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的观后感

时间:2024-05-15 13:36:1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1921》的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1921》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921》的观后感

《1921》的观后感1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本部党支部的观影活动———观看电影《1921》。影片讲述了第一批共产党人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勇于冒着腥风血雨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我颇为动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振奋人心的歌声时常在我耳畔响起,小时候的我并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只是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解放、走向自由,而五星红旗就是党和人民的心血,我们应该服从党的领导。而今日再听这首歌时,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

  20xx年7月1日,是建党100周年纪念日,光阴似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10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就是感激。

  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悠悠长夜下终于亮起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它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神州大地就有了一群引路人——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中华民族就有了更加挺拔的脊梁骨,这个坚强、光荣的集体在黑暗的灰烬中爆出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也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领导人。他创办《新青年》杂志,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唤醒了整整一代人。“一大”召开时陈独秀虽然缺席,但还是当选中央局书记。在救亡图存的路上,尽管他多次入狱,依然初心不改,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行为让我无比佩服并为之所感动。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掀起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8岁。

  李达,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他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地创作,身为湖南人,却因积劳成疾、身体孱弱而拒辣椒于门外。在与共产国际代表商谈时,他不卑不亢,心系国家和人民,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积极筹备和组织中共一大,并在“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

  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英雄的无私奉献,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不惧牺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何其有幸,生于华夏;我们何其有幸,可以见证祖国百年复兴历程。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居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100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历史验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我们要铭记党,拥护党。

《1921》的观后感2

  电影《1921》将生动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敢闯敢拼的动人故事。该电影由导演黄建新担任监制兼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并将于20xx年7月1日全国上映。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建党初期这段历史,黄建新导演用电影镜头,展现了平均年龄仅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们,将青春理想化作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信念的执着,以及他们在上海开天辟地、在风雨如磐中担起民族救亡图存重任的担当。

  该片导演黄建新,曾成功打造《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主旋律商业片时代。他在此前的《1921》发布会上曾透露,“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故事、更电影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充沛的生活情感”。他还表示,电影将集结一众青年实力派演员,重塑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再现一个敢拼敢闯的黄金时代,传递“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

  该片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坚持创新求真、严谨细致的态度,历经四年时间深耕剧本,数易其稿。期间上海市委宣传部还组织召集党史专家、上海史专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资深研究员等专业人士,与主创团队一同召开多次剧本论证专题会议,听取意见,结合党史研究成果,反复打磨人物性格,挖掘历史细节,力求让这段观众耳熟能详的史实在银幕上绽放新意。

  电影将首次以国际化视角来呈现这段热血历史,从欧洲开始进入故事,同时贯穿了一条完整的日本线,让格局更开阔宏大。在此前的发布会现场,制片人任宁透露,“剧组特意去全世界的'档案馆寻找新鲜的角度和史料,耗时三年多才完成了最终的创作”。对此,导演郑大圣也表示,这是与现在的全球化语境有所呼应,用新的角度看待那段历史,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当下的共鸣。

  除此之外,影片也在拍摄取景上下了大功夫,主创团队勘景足迹遍布上海、全国乃至海外,特别是在上海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并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一比一实景搭建当时的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群,力争在大银幕上再现上世纪2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城市文化风貌。

《1921》的观后感3

  观看完电影《1921》,现在想说一下我的感受。

  影片浓墨重彩集中描绘1921年的上海,在那个相对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把故事讲得如此精彩感人,全面展现五四运动的发生、《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南陈北李”相约“开天辟地”、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共产国际帮助中共建党、国际和国内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的围剿、中共一大召开及从上海石库门转战嘉兴南湖红船等重要场景,非常不容易。

  影片讲述的是党史,更是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史。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人,在他们的身上,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19岁,年长的何叔衡也只有45岁。在1921年,他们也是青春年少。所以,他们有着与今天的“90后”“00后”一样年轻的面庞,一样的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向往,一样保存着童趣童真,所以我们也能够看见影片里刘仁静等几位年轻人在上海大世界快乐游玩的镜头。在这群人身上,我特别地感受到20世纪初这群年轻人的使命担当,感受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激情、拯救中国的豪情和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同情。

