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桥教案模板合集4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我以小白兔这一幽默感、善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形象为线索,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明快的节奏,通过画面从而展现出小白兔的心理活动。有趣的情节画面,能触动幼儿的感情,扣住幼儿的心弦,使幼儿兴奋。小白兔不过桥的时候在想谁?鱼儿和流水是怎样夸奖小白兔的?小白兔最后能过桥吗?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促使他们仔细观察学习下去。浅显的诗歌构思和富有情节形象的画面,都非常适合幼儿的.阅读水平。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跟念
2.大胆地进行表演。
3.懂得尊老谦让,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你们看它是谁?(小白兔)小白兔在来我们学校的路上遇到了一些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白兔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图。
二、学习朗诵儿歌的内容,进一步体验儿歌的情感。
教师有表情的完整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一)、课件出示背景图1
1、问:图上有些什么呀?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小河)上面有什么?(小桥) (让幼儿回答)
2、今天,老师根据这幅图,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想不想听?
3、师说第一段儿歌:小白兔,过小桥,走到桥上瞧一瞧。
4、问:当小白兔走到桥上时,谁过来了。(师指导朗读)
5、师过渡:那接下来小白兔是怎样做的呢?我们看第二幅图。
(二)、课件出示背景图2
1、教师边出示图片,边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第二段。山羊公公过来了,摇摇摆摆走上桥。
问:山羊公公是怎么样走上桥的呢?(学一学)
2、幼儿学习朗诵
3、教师:小白兔走过桥了吗?
(三)、课件出示背景图3
1、教师边出示图片,边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第三段。
问;小白兔是怎么做的?对山羊公公说些什么?
2、幼儿学习朗诵
(四)、课件出示背景图4
1、教师边出示图片,边有表情地朗诵儿歌的第四段。
问:谁夸奖了小兔呢?
2、幼儿学习朗诵
三、讲述诗歌第一遍,配上动作表演。
师:诗歌一遍讲完了,请小朋友回答我的问题
1.小白兔过桥时,它遇到了谁?
2.山羊公公是怎么样走上桥的呢?(学一学)
3.谁夸奖了小兔呢?
四、边欣赏边讲述
师:1.如果山羊公公和小兔一起过桥,桥会怎么样呢?
2.那么我们的小兔是怎么做的呢?
3.河水和小鱼为什么要夸奖小兔呢?
五、幼儿跟念,再配上动作学一学
六、欣赏歌曲《小熊过桥》。
桥教案 篇2
一、导入
揭示课题
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看插图。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
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出示: 飞夺泸定桥
╱ ╲
赶到 夺下
交流:2—5 6—8
6、按事序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17个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理解其他新词语。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 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二、指导写字。
可重点指导“卧、塑、阅、滔”等字。注意是先分析字形结构,再指导难写或易错部件的写法。
三、读写词语。
《思考·练习》第5题。
桥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话,生活问题数学化。本节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强化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体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由模糊到清晰,在整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火车过桥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属于奥数范围内,其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数量关系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2.教学内容分析
“火车过桥”是京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实际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要掌握火车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这一数量关系,并学会计算过桥路程、过桥时间。火车过桥路程数量关系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实际问题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
3.教学方式、手段与技术
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有机结合;实际生活片段糅到游戏性地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火车过桥,火车可以被自由拖动,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视听领域里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操作、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知道火车过桥的路程包括一个桥长和一个车身的长度。学会计算过桥路程、桥长、车长、过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过桥问题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火车过桥的路程包括一个桥长和一个车身的长度。学会计算过桥路程。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过桥时间。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过马路,你们思考过吗,一个人和一个队伍以同样的速度过马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吗?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马路,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策略]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游戏:指定教室前一段为马路,请一组同学演示过马路的情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3.小结:看来这个队伍过马路,不但要走马路的宽度,还要走一个队伍的长度。小小的过马路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其实,火车在过桥、过隧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火车过桥问题。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情境体验,初探规律
1.理解:过桥路程=桥长+(一个)车长
一列火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请你计算火车过桥的路程?
(1)小声读读。
(2)谁愿意计算火车过桥路程?解释一下你列的算式。
(3)你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播放课件:
①理解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谁能到电脑前边演示边说说怎样叫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②理解过桥路程
过桥路程指哪一段路程?谈谈你的想法?
引:我们可以找准一点来观察。(课件演示火车过桥的情形)
以车头为标准;以车尾为标准。
[策略]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巧妙的设计了课件:学生可以用鼠标自由拖动火车过桥,同时,火车过桥的情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真实的声音,逼真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碰撞观点,发现规律,有效突破难点。
(4)小结:火车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一个)车身长
板书: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5)通过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联想到什么?
板书:过桥路程-车长=桥长
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6)我们能根据这一数量关系推到其他数量关系,有数学思想。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能抓住这一问题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这道题,我们的学习方法不错。因为你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有了这样的研究成果。
(7)火车过桥路程与哪些因素有关?(速度、时间、桥长、车长)
板书:过桥速度、过桥时间
2、学会计算车长
小结:看来过桥路程不但与桥长和车长有关,还与过桥速度、过桥时间有关。下面我们利用研究的这一成果,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一列火车,通过4400米长的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求这列火车有多长?
(1)请你在练习纸上列式解答?
(2)请同学到前面分析讲解?
3、小结:我们一起研究了火车过桥的问题,其实在火车过隧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
[策略] 真实的情境,经验的应用,有序的导向,使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方法。数形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巩固拓展,提升认识
1.基本练习
一列300米长的火车,通过隧道,已知由车头开始进入洞口到车尾离开洞口共用3分钟,火车的速度是每分钟1100米。求隧道的长度?
(1)你们有一张同样的题纸,自己读题分析,在题纸上解答?
(2)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让大家看看吗?给大家解释解释。
2.变式练习
有一列500米长的火车,通过一座5500米长的大桥,火车每分钟行10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用多长的时间?
(1)这一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2)应该怎么求过桥的时间?小组商量商量。
(3)小组反馈。
[策略] 练习注意覆盖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变式练习,避免练习的机械重复,内化新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延伸
谈话: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
五年级有学生248人,排成四路纵队去春游,队伍行进的速度为每分25米,前后两人相距都是1米。现在队伍要走过一座桥,整个队伍从上桥到离桥共需16分。这座桥全长多少米?
(1)请各小组解决这个问题,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2)请一个小组到前边给大家分析。
4.小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过桥问题来解决的问题。多观察多思考。
[策略] 学为所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情趣。
(四)归纳总结,评价升华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7-10
桥教案模板11-02
桥的小学教案01-08
桥教案范文12-08
《家乡的桥》教案11-25
中班桥的教案09-09
语文桥的教案09-07
美丽的桥幼儿教案05-18
《桥》教学教案优秀10-30
《桥之思》教案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