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时间:2024-08-10 18:50:08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锦集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海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锦集6篇

林海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林海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林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理解“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这种做法的好处。

  2、 了解东北林海主要的野生动物和三种著名的特产。

  3、 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东北林区有哪些优良树木、野生动物和著名特产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造林护林的重要性,提高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电脑课件播放:东北的林海画面、野生动物等。

  2、 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最北的`地区在哪里?

  (东北地区,是我国离赤道最远,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冬季温度很低。)

  3、 出示东北地区图(电脑课件),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

  4、 简介: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林区,有大片大片古老的森林,如果坐在飞机上,向下看去,这里山峦起伏,到处是森林,成了树林的海洋,到了冬天,会是什么景象呢?出示“林海雪原”的教学课件,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图上的景物?

  5、 板书课题:东北的林海雪原

  6、 学生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新课第三自然段:

  1、 让学生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思考题(电脑课件)。

  2、 (1)提问:东北林海里出产的木材有哪些特点?

  (数量多,质地特别坚固,这些木材不仅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而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板书:优良树木

  (2)提问:这些优良树木主要有哪几种?板书:红松、落地松、白桦

  3、(1)提问、讨论:“一边采伐森林、一边栽上新苗”的好处在哪里?

  (2)小结:按照我国《森林法》的规定,一边伐木,一边栽上新苗,能使林木更新,青山常在,成为取之不尽的资源。(思考:如果随意砍伐森林,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小结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回答问题

  (4)、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 用上面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带着问题阅读(电脑课件出示思考题)。

  3、 提问:这两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野生动物、著名特产。

  4、 (1)提问:东北林海里生活着哪几种主要的野生动物呢?

  板书: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2)让学生欣赏有关这些动物的图片(电脑课件)。

  (3)提问:东北地区的松鼠和紫貂的毛长得特别浓密,为什么?

  为了适应这里异常寒冷的冬季(启发学生想象这里冬季人们如何生活?)

  5、(1)提问:东北三种著名的特产是什么?有谁听说过这些特产有什么用途?

  板书:貂皮、鹿茸、人参。

  (2)向学生扼要介绍一下这三种特产的用途。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让学生说说造林护林的好处,滥砍森林的危害。

  2、 自找伙伴讨论:如何为绿化祖国、保护环境资源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巩固练习:

  1、 学生自我总结与质疑。

  2、 游戏:在挂图上找出对应的地方

  3、 分小组竞赛答题(电脑课件出示题目)

  六、知识拓展:

  回家利用网络搜集东北三宝的价值,告诉家人。

  七、全文小结(略)

  板书设计:

  15、东北的林海雪原

  优良树木:红松、落叶松、白桦

  野生动物:大黑熊、东北虎、梅花鹿、松鼠、紫貂

  著名特产:貂皮、鹿茸、人参

林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5

林海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

林海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林海岭的特点

  2、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3、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的语言特色,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基于已知,导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追随着作者来到了大兴安岭,并且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通过岭、林、花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美丽景色的。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桂林山水,其中对漓江水是这样描述的。自己默读这一段,你能快速找出漓江水具有哪些特点吗?(预设:静,清,绿)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为什么你能如此快的找到漓江的特点啊?(预设:文章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概括句。问:那这是什么写法?)

  4、正是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让课文层次特别清晰,我们能一下子找到景物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林海这篇文章,自己默读相关段落,你能像找漓江水特点那样快速说出岭林花的特点吗?(说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找两名同学)

  5、我听到同学们的答案有所不同了,不像找漓江水特点时那么统一了,为什么林海这篇课文的特点不那么容易找到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描写林海这三方面特点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一)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兴安岭的“岭”具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学习岭的特点:

  1、岭多的特点:

  (1)抓住“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预设:岭有各种不同的`样子,姿态各异、各式各样的,形态万千,能看出它很多)(板书:多)

  导语: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岭具有多的特点?

  (3)抓住“看不完,看不厌”

  2、体会岭温柔的特点

  导语:这数不胜数的岭啊,每一座都那么的不同,千姿百态,那你还找到岭的其他特点了吗?

  (1)抓住“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体会温柔的特点

  (2)那你能说说“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吗?自己轻声读读这两个词的意思

  孤峰突起:群山之中突然冒出一个特别高的山峰。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结合这两个词,再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你对温柔又有了哪些理解?