  电影中的李达日间办学,夜晚奋笔疾书;李达太太王会悟,内外辅助,相得益彰;何叔衡说贡士跪拜老佛爷的无奈;李启汉带领英美烟草工人数日罢工的坚持。这些身影,每个都是希望的火种,在这一刻他们相聚在一起,将革命的火把越烧越旺,照亮了被列强笼罩的中华大地。

  看过全片,我更深刻的明白,每一一个参加革命的先驱,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则是完全一致。在寻找正确前进道路的路上,需要一种理想主义精神,不屈服于现实苦难,从而以更坚定地决心,从容面对道路探寻中时刻会出现的流血与牺牲。我们作为今人永远无法体会当年为新中国成立付出一切的革命者的心境,但当我们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动于他们曾经付出的一切,并对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感到幸福时,已然是对那些先驱的一种回报与致敬。感谢他们为这个国家的所有付出,作为后来者,我们会更加珍惜当下。

  从影片《1921》所展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回到今天,我们深深感受到拥有真理力量的政党,愈是在艰难困苦中愈是能展示其伟大的品格,愈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愈是能拥有超卓的智慧。这就是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的要义所在,也是我们任重道远、孜孜以求的使命所在。

《1921》的观后感4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流金的“七一”,燃情的“七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光辉的“七一”,绚丽的“七一”,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七一”宣言汇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托起了东方地平线上一轮不落的红日。

  一百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的,党一百岁了,我们为党的历史之久而高兴,更为党在一百岁之际,依然干劲十足,依然蓬勃向上,依然前途无量而自豪!

《1921》的观后感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10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除了激动,就是感激。在期末考试结束的第二天,也是7月1日建党节下午,我和同学一起去观看了这部献给建党百年的电影--《1921》。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日子中成立,并担当了救亡图存的重任,并带领中国革命渐渐走上焕然一新的故事。

  观影室看这部电影时,我脑海中的记忆大门正缓缓向我打开。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悠悠长夜下终于亮起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它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不知多少年前,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漫漫长征让中国共产党人摸索找到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建党与长征--中国革命的两件大事穿越历史的时空,启迪着我,昭示着未来。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居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现代化目标前进。100年光辉历程,走出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国人民的脊梁。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1921》的观后感6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10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的是感激。

  在这激情万丈的日子里,我脑海里的记忆大门,正缓缓向我打开。xx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悠悠长夜下终于亮起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它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亮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照亮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居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九十八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历史验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我们要铭记党,拥护党,所谓党民一心,对党就像对我们的亲人。

《1921》的观后感7

  《1921》的观感还挺不错的,在历史时空的特殊节点,凸显出一群飘摇年代仍身怀热血的年轻人。

  由于摄制班底的高规格,之前更加担心青年演员在表演层面的问题。但看完后,没想到演员的群戏反而是电影很大的亮点——尤其是黄轩的表演,无疑是群像中最为令人感动的。

  影片聚焦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的历史漩涡中,黄轩饰演的李达,在当时负责筹备和组织“一大”的会务事宜。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片中的一言一行,满怀救国理想,同时也能让人看到那份至情至性的文人气质。

  黄轩的演绎不仅契合李达的身份背景与人物情境,而且还在好几场戏中,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共情的能量。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在天台上划燃火柴后唱国际歌,与妻子的那些日常互动,以及光脚站在屋顶上迎接晨曦的太阳,都是将理想主义与生活的烟火气相连,戏的质感挺高级。

《1921》的观后感8

  正当中国暗无天日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知者瞬间觉醒,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抛弃所有幻想,抱着死战决心,开始为建党筹谋奔忙,以图改变中国命运……影片《1921》,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的过程,反映了舍家为国的先驱们以信仰和热血铸就的丰功伟绩,是一部艺术性、思想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党史教育片。

