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四年级数学教案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簒x同学、xx同学和xx同学,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
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出示教科书第2页例1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1:篮球每个35元,足球每个45元。
学生2:体育老师要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
教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生:体育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
教师: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练习本上自己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1:我是这样做的:先算出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然后再加上买1个足球的钱,就是一共要付的钱。35×4=140(元)140+45=185(元)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5×4+45=140+45=185(元)
教师:请你(学生2)说说,你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2:先算买4个篮球—共要多少钱。
教师:他们都是先算出了买4个篮球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先算了乘法。
教师:这两道题该怎样计算呢?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按什么运算顺序计算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计算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闭莆沼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比醚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彼怠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毖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比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币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学生1:先算“213-78”,表示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背⑹粤废啊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彼阋凰悖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钡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
后再计算。
3钡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4、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本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被峤饩錾婕氨妒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苯萄Ю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
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
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多位数的认识
5、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2~1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
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170000m2,截至1998年底馆内藏书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自主探究
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十?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激问导学:
一、激问导学
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问题,筛选重心。
活动一:买衣服。
1、阅读理解:你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2、思考问题:请选择数学信息解答。
3、汇报、交流。
体验学习。
二、自主体验
发表、反思:学生激活经验,尝试体验,引发观点
活动二:计算周长。
1、请你介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有哪些部分组成?
2、请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它的周长。
3、汇报计算情况。
体验学习。
三、合作体验
方法探究、学法指导、领悟提炼、培养学习能力。
活动三:观察、对比。
1、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2、结合活动说一说列式的含义。
3、试一试: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转化为公式吗?
4、汇报、交流。
5、归纳、总结。
综合体验。
四、实践体验
综合实践体验,拓展延伸,感悟内化,对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体验。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题。
(1)9×47+53×9。
(2)25×(100—4)。
五、课堂学习体验小结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多元体验,共同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计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议?(a-b)×c=?请你结合“买衣服活动”课后思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详案(3篇)相关范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xx”表示()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表示—--------------------------------------------
福州()表示—--------------------------------------------
它们是以()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16°{填>,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反){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9°~~~—19°)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11°~~~~~6°)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0)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0+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叫正数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叫负数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答,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2.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3.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用坐标纸画图解决问题。
1.出示一张地图,找到北京西站、石家庄的位置。北京西站与石家庄站相距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已知货车速度千米; 客车速度千米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2.出示例5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后,z517次客车13:11从北京西站开出,15:51到达石家庄;z518次客车14:23从石家庄开出,17:10达到北京西站。这两列客车什么时间相遇?
师:z517次客车从北京西站开出, z518次客车从石家庄开出一定会怎么样?
生:一定会相遇。
师: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相遇,大约会在几点几分相遇呢?
(下午2点到4点之间)具体时刻会是几点几分?
(学生解决此问题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看书)
怎样解决,教材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看书p58:
自己先看书,再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这样的小方格纸叫做坐标纸
每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10个小格是一个大格
每一个小格表示6分钟
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庄
两条线的'交点大约为相遇时间,大约15:07 15:08
通过坐标纸解题应分为几步?
找出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找出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交点就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用坐标纸解题应注意什么?
估点要准确
苗点要细些
结果要看准确
二、利用坐标纸解决问题:
p58 画一画:
p66 4看图回答问题
三、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5×6 = 35×2 = 23×30 =
36×20 = 42×19 ≈ 58×41≈
2、竖式练练手:42×26=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新知学习
1、 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去北京,特快列车每小时行使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使106千米,该两种列车30小时各行使多少千米?
2、提问: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你能解决吗?
