,回家以后怎样宣传节约用水及自己的行动。先说一说设想,然后再付诸行动。
4、学生自由寻找说话对象,把以上内容说给同学听。教师以参加者的身份,相机进入谈话小团体并作指导。
5、让学生在刚才自由谈的基础上,说给大家听一听,并让同学们评价一下,谁想得好,说得好。
二、拓展活动
布置回家以后的节水任务。让家长简单签写一下是否有节水行动。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教案08-04
水教案07-30
《水》教案07-19
好玩的水教案06-21
水优秀教案10-08
水世界教案07-25
关于水的教案11-28
《水的游戏》教案11-07
“奇妙的水”教案12-15
水教案模板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