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2-04-12 16:41:5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文言文教案三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文言文教案三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 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 简介作者

  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6.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二.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三、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 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 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 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3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关于文言文教案三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合集5篇04-09

【实用】文言文教案三篇03-26

文言文教案模板八篇03-25

有关文言文教案3篇03-23

文言文教案模板9篇03-22

【精华】文言文教案4篇03-20

文言文说课稿11-09

文言文阅读答案08-22

关于世界环境日教案04-11

关于安全教案3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