  建国后,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辜负革命先辈的重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朝着梦想奔跑,由最初的`百废俱兴,到改革开放,再到脱贫攻坚、全面决胜小康,尤其是近一年多来,不仅抗击疫情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也稳步得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初的红船一路乘风破浪,驶成了一艘东方巨轮。

  影片中数次出现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这应该是代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由最初的50多名发展到9500多万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拼搏进取,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不断向前奔跑。

《1921》的观后感9

  电影《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片以丰富的细节、立体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视角,探寻“一大代表”们为救亡图存无悔付出的“心灵源动力”,被誉为“建党题材新时代经典之作”。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该片的宏大叙事,把1921年前后国内外大事通过艺术手法凝练在一部电影中。《1921》是聚焦式的、年轻化的真实还原,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讲述建党的历史,对于党史教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片中青年毛泽东偶遇上海法租界庆祝盛典,却被挡在门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国人却无法踏上中国土地的委屈愤懑,随后以毛泽东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长经历的蒙太奇剪辑,以合理化想象的生活情景,串联一代伟人树立改变丧权辱国社会现状决心的成长道路和动力来源,以此凸显先辈们坚决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站在20xx年这一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因此,观众和时代都需要符合当下时代和文化语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大事件,以先辈少年时为核心、以丰满人物为中心、以挖掘细节为重心的细腻表达,探寻第一代共产党人完成“用28年时间就改变旧中国”这一“中国奇迹”的初心动力,生动鲜活再现教科书上的记载,激励当代年轻人汲取榜样力量,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1921》的观后感10

  1921,20xx,相隔一百年,那么的不同,又那么的一致。前人所追求的',正是现在我们所得到的。曾经的我不了解这段历史,但是不得不说,看了这部影片,心情非常的激动澎湃,一种由内而发的民族自豪感。很感谢前人的付出与牺牲,很幸运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演员的演技都非常棒!

《1921》的观后感11

  时间如流水般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流逝回想起以前,我们的党走过了10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我们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党感到骄傲和自满,100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但是改革的开放汇集了每个国人的生活,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现在,走过了100年的颠簸道路,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几千多万的党员,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时刻保持先进性的优秀党员。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存力的发展要求,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不知多少年前,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漫漫长征让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建党与长征——中国革命历的两件大事穿越历史的时空,启迪着我们,昭示着未来。

  在平时我们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的出来,紧要关头豁的出去,当选过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老红军袁林回忆说:“面对敌人冲锋在前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缺衣少食,把粮食节省下来让给战友的也是共产党员。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情碾碎旧的封建的主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她带领中国走过100年的风风雨雨,领导我们越过一个个坎坎坷坷。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弹指一挥间”100年过去了,旧中国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生机勃勃、一片繁荣的景象。昔日的穷乡僻壤,而今牛羊成群、五谷满仓;昨日的茅檐瓦舍,已被今天的林立高楼所取代,党一直带领着我们昂首阔步向前,劈波斩浪,开辟航向。

  我们忘不了,改革开放、抗日救国,中国共产党奋战在第一线,人民子弟兵挥泪洒血,保家卫国。我们忘不了,100年来的建设,改革开放,创新思想,一代又一代新旧党员,兢兢业业,刻苦肯干,是我们经济的支柱。我们忘不了,助人为乐,为民请命,许多优秀共产党员无怨无悔,愿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回顾历史,不仅是缅怀党的光辉业绩,更重要的是着眼新世纪,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肩负起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重塑这东方巨龙的`雄姿。我们所肩负的历史重任,这是何等伟大、何等光荣、何等艰巨啊!青少年朋友们,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主人,我们是否感觉到建设祖国的重任已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既然是这样,我们还有什么时间去犹豫,去浪费?我们是成长中的一代,我们是改革中的一代,我们是开创未来的一代,新世纪祖国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也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创造和奋斗!努力吧!新世纪的宠儿,把我们的青春,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奉献给我们亲爱的母亲!

