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案6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以活动为主,提供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
教材分析
对高一学生来说,本文难点不多、主题明确,学生便于把握,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因为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重在说理思辨,因而趣味性不强,较难出彩。
基本构想
突出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培养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摸索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既重过程又重结论。教授传统课文,既教授传统内容,又体现新课改精神。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字;
2.文章大意把握与主旨归结;
3.说理性文言文论证手法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阅读材料。学生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课前早读阅读材料: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李选,史料《七国兴亡》,赞扬和批评《六国论》的文章各几段。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答疑法、讲解法、导引法、检测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洵。请生介绍作者。战国时代,七国争雄争霸,秦由弱变强,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一段历史纵横捭阖,单是对六国被秦灭掉的原因,就有多种说法。同学们请看战国形势图。(出示多媒体画面:“秦灭六国”)
那么,苏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又是怎样论证的呢?
二、感知课文。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再注意一下不易理解的字词,可以划下来。再指四名学生个别朗读一遍。
三、组成学习小组。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本组成员提出,由本组成员互相解答。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体同学面前,再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 ,出示多媒体画面,生当 堂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老师评点。
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第一部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8)斯用兵之效也 (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0)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结:以上为实词,特点是数量多。译时要逐字落实,活用的要讲清用法,古今异义的要注意讲准确。学习方法是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积累。
第二部分:(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3)诸侯之所大欲 (4)盖失强援
小结:以上为虚词,特点是数量少,用法活。学习方法是:积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之不终也。
⑵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小结:翻译句子是能力,原则:尽量直译,辅以意译。
四、(探)合作探究,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1.本文的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地位?
2.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下面的'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一,哪个段照应分论点二?
3.生齐读一、三段,分析作者论证证方法和思路。(正面引导,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
生自由朗读二、四段,思考:对这个层次的论证,有两种观点(已印发给学生),一种认为论证严谨,有力,另一种认为论据不准确,不能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是苏洵写作的漏洞。你怎么看?生讨论,掀起高潮。
师引导,明确:
通过讨论,明确:议论文写作,要有内在的逻辑美。本文为典范的议论文,值得学习。也有不足。论据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论点也太绝对。
苏洵作为大文学家,难道没有这点历史知识吗,难道不知道写作文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行文吗?请看“北宋的外交情况”(多媒体)
生同讨论后明确:本文的借古讽今、高瞻远瞩不畏强敌的思想,形成文章的魅力;斩钉截铁、生动有力的语气,增添了文章的语言魅力。
五、小结:七国的消烟已经散去,历史的回声永不消失,智者的思索不应停止。让我们带着积极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学习每一篇课文。作业:二选一:1。课个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原文及译文,分析其观点。
2.选一个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可以模仿本文,也可以创新。
文言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教案 篇3
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注释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
日中:正午。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 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寻找节奏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
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
4、齐读,再把没读懂的句子读出来
三、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师:理解了意思会读得更好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如:“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联系《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杨氏的儿子。之:的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联系《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善:善于
“善弈者也。”善:善于
“者”联系古诗句:“有志者,事竞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语气。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d、再吟读这句,吟出弈秋围棋大家的风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
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
D、分角色吟诵课文
这两个人学弈的经过文言文只两句话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文言文的简练。
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生齐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E、师生合作吟诵
老师给大家开头,一生读第一个人的表现,一生读第二个人的表现,一生读最后的结果。(师读:使弈秋诲二人弈…三个学生分别接读。师生合作读两次)
F、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
4、理解④⑤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什么原因让两人的结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质疑
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
(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
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生:非然也。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D、感悟道理
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四、吟诵背诵,欣赏感悟
把古人读诗文的情景能再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好了。
1、指名吟诵全文,点评. (2次)
2、试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体验快乐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这是《学弈》这则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话。
2、自由读
3、师生齐读
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小的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会。
5、再次齐吟
结束语:由此可见,专心致志则大有可为也!
六、布置作业: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复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
4、完成拓展练习。
二、复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生字、词的解释;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三、知识点回顾
⑴整体感知
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⑵特殊句式
省略句:(子猷)掷(于)地云__ (子猷)语时了不悲___ 便径入坐(于)灵床上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⑶古今异义
何以都不闻消息(古义:总,竟_ 今义:全,完全)
语时了不悲(古义:完全_ 今义:常做语气助词)
因恸绝良久(古义:于是__ 今义:常表原因)
⑷文章结构:
选材精当文章用两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征。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子猷和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之情,从这个中心出发,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两人同时得病后,子敬先亡,子猷的悲痛之情郁积心中,无法发之于外;二是子猷奔丧时,睹琴思人,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构思奇特,语言简洁
子猷的反常行为表现内心极度悲伤,前后形成强烈对比,全文寥寥数十字,却把事情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四、知识检测
㈠重点生字、词义
1.给下列字注音。
猷:_____ 笃:___ 了不悲:_____ 舆:____ 恸:______
2.解释文中重点的字词。
俱:__________ _而:__________ _何以:__________ _索:________ _素:____________
径:________ ___既:__________ _掷:__________ 恸: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 _____②月余亦卒___ ③子敬素好琴_ ___④便径入坐灵床上
⑤便索舆来奔丧_____ ⑥此已丧矣_________ _⑦何以都不闻消息__
㈡常考句子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____ )
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
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_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7.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并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8.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_
9.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_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_
10.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_
11.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_
12.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又“恸绝良久”,这是为什么呢_ 请简答。(2
13.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14.《世说新语》的作者善于以小见大,通过描写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个性。试举例分析《人琴俱亡》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细节来刻画王子猷这个人物的独特个性的。
15.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_
五、课外对比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②山阴:旧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
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剡县,即今浙江嵊县。
16.解释加点的词语。
(1)四望皎然 (_______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 )
1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文中可以看出王子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有一龌龊③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④之画。章侯头裸体⑤,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ò)握。③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④强:强迫。⑤头裸体:不戴帽子。
20.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诱之入舟”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_____ )
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_________ B.余悲之 (《捕蛇者说》)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 (《岳阳楼记》)_____ D.何陋之有_ (《陋室铭》)
21.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________ )
A.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读画录》 )_ B.何以都不闻消息_ (《人琴俱亡》)
C.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______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2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陈章侯的品性。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屏幕显示:诗词等)这个学期,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哪些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呢?
二、温故知新,复习课内文言文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三、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四、拓展延伸,交流课外文言文。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五、总结。
板书设计:(略)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6-21
文言文学弈的教案09-13
文言文《口技》教案10-30
口技的文言文教案12-11
狼文言文教案10-28
《文言文》教案15篇06-16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09-07
文言文教案15篇09-27
(热门)文言文教案15篇06-21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