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时间:2023-10-27 15:52:2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火烧圆明园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直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通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观众的眼中真实生动而吸引我们,不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现在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天!通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有关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

  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可是这却暗含着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康熙,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牡丹园主孙三带的相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实际的历史。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图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今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来内的建筑盛况。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同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

  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角色,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通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

  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

  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2

  “杯具,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在我看完《圆明园的毁灭》后,我对这话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看圆明园的时候,觉得圆明园的美丽是无法形容的,感觉走入了人间仙境一样,自我也好想去见识、去游览一下这座美丽的园林。她的美让人向往,也让人心醉。当看到毁灭的图片时候,有遗憾,也有悔恨,也有气愤,更多的是他的毁灭让人心碎。

  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视频讲解了从开建圆明园的康熙帝直至圆明园毁灭时的咸丰帝的坎坷经历和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事件。一个多世纪才建成的圆明园,凝结了一个民族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在加上超人的想象力,才造就了这颗矗立在东方的璀璨明珠,却被英法联军无情地毁坏掉。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圆明园在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以前,曾是那么辉煌灿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圆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瑶台、武陵色……园中不仅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犹如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景色,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说圆明园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亚洲礼貌的一个剪影。几乎是神奇的人民运用想像本事创造的一切,在那里都得到了体现。其中在影片观看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建筑,让我记忆深刻的场景就是那些喷泉,既有西方的浪漫也有中国的特色,感觉自我误闯入了仙境一般。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建筑就已有如此高的造谣,不得不感叹我们先人的智慧。毋庸置疑,圆明园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建筑和文化的典范。不仅仅如此,圆明园中还珍藏着无数的无价之宝,更有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藏的历史文物、金银珍宝、宋元陶瓷、历史书画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

  记得影片中马格尔尼勋爵的一段话:“大清帝国好比一只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没有沉没,完全是因为它的重量与面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管理的话,它就会沉入大海。”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了这句话。1860年,英法两国狼狈为奸,一举入侵圆明园,虽说我们人多势众,但始终敌可是洋鬼子的铁枪炮火。没有先进武器的我们,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中华建筑的瑰宝被侵略者毁于一旦。歹毒的侵略者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为毁灭证据,就下令将圆明园烧毁。大伙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似乎在疼苦的呻吟:“救命啊,我要被烧焦了”,我突然感到极为心痛,极为气愤。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愤愤不平。我在想他们这些侵略者怎样舍得在这仙境般的园林里做出如此残忍的事,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放火烧,大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艺术瑰宝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他不仅仅是建筑史上的一大损失,也是世界园林史上的一大损失。记得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礼貌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

  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为什么这完美的一切不负存在?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张不可回避的问题。明主与和平这些礼貌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利面前显得异常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征西讨,就不会一一己之力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在一个半世纪以前我国的落后,导致的结果是圆明园被熊熊烈火锁焚烧,他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记录着一个民族荣耀与屈辱。假借礼貌的名义,强盗们点燃的野蛮大伙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伙烧不尽他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能够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伙同时烧不尽一个民族对他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历史和文化血脉。此刻的圆明园只剩“西洋楼的有一些断臂残骸”,我们要以此作为一个警惕,为例不再让这段屈辱的历史重演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学好各项本领,让我们的国家更见强大。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相关文章:

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03-30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5篇12-11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5篇)01-19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通用15篇)02-06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集锦15篇)01-25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合集15篇03-27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通用15篇01-21

中学生火烧圆明园观后感02-14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05-30

《圆明园》观后感12-18