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时间:2022-02-23 12:56:48 教案 我要投稿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亚洲的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周:亚洲的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四周:日本2课时

  第五周:一次月考2课时

  第六周:东南亚2课时

  第七周:印度2课时

  第八周:俄罗斯2课时

  第九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2课时

  第十一周:中东2课时

  第十二周:欧洲西部2课时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课时

  第十四周:澳大利亚2课时

  第十五周:美国2课时

  第十六周:巴西2课时

  第十七周:极地地区2课时

  第十八周:复习(一)2课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

  期末复习418-19

  期末考试20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

  教师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的变化状况,也经常用到反映天气或者反映天气变化的术语。那么,请大家思考:

  1、你见过那些天气的现象?

  2、知道哪些反映天气状况的术语?

  3、这些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由回答。

  二、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1、请学生看这窗外,用自己的语言将此时的天气状况描述出来。(板书:一、天气及其影响——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讲述:除了我们刚才描述的教室外的天气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从电视、广播、网络、旅游中看到或听到其他地方的天气状况。

  (1)、请一位同学将头一天听到的天气预报中的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向全班同学做一个预报。(学生活动:预报四地昨天的天气)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2)、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思考:他是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状况的?(学生活动:是从阴晴、风雨、冷热、湿度等方面描述的。)

  (3)、从我们刚才对天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发生的时间长短怎么样?(学生活动:时间短)

  (4)、在同一时间,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的天气状况是否相同?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不相同。得出结论,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引导学生回想昨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看看今天的天气是什么样,猜猜明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样。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得出结论: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天气不同。)

  4、讲述: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天气到多变的。(学生活动:明确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多变.)

  三、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1、引导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讨厌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板书: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请几位同学上台分角色扮演不同职业人员对天气的感受。(学生活动:几位同学上台扮演,其他同学作评)

  3、讲述:由此可见,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不同职业人员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请大家结合课本活动题总结一下: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实际出发,举例说出天气从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1)天气与交通。(2)天气与农业。(3)天气与战争。(4)天气与日常生活。)

  4、引导学生结合这项活动,结这项活动拟定一个名称。写一篇小短文,或以此为素材画一副画。

  四、课堂活动:

  地理填充图完成。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天气及其影响

  1、理解天气的含义及其特点

  2、天气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

  3、阅读天气预报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布置作业:做下面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 )

  A、4万千米 B、8万千米 D、4万米 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 )

  A.60°W B、60°E C、120°W 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

  A.180° B、0° C、160°E D、20°W

  5.赤道是 ( )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 )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7.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8.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然灾害。

  (四)运用地图和资料,比较美国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的基本特点。

  (五)举例说明美国在工业化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作简单分析。

  (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人口和种族方面的基本概况以及华人与华侨对该国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七)根据资料和地图,说明美国主要城市及交通运输特点。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出示图“美洲”图,取一面美国国旗,设问:“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并请回答正确的学生将星条旗贴到地图上美国范围内。

  “领土组成”部分

  1.出示国旗并简单介绍垦区和条纹区的含义。

  2.读图3-31,观察美国所临海洋和邻国,注意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跨北寒带、热带、大洋洲等)。观察本上的庆要山脉、河流、“平原、湖泊等。

  3.介绍首都华盛顿和哥伦比亚特区。

  “高度发达的经济”

  经济概况部分:

  农业大国部分:

  1.指导学生阅读图3-33,分组讨论:a.农业地区专门化与美国农业;b.农业生产专门化与美国农业。

  2.归纳学生观点,指导:农业地区专门化和生产专门化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水、土、光、热等),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3.小结;美国的农业模式使之成为世界上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

  4.设问:美国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为什么还要进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生产地在热带;b.美国本土在北温带,缺乏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6.小结:美国尽管粮食产量多,是世界农业大国,但由于纬度位置的原因,还需要大量进口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农业产品。

  工业大国部分:

  1.介绍美国工业经济特点:一方面是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居世界地位。这说明美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国家。教师在介绍时可列举美国各工业部门的产量及世界排名情况,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介绍美国“夕阳工业”与新兴工业的竞争状态,可出示一些数据或产值对比,让学生从数字上领悟到: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新兴工业蓬勃兴起。

  3.引导学生提升到理论认识层面:能源、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工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工业的劣势和优势。

  4.可安排学生对就近的科技工业园进行参观访问。

  生态、环保问题部分:

  本部分实际上是将教材编排稍作组合,分两大方面探讨美国的生态环保问题:一是美国农业开发使“黑色风暴”多次发生。二是经过不断的治理,现在美国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已不太严重。

  人口部分:

  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亚洲移民后裔、黑人和印第安人;

  城市部分:

  1.在图8-48上找出美国的重要城市,确定其地理位置。

  2.熟悉教材提供的7个主要城市的资料,收集课外资料并补充休斯敦的有关资料。

  3.课堂小活动:请你当导游员,向游客(同学)介绍美国的8个主要城市。看哪位导游员讲解得最详细准确,掌握的资料最多。

  4.评出导游。

  课后活动:

  收集资料,了解华人与华侨对美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可举办小型的相关人物及事迹介绍会,如李政道、杨振宁的事迹介绍等。

  小结: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珍惜;环境遭到破坏是很难恢复的,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分析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据地图和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讨论该国如何开发

  利用和保护热带雨林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资料,让学生讨论、比较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

  重点:亚马孙平原和亚马孙河流

  难点:巴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巴西的位置

  导入新课:出示七年级上册的“面积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国家”,请学生运用地图回答:a各个国家分别位于那个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积居第一位的是哪个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播放亚马孙河的录象材料。

  1、亚马孙河

  在图8-51上找到亚马孙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将亚马孙河的流量、长度流域面积与其他三条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讨论: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结:发源于安第斯山脉,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亚马孙平原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在8-51图上找到亚马孙平原并观察他的范围,说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图说出他的范围,在组内交流。

  小结:亚马孙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东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积的平原。

  读8-51图分析亚马孙平原的纬度位置,思考:该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气候?此中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结: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的热带雨林。这里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讨论: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有哪些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阅读材料“地球之肺”

  说明:热带雨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过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还有什么类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导学生观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围,并与亚马孙平原比较。

  ②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气候特点

  ③小结巴西高原的地形构成:约1/3的亚马孙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构成了巴西

  小结: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构成的巴西,它的面积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国家。

  课堂活动:

  (1)、世界上面积大于巴西的国家有那些?

  (2)、填表比较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气候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7

  一﹑自学质疑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国土辽阔,完成以下问题:

  1、在亚欧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这就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找出俄罗斯的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

  二、交流展示

  1、读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纬度范围和经度范围,并找出俄罗斯周围的大洋有哪些?

  答:纬度范围:50°N—70°N;经度范围:20°E—180°E。

  周围的海洋:北临北冰洋、西邻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2、再读图7.45“俄罗斯的地形图”,完成以下几个小题:

  (1)找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答:俄罗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地势走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注入里海。阿穆河即黑龙__,注入太平洋。

  3、读图7.46“俄罗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完成以下问题: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4)描述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三、互动探究

  根据以下材料,联系所学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xx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多功能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沉没,全世界为之震惊,一年后的9月,俄罗斯开始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工作。

  材料二:亚欧分界的趣闻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脉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是俄国彼得大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里塔季谢夫。乌拉尔山脉,北起喀拉海,南至哈萨克斯坦草原,海拔20xx米左右,是欧亚大陆上纵贯20xx多千米的一道天然界标。塔季谢夫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区别。考察发现,发源于乌拉尔山脉的河流往两个方向:一面流向西方,注入伯朝拉河和卡马河,另一面流向东方,注入鄂毕河,而且向西面和东面的河流流域的植物群和动物群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在西面河流域里的鱼,体呈红色,如娃鱼、茴鱼。在东面河流中虽然他们的外表同西面河流中的一样,如折乐鱼、聂利玛鱼,但鱼体是白色的,而且味道也不同。根据乌拉尔山脉的位置和特点以及它的东西两部分地区所在的各种不同特点,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脉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的。他的这个看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1)俄罗斯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洲相望。俄罗斯有14个陆上邻国,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的内陆国,中国 是面积的邻国。

  (2)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有3/4位于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但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请说明其原因。

  答: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核心部分均在欧洲,全国的工业和城市也多集中在欧洲。

  (3)俄罗斯的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以东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以西的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部的平原主要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它们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四、精讲点拨

  1、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2、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气候: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地区为寒带气候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8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

  新授:

  一、世界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3第1自然段,P74图4.12“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①世界大约有多少种语言?

  ②哪6种语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③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④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使学生拓宽和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过渡:这些语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请在图上找到。

  活动二:

  学生分组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完成课后活动题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师: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语言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活动一: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课件提供有关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补充。

  教师: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它对人们的生活以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响。我们对信徒们都应该十分尊重。你能说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吗?你信仰宗教吗?你周围有信仰宗教的人吗?

  学生看资料后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影响及区别,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动二:组织学生读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找到其分布地区。

  小结: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民俗、经济、哲理等诸多要素。所以,宗教发展到今天,不能简单地视为迷信,而应该看成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对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视反对,而应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护宗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信仰。

  结束: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始至终做课堂的主人。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1.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2.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七年级上册地理重点知识复习资料

4.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5.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6.七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7.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8.初一期中地理复习资料

9.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