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07-28 10:15:49 教案 我要投稿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作业纸。

  3.分数卡片、信封袋。 4.记号笔、白纸。

  板书 设计

  约 分

  例1:把化简。 例2:把约分。 == 板书约分的两种形式 == 板书分母是9的 == 所有最简真分数。

  教学 过程 教师边导边教

  学生边学边练

  评 析

  一、情境导入, 复习巩固, 激发兴趣。

  1.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孙悟空比本领。 2.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选择第三道题问:你是怎么想的? = = == 利用该知识,把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另一个分数。

  快速口答

  突出回答8和21只有公约数1,所以8和21是互质数。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达到回顾知识的效果。

  有简洁的导入:孩子们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充满好奇,以和悟空比本领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用一句简短而富有神秘挑战性的话语“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72变,特神奇,你们想不想也学一招?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第73变,变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二、理解 最简 分数 及约 分的 意义。

  1.尝试“变”分数。 例1:把化简。 活动要求:

  (1)这个分数要和大小相等。

  (2)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约分的概念。

  (1)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有什么关系?

  (2)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举例:把化成就是约分。

  要求学生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与四人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学生找还有哪些过程也是约分。

  有明确的学生自学内容: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

  有精要的重难点讲解: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认识最简分数。

  (1)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了?为什么?

  (2)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找出最简分数练习。

  分子、分母为互质数。

  举例说出几个最简分数。

  强化最简分数的概念.

  有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及时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检测,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小结,概括适当的方法。

  三、自主 探索, 合作 交流, 总结 方法。

  1.你能根据我们化简的过程找到约分的方法吗? 打开书p100,看看书上是如何说的?

  2.自主探索约分的形式。把一个分数进行约分? 教师板书约分时一般采用的两种形式。 a、逐次约分法。 b、一次约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约分得。

  3.小结:我们既可以用它们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去除,一步一步来约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直接约分。

  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同时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到约分的方法中关键的地方。 尝试练习。例2:把约分。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过程。

  在书写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各个数位对齐。最后都要约成最简分数。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下面各分数进行约分。写在作业纸上。(视频展示)

  有恰当的学生自学引导: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 练习。

  和悟空打擂台。 1.判断:

  2.说出分母是4的所 有最简真分数。 3.

  4.用最简分数表示出小明每一项内容占一天总时间的几分之几?之后看表提问题。 5.每人从信封袋中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分数卡片。 (1)最简分数上台。

  和最简分数相同的分数起立。

  (2)从剩下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帮最后两名同学找最简分数作朋友。

  判断并说明理由。

  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

  先判断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

  上学8小时 睡眠10小时 劳动1小时

  做家庭作业2小时(含课外阅读时间) 餐饮休闲3小时

  按要求参加活动,综合考核学生判断最简分数和对分数进行约分的能力。 (用记号笔现场写)

  有实效的对重、难点的检测和练习: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总结 提升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了什么是约分、最简分数、怎样约分

  有简要的课堂小结:及时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和梳理,加深学习的印象。 课后 延伸

  寻找相关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牢固的掌握知识。 总评: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本课即选取了孙悟空这一形象贯穿全课,让学生与孙悟空比试、学习72变、打擂台等,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眼口手脑密切配合,为学生提供观察演示练习的机会,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在理解约分的意义后,继续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自然形成最简分数的概念。概括地总结本课内容是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精练概括的能力。

  之后,又提供一定数量针对性强、难易适度、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既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促进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还结合练习有机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只要照着新课标进行教学,势必对学生的将来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很自信地说出:“我能行”!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60-61“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2.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理解以下条件的意思

  女生比男生少1/3

  本月用水比上月节约了1/4。

  2.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请学生先估一估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八月份大约用水多少吨?

  2.读题、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设哪个量为X,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要求尝试检验

  6.归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1题 提示:能简算的请根据运算定律简算。

  2.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2、3题,用方程解或列除法算式都可以。

  3.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百分数”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前置作业:

  1、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3、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与复习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和复习,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同学们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

  合作意识和创新。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知识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对这两个物体一定很熟悉吧。它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系统本单元的知识

  1. 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和复习。

  2. 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呢?

