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1-14 10:43:17 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3820000

  计数单位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空间与图形”包括:位置与方向,三角形。其中,位置与方向是复习利用方向(角度)与该点到原点的距离来确定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的方法。三角形,是复习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和内角和,重点是区分几种不同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和内角和等知识,能解决相应的问题;能三分之一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

  2、发展空间观念,巩固概念与技术。

  3、主动参与复习,增进应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信心。

  预设过程

  一、明确任务

  1、揭题:空间与图形

  2、议: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哪些?

  二、复习相关知识

  1、位置与方向

  1)说出台风中心的位置。

  2)说出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偏方向

  方位角度距离

  3)汇报P126-7

  2、三角形

  1)自己说说三角形的知识。

  2)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底和高分别在哪里?三边有什么关系?内角和是多少?有哪些三角形?

  3)汇报P127-8

  三、练习

  P130-10

  P131-11,12,13

  P131-15

  四、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0、1、79、 、0.25、0.6、100、 、 、 、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 ;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

  ② 的分数单位是( ),它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 ,每段长米 .

  (2)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 ,它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http://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学习过程

  2.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3.通过学习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特征。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一)认识直线

  1、同学们知道孙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吗?(金箍棒)对,谁说说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变长变大)并请学生说金箍棒是向哪个方向变长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断变长,说一说它到底能变多长。

  2、你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用笔画一画。

  3、学生分组汇报,并说一说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并介绍直线的特征: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

  4、介绍直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并请学生也给自己的直线标上名字。

  (二)认识线段

  1、出示挂图(铁路和人行道)请学生观察,使学生感知:铁路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说它象直线一样,而人行道上的斑马线,能看到两头。

  2、请学生也用线来表示其中的一条斑马线的样子,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想法。

  3、汇报时,指导要在线的两端加上?来限制它无限延伸,并告诉学生这两个?就是线段的端点,同时教师板书出线段和端点

  4、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三)认识射线

  1、用小电筒射向学生,请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独立想办法用线表示出刚才看到的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画射线。

  4、让学生自己讨论:射线的表示方法及读法。教师强调:射线AB和射线BA不同。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5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猜对的给自己得一颗星,画在这道题的旁边。

  五、课结

  今天学到什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可以给予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9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0?250100?2558?29250?19?1533?3+1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2+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514—389—111

  87X201125X88

  66X9928X3+28X5+2X28

  25X47X40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3、4、5、6P129—1306、7、8、9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 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1、通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设计方案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课前播放歌曲《郊游》,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2、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在这么好的天气里,你最想干些什么呢?(学生回答)

  3、 那我们一起去秋游好吗?

  二、 新授

  1、 在秋游前我们都要了解哪些相关的信息呢?学生自由谈谈。(板书: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2、 向阳小学四年级的同学马上要到水上乐园去秋游了,他们在秋游前收集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信息。(电脑出示,打字声引入,加深学生头脑中的信息)

  3、 我们看到了这些信息,从刚才我们讨论出的四个方面来分析。

  4、 首先我们来看人数,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有关人数的信息。多少人?(板书:150人)

  5、 接下来看包车,哪句话有关包车信息?一共要包几辆车呢?(3辆)你怎么看出的?(15052 大约3辆)一共需要多少钱?哪句话告诉我们的?你怎么算出来的呢?(3300=9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900150=6(元))900是什么?(共花费多少钱?)150是什么呢?(实际去的人数)用共花费的钱去除以实际去的人数得出每人需要花费多少钱。

  6、 门票呢?哪几句相关信息?你们选哪种?(团体)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满足30人以上,便宜等)每人多少钱?(2元)

  7、 最后是游玩项目及定价,我们来看一看。划船,每小时8元,4人一船。每人要多少钱?(2元)那如果你一个人去呢?一个人去乘一船,多少钱?(8元)你觉得怎样乘坐比较合算?乘快艇呢?你们怎么理解的?

  8、 看完这些相关的信息,我们来替向阳小学的同学来算一算。每人乘车和买门票一共要交多少元钱?(2+6=8(元))

  9、 用20元最多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回答问题。最多可以玩6个项目,正好20元。最少可以玩几个项目,是哪几个?同桌讨论,自由讨论。

  10、 如果你是向阳小学的同学,你准备向家长要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小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11、 刚才我们替阳小学的同学做了秋游前的计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们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相关的信息的?(电脑闪烁:人数、包车、门票、游玩项目及价格)

  三、 活动设计

  1、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出去秋游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们学校四年级的同学马上也要去苏州乐园去秋游了。我们也要在秋游前了解相关的信息。

  2、 我们在课前分小组了解了些信息,现在我们来汇总一下。

  3、 首先人数,多少人?(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输入到电脑中,约350人)四年级师生共350人。

  4、 包车呢?学生了解,有大客车和中巴车两种。大客车最多可乘坐52人,每辆每天500元左右;中巴车最多可乘坐25人,每辆每天300元左右。你们选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那么我们选择大客车。一共要包几辆车呢?(7辆)你怎么看出的?(35052 大约7辆)一共需要多少钱?你怎么算出来的呢?(7500=3500(元))每人要花费多少钱呢?(3500350=10(元))

  5、 门票呢?(儿童(1.2米以上):30元 成人:60元 团体(20人以上):35元)哪组去了解的?有三种,你们选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 游玩项目呢?学生说一说都去了解了哪些游玩项目及价格。选择一些同学们喜欢玩的并适合同学们玩的,打在电脑上。

  7、 同学们真有办法,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一切准备就绪了,下面就是你们制作设计方案表的时候了,这要小组合作完成,看看哪一组的设计方案最好。好,小组合作开始。

  8、 下面就该是欣赏你们精彩方案的时候了,哪一组想先上来。请2到3组上来自己分析小组制作的方案表。有值得表扬的就发苏州乐园的免费游玩项目的门票。

  9、 还有哪一组想上来的,我们下课之后再来研讨。

  四、 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呢?

  开展秋游活动必须定好地点、人数、核算好费用,在这次秋游之前制定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你认真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这里,老师就祝同学们秋游愉快。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一、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沪宁高速公路经过整修已经全线通车了,我们跟着小记者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聚集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播放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进出场面的录像。

  引出问题: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看,转轩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请学生在白板上示范转杆的打开和关闭)

  (1)同桌合作,作出活动角模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讨论转杆打开和关闭时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2)结合白板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旋转了90度。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观察交流。

  (4)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度,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度。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二、将图形旋转90度

  谈话: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可多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把下面一些图形旋转90度。出示例题。

  1、 理解题意。

  提问: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指A点固定不动。

  2、 转一转。请几位学生在白板上亲自旋转,由于几个同学旋转的方向可能

  不同,这里可以用到相机,把每位同学旋转的图形拍下来,然后开始对比,并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3、全班交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重点说说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之后由学生亲自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3、先观察每组图形的特点,再想象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最后通过多白板演示,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比眼力。

  比较一下这些图形按要求旋转之后会成为哪一个图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平、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相关文章:

1.四年级数学教案

2.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

3.倒数数学教案

4.中班数学教案

5.人教版数学教案15篇

6.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

7.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8.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