  极具历史和年代感的电影,又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和热情。让我们感觉自己真切的感随着那些革命前辈的脚步经历了那一个轰轰烈烈年代。尤其是当自己看着他们怀着激动地心情去确定党的名字,党的宗旨,去唱那一支动人心魄的国歌。真的被那种慷慨的豪情,被那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豪情所深深的打动。而当从电影回到我们实际的生活,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也让我感受到了肩膀上的那一份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少年,我们或许更应该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更应该在一束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去传承这份生生不息的红色信仰,以我们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共享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1921》的观后感12

  电影《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后的故事,全景式重现了百年前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们,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影片以丰富的细节、立体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视角,探寻“一大代表”们为救亡图存无悔付出的“心灵源动力”,被誉为“建党题材新时代经典之作”。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该片的宏大叙事,把1921年前后国内外大事通过艺术手法凝练在一部电影中。《1921》是聚焦式的、年轻化的真实还原,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用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去讲述建党的历史,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片中青年毛泽东偶遇上海法租界庆祝盛典,却被挡在门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国人却无法踏上中国土地的委屈愤懑,随后以毛泽东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长经历的蒙太奇剪辑,以合理化想象的生活情景,串联一代伟人树立改变丧权辱国社会现状决心的。成长道路和动力来源,以此凸显先辈们坚决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站在20xx年这一百年交汇的历史节点,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因此,观众和时代都需要符合当下时代和文化语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影视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大事件,以先辈少年时为核心、以丰满人物为中心、以挖掘细节为重心的细腻表达,探寻第一代共产党人完成“用28年时间就改变旧中国”这一“中国奇迹”的初心动力,生动鲜活再现教科书上的记载,激励当代年轻人汲取榜样力量,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1921》的观后感1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于艰苦卓绝中屡创辉煌,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创造出百年来世界政治版图上最耀眼的风景。电影艺术怎样表现这段光辉历史,怎样刻画这道耀眼风景,怎样展现出蕴含其中的深厚力量,是一件殊非寻常、值得倾情投入的大题目。影片《1921》对此所作出的探索和引发的思考,对于电影艺术如何做到重大主题能与百姓心灵契合,如何让历史题材引起年轻受众共鸣,让中国故事获得世界更多认同,都作出了有益探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这个重大的时代节点,该片所产生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成为一个话题、一个现象。

  生动的细节犹如宏大历史的血肉。对细节的刻画不仅关乎对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也关乎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当然,也最见创作者的功力。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是国人皆知的历史。《1921》的监制兼导演黄建新继十年前的《建党伟业》后,再度执导这一题材影片,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讲述事件到塑造人物,在宏大叙事中追求鲜活形象和动人细节,体现了一种新理念和新视角。影片所体现出的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深情回望,寓于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这些感人的细节,犹如一个个滚烫的沸点,温热了观众的眼睛和心灵,使遥远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亲、可敬。

  电影《1921》寻求一条纽带来唤醒当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记忆,那就是青春力量、热血中华。为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中华大地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个个热血的青年,从大江南北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初心:就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为国家和民族找到一条出路,就是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正是这一条纽带,将历史和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

  影片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细节刻画。李达急匆匆地冒险赶到被查封的印刷厂,只求改一个翻译的词语,坚持要把“百姓”改成“人民”,他急切地说:“两个词字义相近,意义完全不同,人民是主人”。当“人民”二字被排字工徐徐拼上、缓缓定格时,也定义了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百年初心。