  生:我认为应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

  3. 分组

  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

  个方面进行,在时请将你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得有特色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4. 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要介绍一下的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师: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进行?

  其他小组分别,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将你们组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时先肯定他们的努力,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

  5. 归纳

  师: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坦诚地对各

  小组的进行了。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简评:知识是为了查漏补缺,教师在让学生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暴露自己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的效果。学生在交流时,即要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又要发现同学的不足。怎样处理这一对矛盾,可以借鉴这位老师的一些做法。]

  三、练习提高

  1. 基础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判断。

  ①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②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2)填空。

  ①5800mL=()L=()dm3。

  ②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③一个长方体有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3)学生独立完成第59页第2题。

  2. 实践练习

  小正方体拼合,体积、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课件演示:将5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又有怎样的变

  化?

  (2)从这个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堂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简评:让学生自己回忆和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络,进一步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设计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知识的练习要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有层次的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课时安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数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

  1、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填一填

  (1)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1/8是5/8,7/12里有()个1/12。

  (3)3个1/5是(),4/7是4个()。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示:

  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2、计算结果应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注意:

  1、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P105做一做第2题第一排。

  3、提问:

  1、整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相同吗?

  2、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同桌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提示:

  1、要求还剩多少瓶矿泉水,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4 。小结:观察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当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105页的“做一做”和第10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 、3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标签:实用资料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法学法 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次备课 动态修改

  一、复习导入

  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小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2、小明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两个物体,怎样才能比较大小呢?3、小明家买了饮水机和微波炉,谁的体积大呢?还能分割吗?怎么办?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二、概括公式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的第4、5、8、9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具运用:

  正方体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新课讲授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

  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叫加法、减法?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学例1和例2

  2、学生提出问题。

  3、向学生提问:

  (1)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把分子相加?

  (2)填空题:2/9+5/9表示()个1/9加上()个/1/9,一共是()个1/9,就是()。

  (3)3/4-1/4表示()个1/4减去()个1/4,还有()个1/4,就是()。

  4、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题目说出计算过程。

  2、完成应用题。

  四、本节课的内容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何?

  2、为什么分母不便呢?

  3、最后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第一、二学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识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回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回顾复习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数的改写、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等概念。

  2、学会沟通这些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沟通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它们的概念及意义。

  教具学具:挂图 图片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活动一

  1、以“ 1”为基础整理数的意义。自然数 小数 ?学生回答

  分数

  负数

  总结:什么是整数。

  学生思考:整数、分数、小数

  活动二

  1、在数轴上把整数、小数、分数表示出来

  2、学生思考:

  如何把三者分类?

  (A)整数的组成

  整 正整数 数 零 自然数 负整数

  (B)分数的分类

  分 真分数 数 假分数(含带分数)

  (C)小数的分类

  小数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活动三

  学生回答:这些数之间的联系? 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活动四

  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答:一致的

  0.1=0.10=0.100

  ↓ ↓ ↓

  1/10=10/100=100/1000

  活动五

  1、学生画数位顺序表

  2、复习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3、复习数的改写

延伸阅读:

  (一)、数和数的运算(12课时)

  这节重点确定在整除的一系列概念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上。

  1、系统地整理有关数的内容,建立概念体系,加强概念的理解(4课时),包括“数的意义”、“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整除”等知识点。

  2、沟通内容间的联系,促进整体感知(2课时),包括“分数、小数的性质”、“整除的概念比较”。

  3、全面概念四则运算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2课时),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四则混合运算”。

  4、利用运算定律,掌握简便运算,提高计算效率(2课时),包括“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5、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综合计算能力(2课时)。

  (二)、代数的初步知识(4课时)

  本节重点内容应放在掌握简易方程及比和比例的辨析。

  1、形成系统知识、加强联系(1课时),包括“字母表示数”、“比和比例”、“正、反比例”等知识点。

  2、抓解题训练,提高解方程和解比例的能力(2课时),包括“简易方程”、“解比例”。

  3、 辨析概念,加深理解(1课时),包括“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拓展延伸出示例2,理解图意

  指名说说(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

  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

  (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独立思考后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

  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3、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25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7-11

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运动》教案07-2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7-23

青岛版四上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6-0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7-2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07-1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07-14

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