  (预设:大兴安岭的岭没有一座特别突出的,尽管那么多,但每一座都差不多。)

  (4)能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5)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岭温柔的特点?(打不出来,点出红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如果直接找到“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问:那这里的岭是什么样的?出示这句话,从这句话当中你又有什么体会?

  (预设:有“点”的能看出并没有高或矮很多,就一丁点。差不多,连绵)

  (6)你看,两个特点都自然的融于字里行间中,自己轻声嘟嘟这段话,看看还有包含这两个特点的句子吗?

  总结:我们之所以一眼看不出林海这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将特点融入在这些句子中的原因。

  (6)出示对比图:对比这两张图片,我们来猜猜哪张是大兴安岭的岭?哪张是秦岭,你能用几个词来分别形容一下吗?(预设:秦岭很险,很高,很陡,山势雄伟,陡峭,高矮不一。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很缓,连绵不断。多找几名同学)

  (7)正如你们所说,岭的温柔不仅仅是指每座岭高矮差不多,更是指这种连绵不断、非常平缓的样子。那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浮现出那群山连绵,山势平缓、数不胜数的大兴安岭。

  (二)感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导语:刚刚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游览了大兴安岭,领略到了它多且温柔的特点。

  1、如果说在描写漓江水时,作者直白的用三句话分别点明了水的三个特点(板书:直白明了)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相比之下老舍先生笔下的岭,是怎样写出特点的?(预设:每句话都写了景物的两个特点)(板书:自然融入)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老舍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特别舒服,语言很亲切,自然,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的感觉)

  总结: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如沐春风啊。是啊,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在字里行间中将大兴安岭多且温柔的特点向我们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般。这应该就是老舍先生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吧!

  过渡:老舍先生的这种语言魅力不仅运用在岭这一方面,还将它贯穿全文。

  (三)品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1、让我们看看林和花的段落,找出把你觉得最亲切自然的一两句话,轻声读一读。

  2、谁能像作者一样,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俗白精致的语言所带来的温情。

  3、(问读的这个人)你在这亲切自然的句子中,感受到了林或花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并没有直接点明特点,但就是这亲切自然的语言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慢慢领悟到了岭林花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迁移,激发阅读

  导语:其实,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处处都流露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有亲切自然,还有幽默风趣。

  1、老师这里准备了几段话,你们来猜一猜哪句话是老舍先生写的,我们用叉子和对勾表示,听完同学读得,自己偷偷在胸前告诉老师。(充满激情,带动气氛: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A: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老舍《猫》

  B: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老舍《骆驼祥子》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鲁迅《孔乙己》

  D:胖二婶根本没有来过,大概是,他们猜想,肉太多了,走不动的缘故。老舍《四世同堂》

  2、谁来说说哪几句话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为什么?(预设:打错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谁来说说它写的是什么意思,从而你有什么感受?)

  3、那每段话都出自哪里呢,有谁知道吗?(出示书名)

  总结:就是通过这短短几句话的表达,我们就能看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真可谓作家特有的语言格调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

  我知道咱班同学都有读书的习惯,谁能给大家推荐推荐?

  三、感受老舍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1、老舍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俗白精致,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的语言特色已经成为他作品中独特的标志。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比如巴金的强烈、坦率,比如鲁迅的简练、含蓄、包含激情。而我们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比如有的同学是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有的同学是华美绚丽、生动形象,还有的同学是婉约细腻,风趣幽默。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那让我们也来发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争做班中小作家。

  2、同学们,我们之前写了《雾霾天气》这篇作品,拿出来,自己再次创作,看谁能成为我们独树一帜的大作家。在这里,老师提醒你们请注意一下两点

  (1)写出事物的特点

  (2)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指导:(1)谁来读读 这位作家的作品?

  (2)你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雾霾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他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3)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得请这位作家跟我们说说,你们能不能猜到这位作家是谁呢?

  (4)请你说说,你觉得自己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

  (5)那我们就评选他为我班 大作家,并为她颁发奖励。

【林海教案】相关文章:

《林海》教案15篇11-25

关于林海教案范文汇编6篇08-19

关于林海教案模板合集十篇10-21

《林海》读后感01-18

林海雪原读后感10-07

幼儿教案音乐教案05-31

艺术教案中班教案01-08

拼音a教案大班教案参考06-08

小班教案起床啦教案11-17

7的分解教案大班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