  当年轻的革命家们为一大的议题争论不休时,刘仁静担心地问毛泽东,争论多、分歧大,能通过决议吗?毛泽东毫不迟疑地从容回答,“能!”。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坚定不移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现出那一代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对寻找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灾难深重之际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曾经,毛泽东为了摆脱旧家庭的束缚,竭力摆脱父亲的追赶,在山村小道上奋力奔跑;后来,毛泽东来到上海,为了即将到来的“开天辟地大事变”,在繁华街头忘情奔跑。反复叠映的镜头,深情又寓意深刻地再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先辈们的初心,这个100年后9000多万党员要接续奋斗的使命。这是电影《1921》的故事内核,也是影片的时代价值。

《1921》的观后感14

  1921年是中国共产党全部历史的开端,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靠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避免资本主义的未来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

  《1921》这部电影不仅仅讲述了建党历程,更重要的是传递当年共产主义者大无畏的精神。历史不该被遗忘,它是文明存在的印记,我们不只有今天、明天,我们还有无数个昨天,历史应该被铭记。

  “读书人不能抬头做人,是何等的悲哀。我最想看到读书人能抬起头、挺直腰板,自由地看我想看的世界!”看完电影才真切的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这个信念和目标年纪轻轻抛头颅、洒热血;多少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的强大奉献一生。历经百年,如今我们早已能抬起头、挺直腰板,自由地看我们想看的世界。祖国已强大,我们何其荣幸,生在华夏。

  两个小时左右电影完全展示出了当时先辈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排除万难,不畏艰辛,没有经济,各方势力的支持,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利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团结所有先进积极分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有了我们现在安稳的生活。从工人罢工反抗到武装起义,从笔杆子到枪杆子,每一次的反抗都体现了先辈们为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民抬起头来所作出的努力和决心。为了国家的自强,像陈独秀,李大钊一样的多少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又有多少人死在了枪口下,有人问,革命就一定要人命吗?回答是,不,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吾辈当自强,是为了活着的人更好地活下去!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有了国家的保护,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安逸稳定不被战火所纷扰的生活。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从前至今的奋斗努力和关怀,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努力学习,早日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接班人。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学党史、悟思想,积极学习党的知识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1921》的观后感15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_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不怕曲折,克服艰难,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她勤劳为民主,共产党她一心救中国……”这首歌就是我的太外婆和外婆常唱给我听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雄壮嘹亮的歌曲。太外婆和外婆都没有读过书,但是这首歌她们却唱得好熟练,我以前都觉得她们好神奇哦!直到妈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解放前,太外婆家里是很穷的,外婆出生时刚是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时,那时日本鬼子侵虐我们中国人,对我们中国人民惨不忍睹的屠杀,太外婆一家为了生存,带着外婆四处逃难,根本谈不上温饱二字,更不用说学文化了。是中国共产党誓死的`奉献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把日本鬼子赶跑,又把内战抚平,让人们终于在令人无法忘怀的黑暗中看见了曙光,统一全中国,让穷苦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外婆家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丰收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生活也日渐好了起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如:王进喜、时传祥、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钱三强、陈双田、邓稼先、华罗庚……一个个闪光的名字,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新中国的天空。虽然,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能力大小不同,但他们都以“我是共产党”而自豪,都以人民服务为无上光荣。他们胸怀祖国,一马当先,发奋图强,为改变祖国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这些年来,在共产党明智的领导下,外婆家的农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农村,新政策,从党和政府按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60元养老金政策实施,按年龄高低的不同层次发放,外婆70岁就能领到70元一个月的养老金,太外婆就高一点,快90岁的太外婆就可以领到100元一个月的养老金,外婆老说:“是党的政策好,我们的日子才过得这样甜蜜蜜啊!”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虽然没有经过贫穷的困惑;没有经过战乱的恐慌;没有经过生死的考验,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当中,有父母亲人的呵护,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在优良的环境中接受着知识的熏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

【《1921》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家教讲座观后感|观后感11-18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观后感02-19

《感恩》观后感06-21

《雷锋》观后感06-21

学生的观后感06-22

《婚纱》观后感07-05

《断奶》观后感07-05

《2012》观后感07-08

《信仰》观后感07-20

《心曲》观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