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起风了》观后感

时间:2024-05-21 09:04:2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起风了》观后感范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起风了》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起风了》观后感范文

  《起风了》是一本非常忧伤的书,至少开始读的时候调子是这样。但实际上“忧伤”一词并不准确,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忧伤是一个误解,被文字本身所误导。大多数时候,人们被文字所误导,反而忽略了作品的内涵。《起风了》了虽然是一本非常薄的书,但内容却充满了东方式的奥义,充满了东方人对待情感的方式。或者说“东方”一词外延也还太大,而是“和式”的,里面的细微之处玄妙到不可言。

  《起风了》从节奏和情节上来说甚至不像是一本小说,倒像是一本散文(当然,真正成熟的作品并无固定格式,形式只是其外壳)。应该说,该书是一个美学意义上的文本,其次才是文学的。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笔者将之分成三格结构,第一格是恋人节子生病了,“我”陪护她在八岳山中的疗养院养病(实情实景);第二格是在疗养院时我乘暇到周边的山林中思考一本书的写作(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互与折返);第三格是节子死后,我在荒谷陋屋中的一段生活(亦真亦幻)。或者说,还有没写出来的第四格,即早年我曾有一个想法,与节子去荒村的木屋里过一种近乎古代隐士的生活。节子死后我在荒村陋屋中的生活,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体验两个人的境界,这在节子病中时的一个情绪上亦曾有过。然而,这种理解仍然只是附会,距离文本有一段不可触摸的距离。节子死后,我一个人在荒村陋屋中的生活描写,基本上是断开了先前生活的另一个面的直接展现,真实的生活也许就是这样脱断。在这里,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描写“我”对节子的思念,而是写日本北方的冬天的风景,木屋里的火塘,雪窗外的荧光,雪地上一小片光明,外国人建立的景致独特的木质教堂,以及清幽孤寂的心理。似乎,风景代替了一切,有着日本浮世绘般的不可言说。这不可言说,是另一种方式的对死亡的思考。

  早在节子养病期间,“我”似乎已经预料到了结局,包括他要写的作品的结尾,也潜藏着一种莫名的,微茫的情绪——对死亡的不予承认。事实却是作者一直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思考死亡这件事。谈及死亡,不少人是会忌讳的。然而日本文学里对死亡似乎有更多美学色彩的东西,它既非西方人的悲剧精神,也不是终极思考,而是纯粹的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在大段大段散文般的句式里,我们看不到生离死别的悲哀,如果说有悲哀,也只是淡淡的哀愁。生死一线之隔,即成天人之别。在这一线的两侧,是生之愉悦(性,灵),同时也是死亡的神秘之美。是紧紧抓着逝者,与逝者同欢同悲,在灰色的情绪中走向死亡?还是与逝者共度最后的美好时光,在坦然,平静中接收死亡。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节子最后的结局,而是直接跳到“死亡阴影之谷”那荒村中的生活。显然,他们选择了后者。这就上升到了死亡隐没,生命自由的境界。也许,略略接近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庄子不认为人之死即灭,而是另一种方式的生。人未生之前,以空气和水的形态存在于天地之间,人有了形体之后聚集精魂,人体毁灭之后也仍然是回到渺渺虚空之中。这种以躯壳为界,将生死二元分割,但同时又联系的哲学,是日本文学中死亡美学的基础。当然,笔者并不认为日本文学中的这一思想来自庄子,只是找一个类比,可以说接近。

  我从未想过我们会像现在这样相爱。在大家认为一切都已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们那带着几分死亡滋味的生之幸福,却因此变得更加完整。说的这样坦然,平直,朴素。如果从其他角度做一番阐释,总有拔高和附会的不自在,这样的表述本身就是对死亡这件事的阐释,已经很好。

【最新《起风了》观后感】相关文章:

风起风停的那一刻03-07

最新杜甫草堂观后感01-03

看《安家》最新观后感04-28

最新央视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06-19

因为有爱师德师风主题思政课观后感最新05-12

最新的日记06-16

春天作文最新03-21

最新儿童故事04-02

教学反思最新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