160 ×30= (板书:160×30= )
106 ×30= (板书:106×30= )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3、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
4、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60×30和106×30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5、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1)、数位对齐;(2)先算0×160;(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60;(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2.(1)、数位对齐;(2)先算0×106;(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06;(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用竖式计算。
142×23 2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当当小医生(完成教材51页练习七第7题)
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 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4、思维训练:
(1)、教材51页练习七第6题
(2)、教材51页练习七第8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 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课堂作业:课本50页练习七第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0?250100?2558?29250?19?1533?3+1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2+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514—389—111
87X201125X88
66X9928X3+28X5+2X28
25X47X40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3、4、5、6P129—1306、7、8、9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平”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晰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平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直接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细微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设计意图:创设“1分钟投篮比赛”的情境,精心设计数据,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高兴了,我为什么高兴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的过程,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平高还是我水平高,这种情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投篮次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总数不公平。这时就需要用平均数作为几次投篮个数的代表来反映投篮的整体水平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了统计学的意义后,进一步设计活动让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具体数据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设计意图: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平均数总是介于最小数与最大数之间,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处理这一题目时,教师适时呈现小河的截面图,并标注出5个距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学生仍能借助平均数的意义理解东东下水的危险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悟到平均数在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时存在的局限性,适时提出今后还要学习其它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水平的统计量,做好统计知识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衔接。】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角的画法P4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大屏出示)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教学内容:画角
(二)探索发现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0°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3,例3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总结画角步骤: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2.练习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这两个角的名称。
学生自己进行画角,同桌用量角器互相订正。
(三)巩固发散
1、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150° 165°的角。
(指名汇报方法)
3、P43 做一做 2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角的画法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找到了什么规律?
生: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对,答得对!大家看,秋天来了,森林王国的成员们正在为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做准备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在活动中又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
师:我们能不能运用学过的规律帮助它们解决困难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去吧!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图(暂不出现问题)。
师: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旁的树。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师:请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了解题目的数学信息 。
师: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
学生:7棵树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学生:这里实质求6个3米是多少。
师:林**的两头都栽树,相邻两棵树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树分成的每段的长度是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长多少米?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 ?观察情景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
生:会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
讨论题:(1)计算林**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树相乘,还是与林**被分成的段数相乘?
(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树有什么关系 ?
(3)这道题应该分成几步计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
师:谁能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个兔子分成了4个间隔。
生:4×2=8表示每两只兔子相隔2米,4个间隔共8米。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是根据什么想到的.?
生: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间隔排列规律想到的。
5、做“试一试"
师:这道题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条林**?
生:就是例题里的那条林**。
师:全长知道了吗?
生:全长是18米。
学生独立完成。
师: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
师: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数比物体的个数少1。
生:每段长度与段数相乘得总长度。
师:(板书)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将运用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上节课找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订正。
师:走廊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生:不一样
生: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生: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数少1。
2、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订正,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师:植树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树。
生:怎样栽。
生:跑道两头栽不栽 ,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 ,每隔几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
植树方案
植树地点
植树品种
树苗棵数
(3)各小组展示植树方案,全班评议。
评议重点:
1)根据树的品种考虑相邻两棵树的距离是否合适。
2)根据设计的栽法,树苗棵树的计算是否正确。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样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规律 ?你还有哪些疑问?
生:我们运用了间隔排列规律解决了植树问题。
师:我们今天解决的植树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发现这样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间隔排列)
物体个数-1=段数 每段长度×段数=总长度
两端放花,花的盆数比分的段数多1
两端不放花,花的盆数有可能和分的段数相等或比分的段数少1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师生谈话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话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出示例1。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2.学生自己试着用竖式计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完成后说说是怎样算的。
同桌说说后,在全班说说。
4.用计算器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68 × 19= 292× 46= 109 × 37=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渐渐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中的丰富多彩的现象
一、情境的创设:
教师谈话,引出旅游团就餐问题。
二、展示目标
1.经历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简便算法的过程。
2.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口算整百、整十数乘整十数。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观察情景图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别计算选择两种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钱。
3.学生试着笔算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选择的同学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写在本上。
交流计算的方法。
重点交流乘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试一试。
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口算。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七、综合练习
采用书中的练习题。
第三课时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3)估算、计算的过程中,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培养估算的习惯,培养数感。
设计意图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更新和反思的艺术,只有牢牢搭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才能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这朵艺术之花才会永不凋谢。
一、情境的创设:
谈话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二、展示目标
1.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乘法估算,会解答有关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三、自学与交流研讨
1.让学生看图并说出图中的信息,再提出问题:估算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展示:说说这列火车大约有多少个座位,你是怎样估算的。先小组内交流,再班级交流。
四、质疑答疑
五、专项练习
试一试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综合训练
采用书中练一练的习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2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22
四年级数学教案:“行程问题”06-08
四年级数学教案:查表计算06-03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2
四年级数学教案:垂直与平行的概念06-06
四年级数学教案《图形中的规律》04-09
四年级数学教案:“直线、射线和角”04-1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