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时间:2022-02-19 13:37:24 教案 我要投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1

  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

  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

  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

  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

  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

  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

  (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

  (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

  (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

  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

  (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 52万字)

  (2)什么叫前无古人?

  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

  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

  (3)齐读最后一段

  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

  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 “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

  板书设计: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忍辱负重

  发愤著书 决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2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品味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1.《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教案

2.史记故事读后感

3.《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案

4.史记读后感(汇编15篇)

5.《史记》读后感(合集15篇)

6.《史记》读后感(汇编15篇)

7.《史记》读后感集合15篇

8.写话教案汇总七篇

9.写话教案汇编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